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ppt
初二物理课件ppt课件

实验四:研究电阻定律
实验步骤
1
2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可调电阻箱、导线 、不同材料和规格的导体等。
3
2. 将导体依次接入电路中,调整电阻箱的阻值, 使电流保持恒定。
实验四:研究电阻定律
01
3. 使用万用表测量导体的电阻值 。
02
4. 记录不同条件下的电阻值,分 析数据得出结论。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 温度。
电功率与电能
01
02
03
04
电功率的定义
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即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
电能的转换
电能可以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 ,如机械能、光能、热能等。
电能的计量
电能可以用电能表来计量,它 是用来测量某一段时间内家用
电器消耗的电能。
电能的利用
牛顿定律
总结词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详细描述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力与加速度之间 的关系,即F=ma。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重力
总结词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计算公式
详细描述
实验三:测量电流与电压
01
3. 打开电源,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02
4. 记录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
03
实验四:研究电阻定律
实验目的
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 。
实验原理
电阻与导体长度成正比,与截面积成反比, 与材料有关。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电阻值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光的传播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 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X10的8次方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1.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3. 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还应注意:事实上表示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的两个交点的连线,是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通过的点的轨迹,不能误解为平面镜成像就是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会聚点和入射点的轨迹。
四、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初中物理知识总结PPT课件

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 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 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 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 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 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声现象知识归纳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 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 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 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 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 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 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热学1.温度:物体的温度是反映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运动程度的物理量,用温度计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者开氏度(K)。
2.热量: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示物体间能够传递的一种能量,单位是焦耳(J)。
3.热传递方式:主要有导热、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4.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了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能量的总量在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中都是不变的。
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物质中,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2.反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3.折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4.全反射:当光线从密度高的介质射向密度低的介质的折射角大于90度时,发生全反射。
5.色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经过折射后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形成色散现象。
6.光的衍射:光线穿过一个小孔或者被遮挡的物体时,会产生光的弯曲和扩散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力学1.力和它的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力有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摩擦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静止时会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会保持偏直线运动状态,直线运动的状态变化是由外力引起的。
4.牛顿第二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净力越大,其加速度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公式为 F=ma。
5.牛顿第三定律: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电学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会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运动,有特定的能级。
2.电流和电荷: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流经的电量,单位是安培(A)。
电荷是电荷的大小,单位是库仑(C)。
3.电压和电阻:电压是两个点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电阻指的是物体对电流流过的阻碍,单位是欧姆(Ω)。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 7.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 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 式: 蒸发和沸腾. 沸腾与蒸发的区别 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 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 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 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5.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 6. 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 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 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 7. 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 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 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 衡. 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 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功、热 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 转化.
• 17.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18.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 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 立、放大的实像
• 19. 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 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
• 20.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 远镜。托普勒望远镜的原理是目镜焦距小, 物镜焦距大,物镜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几乎 在焦点上,从而显倒立缩小实像,目镜在 此基础上呈放大的虚像,即f1+f2。伽利略 望远镜目镜呈放大虚像,即f1-f2.
八年级下册
•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是:
力的三要素是:
•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八年级物理ppt课件

2. 观察小物体的浮沉情况;
3. 分析浮沉条件,理解浮力 与重力的关系。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体惯性的因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探 究不同质量的物体惯性是否相同。
1.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置在小车上;
实验材料:小车、不同质量的物体、撞针、纸板等。
总结词: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 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速的概念 ,以及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 速度差异。
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率的概念, 以及折射率与波长、频率和临界 角的关系。
热现象
01
02
总结词:了解和掌握温 度、热量和热能的基本 概念及规律。
详细描述
03
04
05
温度的概念及温标,以 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 误差分析。
练习三:拓展题
总对八年级物理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包括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和开放性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6
CATALOGUE
八年级物理总结与展望
本学期总结
力学知识点回顾
回顾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 三定律、重力、压力、摩擦力
总结词: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与力的 基本概念和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以及力的平衡条件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及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 力,以及它们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详细描述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 动和变速运动,以及速度、加速度等基 本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声现象
详细描述
02
课程主要涵盖力学、热学、光学 、电磁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实 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 验物理现象和规律。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 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物体。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压强- 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壁或底部的压力。
- 大气压: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对物体的压力。
4. 浮力- 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
5. 简单机械-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用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 滑轮: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用来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
- 斜面:倾斜的面,可以省力地移动物体。
6.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透镜:能够使光线汇聚或发散的透明物体。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8. 电与磁-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八年级物理小结与复习PPT课件

单位: 1 W=1 J/s
力的作用 显出成效
功
W=Fs
做功的 快慢
物体能够 对外做功
能量
功率
PW t
P=Fv
2.机械能 机械能
动能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质量 速度 质量 高度 形变程度
守恒
转化
知识梳理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 = Fs 。
3.动能和势能
①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②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高度所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5.计算
功率
P
W t
可以变形为W=Pt和
t
W ,分别用于计算功和做功
P
时间。
三、机械能及其转化 1.能量 物体能够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为能。 2.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影响因素: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势能 (1)重力势能:高处物体所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位置的高度有关。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4.机械能及其转化
要素①
计算公式② 功
功的原理③
种类④
参考答案: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 ②W=Fs ③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功 定义⑤ 率 计算公式⑥
参考答案:⑤功与时间之比 ⑥ PW
t
机 动能概念及因素⑦ 械 势 重力势能概念及因素⑧ 能 能 弹性势能概念及因素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
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
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 法)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 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
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施力物体: 地球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 摩擦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 定是阻力
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 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 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 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 =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 压力 F=PS 。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 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 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 位计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 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 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 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 力。
例 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 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 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力的单位:牛顿(N)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 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 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 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 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 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 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
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 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 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
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 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 或受平衡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 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 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 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 相对运动 。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 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 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 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 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 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 压计(无液气压计)
平衡状态 平衡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 反向、同线)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 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 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 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 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 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 法)。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 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 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 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 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 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 利实验。
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 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
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P=F/S
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G排=G3-G2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 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
小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 液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 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 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 动状态无关。
物体的浮沉条件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 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顿。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
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
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 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 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 向下的压力差。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 量法):浮力的大小跟物体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 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 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 大,浮力就越大。
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 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又叫重量(物重)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顿。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
部有压强;液体具有流动 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 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
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 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 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 度)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 的 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 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 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 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 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 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 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 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 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改变 浮力。
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 系: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 重力G2;
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 (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
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
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 面的粗糙程度 。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
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 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 形状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