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
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
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
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
在半个世纪之前,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
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一、丝绸之路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古代中国丝绸、茶叶、瓷器、铁器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而欧洲的马匹、玻璃器皿等物品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史悠久。
二、汉学运动
汉学运动是指欧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开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形成了汉学运动。
如德国的李希华和法国的豪和葛朗台等,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语言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汉学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彼此文化的认识。
三、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的庆祝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和中国文化爱好者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庆祝。
例如,日本的京都市每年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节,为期三天的活动包括武术、民俗表演、中国菜肴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众。
四、文化交流团体的组织
当前,各种文化交流团体经常组织座谈会、文章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国家文物局与美国国家文物局的合作,先后展出了两次“丝路与海洋世界文化遗产展”,展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五、汉语的普及
总之,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发展中国文化与文化产业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都非常重要。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
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
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
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也贯穿了各个时期。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国内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交流方式以及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就为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开始,而这一交流也带来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契机。
此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更多的外国文化元素不断融入中国文化中。
二、交流方式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在语言方面,中国人通过研习外国语言,比如梵文、希腊文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同时,外国人也通过研习汉语,与中国人进行沟通。
除了语言交流,文化互鉴也是交流的重要方式。
比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而元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则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文化产品传到了西方。
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外国文化的交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外国文化的引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包容与多元化,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也为中国思想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外国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例如,元代的西域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工艺制作水平提高,并产生了著名的“元青花”。
再如,由意大利传入的钟表制造技术,为中国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四、对外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也对外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外国人士来说极具吸引力,他们纷纷翻译介绍中国文化,使之为世界所了解。
此外,中国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中国画和中国园林为例,它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都对西方美术和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上,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的文化交流有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也是两个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好相处的前提。
本文将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角度来探讨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古代中外文化交融史在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战争、移民和贸易。
战争导致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的相遇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早期的贸易和移民也为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方便条件。
例如,汉朝开始和中亚的贸易交流,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大量的汉学经典、艺术品、器物、食物等裹着货物沿着丝路传播至欧洲,展现了东方的魅力。
远古时期,中华文明曾在东亚发扬光大,随着中国东晋时间的铁骨铮铮,向外困难了很长时间。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得到了自由呼吸的机会,那些慕容、契丹。
日本等各族群落则在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取中华文明的有益成果。
日本和朝鲜史料中认为,唐代文化被融入于日本,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唐代文化也有瑰丽的融合,其中儒道思想、佛教艺术为代表的元素,构成了唐中华文明的高峰。
如唐代长安城内离柳市有一批高高矮矮的屋子,后人称之“日本坊”,这便是以唐时日本僧人而建的内坊,作为一个文化区域,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化对各方客人的吸引。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为地理原因,输送有难度。
但是,中华文明卓然屹立,傲然挺立于他们的足以阐明东方文明的辉煌。
中外文化互补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单向传播另外,到逐渐成为多向的相互作用和反哺,这是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文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中外文化正在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互补发展”的局面,文化相辅相成,包容共存。
西方文化在上世纪之前一直被认为是高尚精致,而东方文化则是掌握深刻哲学学问和丰富艺术才华的象征。
但现时,我们已看到了较为平等的文化交流。
东方文化吸收不少西方文化中的技术与艺术美学特点,同时,西方文化中经典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东方文化影响深远。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400多年前,小帆船“圣路易”号载着一位蓝眼睛的西方人从大西洋彼岸驶来,穿过狂风惊涛,来到中国澳门。
这位西人名叫利玛窦。
不久他再度乘船溯西江而上,踏足广东肇庆,从此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他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致力于向中国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并将中国文化推介出去。
