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人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研究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先进的工具,更好地了解人体运动、肌肉力量和力学应力。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是一种能够模拟人体运动、肌肉及关节应力分布的复杂计算力学模型。

本文将对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进行介绍。

一、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构建方法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体的运动和力学应力的。

通常通过以下数个步骤来制作模型:1. 分析人体结构在建立人体生物力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人体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整个人体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确定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收集数据对于人体运动和力学应力的研究,关键是要收集足够的数据。

生物力学模型的制作需要一些必须的数据,例如肌肉力量、骨头强度、联合的动力学、肌肉长度变化等。

3. 制作模型模型由一系列的节点和根据节点之间连接在了一起的肌肉、骨骼、关节、弹性元件等建立,形成一个与人体结构相似的三维模型。

4. 验证与分析制作模型后需要进行验证和分析。

验证的目的是检测模型是否能够准确地模拟人体运动和力学应力。

验证过程中需要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来确定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

二、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应用1.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一项主要应用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通过模拟人体的运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肌肉骨骼结构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人体生物力学模型可以应用于研究脚部力学性能。

研究人员通过模型运动数据的分析,能够准确地研究脚部运动对髋部和膝关节力学的影响。

2. 功能评估另一个人体生物力学模型的应用是功能评估。

通过模拟人体运动、肌肉及关节应力分布等数据,可以为医疗工作者进行疾病治疗和功能康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利用人体生物力学模型分析,医师可以针对患者特定的伤害和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建议患者进行特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特定的肌肉或关节活动功能。

3. 设计人体辅助工具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还可以用于设计人体辅助工具。

浅谈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浅谈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浅谈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与应用1.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三维模型的应用场景。

其中,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应用成为了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应用,可以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游戏、广告等。

因此,本文将从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2.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在构建三维虚拟人体模型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例如,三维坐标系、视角、透视等等。

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2.1 数据采集构建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目前数据采集的主要方法有两种:1.扫描法扫描法又分为接触式扫描和非接触式扫描两种。

接触式扫描需要将被扫描对象表面与扫描仪接触,以获取其表面形态信息。

而非接触式扫描则不需要与被扫描对象直接接触。

2.重建法重建法是通过对被扫描物体的多张图像进行处理,获取其三维数据。

重建法有多种方法,例如体素重建、多视图三维重建、结构化光束法等。

2.2 数据处理通过数据采集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对齐、数据配准等。

此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三维坐标系中的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包括建模、纹理映射、绑定等步骤。

建模通常采用的是三维建模软件,如3D Max、Blender等。

纹理映射则是将采集到的纹理图像映射到模型表面,以增加模型的真实感。

绑定则是将模型的骨骼系统与肌肉系统相连接,以便于后续的动画制作。

3.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应用3.1 医学领域三维虚拟人体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通过三维虚拟人体模型可以进行切片、分层、模拟手术等操作,以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精准的治疗。

3.2 游戏领域三维虚拟人体模型在电子游戏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游戏开发者可以利用三维虚拟人体模型来构建游戏角色、场景等。

同时,通过对三维虚拟人体模型的动态模拟与渲染,可以使游戏更加真实、流畅。

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模型建立技术研究

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模型建立技术研究

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模型建立技术研究人体工程学的范畴广泛,主要涉及到人体与各种环境、工具、设备等的交互关系。

其中,人体模型建立技术是人体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人体模型是指将人体的外形、姿态、各关节角度、肌肉力和反应等信息,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物理仿真系统。

它可以用于各种实验和分析,用于评估人体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并为产品设计和运动训练提供支持。

在人体模型建立技术方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测量法测量法是众所周知的建模方法。

通过测量人体的各种参数,例如横切面、长度、周长等,以建立一个三维模型来表示人体形态。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时间,而且精度难以控制,尤其是在测量人体的可动关节时。

二、扫描法扫描法是基于扫描设备对人体进行扫描和重建的方法。

常用的扫描设备包括CT、MRI、3D激光扫描仪等。

这种建模方法可以产生高精度的模型,但是设备昂贵,对被测者有一定的限制,对表面无法扫描到的部位难以重建。

三、参数化模型法参数化模型法主要是基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学原理建立的。

它可以通过对身体各种参数(例如身高、体重、肢长)进行建模,建立符号计算的形式模型,并且可以通过工程优化方法对各种工作效率、舒适度等进行分析。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有较高的人体结构和生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四、仿真模型法仿真模型法是数学模型的操作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的受力、腰力平衡、关节和肌肉的动力分析等进行建模,通过建立各种工况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分析模拟,构建出各种实验和实现自动优化,从而达到不同的优化目标。

