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合集下载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相关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期《中国高尿酸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刊登,相比2013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来说,本次指南为我们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信息和依据。

高尿酸血症定义不分性别之前对于高尿酸血症(HUA)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

最新指南中HUA不分性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umol/L为诊断标准。

HUA分型要结合两项指标传统的HUA分型多采用肾脏FE UA或24h尿尿酸排泄量(UUE)单一指标,会出现同一患者有不同的分型这样的结果,新指南建议根据FE UA和UUE两项指标综合判定,将HUA分为肾脏排泄不良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和其他型,相比之前,增加了其他型。

2013年的共识提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HUA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表1 HUA不同分型要关注亚临床痛风亚临床痛风是处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的一个阶段,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因此值得关注。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可启动相应的治疗。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给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那么是否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2019版指南给出的建议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干预起始的数值上。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ULT):没有合并症时血尿酸水平≥540µmol/L,或血尿酸水平≥480µ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紊乱引起的代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一汽总医院心内科戴玮鑫尿酸是鸟类、爬行类和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因为在这些动物体内缺乏尿酸酶,不能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更易溶解的尿囊素腺嘌呤嘧啶鸟嘌呤戊糖嘌呤碱基核苷和脱氧核苷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DNA、RNA)核苷酸磷酸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补救合成补救合成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简化图腺苷酸(AMP)鸟苷酸(GMP)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尿酸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别嘌呤醇高尿酸血症HUAMS的患病率随着血尿酸的升高而升高。

HUA可导致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和肾结石,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HUA是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和最直接病因。

HUA是T2DM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HUA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SUA正常者增加95%。

血尿酸升高伴发的相关危害的广泛性使高尿酸血症被看成是继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三高”之后的第四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1.HUA的流行总体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5%~23.5%)2.男性高于女性(1.5~2.0:1)3.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同期国内其他地区患病率高4.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5.HUA的患病人群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2006宁波男、女性HUA患病年龄分别为43.6±12.9岁和55.7±12.4岁比1998年分别提前15岁和10岁)HUA 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国际上将HUA 的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SUA 水平:男性>420μmol/L ,女性>360μmol/L。

分型诊断所占比例尿酸排泄mg/(kg· h)尿酸清除率ml/min尿酸排泄不良90%<0.48<6.2尿酸生成过多5-10%>0.51≥6.2混合型5%>0.51<0.62(注:尿酸清除率(Cua)=尿尿酸*每分钟尿量/SUA)HUA的高危人群与危险因素✞HUA的高危人群包括:高龄、男性、肥胖、一级亲属中有痛风史、静坐的生活方式等。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failure in
cohort of
subjects.Hypertens
HE,Dincer
treat
or
Res,2001,24:691—697.cer
AP,Levinson
not to
DJ.Asymptomatic
hype—
rurieemia:to
treat.Cleve Clin
J Med,2002。69:
查的重要性。
5.2对于无症状HUA,共识指出应该根据患者血 尿酸水平和是否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心血管及 代谢性疾病的状态给予积极地分层治疗,将有效预 防和降低HUA对机体各脏器的危害。 5.3必须正确理解生活方式指导在HUA和痛风 防治中的作用。共识指出健康饮食、限制烟酒、坚 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等可预防HUA,应加强对患者的 宣传教育。每日尿量1
1 12 j
Hershfield MS,Callaghan
JT,Tassaneeyakul W,et
a1.Clinical
万方数据

・378・
旦堕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年1 1月第33卷第6期
Int
J Endoerinol Metab,November 2013,V01.33,No.6
尿酸水平达标,并应定期检测[15】。 鉴于中国HUA呈现高流行、年轻化趋势,HUA 同时也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相关疾病的独 立危险因素,共识对HUA的分型诊断、药物选择、 控制目标及预防的核心策略均给予明确阐述,相信 对中国HUA和痛风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355.
mortality.Atherosclerosis,2013,226:220—227.
1 8J
Akpek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年)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年)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1000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是由中国医学会代谢病学分会编写的疾病诊疗指南。

该指南主要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参考。

一、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高尿酸血症一般指血尿酸浓度在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或在正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下,血尿酸浓度较高。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应当同时注意与痛风等疾病的鉴别。

二、痛风的诊断
痛风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和尿酸水平的检测来诊断。

鉴别诊断中,应当注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应当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应当包括缓解急性症状,防止病情加重,降低尿酸水平,促进尿酸排泄,预防并发症等。

四、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预防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预防应当从生活方式和饮食等方面开始,控制和改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的肉类和海鲜等高嘌呤食品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运动,控制饮酒等有害的生活习惯。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 疼痛反复发作、常规药物无法控制的难治性痛风患者,可考虑使用白细 胞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2C);
• 如痛风石出现局部并发症(感染、破溃、压迫神经等)
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C)。
推荐意见
问题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时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推荐根据慢性肾脏疾病分期,
苯溴 马隆
主要经胆道排泄 eGFR>30 不受影响 eGFR<30 不推荐使用