继马可波罗之后,他是又一位对中国文化“痴迷”的意大利人。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利玛窦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1552年10月,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省马切拉塔市的一个药剂师家庭,原名MA TTEO RICCI,23岁时被派往东方。
利玛窦与罗明坚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经澳门抵肇庆,6年后离开。
这期间,利玛窦取号“西泰”,又号“西江”。
肇庆六年,利玛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他所创业绩,有不少堪称“中国第一”。
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利玛窦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澳门教会负责人罗明坚来到肇庆后,剃头留须,身着中国僧袍,自称“西僧”。
他们向知府王泮行磕头礼,道:“我们这些欧洲人,早已仰慕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这次远渡重洋,是慕中华帝国之名,来这里度过余年的。
”随后提出想在这里择地造房而居,表示绝不生事。
翰林出身的王泮是明朝少有的开明官员,能诗擅写,见两位西僧态度友好谦和,对他们采取了宽容接受的态度。
得到当地官府的准许,利玛窦将在澳门募集到的约20万银元(一说是6000金币),于祟禧塔旁择地建造教堂。
1584年夏天,教堂的第一层建成了。
落成之日,王泮送来亲笔题匾“仙花寺”。
“仙花”是中国人对圣母的一种别称,“寺”是中国佛教徒聚集的场所。
法国裴化行所著的《利玛窦评传》中说:“名称是王泮取的……听到如此诗意的名字,老百姓立即认为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利玛窦同意将天主堂起中国化的名字,无形中拉近了他与肇庆人的距离。
1585年11月24日,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全面竣工。
教堂分上下两层,外墙用青砖砌成。
美国汉学家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美国汉学家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文化名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林语堂是汉学家中的佼佼者。
他在翻译、研究、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首先,林语堂对于中国的文献翻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翻译了大量中国的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有了林语堂的翻译,全世界都能够阅读这些优秀的中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
其次,林语堂还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写出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深度的著作。
例如,《中国人的性格》、《中国文化小史》、《中国的古代文化》等。
这些著作深入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此外,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还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任教多年,并在那里宣传推广中国文化。
他讲述了中国的历史、文学、思想,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
他还在西方人中培养了一大批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才,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可以说,林语堂对于中国的文化翻译、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仅是汉学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就,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贡献,也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翻译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这也为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打下了基础,为未来两国的合作交流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其次,他在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就,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本质,从而打破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认知误区,甚至让一些西方国家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
最后,他在西方国家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也加强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
东西方文化交流解析

结语
谢谢大家!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培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 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马克思:“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 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7
3、旅行家、传教士的传播给西方展现了东方文明:
1275年,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仕元17年, 多次往返中国与欧洲,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27
此后长期驻美,专管留美学生事务,1875年(光绪元年),并 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直至1881年清政府 撤回留学生为止。由于对洋务派失望,1882~1894年又侨居 美国。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并向张 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戊戌变法时期, 在北京与维新派密切往还,变法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00 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被推为会长, 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自立军起义被镇压时,遭清政府 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仍与国内各派改革力量联系,渐趋 支持孙中山所进行的革命活动。1912年1月,致函祝贺孙中 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病逝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哈特福德城。著有回忆录《西学东渐记》(原版系英文,名 为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
东西方文化交流解析
[相关资料:澳门的历史]
1557年,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申请取得澳门居住权, 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因岛上有“妈阁庙”,葡 萄牙49年后停交地租);
1623年,葡国委任马士加路也为首任澳门总督;
1844年,葡萄牙宣布澳门为“自由港”;
4
15-17世纪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沈弘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 310027)
2008 年杭州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 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德州学
讨会 (2008 Hangzh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福州
鲁大学、哈德逊河谷作家中心、史密森博物馆、皮博
本次会议的 6 名主题发言人分别作了精彩的大
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布朗大学、路易斯和克拉克学 会 发 言 。 荷 兰 莱 顿 大 学 的 海 淙 铎 教 授 (H.T.
院、加州大学、密西西比河流域州立大学、圣母大 Zurndorfer) 首先作了题为 《欧洲汉学历史的三幕
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中文善本书书目编撰项目总
编艾思仁(J. S. Edgren)博士论述了日本早期中国
书籍传入的方式,及其对日本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
远影响。他指出,许多在日本宗教、学术、艺术和文化
变革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的书籍在中国却往往被人
们所遗忘。中国学者在明治时代再次发掘这些书籍
这一事实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学院、兴国管理学院、台南艺术大学,大陆的北京大 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训练和对中国文明的研究
2
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 上。从 1890 年起,欧洲学者开始来华与中国学者进 年
第
!!!!!!!!!!!!!!!!!!!!!!!!!!!!!!!!!!!!!!!!!!!!!
