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

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

2.1分型治疗

辨证施治乃中医治疗疾病之精髓,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由于本病或因先天,或因后天,或兼外感致湿、热、痰、瘀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等而发病,临床表现以邪实为主,或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夹杂,病机错

综复杂,临床工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取得显著疗效。

方策等[6]将168例病人分为湿热蕴结型、瘀热阻滞型、痰浊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分别采用四妙散、枝腾汤、涤痰汤、六味地黄汤加减化裁治疗,其总有效率可达94. 6%。周延生[7]辨证为4型:风寒湿痹型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法,药用羌活、秦艽、当归各9 g,桑枝、海风藤、鸡血藤各12 g,川芎10 g,乳香6 g;风湿热痹型治以清热化湿、疏风通

络,药用生石膏、知母各15 g,连翘12 g,黄柏、牡丹皮、防己、威灵仙、忍冬藤各10 g,桂枝6 g;痰浊瘀阻型治当燥湿健脾、泄浊祛痰,药用萆薢、白术、苍术各10 g,半夏12 g,泽兰10 g,泽泻12 g,威灵仙、当归、桃仁、川芎各10 g,土茯苓12 g;肝肾两虚型以温经通络、补肾益肝为法,药用独活、桑寄生各10 g,怀牛膝、杜仲、川断各12 g,当归、白芍各10 g,川芎12 g,炙甘草4 g,共治30例,仅2例无效。吴健雄等[8]将痛风辨证分为湿热型、湿毒型、瘀血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型,治宜清热祛湿止痛,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湿毒型,治宜胜湿解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瘀血型,治宜活血祛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以肾气丸加味,共治疗71例,总有效率

92.96%。张明[9]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风湿郁热型,治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拟虎杖痛风饮,药用虎杖、羌活、全当归、茵陈、黄柏、苍术、茯苓、川牛膝、猪苓、泽泻等; 湿浊内蕴型,治以利湿降浊,拟茵连痛风饮,药用茵陈、金钱草、白术、茯苓、土茯苓、泽兰、秦艽; 痰瘀痹阻型,治以祛瘀通络,化痰散结,通利关节,拟归芍痛风饮,药用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茵陈、木瓜、威灵仙、海风藤、青陈皮、猪茯苓、金钱草、土茯苓; 久痹正虚型,以益气补肾,利湿通络为法,宗黄芪防己汤意,拟芪术痛风饮,药用生黄芪、白术、山茱萸、汉防己、防风、当归、土茯苓、猪苓、茵陈、伸筋草、陈皮。

2.2 分期治疗

杨氏[10]把痛风性关节炎分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辨证用药。急性期表现为湿热瘀滞经络,治以祛风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以宣痹汤为主。缓解期着重扶正祛邪,治以健脾益肾、泄浊通络,方以四君子汤和防己黄芪汤治疗。结果观察46例中治愈8例,有效32例,无效6例。王氏等[11]在急性期用苍术、知母、白术、露蜂房、蜇虫各12克,

牛膝、山慈姑、大黄、野木瓜、蚕砂、茯苓各15克,土茯苓、虎杖、忍冬藤各30克,恢复期用生白术、杜仲各12克,生黄芪、土茯苓、鸡血藤、川芎各30克,茯苓、补骨脂、牛膝、山慈姑、野木瓜各15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结果:治愈23例,显效、无效各1例,总有效率96.0%。刘氏[12]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他认为急性期起病急,疼痛主要是由于热毒之邪,与湿交结闭阻

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基础方: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但湿热之邪缠绵,痹阻经络关节,导致血瘀气滞。临床上多见关节疼痛减轻,但痛处固定,局部肿胀,皮色暗红,活动稍受限,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食不振,大便时溏,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基础方: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多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胳不通。治宜益肾健脾,豁痰化瘀。基础方: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术、白术、鸡血藤。

3 专病专方研究

左振素[13]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治疗针对病因与发病机制,调整血尿酸水平;清利湿热,化痰降浊已成为治疗痛风的基本大法.并自拟方痛风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颇佳,基本方如下:忍冬藤l2~24g,土茯苓l5~24g,白蒺藜10-20g,萆薜9~18g,威灵仙l0~20g,生大黄6~10g,王不留行9~l8g,白芥子3~12g,苍术8~15g.马中夫[14]自拟痛风灵汤以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药用大黄、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车前子、穿心莲、山慈姑等.黄建乐[15]用八正散加减,并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对照,总有效率分别为90. 00%、93. 3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八