这种方法需要研究人体的动力学知识,需要对模型的精度有高要求。

总的来说,人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各有利弊。

而在现代工业、体育、医学等领域,各种建模方法都在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建模精度、数据处理、性能模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医疗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体进行三维建模,并在虚拟环境中对其进行模拟与仿真的过程。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生物医学、人机交互等领域。

本文将对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数字人体建模技术2.1 传统人体建模技术传统的人体建模技术主要包括图像处理,三维重建以及参数化建模等方法。

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对人体图像的分析和处理,提取出人体的轮廓和特征信息;三维重建技术则是通过从多个视角获取图像,并进行配准和融合,建立起完整的三维人体模型;参数化建模则是通过对人体关节点的位置和角度进行参数化表示,进一步构建人体骨骼模型。

2.2 深度学习在人体建模中的应用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人体建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直接从图像或者视频中提取出人体关节点的位置信息,进而生成精确的人体骨骼模型。

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应用于人体姿态识别、人体形变建模等方面,提高了数字人体建模的效果。

第三章:数字人体仿真技术3.1 传统人体仿真技术传统的人体仿真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物理的仿真和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

基于物理的仿真是通过建立人体的物理模型和相应的运动学方程,对人体的运动进行仿真;而基于数据驱动的仿真则是根据已有的数据集,通过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来估计人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

3.2 深度学习在人体仿真中的应用深度学习在人体仿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建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对人体的运动进行预测和控制,实现高度逼真的人体仿真效果。

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用于人体姿态估计和动作分析等方面,为数字人体仿真提供更加真实的动作细节。

第四章: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的应用4.1 虚拟现实领域数字人体建模与仿真在虚拟现实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使用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真实感的人机交互体验,增加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交互性。

数字人体研究进展

数字人体研究进展

数 字 人 体 研 究 进 展
侯 鹏 高
【 摘要 】 目的 概 述数 字人体的研究 进展 。方 法
行分析 、 归纳 、 概括 。结 果 论
通 过 国内外文献 的检索 , 对数 字人体 的研究 , 进
数 字 人 体 的研 究 可 以概 括 为 : “ 5个计 划 ” 、 “ 7个 模 型 ” 、 “ 4个 方 面 ” 。结
随着数 字人 体的深入研究 , 已经 取得 了一系列 阶段性成果 , 并 得到实际应用 。
【 关键词 】 数字人体 ; 研究进展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t a l h u ma n b o d y HOU n g- g a o . S u z h o u, An h u i 2 3 4 0 0 0,C h i n a . Wa n b e i Me d i c a l a n d He a l t h V o c a t i o n a l S c h o o l
研究概 况及应用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 数字人体 的概念 和分类 数 字人 体是随着 “ 数 字人 计划 ” … 的提 出而产生 的一 个

二、 数字人体的研究概况 自1 9 8 9年美 国国家 图书馆提 出可视人计划并 实施 以来 , 德 国、 韩国、 日本 、 法国也相继 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在这 之后 。 美 国又提 出了超越可视 人计划 的一系列 科研计 划 , 正式提 出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r e s e a r c h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g i t a l h u m a n b o d y .Me t h o d s B y s e a r c h i n g t h e

人体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人体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人体建模的原理和方法人体建模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人体的形状、动作和外貌进行数字化表示的过程。

它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人体建模的相关内容。

一、人体建模的原理1. 形状建模原理:人体的形状建模是指对人体的外形进行数字化表示。

它涉及到对人体各个部位的尺寸、比例、曲线等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用的形状建模方法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和统计建模等。

几何建模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体的形状,物理建模基于物理力学原理对人体进行模拟,统计建模通过对大量人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人体形状的概率模型。

2. 动作建模原理:人体的动作建模是指对人体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字化表示。

它涉及到对人体的关节角度、肌肉运动、力的作用等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用的动作建模方法包括关节角度描述、动力学模型和运动捕捉等。

关节角度描述通过记录关节的旋转角度来表示人体的动作,动力学模型基于牛顿力学对人体的运动进行建模,运动捕捉通过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人体运动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外貌建模原理:人体的外貌建模是指对人体的皮肤、肌肉、面部表情等进行数字化表示。

