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千万别照搬照套(图)

合集下载

禁忌四大育儿误区 做聪慧家长

禁忌四大育儿误区 做聪慧家长

禁忌四大育儿误区做聪慧家长据《华商报》报道,一贵州女性在教3岁的女儿背诵《静夜思》的过程中,因女儿无法对“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而用力在女儿头上拍,且重复多次,最终导致女儿死亡。

经调查,这位母亲觉得只有念书才能改变孩子的人生,于是就自己在家教3岁的小女儿数数、念诗、没想到最终却酿成此大错。

老祖宗遗传下来的育儿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父母在运用传统方法育儿时却不免陷入误区,所以,家长可要特别注意。

误区1、假扮红白脸在传统家庭中,父母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的一种教育方法:“角色扮演”。

角色分工上多倾向于妈妈当白脸,爸爸当红脸。

很多家长集体认同这种教育方式,似乎还能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看到显著的成效。

但实际上,国际通行的却是要和谐一致,不需要双方各扮演角色。

一个吓唬孩子,一个呵护孩子;一个威胁一个利诱。

不过,对于角色扮演还是需要分情况来,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下,需要家长进行角色扮演,适当、正确的扮演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允许的。

误区2、迁就孩子就是善待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善待孩子,什么都迁就他们。

但是,一味地迁就和忍让,会让孩子贪婪的本性一次次触碰你的底线,最后到你动手收拾孩子才算了事。

这种行为上是迁就孩子,你并没有表达出你的本源,你的技巧恰恰是伤害了孩子,伤害了你的本源。

家长如何不走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教育子女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守信誉的这一条。

如果你能用夸奖、鼓励等方法去激发他,孩子守信誉的本能或者说原始程序是很容易被激发的。

做父母的怎么去激发孩子的机智,这是关键。

误区3、重视学习、忽视创新传统教育实施的是我说你服的“听话教育”,在家听话当“好孩子”,在学校听话当“好学生”,在社会上听话当“好同志”。

这种教育的必然结果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头脑僵化、墨守成规。

实际上,创新才能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增添新的财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力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让孩子为考试而背书,终日淹没于题海之中,为追求所谓正确答案而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育儿知识-小心了!宝贝的照片别轻易晒

育儿知识-小心了!宝贝的照片别轻易晒

小心了!宝贝的照片别轻易晒'当你和朋友,家人分散各地时,社交媒体是让每个人知道你近况的一个绝佳途径,甚至许多父母把它当作存储记忆的一种方式。

你可以分享孩子的照片,比如那些可爱的或者正在淘气的照片,也许还有一些是你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的照片。

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状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父母上传宝宝的照片也成为平常的事。

但是你采取过预防措施来保护你网上发过的照片了吗?数字绑架犯罪听上去像是未来科幻电影,但实际上这是真是存在的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人从网上盗取你的图片。

有一种狂热叫做“婴儿角色扮演”,他们在网上社交网站偷取婴儿或小孩子的照片。

这些图像随之在一些社交应用里被发布出来,并附上一些有着复杂情节的故事。

许多角色扮演玩家都是十几岁的小女孩,其他一些人会跟着评论直到人们对这故事失去兴趣。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当你与你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孩子照片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这些照片会被别人盗取或用于其他,但是当你发现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异常气愤。

为了降低被数字绑架的风险,你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你上传的图像,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不认识和不熟悉的人难以进入你的社交主页。