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秋水仙碱加别嘌醇同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马剑颖等[16]自拟痛风康(鹿角霜15 g、续断10 g、牛膝15 g、赤芍10 g、毛冬青10 g、威灵仙10 g、豨莶草10 g、黄柏10 g、土茯苓10 g、苍术10 g、山慈菇10 g组成),并与西药组消炎痛加别

嘌醇对比,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且两组经统计无显著差异,说明痛风康疗效不亚于消炎痛加别嘌醇,但中药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西药组。刁本恕(1941-),男,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刁老师治疗痛风首重于清热除湿,而以活血之品佐之。内服中药常用四妙散为主方,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为主,苍术中焦而化湿,薏苡仁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药性赋》云:“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若其肿甚,薏苡仁更不能少,用量可达100g;川牛膝活血破瘀,其性苦降下泄,又为引药,另加茵陈、金钱草、姜黄、郁金以除湿利水活血;热甚再加黄连、(焦)栀子、龙胆以苦寒泻火;而大黄更为推陈出新之药;石凤丹、走马胎、红河马、豨莶草、海桐皮为治疗痛风之药对;鸡矢藤虽为消食健胃之药,但其又能祛风除湿,其量30g 为消食健胃之性,用至100g更以止痹痛为长。徐氏等【17】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45例急性痛风患者,结果显效11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左氏等【18】采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8例并与对照组(采用别嘌呤醇0.1g 及VitB120mg口服,每天3次)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 结语及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方法颇多,且不良反应小,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临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目前临床报道很多,但研究设计不甚合理,样本数较少,因此结论可信度低,疗效难以置信;其次,多数医家注重辨证论治,但由于目前辨证分型不统一,疗效标准也不一致,因此缺乏可比性;最后,目前临床报道多是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临床观察,而系统深入的研究甚少,有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有望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1】吴东海,王国春( 临床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1

【2】韩亚兰,刘国霞.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13.

【3】谢明,李威.中成药治疗痛风病现状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61—462.

【4】王建新.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5 例临床报告.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增刊):164.

【5】王必中.浅述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 [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3):12.

【6】方策,刘元禄.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32.

【7】周延生.辨证治疗痛风32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5):404. 【8】吴健雄,刘庆思. 运用经方辨证分型治疗痛风71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 : 272-273.

【9】王一飞,耿琳,王金锋. 张明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36—338.

【10】杨润兰,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2):23

【11】王政,陈湘君.泄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0):32—33

【12】刘志勤。中医分期治疗痛风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78

【13】周明爱,于守杰,周慧.左振素主任医师辨证通风经验[J].河南中医,2007,27(3):29.

【14】郑培林.马中夫治疗通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3(1):18.

【15】黄建乐.八正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2):65 -66.

【16】马剑颖,刘友章,周正.痛风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488 -490.

【17】徐天景,陈志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45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4):19

【18】左芳,刘维,王慧.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58例.天津中医,2001,18(1):13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病因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10天1个疗程。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痛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方法、疗效及进展,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综述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的物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尿酸在体内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就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尿酸性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甚至尿毒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痛风,属中医痹病的范畴,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痛风的方面已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早在梁代,中医文献即有痛风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在论述独活功效时提到: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外台秘要》中有类似痛风病症的描述: "其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有类似介绍: "热毒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痛也。” 对于痛风有较深入认识并作深刻地论述的,允推元代医家朱丹溪。名医在《格致余论》中对痛风作了专题讨论。其书《痛风论》说: "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

