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合集下载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情感激励,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钊的畏惧心理,我们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并且告诉其他的同学经常拉着他玩,帮助他,让他真是地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在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遍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钊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钊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钊同学……”渐渐的,李钊开始喜欢和周围的人接近了。并且也能够慢慢的发表自己的优点。
面对李钊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钊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年 月 日
县教育局意见
年 月 日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经过一年时间,李钊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面对生活时更多的是多了几分坚强、几分勇敢和自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让他们要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沉睡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最棒的!

教学案例范文:唤醒沉睡的心-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唤醒沉睡的心-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唤醒沉睡的心:教学案例范文教学案例范文:唤醒沉睡的心每个班级里面,总有那么几个不听话的学生,让老师很头疼,上课不听讲、捣乱的总是他们,更无法忍受的是她非常叛逆,把你的话、甚至是你当做空气。

我曾很荣幸的受到了一些学生的“关照”。

一次,课上,问及学生们的作业,一学生两次都没有交作业,因为刚接这个班,对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我就站在讲台上问:“豆蔻,两次作业没有交,要抓紧时间补上来。

”这时,班里鸦雀无声,我接着问:“豆蔻,来了没有?”,依旧没有人回应我,不过我看到学生们目光都看向一位学生,我想,这应该就是点到名字的那个学生,我注视着她,又问:“豆蔻,来了没有?”还是一片寂静。

此时,我已经火冒三丈,心想,没有见过这样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我本意是告诉她没有交的作业及时补上,没有批评她,她居然如此叛逆,对于初与他们接触的我,还没有这样的窘迫过。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脑子一片空白,镇定半分钟后,我转向课代表说:“帮忙通知一下豆蔻同学,让她下节课来上课,我有事找她。

”然而,等到下节课,我又在班里面问了一下:“豆蔻同学还没来么?”依旧看到她低着脑袋,连看都不看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犟的学生,我真的是都快气炸了。

我决定给她时间反思,也是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

平常上课也都遇到过不听话的学生,但是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次和她班主任的聊天中,聊到这个女孩,我才明白,这个女孩家不是本地的,父母常年在外赚钱,把她托付给一个亲戚照顾,在经济上给予无限的满足,但是一年基本上见不到几次面,初中时就不好好学习,父母想让她来这里能学个本领,但还是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

没有父母的关心,慢慢的她就变得有些叛逆。

我也知道,学校一小部分学生有“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但当我看到她们时,感到痛心,她们就像自己的妹妹一样,如果是自己家里有个这样“自暴自弃”的妹妹,我会很生气、很难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能这样任由她们挥霍下去,也不忍心看着她们这样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我决定要采取行动了,即使她们的学习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我希望她们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曹文平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 前些日子,读了一本<哈佛经典教案>,我深受触动.创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三个多世纪以来,哈佛大学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企业家及学者.迄今为止,有6位美国总统出身于哈佛大学,3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美国500家大财团2,3的决策经理从这里走出来.哈佛教育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独具特色的"案例教育".什么是案例?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所谓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情景下的人和事的客观描述.案例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是一种纯真的教育.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曹文平
【作者单位】胶南市实验小学,山东,胶南,266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巧用心理效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J], 唐天山
2.班主任德育——用爱心唤醒沉睡的心灵 [J], 呼君艳
3.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J], 毛凤伟
4.班主任德育——用爱心唤醒沉睡的心灵 [J], 呼君艳;
5.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J], 陈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内容摘要:在这个当下,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是否感觉到学生不好教了?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到底怎么了?很多学生不是没心没肺的玩、闹、吼、疯,就是两眼迷茫、无所事事、不知为何、甚至选择“沉睡”。

教育到底怎么了?面对这样鲜活的生命,我作为班主任兼数学教师,不禁让我对生命多了一些点点滴滴的思考。

数学课堂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首先,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关系优于教育。

其次,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有知有觉的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与成长。

最后,对学生永远抱有期望,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变化。

在教育的路上,我不仅收获了开心和幸福,更是看到了生命的成长和蜕变。

关键词:数学课堂. 德育. 唤醒. 沉睡 . 心灵以前,我认为德育教育就是讲诚信、讲品德,讲各种大道理和故事,灌输式的说教过于抽象,学生们理解不了,更接受不了其中的精髓。