而保护网上的图片,只需以下几个步骤便可以轻松完成:将资料设为自己可见,并确定你有照片的状态只能被你的朋友栏里的人浏览。

这可以降低你的图片被盗的风险,因为这能阻止你的图片被别人搜索到并减少别人访问你的照片的次数。

查看你的好友列表,删除那些不认识或者不信任的人。

如果你仅想把照片分享给家人,朋友,你得确保访问权限。

请你家人和朋友不要转发孩子的照片,即使你设置了严格的权限阻止别人访问,朋友转载你的照片也仍然有使照片被盗的风险。

如果你担心家人不知道这一点,那么就提醒他们将图片设置为仅自己可见就可以了。

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么不要转载是最直接的办法。

将你的照片添加水印,专业摄影师通常会在自己的照片上添加水印来避免自己的作品被剽窃,水印很清楚地表明这张照片属于谁。

育儿知识-别瞎指挥!这些“育儿经”一文不值

育儿知识-别瞎指挥!这些“育儿经”一文不值

别瞎指挥!这些“育儿经”一文不值'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育儿经”往往唬得没有经验的新妈妈们一愣一愣的,但事实上,有很多“育儿经”简直一文不值,毫无科学道理,估计都是以讹传讹传下来的。

所以新妈妈们,为了不被婆婆、妈妈们糊弄,一定要练就火眼金睛!有位宝妈诉苦说自己和婆婆住的远在十万八千里,但是生完宝宝后,婆婆来不了就派小姑子去探班。

这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小姑子也是醉人,打小报告说新妈奶水稀,像水,根本不像别人家的奶水黄黄的,一看这奶水就没有营养。

于是远在万里的婆婆还特意打了电话叮嘱新妈:“你奶水没营养就不要喂宝宝了,咱不差钱,喝奶粉吧!”母乳一定比奶粉有营养!哪怕这个配方奶粉的配方做的再像母乳,也无法模仿母乳中一些特殊的营养元素。

配方奶粉就目前水平营养水平只能达到60多种,但是母乳却能够达到300多种,甚至还有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却还没有结果的一些稀有成分。

哪怕就单说宝宝抵抗力,也很明显是母乳更胜一筹。

不少老人觉得孩子小时候要和大人一起睡,这样长得好,而且宝宝一个人睡容易冷,容易蹬被子等。

还有一些人觉得宝宝和妈妈一起睡晚上方便照顾,方便喂奶。

事实上大人如果睡得沉,那么容易把自己的被子蒙住宝宝,导致孩子窒息。

而且大人也不适合对着宝宝睡觉,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含量高,空气不新鲜,对着宝宝睡觉很容易导致宝宝无法呼吸足够的氧气,从而影响生长。

有不少宝妈肯定听老人说过,宝宝3、4个月就能够闻到五谷杂粮的香味了,就能吃辅食了。

或者还听说宝宝光吃奶吃不饱了,要早点吃米糊、稀饭了。

有些婆婆不仅天天念叨,还偷偷给孩子喂饭,生怕孩子吃不饱,结果导致孩子拉肚子。

专家建议宝宝到6个月再加辅食。

6个月内的宝宝胃肠道发育还非常不完全,只能够消化和吸收奶,其他东西吃进去根本难以消化,对宝宝的胃肠道都是负担,所以如果过早添加辅食只会导致孩子腹泻甚至过敏等症状。

很多老人觉得孩子和成人一样,什么都能吃,所以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吃海鲜、蛋白,每次喂完还特别自豪的说:“你看,他还是很喜欢吃的!”虽然是都是食物,没毒,但是孩子的肠胃非常娇嫩,不是任何食物都能进口的。

育儿知识-家长不要迷信和效仿西方育儿方式

育儿知识-家长不要迷信和效仿西方育儿方式

家长不要迷信和效仿西方育儿方式'许多年青的父母崇尚西方方式,但妈妈们有没有想过,因生活环境、饮食方式、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等许多方面不同,造成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得把西方的育儿方式全都在我们的宝宝身上,我们要取其精华却其糟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不会徒增烦恼。

在国外,宝宝穿纸尿裤到3岁的非常多,甚至有的到7岁晚上还在穿。

有统计曾说,国外的小孩从出生到脱离纸尿裤时大约会用掉7000片,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纸尿裤带的久了,宝宝的屁股会红,起疹子,也会影响宝宝的腿型和走路,所以一般带到两岁就不能再带了,在宝宝过了半岁时,就可以有意识去训练孩子定点去排便,可以每隔两个小时就让宝宝去排便一次,慢慢就会形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形成习惯后,就不必再带纸尿裤了。