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心法》中载有丹溪痛风方。《金匮钩玄》、《丹溪法治心要》等还有关于痛风的医论、医案等内容。凡此反映了医家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 韩亚兰等[2]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二脏,脾的健运功能失调,其升清降浊的功能就无权.肾的气化功能下降,分清泌浊的功能就失调,水谷不能正化,浊毒随之而生,湿热之邪蕴结于经脉肌肤之间,导致气血不通而发本病.谢明等[3]认为痛风是先天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痰浊内生,而发为痹证.其体内过多的尿酸是中医所谓的痰浊、湿浊。王建新[4]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过食高粱厚味,致使湿热内蕴,正邪交争或郁久化热而成血热,或邪气久留,损伤气血或凝滞为痰,阻滞经络,其病机为外邪留滞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通而变生诸症。朱良春提出“似风非风”的观点,认为痛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渍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耗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毒久稽,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证[5]。 2 辨证论治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 治疗痛风的中草药1、草藕汤 处方:草藕10g,苦仁、车前草、白芷各15g、茯苓皮、大腹皮20g。 服用方法:将上药物混在一起煎水服用,每天1到3次,饭后服用。 主治:该法有助于尿酸排泄,可用于早期痛风的治疗及晚期痛风的缓解。 2、牛膝长卿饮 处方:牛膝、徐长卿各15g,虎杖根、伸筋草、威灵仙各20g,半枝莲10g、秦荒7g、五加皮13g、青皮、柳枝、独活、防风各22g。 服用方法:将上药磨碎后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大约40到50分钟左右即可。每天一次为早饭后服用。 主治:用于缓解急性痛风期疼痛的症状。 3、陈皮桂枝汤 处方:陈皮、青皮、桂枝各15g、金钱子12g。 服用方法:将上药煎水服用,每天三次,分别在饭后服用。 主治:具有利尿降尿酸的作用,可用于间歇期及慢性期痛风患者治疗。 治疗痛风的简单方法1、控制每天总热能的摄入,少吃碳

水化合物。根据理想体重按休息状态计算,通常每日不超过25~30kcal/kg。三大营养素合理分配。在限制总热量前提下,分配原则是: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低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蔬菜和水果,应占总热量65~70%。蛋白质:应占总热量11~15%,标准体重时蛋白质供给0.8~1.0g/kg,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奶类及其制品、蛋类蛋白,尽量不用肉类、禽类、鱼类。脂肪:通常40~50g/d,动植物脂肪比例1:1.5 。 2、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选用牛奶、奶酪、脱脂奶粉和蛋类,它们所含嘌呤少。此外,还要少吃蔗糖、蜂蜜,因为它们含果糖很高,会加速尿酸生成。蔬菜中的嫩扁豆、青蚕豆、鲜豌豆含嘌呤量高,也要限制食用。 3、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要避免或禁食动物内脏、虾蟹、浓肉汤、食用菌类、海藻类、凤尾鱼、沙丁鱼、蛤类、豆类及啤酒等高嘌呤类食物。 4、多吃碱性食品,如蔬菜、马铃薯、水果等,可以降低血和尿液的酸度。西瓜和冬瓜不但是碱性食品,而且具有利尿作用,对痛风患者更有利。 5、避免饮酒。酒精具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长期少量饮酒还可刺激嘌呤合成增加,尤其是喝酒时再吃肉禽类食品,会使嘌呤的摄入量加倍。 痛风的原因1、重男轻女 痛风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20比1,女性痛风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女性体内雌性激素能促进尿酸排泄,并有抑制关节炎发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痛风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痛风症及其前期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手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中、西医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 The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gout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gout and hyperuricemia the early stage of gout are increased steadily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its 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 is also increasing,this text reviewed the recent studies on gout and hyperuricemia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 Gout; hyperuricemia; 痛风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utta) 意为“一滴”侵害衰弱关节的恶性体液,是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痛风中医药现代研究进展 摘要:痛风具有复发率、遗传率高的特点并且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发作,所以寻求中医药的治疗显的尤为重要。中医药为治疗痛风提供新思路,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药的运用有利于西药的撤退,进一步延长其发病周期,故对中医药治疗 痛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源。 关键词:痛风;中医药;研究进展 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发的急、慢性炎症 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及(或)尿酸排泄过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 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的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1,2].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一、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 依据痛风的症状及体征,属于祖国医学“痹证”、“历节病”、“痛风”范畴。现 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国医大师朱良春[3]创立了“浊瘀痹”新病名以及“泄浊化瘀、调益脾肾”的治疗法则,认为痰湿浊瘀阻滞经脉致骨节 疼痛变形,或郁而化热伤及脾肾之脏。施仁潮[4]认为痛风的病机为“热血得寒,瘀浊凝涩”。王海东等[5]认为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热毒与血瘀、痰湿等浊 邪为标,肾虚热毒尤为根本。路志正痛风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 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基本病因病机是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湿关节。 二、临床研究 1、分型及分期治疗 1.1颜红红将痛风分为4型,即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 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当归、防己、川牛膝、萆薢、龟板,土茯苓、泽泻、 苦参);瘀血阻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归尾、川芎、,威灵仙、土茯苓、萆薢、虎杖、甘草);肝肾亏虚型治以祛 风湿、补肝肾、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白芍、杜仲、党参、川牛膝,穿山甲,) 1.2二期说 即急性期和慢性期朱良春创立“痛风方”土茯苓60g,全当归、萆解、汉防己、桃仁、炙僵蚕各 10g,玉米须 20g,甘草 5g,其治疗在于配用地鳖虫、地龙等虫 类药物,提出“痛风日久,绝非一般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等草木之品奏效,必须借助血肉有情之虫药,取其搜剔钻透,通闭解结之力。宋绍亮等认为急性期治以清 热解毒、凉血通络,方选五味消毒饮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牡丹皮、赤芍、 川牛膝、生甘草、大黄。慢性期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夏枯草、穿山甲、皂角刺、王不留行、 蜂房、漏芦。路志正治疗痛风,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 用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秦艽、威 灵仙等。慢性期治以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扶正驱邪,标本同治。方 用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泽泻、络石藤等。 1.3三期说 即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冯兴华认为:急性期,治宜清热利湿、解毒祛瘀,多用苍术、牛膝、黄柏、薏苡仁等,方选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减;间歇期,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 研究进展 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

