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清明》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名师汇编(含答案)

2021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外阅读检测名师汇编(含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二单元课内外阅读名师汇编一、课内阅读部分(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明[唐]杜牧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②酒家:酒店。

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共4分)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________ ②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③借问酒家何处有。

________ ④牧童遥指杏花村。

________(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天气是,作用是。

(共3分)(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共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欲断魂。

酒家?牧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这个节日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A.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B.神在他乡的孤独落寞。

C.对杏花村的喜爱。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______________。

1.补充诗句。

2.《元日》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节日是__________,即农历____________,俗称“________”。

3.诗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的仪式,加之太阳灿烂,春风送暖,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的节日气氛。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

《清明》阅读答案《清明》阅读答案(精选2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阅读答案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秋色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

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并且研究者还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

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

2024年福建省初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福建省初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福建省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1)“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请写出这首诗的下一句。

2、(2)下列词语中,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恍若隔世(恍如隔世)B. 恣意妄为(纵意妄为)C. 畅游无阻(畅游无忧)D. 鸦雀无声(鸦雀无闻)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满江红”是中国古代词牌名之一,以宋代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著名。

这首词抒发了岳飞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请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表达了岳飞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国家的忠诚。

B. 这首词中提到了岳飞对亲人的思念。

C.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满江红”,属于宋代词人。

D. 这首词是岳飞在战场上所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则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根据文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的乐趣。

B.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时常温习。

C. 这句话认为学习应该快乐地进行。

D. 这句话是对学习的肯定和鼓励。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爸爸的书法作品在市里展览,引来了众多观赏者,他的作品被誉为“墨宝”。

B. 老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 雨后,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真是个“世外桃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回避。

B. 由于长时间的不锻炼,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不得不入院治疗。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清明》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清明①废名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

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

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惟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

清明上坟,照例有这样的秩序:男的,挑了“香担”,尽一日之长,凡属一族的死人所占的一块土都走到;女的就其最亲者,与最近之处。

这一天小林起得很早,看天,是一个阴天,但似不至有雨落。

吃了早饭,他独自沿史家庄的坝走,已望见东边山上,四方树林,冒烟。

一片青山,不大分得出坟,这里那里的人看得见,因了穿的衣服。

走到松树脚下,琴子细竹坐在坟前,等候三哑点火。

已经烧了好几阵火过去了。

他小的时候也跟他的族人一路遍走二十里路的远近,有几位好事者把那莫死人的腌肉,或者鲤鱼,就香火烧吃。

他当然要尝一脔。

那几位现在都是死人了,有一个,与小林是兄弟辈,流落外方。

阴天,更为松树脚下生色,树深草浅,但是一个绿。

绿是一面镜子,不知挂在什么地方,当中两位美人,比肩-小林首先洞见额下的眼睛,额上发......叫他站住了,仿佛霎时间面对了Eternity②。

浅草也格外意深,帮他沉默。

细竹对他点一点头。

这个招呼,应该是忙人行的,她不过两手拄了草地闲坐。

琴子微露笑貌,但眉毛,不是人生有一个哀字,没有那样的好看。

(哀怨、哀婉之美)莫明其所以的境地,逝去的时光又来帮忙-他在这里牵过牛儿!劈口问三哑道:“三哑叔,我的牛儿还活在世上没有?”牛儿就在他的记忆里吃草。

三哑正在点炮放。

细竹接着响起来了-“哪里还是牛儿呢?耕田耕了几十石!---你不信我就替你们放过牛。

”琴子暗地里笑,又记起《红楼梦》上的一个“你们”。

三哑站起身,拂一拂眼睛,答小林--“哥儿应该得不少的租钱了。

《清明》阅读附答案

《清明》阅读附答案

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 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 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 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 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 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 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 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筝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这首诗歌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合诗歌作简要概括。 (2)诗歌尾联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女子弹奏筝的姿态(第一联),听筝所获得的美妙感受 金圣叹 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 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第一问是对意境的分析,写了什幺景,描绘了什幺样的画面;用词要准 确。第二问是对情感的分析,爱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2)参考答案:①借代。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②拟 人。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解析:修辞手法的判断要从诗句出发,如拟人。要注意结合词句对表达效果进 行分析。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幺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着名诗

清明阅读题及答案

清明阅读题及答案

清明阅读题及答案清明阅读题及答案清明王亚清明是一杯绿茶。

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

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

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

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

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

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

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

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命硬,就不祸害人了。

”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

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

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

”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

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

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

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

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

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

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

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

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

诗中描写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诗中“”是环境描写。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何处:遥:(4)请你猜测一下“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3)请用自己的话写出古诗的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二)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取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使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正确的词语。

(2)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3)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的优点有()(多选)A.原料容易得到。

B.可以大量制造。

C.价格便宜。

D.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4)我国的造纸术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三)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拱形”中的“拱”的意思是()A.拱手。

B.肩膀向上耸。

C.向外钻或顶。

D.建筑物上呈弧形的结构,大多中间高两侧低。

(2)这段话主要写了()A.赵州桥的设计。

B.赵州桥的历史。

(3)“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在文中用“”画出来。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清明丰子恺清明例行扫墓。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

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

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

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

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

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

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

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

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

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

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

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

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

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

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

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

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

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花天·清明》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杏花天·清明【南宋】史达祖软波拖碧蒲芽短。

画桥外、花晴柳暖。

今年自是清明晚。

便觉芳情较懒。

春衫瘦、东风翦翦。

过花坞、香吹醉面。

归来立马斜阳岸。

隔岸歌声一片。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上片前两句写景由近及远,词人以画桥为参照点,眼前足柔波碧绿,蒲芽尚短;远处则花儿盛开、柔柳披拂。

B.上片后两句词人由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过渡到主观感受陈述:想是因为今年清明节气较晚便,使觉花事嫌“懒”。

C.下片前两句写春风尚带寒意,马上的词人“春衫”单薄,感觉有些冷;但行经花坞时,被风中的花香熏醉。

D.下片后两句写远道“归来”的词人驻马河岸,望着夕阳西下的河对岸,烟柳画桥中,只听得笙歌一片。

E.本词描绘的足清明时节色彩明丽之景,但在这样的情境中,骑马“归来”的词人内心却充满落第的惆怅。

15.请具体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14.CE(C 项,春风显尚带寒意,但骑在马上的词人早就脱去了臃肿的冬衣,并未觉得冷,且上片有交代这是“晴”“暖”之时;E项,综合全词的“晴”“暖”.“醉”等可知,作者并未抒发落第的惆怅。

)l5.艺术手法:借代、拟人。

软波拖碧,“碧”本意指美玉,这里代指绿水,“拖”赋予碧波以人的情感,形象表现了绿波荡漾的情景。

通感。

“花晴柳暖”,晴暖以触觉写视觉。

多角度描写。

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写春景的可爱宜人。

寓情于景。

通过写春景的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每点1分)思想情感:春游之乐和对自然的热爱。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①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②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