在国外的育儿方式里有一条是,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是不用喂水的,这个主要是因国外母乳比较普遍,一般吃母乳的宝宝是6个月以内很少喝水是正常的,因母乳水份比较多。

但如果是吃奶粉的宝宝还是要喝水的,因奶粉比较浓稠并且蛋白质和钙含量都比较高,宝宝吃奶粉也比较容易上火,所以在两餐是要喝些水的,至于喝多少,可参照奶与水的比例为100:20左右来喂。

在国外,很少有人给宝宝补维生素,这个主要是因为饮食文化、种族差异引起的,中国在这些方面与西方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并且东西方孩子的体质与发育也不相同的。

但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规定西方国家的孩子不用补维生素,而是规定缺维生素的国家要补多少剂量的维生素,但各个国家还有自己的规定剂量,西方国家污染程度比中国要轻,所以食品安全系数高,营养摄入水平也不同,所以补充与否也取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

对于中国宝宝来说,是否要补维生素A呢?这个可以根据中国营养调查结果来进行判断:中国的0-6岁儿童的亚临床状态中,维生素A 缺乏者达到50%以上,特别是0-6月以内的宝宝更高,可达到80%以上,而维生素A 对于孩子智力发育、骨骼生长和增强抵抗力都有十分重要作用;维生素D对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也十分重要。

育儿知识-育儿四大误区,很多妈妈还在信!

育儿知识-育儿四大误区,很多妈妈还在信!

育儿四大误区,很多妈妈还在信!
'俗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妈妈心中也有一千种育儿方法,而这些方法中不乏有错误的做法。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妈咪们经常走进的误区:相信对于这种做法,很多家长们应该不会陌生的,我们经常看到老一辈的人喜欢自己先放在嘴巴里面咬碎食物,然后再喂给宝宝吃。

他们认为,宝宝各方面发育得不完善,吃太多的食物容易噎到。

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将大人口中的细菌或者疾病传染给宝宝,因此万万不可使用。

建议借助工具把宝宝的食材切得小一点和细一点,这样就能方便宝宝进食。

很多家长一到冬天就把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宝宝穿的太少了而冻到。

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要知道,衣服穿得太多,把宝宝包得太严实,很容易造成宝宝缺氧,甚至窒息死亡,也就是医学界所说的“捂热综合症”。

建议一定要适度穿衣,要给宝宝一定的活动空间,平时多注意观察宝宝,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减衣物。

有不少的地方都有着这样的风俗,给宝宝剃满月头,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日后的头发变得又黑又多。

其实不然,这没有必然关系。

宝宝的头发第一晒是和很多其他因素有关,比如营养和遗传等,不要盲目过早地给宝宝剃头,尤其是在冬季、
酒精挥发是吸热的,所以如果发烧的时候用酒精涂抹的话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退烧的作用的,但同时也极易造成酒精中毒。

所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

育儿最易犯的10个错误

育儿最易犯的10个错误

育儿最易犯的10个错误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娴熟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确定要小珍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真相分析: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反了幼儿的身心进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挨次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

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简洁?科学做法:建议年轻家长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

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

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简洁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小珍宝的爱好总是说来就来,比如,观看电脑一下子就宠爱上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这是好事,不仅经常在电脑上给他看早教光碟,还经常一起和珍宝玩电脑玩耍。

真相分析: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简洁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依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由于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简洁损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学校再学也不迟。

错误3:育儿,爸爸是局外人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解在外。

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你或许觉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头,你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

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

由于一个人照看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

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关怀他们,又不情愿完全依靠丈夫。

只有确定了孩子不会冷、他不会给孩子喂太多,不会在孩子吃过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会呕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