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 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阐述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从中、西方医学两个方面对近几年有关痛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方面呈现出独有的优势,由此认为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极具发展价值。 标签:痛风;尿酸;关节炎;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由于人体嘌呤代谢过程失调或尿酸的排泄异常而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功能残缺、主要关节残疾[1]。目前对痛风的临床治疗秉持一个新观点:痛风虽然临床治疗极其困难,但是仍可以治愈[2]。痛风虽可以治愈,但是绝大多数患病者仍病情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其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临床医生没有重视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重大危害,未将降血尿酸治疗作为临床主要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且患者本身缺乏痛风的相关临床知识,导致治疗不规范[3]。因此,对痛风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及早治愈病症来避免更多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极其重要。 1 痛风的发病机制 1.1 高尿酸血症形成原因 高尿酸血症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1)尿酸产生异常增加:人身体里的尿酸产生的途径有两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部分的尿酸大部分来自于核苷酸的大量分解,大概占体内总含量的80%,外源性的则来自于食物居多,占20%[4];(2)尿酸排出异常减小:尿酸主要经过肾脏的排出过程包括肾小球过滤、重吸收等环节。由尿酸生成的盐是极性分子,穿越肾小管需通过离子通道,迄今发现的离子通道里,阴离子交换器至关重要,能够推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尿酸排泄量的大小也有影响[5]。 1.2 尿酸钠盐结晶积聚导致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在人体里的存在形式大多为钠盐,而钠盐在经过循环之后在软骨、关节腔、肾脏及软组织等处沉积并形成结晶。自从在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发现异常尿酸钠盐结晶后,便认为尿酸钠盐结晶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关系。也有学者发现患有痛风的患者体内关节腔的滑液能调节尿酸至更小,且尿酸变小会使被吞噬细胞吞噬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高度致炎性[6]。有研究证实,因为痛风病患的关节腔内的滑液比其他关节类疾病病患的关节腔内滑液更易使尿酸发生结晶反应,所以尿酸钠盐结晶的积聚和痛风的临床发展有很大关系。尿酸钠盐结晶导致痛风炎症的途径有多种,如TOLL受体、激活炎性物质、吞噬细胞等。(1)TOLL受体属于一种模式分别受体,在人体生成免疫因子的过程之中具有关键作用[7]。TOLL受体在经过尿酸盐结晶的激活作用后将信号进行传送,启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痛风炎症发生。(2)炎性物质被尿酸钠盐激活导致的痛风炎症:炎性物质指的是能够激活炎性酶及细胞因子的大分子物质。炎性物质受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09T15:23:14.4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3期作者:齐凤琴刘石磊冯月男通讯作者[导读] 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摘要】痛风病在中医当中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是在四肢关节,与身体内部的肝脏,脾,肾有极大的关系。而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肥膏厚腻,导致热,痰,淤发展为病,而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一般都是利用清热解毒,消痰化瘀的方式进行。而健脾利湿方面,主要是利用泽泻,茯苓等,而清热泻火多用丹皮,桃仁,红花以及牛膝等进行。清热燥湿一般情况下使用茵陈,土茯苓,黄柏等。化痰使用半夏,竹茹,南星等等。痛风病如果长期持续,则可能伤及到肝脾肾脏,因此,需要多使用健脾柔肝,补肾补品。益气补脾使用多是山药,而补益阴血大多使用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补骨脂,续断等。对于肝肾的滋补,一般使用黄精,女贞子,龟板等等。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疾病,急性的西药使用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中药则使用红花,丹参等进行活血化瘀。其中,黄柏,苦参等为清热利湿。而在间歇期中药应当使用,黄芪,茯苓,等,进行健脾利湿,使用女贞子,黄精等对肝肾进行滋补。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主要是在足三里,阴陵泉以及太冲,曲池,合谷,内廷,阿是穴等。主要是用针刺激,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等。而针药联合治疗法,在痛风病急性期时,使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药物按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慢性期使用大补阴丸,真武汤等按实际情况加减,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以及疗效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辩证分型各异,临床报告样本数也较小,因此,在众多机制上有待提高进步。 