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第一单元 1-3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举一反三
1.为了了解某生物环境中的生物种类通常用的方法 是( B ) A 谈话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下列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中正确的 是( B ) ①提出问题 ② 作出假设 ③ 表达交流 ④制定计划 ⑤ 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④⑤⑥③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⑤③⑥
BACK
再见
三、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量法 调查法
凭借肉眼、显微镜、放大镜、录像机等进行 有目的的观察;要求全面、细致、做好记录。 探究实验、模拟实验、对照实验;按照实验 设计,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操作。
借用测量工具如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对确 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 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制定调查方案, 如实记录调查结果。
3.某地发生特大干旱,为掌握旱灾对夏粮生产造成 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 B ) A 模拟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4.在实验中往往要设置对照,设置对照组的主要目的 是( D ) A 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B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为了有多个变量 D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5.在设计探究实验中,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 是( B ) A 有光、无光 B有光、无水 C干燥、湿润 D有空气、无空气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量法 调查法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提出问题
探 究 的 常 用 方 法 探 究 的 基 本 过 程
作出假设
生物学的 探究方法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变 量: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比较A、B两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肉汤、煮沸、静置、与空气接触等
不同点:A组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落进肉汤,B组空气中的微生物不 能落进肉汤(被挡在曲颈瓶弯曲处)。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与外界空气相通
杀死其中可能存在 的微生物
与外界空气相通
三天后 变质
不变质 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什
么?探究成功的关键 是什么?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 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 爱因斯坦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微生物会使肉汤 变质。
这些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从空 气中进入的呢?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自然发生说
千百年来,普遍流行着一种“自然发 生说”。该学说认为,不洁的衣物会滋生 蚤虱,污秽的死水会自生蚊,肮脏的垃圾 会自生虫蚁,粪便和腐臭的尸体会自生蝇 蛆。总之,生物可以从他们所在的物质元 素中自然发生,而没有上代。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 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 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 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 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 酒和葡萄酒。
自然发生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微生物是由肉汤自然产生的 推 翻
巴 斯 德 微生物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微生物产生的。 微生物来自空气。
史上100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巴 斯 德 在 展 示 他 的 实 验 巴斯德怎样证明微生物存在于空气中?
经典实验回顾:
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使鲜美的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来 自于空气,还是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一: 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二: 来自于空气。
假设: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密封
杀灭原有的微生物
密封
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
不能证明微生物来自空气。 因为加热后的空气与自然的空气不同。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3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秀

不合理,缺乏(quēfá)对照实验。
补充改进:将同样数量的黄豆种子种在另一同样大小的花盆的木屑中
,其它条件均相同。
点拨: 设计对照实验时,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 件都必须相同。
注:完成(wán chéng)达标检测题:A类1—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类1—7题;C类1—8题。 2021/12/12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肉汤中的微小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1.生物学探究的过程
No 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哪些。(3)陈重光的实验结论,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提供
达标检测
7.判断下列使用的研究方法(fāngfǎ)。
(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用
调法查 。
(2)要了解鲫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dià,o c如há)果单凭观察难以
得出结论,可采用
法。
(3)要了解一片湖泊的大小用
实验
测法量。(cèliáng)
2021/12/12
第十四页,共十六页。
达标检测
8.某同学将少量黄豆种子种在花盆的土壤中,适时适量
第三页,共十六页。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 究方法。
2.举例说明“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xiāngguān)的
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D )
A.低温和干燥
C.高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D.低温和室温
4.探究过程中需要(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
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5.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 D )