它涉及到对人体的表面纹理、颜色、光照等进行测量和分析。

常用的外貌建模方法包括纹理映射、皮肤材质模拟和面部表情捕捉等。

纹理映射通过将二维图像映射到三维模型表面来表示人体的外貌,皮肤材质模拟通过材质参数对皮肤进行模拟,面部表情捕捉通过摄像头等设备采集人体面部表情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人体建模的方法1. 三维扫描方法:三维扫描是通过激光或摄像头等设备对人体进行扫描,获取其形状、动作和外貌等信息。

常用的三维扫描方法包括激光扫描、结构光扫描和立体摄影等。

激光扫描通过激光束对人体表面进行扫描,结构光扫描通过投影光条对人体进行扫描,立体摄影通过多个角度的摄影获取人体的外貌信息。

2. 运动捕捉方法:运动捕捉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人体的运动进行捕捉,获取其关节角度、肌肉运动和力的作用等信息。

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可以使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机能的运作机理,从而为临床医疗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就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探讨。

一、数据采集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数据采集工作。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多种途径进行。

数据采集应当包括人体的生理和生化参数、代谢参数、免疫参数、病理参数等方面的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药物代谢和毒理学参数等指标。

二、数据预处理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误差和噪声的干扰,因此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异常值和数据丢失等问题。

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插值填充、降噪滤波等步骤。

在预处理过程中,需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的重要环节。

生命科学领域中,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可以采用微分方程的方式进行描述。

利用数学方法,结合已有的生理参数数据,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理反应模型。

四、模型优化由于人体的生理机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需要对所建立的生理反应模型进行优化。

优化环节是保证模型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

优化的目的是使模型与实际生理参数更加接近,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模型验证对所建立的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验证必须以大量、真实的数据为基础,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各种因素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过程的稳定性、模型的快速响应等。

六、模型实现在模型完成验证后,将模型实现到计算机上,就可进行仿真计算。

人体生理反应仿真模型可以用于药物代谢研究、毒性评价和临床决策制定等领域。

模型实现的可靠性和精度对于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数字人体建模技术是指将人体的各种形态、结构、功能、运动特征等信息,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建模、描述、模拟、虚拟演示等。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医学、电影、游戏、体育、服装、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工具。

下面将从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应用、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数字人体建模技术的方法包括:传感器采集法、数据采集和处理法、图像处理和识别法、数学建模法、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传感器采集法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运动状态及生理指标等数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最终完成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

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或比赛时,可以通过穿戴传感器的方式对其姿态、肌肉运动情况、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完成对运动员的数字人体建模。

数据采集和处理法是通过对人体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包括测量人体各个部位的尺寸、角度、形态、质量、密度等,然后通过软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数字化的人体模型。

图像处理和识别法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人体图像进行处理和识别,实现对人体各种特征的提取、分析和建模。

例如,在面部识别领域,运用了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技术等方法,开发出了智能化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人脸各种特征的快速检测、识别和建模。

数学建模法是将人体各种形态、结构、机能等信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

例如,在医学领域,利用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了数字人体模型,用于分析人体器官的运动、血液流动、药物代谢等问题。