【关键词】中医治疗;痛风病;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78-02 引言 痛风病属于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是因为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异质性,除了高尿酸血症之外,还可以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急性关节炎等等,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暴饮暴食,导致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得变化,从而让痛风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在我国中医当中,痛风病是中医痹证范畴,其中湿热,痰淤是病肌关键:湿浊停于筋骨,关节之间,郁久化热。 目前西药对于痛风病的治疗仅仅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治愈,虽然在治疗的过程中秋水仙碱和苯溴马隆虽效果显著,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建议长期进行使用,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改善,其中中医理论为主导,多种治疗方式共同治疗,疗效较好,并且,副作用几乎为零,因此,中医对痛风病的治疗被众多人群所使用。 一、中药治疗 (一)分型治疗 痛风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分型,经过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痛风病主要是分为湿热蕴 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型。而方策的治疗方式是采用实验治疗法,选取112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对湿热蕴结型主要是运用四妙散加减,其中主要是使用苍术 15 g,牛膝15g以及当归和金银花,木通等各15g。瘀热阻滞型使用枝藤汤加减,其中主要是,丹皮10g,牛膝10g以及桑枝30g,其余如白芍,乳香,没药等各15g。痰浊阻滞型使用涤痰汤加减,主要材料,半夏20g,牛膝以及丹参,红药各10g,其余如竹茹,木通等各15g。;肝肾阴虚型使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其中主要是知母10g,枸杞子,茯苓,以及女贞子各20g,,熟地黄,山药以及山茱萸等各15g。此次测试,显效例数78例,有效例数28例,计算分析。其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94.6。孙红君等人对分型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有103例患者,其中湿热型所选取的中药为地龙定痛汤。主要成分生石膏以及金钱草和生薏苡仁各30g 地龙以及知母和泽泻等各10g。寒湿型运用乌头煎合薏苡仁汤加减,其中使用细辛以及木通3g,其余防风10g,独活10g,羌活10g 等。痰瘀型使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主要使用白芥子,半夏以及僵蚕15g,熟地黄,红花以及桃仁没药,赤芍等各10g。脾肾亏虚型方选保元汤合防己黄芪汤其中使用党参,白术,赤芍,地龙各15g,肉桂,附片各6g。治愈例数37例,显效51例,有效例数13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06。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美友等以加味四物汤加减,其中使用当归,白芍,桃仁以及生地黄各15g,牛膝,陈皮。茯苓以及白芷各10g,木通,黄柏各8g,金钱草30g,西药使用苯溴马隆联合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其显效22例,有好转6例,经统计,其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3.3。 三、结语 痛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过食肥膏厚腻导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而对其治疗应当选用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主要方法。如湿邪为重,则应当多使用茯苓,泽泻以及猪苓等对体内进行健脾利湿,而如热邪偏重,则应当使用熟地黄,丹皮,生石膏等对体内进行清热泻火。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如急性期西药应当使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和索洛芬那片等等。而中药则应当使用赤芍,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中医针灸对痛风病进行治疗应当在太冲,曲池,合谷以及阿是穴等学位进行针刺,火针放血,耳尖放血。 中医治疗痛风病的方式手段几多,并且疗效上获得好评,副作用与西医相比也较少。患者对中医的认可程度逐渐上升,但是其中也有众多的部组织粗,如疗效和诊断的标准不统一,临床报告样本数较小,实验研究还有待提高等等。中医是我国古老的医学传承,其中有众多可取之处,并且非化学合成,对于人体危害较小。可广泛研究,多多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红君,孙建珍.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103 例 [J].江苏中医药,2004 ,25(9):35 —36. [2]王一飞,耿琳,王金锋.张明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J].辽宁中医杂志,2009 ,36(3):336 —338. [3]高东祥,李荣秀.尹亚君教授辨治痛风病的经验 [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4 ,27(6):44 —45. [4]田润安,王亮莉.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6O 例 [J],陕西中医,2002 ,23 (9 ) :802 —803. [5]陈孝辉,付滨,张童燕.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4 ,30(10):26 —27.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痛风病的中医药治疗(一) 【摘要】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