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变
量
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 量。 1、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 究。 2、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 计对照实验。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3、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外,其他 条件应完全相同。
科学探究的环节: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应用与实践
17世纪,雷迪对腐肉蛆的古老看法发生了疑问,他提 出了三个假设: 假设A:腐肉是滋生苍蝇的地方 假设B:蛆是由亲代苍蝇产生的,蛆不可能从腐肉中 自生 假设 C:即使通气良好,腐肉也不可能产生苍蝇。请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从雷迪提出的三个假设来看,雷迪提出的问题 腐肉能不能自然生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若得出的结论与作出的
假设不相符,应重新假
设,再次进行科学探究。 重复做实验:避免偶然 现象发生
探究的常用方法
甲 观察法
乙 实验法
丙 测量法
丁 调查法
生 物 学 的 探 究 方 法
1.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 调查法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 1.1.3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秀_1

板书设计
巴斯德实验(shíyàn)
一、探究的基本(jīběn)过程
科学(kēxué) 探究的环节
对照试验
若得出结论与作出 的假设不相符,应 重新假设,再次进 行科学探究
二、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量法
调查法
实际工作中,往往多种探究 方法并用
第十七页,共十八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肉汤在曲颈瓶中加热、冷 却(lěngquè)后放置,没有微 生物繁殖。
肉汤在直颈瓶中 加热、冷却后放 置(fàngzhì),许多微 生物繁殖。
第七页,共十八页。
自学 探究(二) (zìxué)
自主阅读课本11-13页的内容,认真分析图1.1-8,通过 个人思考解决:
助学第8页合作探究第二题
助学第7页自主学习目标1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 方法
(tànjiū)
第一页,共十八页。
复习 回顾 (fùxí)
1、什么是生物圈? 2、生物(shēngwù)圈为生物(shēngwù)生存提供了哪些
基本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页,共十八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第九页,共十八页。
请辨析可采用(cǎiyòng)的方法
1、要了解尚贤中学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应采用
法。调查 法 (diào chá)
2、要了解马和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
处,应采用 观察法法。
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
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法 实验法
4、要了解家鸽(jiāgē)一天内体温的变化,应采用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知识点)(一)探究的基本过程:特别关注:1.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对照实验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2.对照组:自然状态下不对实验变量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3.实验组:自然状态下对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阅读资料,并分析P10“巴斯德实验”:1、讨论巴斯德的探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他做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为什么要设置A、B两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此可见,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分为几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珍惜时间,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谈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讨论:(1)曲颈瓶的设计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讨论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
7、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___________ ;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___________ 。
七年级上生物人教版第单元第1章第3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显微镜的认识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对光 2.安放装片 3.观察 4.整理和存放
1.对光
(1)转动粗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遮光器上对准通光孔 (4)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注 意:切勿把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
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 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
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被誉 为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 • 提出问题: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变质,这是 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是肉汤本身产生 的,还是从空气中进入的呢? 作出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在
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 ( B、把甲放在( )下,乙放在 ( 。 )绿, )绿。(填“变” 或“不变”) C、本实验的变量是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 甲中的黄豆芽 ( 乙中的黄豆芽 ( )实验。 )处培养。
感谢您的观赏 !
3.观察
(1)下降镜筒 眼睛从侧面注视
(2)上升镜筒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直 到发现物象
(3)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物象更清晰
4.整理和存放 (1)试验结束后,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取下装片。 (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若物镜被弄湿或被弄脏, 用擦镜纸擦拭干净。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竖立反光 镜。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送回原处。
•
在巴斯德制定的计划中,设计的曲颈瓶妙在何处?
妙处:只让空气进入,而空气中的微生物无法进入瓶内的肉汤中。 •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设计A瓶的作用是什么?