如今,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丰富多样,在课堂上、在书本里、在游戏中、在课外实践中,生活的点滴中,让学生成为主角,不少学校还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我的德育教学体现在课堂中,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到数学课堂,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给各位分享,数学这门课太有魅力了。

记得培根说过: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柏拉图说过: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它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

一谈“数学”二字,我的内心就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敬畏。

因为它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伟大的存在。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倍感欣喜和激动,特别是近几年来,经历了一些事,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心理学和一些家庭教育的课程,我对“青春躁动的中学生”这个群体,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发现,当然也包括自己。

自从有了对他们不一样的认知和发现,我的数学课堂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感觉无形中就多了一些爱的流动,多了一些真实和自然的表达,多了一些对鲜活生命的期望和理解。

德育管理:于细微处轻轻敲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德育管理:于细微处轻轻敲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于细微处轻轻敲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我班有个女孩,勤奋好学,她的作文写得好,朗读课文感情真挚,但数学成绩始终上不来,她曾在日记中自卑地写到:“老师,我妈说我从小脑子不够用,不开窍,是这样吗?”读到此时,我的心为之一震:强烈的自卑感会使这个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我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她,振作她的精神。

每次学校或班级组织活动,她都退缩。

通过侧面了解,我听说她会下跳棋,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班级跳棋大比拼”,我鼓励她积极参加。

经过紧张而激烈地比赛,最后,她获得了班级第一名,我看到了她自信的笑容。

每节数学课,我都关注她,但她总是默不作声,从不举手回答问题。

介于这种情况,每当遇到简单的问题,我总是给她机会回答,然后在班级表扬她,和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渐渐地,她上课变得积极了,爱思考了。

每次考完试,我都仔细分析她的卷子,我发现无论是应用题还是计算题,大多是结果错误。

这正是我给她自信的最佳时机,我把她叫道跟前对她说:“看你的做题方法多好啊!只有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想得出来,但是为什么你的数学成绩总是不高呢?自己来认真地总结总结吧!”渐渐地,她改掉了马虎的毛病。

每到休息日,我总是抽时间去她家家访,和她的家长促膝长谈,肯定她的长处,帮助家长寻找提高孩子成绩的办法,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
就这样,我从学习和生活的细微处入手,捕捉住最佳的教育时机,换
起了她的信心。

她将自己“不聪明的帽子”摘掉了,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了,开始信心十足的学习数学了!。

班主任德育创新工作案例——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班主任德育创新工作案例——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该走 下讲 台 , 走进学生 , 与学生真挚 的交流 , 推心置腹的沟通 , 只有 做到心与心相通 , 才能叩开情感的心扉 , 奏响师生心灵 的乐章。
典 型 案例 : 案例反思 :


深入 了解 , 架设情感的桥梁。师生情感 的交流 , 心灵的沟
通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 的关键 ,每个人都渴望得 到别 人的理解
【 中图分类号 】G 6 3 5 . 1
【 文献标识码 】A
班 主任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真诚的倾 听学生的心声 ,
了解 学生 的喜怒哀乐 , 用心去解读学生 的内心世 界 , 设 身处地 的 大三。后来他在给我发的短信中说道 : 也许你不记得对我 的影响 为学生着想 , 自然会 明白学生有几多困惑, 几多迷茫。来 自家庭 的 有多大 , 但确 实是你改 变了我的人生 。那 一刻 , 我觉得 自己是最 负担 , 社会的压力 , 学习的繁重 , 自身 心理 、 生理上的包袱 , 他们多 幸福的老师。这不正是情感之花结 出的甜蜜果实吗? 么渴望班主任能够读懂他们 , 理解他们 , 关J 他们 。因此班主任应
后来 ,我便加强攻 势 :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 边与他谈论生
四、 及 时鼓励 , 化解学生心 中的坚 冰。赏识教育就是通过鼓
表扬 手段 , 肯定学生 的优点 , 鼓励他们 不断追求成 功 。常 言 活, 进而讨论学 习。只要他 的学习有一点点进 步时我就 及时给予 励 、 尺有所长 , 寸有所 短 ; 金无足赤 , 人无完人。教师要正确看 待 表扬 、 激励 。他生病时我送 他去医院 , 给他买药 、 煎 药……使 他处 道 : 处感 到老师在关心他。 问题学 生 , 要用发展 的眼光 , 从他们 身上挖掘积极 因素 , 寻找 闪 通过半学期 的努力 , 他上课开始认 真起 来 , 作业 也能按 时上 光点 , 引发求知欲 , 扬起 自信 的风帆 。