痛风研究进展

痛风研究进展 作者:朱尚添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在日益地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地上升。痛风的出现和人们的种族、饮食习惯、职业性质以及生活环境等等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痛风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因此,笔者现将有关痛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痛风及其发病机制 1.1痛风的相关理论 痛风主要是由于单钠尿酸盐在体内所沉积从而引起晶体相关类的关节性病。如果人体内的尿酸排泄不正常,就极易导致高尿酸症状的出现。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的痛风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18%[1]。由于我国的地区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差异,台湾地区和北方的青岛地区痛风的发病机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痛风主要包括了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性关节炎以及尿酸性尿路结石,病症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部分关节残疾和肾功能受到影响。 同时,痛风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腹型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等。痛风的发生不仅和患者的年龄有关,而且还和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有关。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居多,男性患者患痛风疾病的概率远远大于女性。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痛风可以分成两种:(1)原发性,指的是在排除其他疾病影响的基础上,因为先天性的尿酸排泄不通畅所引起的。因此,原发性痛风主要和先天性因素有关。(2)继发性,指的是由于肾脏的原因或者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尿酸排泄减少以及骨髓增生性等疾病。 1.2痛风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人体血液中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是以钠盐的形式[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尿酸的浓度超过了标准值,呈现一种过于饱和的状态。如果尿酸钠微结晶沉淀在关节组织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关节损伤。尤其是血尿酸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就很容易形成结晶状态。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发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但是有些痛风石患者也没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记录。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和患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过度劳累有关。一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经常可以随着时间自行的缓解[3]。痛风石的形成和患者体内的高尿酸血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极大地改变痛风的特征。 2.痛风的治疗进展 2.1临床表现