山东省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学案(新版)济南版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学习目标:1、概述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2、指导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重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难点: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重难点突破:课件教具准备:课件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教学过程:【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案要求读教材P10-P13,包括课本上的图、实验活动,用红笔勾画出关键词语。
一、探究的基本过程1.大家都知道,你知道吗?肉汤防止久了会变酸,是搞的恶作剧。
2. 是肉汤本身产生的,还是从空气中进入的?为这一争论画上圆满句号的是国的学家。
3.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做出的假设是。
5.曲頚瓶妙在 ___________________ 。
6.杀死肉汤中的微生物的方法是。
7.8.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得出的结论。
9.生物学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中 ___ 和__________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_______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二、探究的常用方法10.科学探究的方法有等,但常常是并用。
【当堂达标】1.某校生物小组向利用桑蚕研究蚕的发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是()A 、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2.巴斯德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A、烧瓶的直口和曲颈瓶的开口的B、空气C、有无微生物进入D、温度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A、低温和干燥B、地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地温和室温A瓶B瓶肉汤煮沸煮沸时间3天3天瓶口直頚瓶曲頚瓶结果4.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C、所有变量都不同D、所有变量都相同5..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做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的纸上运动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
对此该小组应()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B、进一步查找资料并做出新的假设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6.科学家从对大量不同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采用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比较法7.西瓜“爆炸”事件发生后,西瓜膨大剂进入民众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巴斯德
C. 施莱登
D.
2.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
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B )
A. 运气好
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 观察时认真
D. 实验用具好看
3.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D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4.探究过程中需要( 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和测量法
D.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5.对实验结果认识正确的是( D ) A.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但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B.实验结果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一定支持假设 C.有时实验没有结果 D.实验结果不一定与假设一致,实验结论也不一定支持假设
你来试试!
6、小明在地上发现了蚯蚓。请你与小明一起
探究的常用方法
甲 观察法
乙 实验法
丙 测量法
丁 调查法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生 物 学
1.探究的基本过程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的
得出结论
探 究
表达交流
方 法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
调查法等
1. 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B )证明的
A. 达尔文
使鲜美的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来 自于空气,还是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一: 来自于肉汤自身。
×
观点之二: 来自于空气。
√
提出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吗? 作出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曲颈瓶的妙处是: 只进空气,不进微生物
得出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会
使肉汤变酸。
微生物
体验探究过 程
肉汤里的微生物来自于哪里? (讨论探究方案的制提出问题)
观点之一:
观点之二:
来自于肉汤自身。 来自于空气。
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经过不懈探究,终于给出了圆满解释。
资料卡片:巴氏消毒法
低热消毒也称巴氏消毒,是利用低于100℃的温度 对物品进行消毒。能够杀死繁殖型微生物,包括常见 致病菌,而又最大限度保持食品结构及营养素,温度 范围为60℃~95℃。多用于鲜奶、啤酒、酱油、某些 饮料等的杀菌。包括63℃ 30分钟的传统巴氏消毒法和 72℃~95℃ 10秒~30秒的高温瞬间巴氏消毒法,后者 生产效率高,杀菌效果相同。
巴斯德的观点是:使鲜美的肉汤 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作出假设)
B A
煮沸: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空气+微生物
只进空气,不进微生物
A
B
两个瓶口都是敞开的,与外界相通
几天后
A
(对照组)
出现了微生物, 肉汤浑浊变质
B
(实验组)
没有微生物 不变质
对照很重要!
空气+微生物
B
把B曲颈瓶的长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 接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
史上最伟大的100个发现之一 巴 斯 德 在 展 示 他 的 实 验
巴斯德怎样证明细菌存在于空气中?
学习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
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
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并注重多种探究方法在 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A.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 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失的情况,预计a组敌草隆 含量不变,b组的全部消失 D.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 合后的好
表达交流:
探
提出问题
前提
究
作出假设
的
制定计划
关键
基 本
实施计划
步
得出结论
骤
表达交流
填词
( 关键 )
( 前提 )
1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 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
的__前__提_____。
2 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
究成功的_关_键_______ 。
变量
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 量。 1、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 究。 2、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 计对照 实验。 3、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外,其他 条件应完全相同。
探究一下,蚯蚓到底是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
1 提出问题:
2 做出假设: 3 制定计划: 4 实施计划: 5 得出结论: 6 表达交流:
7、为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 后到寿光、寒亭、昌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 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C)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8、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 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某农药进行实验。取等量 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 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