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班主任德育案例

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班主任德育案例

知识文库 第24期281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班主任德育案例宋景华【背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到。

”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沟通,才能接受。

尤其是“问题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往往非常敏感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

因此,消除学生情感的隔阂和疑惧心理,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使学生愿意接近自己,自然而然“信其道”。

班主任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心去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自然会明白学生有几多困惑,几多迷茫。

来自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压力,学习的繁重,自身心理、生理上的包袱,他们多么渴望班主任能够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因此班主任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与学生真挚的交流,推心置腹的沟通,只有做到心与心相通,才能叩开情感的心扉,奏响师生心灵的乐章。

【案例】学生高勇,聪敏机智,稍显腼腆。

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热情较高;下学期时,因学习任务加重,成绩下滑不想上学,曾以死要挟其母亲。

一天,他的母亲找到我,为了心爱的独生儿子与我进行了一番长谈。

原来,在前一天晚上,孩子想出去走走,因为母亲督促其学习而厌烦,直至与母亲吵嘴,盛怒之下,母亲责骂了他几句,他奔向厨房,拿起菜刀威胁母亲要自杀!母亲既生气又心疼,在父亲的呵斥下,孩子放下菜刀转身却又奔向夜色中去了,任凭身后雪地里的母亲哭泣。

他的母亲在和我讲述时,眼睛里噙着泪花。

我帮助她分析了孩子的强烈叛逆心理及反常行为后,又与孩子促膝长谈。

我发现,这些多源于他的惰性心理。

于是,我联合了家长、科任教师及同学,一同帮助他驱除心头的阴影,克服畏难心理,他的情绪暂时得意缓解,能在班级里“坐住”了。

但我知道,他表面的平静,背后还会是心绪的不平静。

不出所料,他开始有选择的学习,只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愿意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又经历了一段时间,他仍是心不在焉的学习。

正巧我听课时发现他学习课文《孤独之旅》,我以主人公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成长的故事,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他若有所思,后来,他一天比一天努力了。

德育——唤醒学生的心灵

德育——唤醒学生的心灵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班主任是第一线的育人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做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严爱相济,倾注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位工作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他家境贫穷,孤僻、懦弱。

母亲有病,父亲去世了,抚养孩子的重担落在他姑姑的身上,面对这样的环境他变得更孤僻、懦弱。

他怕和老师、同学说话,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多次想该怎样引导他呢?一次在课堂上,我挖空心思让他回答问题,回答完后,我就为他鼓掌,同学们见我鼓掌,也心有灵犀地送去热烈的掌声,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爱说、爱笑、爱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期末考试成绩非常优秀。

由此可见,鼓励、关心是他前进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各方面进步很快,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理解学生,寻找闪光点程×是我们班思维较慢的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上进心不强。

被同学视为差生,为班级拖后腿,不爱和他玩。

他也有很强的自卑感,不爱与人交往。

但我偶然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孩子。

课间,一个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撮破了手,回到座位上流泪不止。

别人都不太关心,只有他拿着卫生纸给他擦眼泪。

我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于是在班上表扬他关心同学。

这之后,我留心观察,发现他经常借东西给同学,帮值日生做值日。

我又表扬了他。

一天我找到程×说:“班长兼卫生委员太累了,他推荐你当卫生委员,说你一定能干好,我也相信你能干得很出色,你觉得呢?”他惊喜地说:“保证完成任务!”之后他真的进步了,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卫生搞好了,还经常帮组长收作业。

我常用班费买一些小奖品让班委们发给表现出色的同学,他得到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件奖品———一支铅笔,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三、沟通心灵,耐心诱导一件事情往往能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对某一事物的不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案例: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前些日子,读了一本《哈佛经典教案》,我深受触动。

创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

三个多世纪以来,哈佛大学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企业家及学者。

迄今为止,有6位美国总统出身于哈佛大学,3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美国500家大财团2/3的决策经理从这里走出来。

哈佛教育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独具特色的“案例教育”。

什么是案例?案例,英文称为case,即个案、实例、事例之意。

所谓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情景下的人和事的客观描述。

案例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是一种纯真的教育。

纯真的教育是不加修饰的。

记得孩童时代,爷爷坐在老槐树下摇着芭蕉扇给我讲的故事:窦光鼐(1720 — 1795,字元调,号东皋,山东诸城市箭口乡西郭家埠村人),因为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便当了皇太子的老师。