中医诊治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诊治痛风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07T15:08:12.33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作者:许颖智曹亚楠 [导读]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记载。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 摘要:中医对痛风的认识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记载。对痛风病进行系统的认识、规范的辨证论治有为重要。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诊治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机体嘌呤代谢紊乱所形成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学基础为尿酸盐结晶从过饱和的细胞外液析出沉积于关节、肾脏等组织,造成无菌性炎症并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破坏,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形成、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其特点为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祖国医学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对痛风病的文章记载为现代医学痛风病的诊疗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将前人宝贵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力求在继承前人宝贵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医学视野、启发中医临床思维,故在此将历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病的相关论述综述如下。 1 中医“痛风”病名溯源 “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上品》,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古往今来其概念错综于“痹”、“白虎历节”等相关疾病的论述之中,直到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才对“痛风”做了进一步阐明,《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朱氏弃“痹证”之名不用,而另立“痛风”一名,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医家多宗其说。 2 中医“痛风”与西医“痛风病”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痛风”之名,然其与现代医学所说“痛风病”并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认为中医的痛风属广义的“痹证”,多系由于风邪侵袭等原因所导致的一种关节痛症。而西医学的痛风病,我们依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又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痛风”、“痹病”、“白虎历节”、“痛痹”、“风痹”等范畴,由此可知二者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确有重叠之处可相互借鉴为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对痛风进行了重新定义:“痛风系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有发热等为主要表现”,可见,现今中医所说的“痛风”与西医“痛风性关节炎”的差异已明显缩小[3]。 3 古代医家认识 痛风在古代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以病因与症状结合来命名,如痹证、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纷繁杂乱,此处仅随要撷取部分内容做论述。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说:“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指出其病机为血热遇冷而凝,乃寒热错杂之证。其所撰《丹溪心法·痛风》进一步明确提出痛风病的成因“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谓:“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认为痛风与白虎历节风,二者异名而同实,其指一也,成因乃是由血气、风湿、痰火所致。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曰:“痛风,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提示我们痛风之病因病机与体质相关。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历节风》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处。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行,正邪交战,故痛不止。 4 近现代医家认识 近现代医家对痛风病的病因病机多持有不同意见,故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尚无统一定论,而治法方药也各有异同。 4.1 病因病机 国医大师朱良春[5]认为痛风病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指出本病患者多为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不能泄化,并与血相结为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关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若浊瘀久聚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三焦壅塞而成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之症。凡此皆浊瘀内阻使然,而非风邪作祟,亦非外感寒湿。 国医大师路志正[6]认为痛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饮食肥甘、脾运失健、湿热壅滞、凝涩关节,并创见性的提出本病具有“源之中焦,流阻下焦,病于下肢”、“起于脾胃,终于肝肾”的病理特点。 4.2 辨证分型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11]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瘀热阻滞、痰浊阻滞、肝肾阴虚四个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将本病分为三个证型,分别是风湿郁热证、痰瘀痹阻证和久痹正虚证。《中西参照内科病证治疗学》[13]将痛风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并将其证型分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痰瘀痹阻证、久痹正虚证四型。王正雨[14]名老中医认为痛风急性期多属白虎历节病或痹证中的热痹,分为风湿热毒型和痰瘀痹阻型,而间歇期多为脾肾两虚型与肝肾亏虚型。吉海旺[15]教授结合临床分期进行辨证分型,将急性期归属于湿热瘀毒证,间歇期归属于阴虚血瘀证,慢性期归属于脾肾阳虚、痰瘀痹阻证。 5 结语 笔者综合以上古今医家对于痛风的看法,总结出痛风病的发生是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机属正虚和邪实两方面,虚证主要是指肝脾肾亏虚,实邪主要有风、寒、湿、热、毒、痰、瘀,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益肝脾肾为大法,内外合治疗效佳。