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和重现真实场景、环境、物体等的动态过程。

数字人体建模可以通过数字化的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人体的建模和模拟。

例如,在游戏开发、医学教育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数字化的人体模型,以实现对人体各种疾病、手术操作等的仿真和模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值人体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研究发展综述作者:赵阳, 端木琳, 李祥立, 张腾飞, ZHAO Yang, DUANMU Lin, LI Xiang-li, ZHANG Teng-fei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刊名:建筑热能通风空调英文刊名:BUILDING ENERGY & ENVIRONMENT年,卷(期):2010,29(1)1.Hagino M;J Hara Development of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comfortable airflow i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1992(Series 922131)2.Matsunaga K;F Sudo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mfort in the vehicles with a new thermal manikin 1993(Series 931958)3.袁修干人体热调节系统的数学模拟 20054.A P Avolio Multi-branched model of the human arterial system 19805.Shitzer A;Eberhart R C Heat Transfer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9856.Shin-ichi Tanabe;Kozo Kobayashi;Junta Nakano Evalu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using combined multi-node thermoregulation and radiation model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027.Gagge A P A standard predictive index of human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1986(02)8.Gagge A P;Stolwijk J A J;Nishi Y An effective temperature scale based on a simple model of human physiological regulatory response 1971(01)9.Kerslake D M;Waddle J L The Heat Exchange of Wet Skin 195810.Givoni B;Goldman R F Predicting rectal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work,environment,and clothing 197211.Wissler E H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uman behavior using whole-body models 198512.P O Fanger Thermal comfort 197013.Fiala D Dynamic Simulation of Human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Comfort 199814.Hui Zhang Human Thermal Sensation and Comfort in Transient and Non-Uniform Thermal Environments 200315.Guan Yazheng;Bron W J;Mohammad H H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thermal comfort modeling 2003(02)16.王良海突变热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研究 199217.Naiping Gao;Jianlei Niu;Hui Zhang Coupling CFD and human body thermoregulation model for the assessment of personalized ventilation[外文期刊] 2006(03)18.Shengwei Zhu;Shinsuke Kato;Ryozo Ooka Development of a computational thermal manikin applicablein a nonuniform thermal environment[外文期刊] 2007(04)19.B W Jones;Y Ogawa Transi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uman and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199320.朱颖心建筑环境学 200521.Zheng Lou;Wenjei Yang Whole body heat balance during the human thoracic hyperthermia 199022.Werner J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197723.Wissler E H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uman thermal behavior using whole body models 198524.Konz S;Hwang C;Dhiman B An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human thermoregulation 1977(01)25.Gordon R G The Response of Human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Cold 197426.Hillel Arkin;Avraham Shitzer Model of Thermoregulation in the Human Body[EEC-148] 198427.Hemmel H T Regulation of interaal body temperature 196828.甘声华生理学 200629.Xu L X;Chen M M;Holmes K R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arge blood vessel influence on the local tissue temperature decay after pulse heating 1993(02)30.王补宣;王艳民生物传热基本方程的研究 1993(02)31.Shitzer A;Stroschein L A;Vital P Numerical analysis of an extremity in a cold environment including countereurrent arterial-venous heat exchange 199732.Weinbaum S;Jiji L M;Lemons D E Theory and experiment for the effect of vascular microstructure on surface tissue heat transfer-part I:Anatomical foundation and model conceptualization 198633.Chato J C Fundamentals of Bioheat Transfer 198934.Pennes H H Analysis of tissue and arterial blood temperature in the resting forearm 194835.Fu G A Transient 3-D Mathematical Thermal Model for the Clothed Human 199536.Wissler E H A review of human thermal models 198837.Charlie Huizenga;Zhang Hui;Edward Arens A model of human physiology and comfort for assessing complex thermal environments[外文期刊] 2001(6)38.Dusan Fiala;Kevin J Lomas;Martin Stohrer Computer prediction of human thermoregulatory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s to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200139.Dusan Fiala;Kevin J Lomas;Martin Stohrer A computer model of human thermoregulation for a wide rang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passive system 199940.M Salloum;N Ghaddar;K Ghali A new transient bioheat model of the human body and its integration to clothing models[外文期刊] 2007(4)41.P O Fanger Thermal Comfort 198242.Dhiman D B Simulation of a Human Thermoregulatory System with Dry Ice Cooling 197443.Konz S A Computerized prediction 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work environments 197944.Gordon R G;Roemer R B;Horvath S M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human temperature regulatory system-transient cold exposure response 197645.Gordon R G The Response of a Human Temperature Regulatory System Model in the Cold 197446.Werner J;Buse M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cold and warm defense in man 1986(05)47.Kuznetz L H A two-dimensional transient mathematical model of human thermoregulation 1979(05)48.J A J Stolwijk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Physiological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Man[NASA,CR-1855] 197149.J A J Stolwijk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rmoregulation 197051.Smith C A Transient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Human Thermal System 199152.Hsu S A Thermoregulatory Model for Heat Acclimation an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197753.Sprague C H;Jai B Y;Nevins R G The prediction of thermal sensation for man in moderate thermal environments via a simple thermoregulatory model 1974(01)54.Jai B Y Prediction of Thermal Sensation from a Simple Thermoreguiatory Model 197355.Gagge A P A Two-Node Model of Huma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in FORTRAN 197356.Frank S M;S N Raja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ore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in human[外文期刊]1999(05)57.Wang X Thermal Comfort and Sensation under Transient Conditions 19941.李健.于清华.黎明和.LI Jian.YU Qing-hua.LI Ming-he三维人体模型的个性化调节及平滑处理研究[期刊论文]-工程图学学报2008,29(5)2.陈君.陈永强.Chen Jun.Chen Yong-qiang一种构建三维人体模型的方法[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1)3.张星数字化人体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电动自行车人机分析中的应用[学位论文]20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jzrntfkt20100100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