有一天,烈日当空,皇太子因为没完成作业,窦光鼐便罚他跪在烈日下反思,这时皇上路过,见太子汗流满面,心痛得一把拉起来说:“儿子,起来吧,咱读书是太子,不读书也是太子!”窦光鼐听了,便说道:“万岁,读书是明君,不读书是昏君。

”皇上一想,马上把太子送回原处说道:“儿子,再跪下!”
这故事是40年前听说的,虽没有滔滔不绝的大理论,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道德的种子,具有永恒的启发性、暗示性、实践性,它教我走向教师岗位后,怎样履行职责严格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当然不是罚跪),怎样面对权威坚持真理,怎样教育子女,怎样教育学生。

仔细想想,这就是案例教育,这就是真教育。

因为真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它能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美好情愫,使他们对生命充满敬畏、热爱与感恩,并为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基。

与真教育相对的是假教育。

当前我们的德育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但徒劳无功,效果显得苍白无力,是假教育。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往往存在着冷漠与生硬,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联系实际,教师扮演了圣人的角色,实行的是道德灌输,让学生感到有隔膜,很遥远,无动于衷,德育流于形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学生依旧一个个在家里都是小皇帝,霸气十足,自私任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迷恋电视、游戏,吃穿追求名牌,稍不如意还要发脾气使性子,甚至有的学生有意“损害他人”,等等。

面对这种道德滑坡的现象,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和反思,这不是假教育吗?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务实求真,掺不得虚假。

所以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面对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注重实效,克服浮躁作风,杜绝急功近利,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教学,实实在在地育人。

努力育真人,育能人,育贤人。

为此,我们积极优化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大力开展“让案例教育唤醒学生的心灵”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教师精心设计“德育案例”。

“德育案例”《李肇星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李肇星读书痴迷,妹妹李肇菊记得,一日三餐,哥哥都是拿着书本上饭桌的。

家中做的是什么饭,
李肇星是从来不管不问的,有的时候,因为眼睛盯着书本,筷子夹着的饭菜送不到嘴里。

李肇星少年时少言寡语,全然不像他当外交部发言人时那样口若悬河。

少年时的李肇星,见了任何人咧嘴一笑就算是打了招呼了。

读书就是李肇星生活中的全部。

在胶南城里上学期间,李肇星经常到图书馆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这个老实憨厚的少年印象最深。

夕阳西下,暮色降临,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人常常是李肇星。

一心苦读不讲吃穿已成为他的秉性。

李肇星在北京上大学期间,家里每月只能给他寄15元钱,他竟从这15元钱中,每月还能省出3元钱资助正在家乡读书的妹妹。

李肇星的妹妹李肇菊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有一年寒假,李肇星从北大回到胶南,家中派她去汽车站接哥哥。

李肇星风尘仆仆地下车了,她看到哥哥的棉裤两个膝盖处破得露出了棉絮,一双布鞋的前头顶破了,露着脚拇指。

李肇菊鼻子一酸,强忍着才没有掉下眼泪。

可是李肇星自己却是乐呵呵的,他对妹妹说:“学生就要学习争第一,其他无所谓了。


李肇星是本地的当代名人,是我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用身边案例教育身边的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动而又鲜活,这个小故事的育人效能,胜过10场报告会!案例教育最终的效果,就是一种“悟”,其包括领悟、渐悟、顿悟和觉悟。

德育因有故事而精彩,案例因有领悟而深邃!
教育是求证,求证的过程重在“思”和“想”。

我想,过去的道德教育是爷爷坐在老槐树下摇着芭蕉扇完成的,是妈妈坐在豆油灯下纳着鞋底完成的,是爸爸扛着犁耙在田埂上歇息时完成的,是私塾先生们在教《三字经》《千字文》中完成的。

他们既没有德育工作时间表,也没有洒洒洋洋的讲稿,更谈不上“德育室”和“政教处”了。

有的只是一串德育故事(案例教育),这些德育故事为戚继光、林则徐、钱学森、赵九章等具有爱国铁骨的政治家、科学家打下了道德底色。

所以说,道德教育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正如人们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人的健康生长不是依靠吃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而是靠日常饮食。

因为日常饮食中已包含了各类营养要素,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去空谈抽象的道德概念、道德标准,那德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其结果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因此,追求有效的德育,就应该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德育案例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