儿童早期教育应避免六大误区

儿童早期教育应避免六大误区

儿童早期教育应避免六大误区早教方式层出不穷,早教机构越来越多,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年轻父母们应接不暇。

科学的早期训练能起到乐观"助跑'作用,不过,专家指出,年轻父母在早期训练上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不得法的训练方法,难免会伤到孩子。

误区一过分宠爱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

孩子吃饭,一家人来哄,出门怕宝宝走路累着,忙着抱或用车推。

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

-专家提示: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力量、自理力量和社交力量都很差,孩子也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而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共享,不懂得爱,与小伴侣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误区二拔苗助长1岁以内就忙着学认字,不到3岁就学起了外语,不少年轻家长对宝宝的智力进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训练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把早期训练简洁等同于早期学科训练,并不遵循宝宝身心进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

-专家提示:早期训练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洁的记忆仿照,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力量。

多让孩子玩可以熬炼孩子的协调力量、制造力和动手动脑等力量,这些力量都有利于今后的学问学习。

而"拔苗助长'则适得其反,使孩子负担过重,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误区三过多管制有的爸妈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肯定听从自己的意志。

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判。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宝,就会变得胆小、怕事。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常常打骂孩子。

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念,逆反心理很强,性格较为孤僻。

-专家提示: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敬重,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应当是公平的,家长对孩子的训练应当实行民主方式。

误区四照着书本养孩子很多年轻父母喜爱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仔细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科学。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大误区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

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

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

喜欢互斗。

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

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

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

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

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

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

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

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

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

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

譬如学钢琴。

譬如出国。

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

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

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

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儿经千万别照搬照套
近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科接待了一名奇怪的小病人。

这名刚满一岁的小患者有个奇怪的病,每次吃完奶就哭闹,怎么哄也哄不好。

急坏了没有育儿经验的父母,赶紧抱来医院求医。

该院儿科马恒灏主任经过仔细检查,并没发现小病人哪里不舒服,小病人吃完奶就哭闹,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吃饱。

“这个家长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说是教条,不知从哪里找了一本育儿经,上边写明像他小孩这样大的宝宝,每次喂奶60ml,他们不知变通,一点奶也不多给。

结果小宝宝每次只能吃半饱。

”马恒灏对记者说,现在年轻的父母大多是家里的独子独女,往往没有育儿经验,非常迷信现成的育儿经,这样很不可取,“像刚才的那对父母,长期下去,小孩可能会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后果很严重。


1 孩子感冒就输液退烧错!
很多小孩子一感冒,家长就带小孩去医院要求医生输液治疗。

他们认为小孩一输液,发烧的就能退烧,感冒的就能快速痊愈。

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对小孩的健康发育没好处。

马恒灏解释说,一般的感冒发烧,并不需要输液治疗。

小孩在没有基础病史的情况下感冒发烧,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原因有三。

一是,感冒发烧这类疾病都有自身发展规律,一般一周左右就会痊愈,药物干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建议小孩一旦发烧感冒,应该适当增加休息、多饮水、口服用药,这样更符合小孩自身的生理要求,而不是输液治疗;二是,感冒发烧,是小孩自身抵抗力在与疾病作对抗,有利于增强小孩的抵抗力,输液治疗,特别是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导致抵抗力低下和产生耐药,不利于以后疾病的治疗;三是,输液本身是一种有风险的治疗手段,输液本身并不能达到退烧的目的,另外因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一旦出现过敏等反应后果就比较严重,得不偿失。

2 孩子咳嗽需镇咳错!
有些家长平时很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小孩咳嗽就很着急。

有育儿经指出,小孩咳嗽要及时治疗,先把咳嗽压回去,这就是所谓的镇咳。

其实,这也不是正确的育儿经。

马恒灏认为,咳嗽是小孩常见疾病之一。

很多咳嗽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更不需要服用镇咳药。

“什么时候才吃药?这要看咳嗽对小孩身体影响程度。

”马恒灏解释说,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其实儿童咳嗽,有时是将炎症、痰排出体内,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和吐痰一个道理。