期
讨;环境资源经济学组主要就环境经济问题、能源经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资源型城
2 展示中国和中国研究
此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是,哈德逊河谷
8
社科经纬
作家中心的马戈·塔夫脱·斯蒂弗和布朗大学的詹姆 斯·塔夫脱·斯蒂弗结合自己的论文,协助浙江大学 举办了“看东方:记录塔夫脱 1905 年美国政府代表 团访问中国的哈利·福勒·伍兹老照片展”。1905 年, 美国国防部长塔夫脱率领首个美国政府代表团,对 远东的日本、菲律宾和中国进行为期 3 个月的友好 访问。这次代表团人员包括了 24 位美国众议院议 员,7 位参议员,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女儿艾 丽斯·罗斯福。此行的外交目的是加强美国在远东的 门户开放政策,推进美中贸易,并且在中国开展亲善 外交。伍兹是该代表团的成员,他用便携式照相机全 程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使中美外 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得以精彩回放。美国皮博迪· 伊赛克斯博物馆的麦志明展示了荷兰特使范罢览 1794~1795 年访问中国之后带回的一本画集,范罢 览曾从澳门到北京觐见乾隆皇帝,以庆祝其登基 60 周年。他的画集记录了他往返广东和北京途中的一 些景色,绘画技巧结合了欧洲的表现模式和中国的 传统描摹手法。该画集在费城的展出被称为“首次 有关中国的最精美艺术展览”。麦志明对于这一画 集的创作过程,其涵盖的主体、绘画风格、美学特质 和影响做了概述和分析。浙江大学的沈弘对于美国 人西德尼·甘博于 1917 年拍摄的一组杭州老照片进 行了介绍和点评。西德尼·甘博的家庭跟杭州的美国 长老会传教使团关系密切。他本人跟之江大学校长 费佩德也是亲密的朋友,曾一起参与了一个历时 4 个月的西藏摄影之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黑白照片。 甘博于 1917 年拍摄了数百张杭州的照片,跟费佩德 的杭州老照片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该论文分析了西 德尼·甘博 1917 年杭州老照片的 4 个独特方面,它 们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全景图,忠实地展现了杭州这 个古老城市和当地居民。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的林丽 里通过晚清上海文人王韬的域外游记《漫游随录图 记》,探讨在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文人 对于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诠释。《漫游随录图记》于 1884 年在《点石斋画报》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引 发了上海文人圈对西方的想象和对现代化的实践; 书中图像与文本的对比和差异,折射出晚清多元的 社会风尚、域外的文化想象,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 中国台湾暨南大学彭慧贤论述了西周厉、宣时期战 争铭文研究。论文由历史文献暨考古出土铭文,分析 西周中、晚期与战争有关的国势之衰亡的时代背景,
过 “‘当中国与西方相遇……’—— —海外汉学与中 表在会上共宣读了 70 多篇论文。
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反响。
大会开幕式由中方主席沈弘教授主持会议。浙
此次会议由于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 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晓东教授和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学的加盟和共同举办,吸引了更多和更高层次的海 副院长殷企平教授分别致欢迎词。外方主席哥本哈
浙江大学的吴宗杰从福柯话语理论的视角出发,对
于用现代史学术语来描述周易的局限性进行了探
讨。他认为诸如“封建”这类的史学语言曾构造了一
彩对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特征,以及社会
主义城市化发展这一主题。麦绥莱勒的艺术风格从
他 1925 年的城市风景系列创作中就已经显现,并且
一直延伸到了他以中国为主题而创作的的木刻作品
之中。
2009
柏 林 理 工 大 学 的 艾 杜 阿 德·库 格 尔(Eduard
年 第
Koegel)博士论述了德国首位建筑学教授恩斯特·柏
间— ——朱迪特·戈蒂耶及其〈玉书〉》。朱迪特·戈蒂
耶(1845~1917)一生著有大量与中国有关的文学
作品,其中尤以诗集《玉书》最为著名。此书曾多次
再版,被译成了多种于朱迪特如何将中
国古典诗歌改写成《玉书》,以及如何在作品中塑造
了中国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除了大会的主题发言之外,本次会议还按照 9 个不同的主题内容安排了 17 个分会场,以便让与会 代表宣读论文,并就论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讨 论,使中外学者之间有充分的机会进行交流。
1 海外汉学家与海外汉学研究