其中部分医家提出的采用“西医分期、中医分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概述 发表时间:2015-06-24T14:32:55.16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娟 [导读] 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张娟 鹤岗市中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在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进而对人们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而在目前的临床中,药物治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采用中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病情,使得患者可以快速的恢复健康。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痛风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仅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中医药;痛风;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28-01 痛风主要是由血尿酸升高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该疾病的发生表现为尿酸结晶沉积到皮下组织底部以及关节底部等,从而形成通风结石以及高尿酸血症。通风发作严重的患者,如果在没有采取及时治疗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关节功能紊乱以及通风性肾病的危险,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在人们的饮食有了新结构的基础上,通风疾病的发生几率也会逐渐的增高,其会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代谢病之一。而在临床中,多采用中医药对其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下面就具体对中医药治疗通风展开研究。 1.引发痛风的因素 痛风疾病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其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疾病,而引发痛风的诱因中,主要包括温度?气压以及外伤等,在温度骤然降低以及气压出现极大变化时,就有可能引发痛风疾病。而过度的饮酒也会造成痛风的发作,酒精在通过肝组织进行代谢的过程中,肝组织会大量的吸收酒精中的水分,这样就会使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增加,从而使得血液的粘稠度提升,而水分会将已经饱和的尿酸稀释,使得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在进入到软组织之后,就会形成结晶,并且沉淀到皮下组织或者是关节部位,这样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的症状,从而引发炎症,在古代,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达官贵人的身上,这主要是因为,达官贵人长期需要应酬,自然饮酒的量就会增加,进而就会引发痛风。 另外,一些食品也会引发痛风,在一些食品经过人体的代谢作用之后,其中一些物质就会在人体中出现反应,从而产生一些衍生物,这些衍生物的出现,会将已经存在与软组织中的尿酸被稀释,尿酸出现不饱和的状态,其最终会形成结晶,在这些结晶沉淀到关节部位或者是皮下组织后,就会导致关节炎的出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痛风。 2.中医药治疗痛风 临床中,针对痛风多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中医药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外敷以及内用联合治疗的方式,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使得患者能够更快的痊愈,从而有效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1辩证分型治疗 就相关的痛风治疗文献中,对痛风进行了分类,其主要被分为四类,其一是湿热蕴结型,其二是瘀热阻滞型,其三是痰浊阻滞型,其四是肝肾阴虚型。针对四种类型的痛风进行治疗时,可以采用六安煎?杞菊地黄汤加味?凉血四物汤以及四妙散来对痛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虽然不同的医者对辩证分型治疗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采用的辩证分型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是却与国际标准较为一致,在一些痛风疾病类型上,所采用的中药配方也较为相似。 2.2分期辩证治疗 痛风的类型多种多样,就以痛风性关节炎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先采用重要内服的方式,疏通患者的经络,然后,在利用中药对患者的关节部位进行药物的敷设,选用的药物一定要是有利于脾胃的中药品,而这些中药品主要包括黄柏?野木瓜?茯苓以及白术等。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中,其主要的病症表现为邪毒入侵经脉,与血液相混合,血液在流窜到关节后,会对关节的活动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应该选用舒筋活血的中药,如黄柏?苍术?赤芍等,缓解期表现为脾肾不足,邪毒滞留,与血水互结,阻隔经脉,骨骼关节失却濡养,治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水,药用杜仲等。 2.3中药外治 目前外治用药主要包括中药散剂?膏剂?新鲜中药掏烂外敷以及药液外洗等。如栾炯等自拟慈军散外敷:山慈姑?生大黄?水蛭各200g?玄明粉300g?甘遂100g。共研细末,每次3~5g,以薄荷油调匀外敷患处,隔日1次。何焕平自拟痛风散:山慈姑?甘草?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公英?地丁?大钻?小钻各适量,与凡士林制成20%膏剂,于夜间睡眠时外敷患处。另取药散适量水煎浸洗患处,每日2~3次,共治疗43例,总有效率为95.35%。笔者常用金黄如意散麻油调敷患处,疗效颇佳。 2.4内外合治 采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腧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治疗有效。 3.痛风的预防 3.1痛风出现初期就能够被发现,并且患者也能够按照医嘱来进行药物的服用,则患者康复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接受良好的中医药治疗的痛风患者可以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生活。而针对痛风晚期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虽然不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彻底的康复,但是也能够使得患者的病痛减轻,帮助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如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在30岁之前就出现痛风病症,则该病就较为严重,其中将近有20%的患者会因为痛风的影响,而出现痛风结石,并且还会伴有其他的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采用中药进行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 3.2引发痛风的诱因有多种,而在这些诱因中,发生几率较高的就是饮食问题,人们的饮食不规律,长期饮酒或者是过度劳累,则痛风发生的几率会相应的提高,而针对这些诱因,可采取的主要预防手段为以下几种:首先就是要戒酒,或者是尽可能的少饮酒。其次,就是要是适当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少食用各种动物的内脏,而且也要尽可能的少食用菠菜以及豆类食品,但是可以大量的食用一些酸度较低的水果,并且要注意尽可能多的食用牛奶以及蛋类食物,最后,就是要大量的引用水,加快尿酸的排放,同时要注意食用碱性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