只有小孩持续咳嗽,且已经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像夜里咳不停,才需要服药止咳。

“并且,服药也不是镇咳,而是为了祛痰、驱咳。

痰驱走了,咳也就走了。

而镇咳只是简单压制,很不利于小孩子康复。


针对现在市面上有些含可卡因成分的止咳药,马恒灏提醒家长朋友,在选购时千万看清药物成分,千万不要选购这类药物给小孩吃。

3 儿童可以用大人的药错!
有些家长一直认为,小孩可以用大人的药,只要按比例递减就可以了。

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马恒灏指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并不少,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专门给小孩用的药品种不多,有些患病小孩迫不得已使用了大人的药,并没表现出明显的不适,疾病却很快就痊愈了。

“在庆大霉素出来的时候,很多家长听从医生建议,将这个药用给小孩,结果当时没问题,慢慢的小孩有了耳聋的症状;再比如现在医院牙科收治了很多有四环素牙的年轻人,就是他们小时候服用或注射过四环素导致的。

”马恒灏告诉记者,儿童用药和大人用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很多只适合大人的药也会对小孩身体健康造成坏影响,只是现在还未被证实而已。

“儿童用药有其标准,也有其试验过程,没有经过长期临床试验的药物,绝对不能出儿童剂型,就是这个道理。


“小孩子不到万不得已情况下,千万不能随意使用成人药。

”马恒灏最后强调说。

4 儿童小磕小碰没关系错!
小孩一旦出现小磕小碰,只要没有伤筋动骨,很多家长就不着急担心。

他们认为,谁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小孩不应该太娇惯。

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往往会导致家长对儿童伤害的不重视。

马恒灏指出,这样害处也很大。

“知道美国小孩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吗?儿童伤害。

现在国内,儿童伤害已经成为儿童致死、致残的第四大因素。

前三位分别是感染、肿瘤和先天性疾病。

我估计在国内儿童伤害的影响还会扩大和上升。

”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接诊的儿童伤害病例都在不断上升。

导致儿童伤害的原因有很多,车祸、小玩具、电器等等,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未知的,儿童对世界是好奇的,是一直在探索的。

马恒灏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事物都会造成儿童伤害。

“我接诊过一名小患者,被很多家医院诊断为肺炎,但按肺炎治疗一直不见效。

最后我通过给他照CT,才发现是这名小患者不知什么时候肺部误吸入一只钢笔帽。

取出钢笔帽后小患者痊愈。

如果没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5 儿童没必要总上医院错!
儿童生病后该不该去医院,社会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不应该多去,认为多去医院容易引起儿童疾病的过度治疗,会使儿童产生耐药性和恐惧感,并且导致儿童过于娇气,更容易生大病。

一种观点认为,有病就应该到医院细致咨询、检查和诊断。

在这个问题上,马恒灏同意第二种观点,即儿童有病应及时看医生。

“和儿童有关的疾病好多好多,我们作为专门的儿科医生都有判断失误的可能,更何况没有医学知识、没有育儿经验的父母呢?”马恒灏反问。

他建议,医院可以常去,一旦发现儿童身体出现疾病征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咨询,以免对延误病情。

“作为医生,特别是儿科医生,在开处方、做检查时都会比较慎重,很少会产生过度治疗。

相反,作为家长,儿童出现健康问题后,不及时向医生咨询,想当然地处理或治疗,往往会给孩子一生都带来危害。


最后,马恒灏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健康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能盲目地相信所谓的育儿经和过来人的经验。

因为这些育儿经和经验,往往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为很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有意义的指导,但每个小孩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具有共性的东西有时候并不适应自家小孩。

对待自家小孩,应该熟悉掌握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有选择性地利用育儿经,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

“健康问题上,拿不准主意时,最好去看专门的儿科医生,他们的意见才是相对权威的。

” (李岩/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