在该主题的分组会议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 钧介绍了美国最早的汉学教授卫三畏。早在 1877 年,卫三畏就被耶鲁大学聘为美国的首位汉学教授, 他在中国生活长达 40 多年,不但是当时资格最老的 中国通,而且有大量的汉学研究成果。由于他的努 力,19 世纪后半期的耶鲁成为了美国东方学的中 心;卫三畏与哈佛首位汉学教授戈鲲化之间的交往 也是美国汉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河北大学的张殿清 详细地梳理了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和秉托的 《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 两部著作中关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描述,然后选取了被作者误读的 3 个政 治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认为这种误读对后来 西方汉学研究产生了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的蒋向艳 介绍了法国外交官、汉学家苏利耶及其汉学研究,并 对其汉学著述和对海外汉学所做出的贡献作出了述 评。河南大学的胡优静介绍了伟烈亚力与亚洲文会。 亚洲文会全称为“皇家亚洲学会北华分会”,是一个 寓沪外国学者自发组织以促进中国学研究的学术机 构,它发行年刊《皇亚洲文会北华分会会刊》,后来 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为在华外国人 提供了解有关中国知识的最佳渠道。伟烈亚力本人 参与创建了亚洲文会,任副会长,并为初创的文会图 书馆提供了核心藏书,在汉学界享有极高的荣誉。
中国书籍传入日本是一件具有“跨文化”轮回意义
的事件,它还导致了中国书籍从日本反向传回到了
中国。
康奈尔大学的韩涛(Thomas H. Hahn)博士在
《中国语境下的麦绥莱勒城市系列— ——穿越城市的
肌理》一文中介绍了比利时木刻画家麦绥莱勒 1959
年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创作并出版的木版画集。这
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木刻画以流畅的线条和明快的色
3 话语分析、艺术研究与中国的讨论
哥本哈根大学的彼特·达姆加德对于戴思杰的
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2001)进行了文本
分析,认为从理论和语义的角度来看,此文本是浸淫
于中国文化中的,但从叙述主体的定位出发,文本又
是从文化主体之外,从“自我和他者之间”的位置
“对望”中国文化,具有文化混血的移民作家特征。
发现并归结出 4 项特点:①此时期战争铭文纪录大 量南征玁狁事件;②铭文作为官方对外宣传文书,厉 王时期却刻意使用隐讳方式,以掩盖当时南征玁狁 出师不利之耻;③周宣王对玁狁战争获胜后,大肆宣 传南征之捷;④厉王、宣王时期铭文征伐用语愈趋频 繁。借助历史文献和考古出土这双重证据,可以厘清 西周中、晚期周王朝对外征战之情况。湖北经济学院 的陈荣清对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北宋拓本之真 伪进行了分析。对于明代安国所藏《石鼓文》“先锋 本”、“中权本”、“后劲本” 这 3 个拓本的年代问 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北宋拓本”。陈荣清将 3 个拓本与 10 件石鼓原件和其他宋、明、清拓本进 行比较,对这一“定论”提出质疑,认为把“安国三 拓”界定为“明安国三拓剪装元拓本”更令人信服。
Sinology and Sino -Foreign Relations and Exchan- 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湖北经济
ges) 于 2008 年 10 月 24~27 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 学院、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城
校区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 市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外语教学与
石曼(1887~1949)对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柏石曼
期
曾 3 次来华,对中国古建筑遗产进行过广泛而细致
2
的调查。他走访了当时 18 个省份中的 14 个,收集各
国 地的方志和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在野外调查中测量 际 学 了无数个寺院、庙宇、佛塔,并以 8000 多张照片记录 术 了中国传统建筑。这样丰富的收藏和实地考察经历 动 成为了他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基础。他于 1924 年获得
Tel: 13858069925
E-mail: hshen_72@yahoo.com.cn
态
7
社科经纬
行广泛的合作,并对欧洲的汉语课程进行了改革。二
战以后,汉学开始从狭窄的哲学和翻译研究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