起始剂量50mg/d
最大剂量40mg/d

最大剂量200mg/d

eGFR<15禁用
肾结石,慢性肝病 慎用

推荐意见
问题10: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有合并症时相关药物的选择。 •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
个体化选择降尿酸药物及剂量(1C); • 建议eGFR<30时,降尿酸药物优先考虑非布司他(2C)。

别嘌 醇
非布 司他
合 并 慢
全部经肾脏代谢 eGFR≥60
起始剂量100mg/d
主要在肝脏代谢 降尿酸效果及肾脏 的保护作用更佳

最大剂量800mg/d
eGFR<30

eGFR15~59
起始剂量20mg/d
(1)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但血尿酸仍≥360umol/L; (2)规范化治疗,痛风仍发作≥2次/年; (3)存在多发性和(或)进展性痛风石(2C)。
推荐意见
问题8:难治性痛风的定义和治疗原则。
• 治疗方面建议将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制剂 用于难治性痛风的降尿酸治疗(2B);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与2013版共识区别
导读: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相关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期《中国高尿酸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刊登,相比2013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来说,本次指南为我们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信息和依据。

高尿酸血症定义不分性别
之前对于高尿酸血症(HUA)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umol/L,女性>360umol/L。

最新指南中HUA不分性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umol/L为诊断标准。

HUA分型要结合两项指标
传统的HUA分型多采用肾脏FE UA或24h尿尿酸排泄量(UUE)单一指标,会出现同一患者有不同的分型这样的结果,新指南建议根据FE UA和UUE两项指标综合判定,将HUA分为肾脏排泄不良型、肾脏负荷过多型、混合型和其他型,相比之前,增加了其他型。

2013年的共识提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90%的原发性HUA属于尿酸排泄不良型。

要关注亚临床痛风
亚临床痛风是处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的一个阶段,亦是第一次被提出的概念。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因此值得关注。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可启动相应的治疗。

➤亚临床痛风的治疗建议,当血尿酸水平≥480umol/L时,采用药物治疗,秋水仙碱连续使用3-6个月,同时碱化尿液3-6个月,建议这部分患者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的水平。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
高尿酸血症患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给其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那么是否需要进行降尿酸治疗?2019版指南给出的建议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干预起始的数值上。

➤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ULT):没有合并症时血尿酸水平≥540µmol/L,或血尿酸水平≥480µ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

➤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µmol/L;伴合并症时,控制目标更严格,建议控制在<360µmol/L。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也需要根据是否有合并症来确定启动ULT治疗的时机。

没有合并症时,血尿酸水平≥480µmol/L时起始ULT,血尿酸控制目标为<360µmol/L。

有以下合并情况之一时(痛风发作次数每年≥2次、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肾结石、慢性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发病年龄<40岁),血尿酸水平≥420µmol/L就需要起始ULT,血尿酸控制目标为<300µmol/L。

➤不建议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180µmol/L的范围。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的选择
➤推荐别嘌醇、非布司他或苯溴马隆作为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但别嘌醇的使用需要注意超敏反应,尽量进行基因检测(汉族人群携
带HLA-B*5801基因型频率为10%-20%),尤其是eGFR<60ml·min-1·(1.73m2)-1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

➤推荐别嘌醇或苯溴马隆作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

➤单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血尿酸仍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尿酸药物,不推荐尿酸氧化酶与其他降尿酸药物联用。

难治性痛风如何治疗
难治性痛风的定义及其治疗原则是目前广大临床医生普遍关注的重点,迄今国内外尚缺共识,指南基于现有文献及共识意见给出以下定义。

定义:难治性痛风是指具备以下三条中至少一条:(1)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但血尿酸仍≥360µmol/L;(2)接受规范化治疗,痛风仍发作≥2次/年;(3)存在多发性和(或)进展性痛风石。

➤难治性痛风的治疗原则包括降低血尿酸水平和改善临床症状。

指南提到聚乙二醇重组尿酸酶制剂(静脉注射使用)可用于难治性痛风的降尿酸治疗;在之前的共识中亦有相应内容,另外,上述药物属于尿酸氧化酶,不宜和其他降尿酸药物联用。

➤疼痛反复发作、常规药物无法控制的难治性痛风患者可考虑使用白细胞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

➤如痛风石出现局部并发症(感染、破溃、压迫神经等)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要不要碱化尿液
关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要不要碱化尿液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本次指南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给予明确推荐。

因为低pH尿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加上一些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可导致尿酸浓度明显升高,增加尿酸性肾结石形成风险,因此这些患者进行晨尿监测,2019指南对监测和药物选择进行了详细推荐。

➤建议当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晨尿pH值<6.0,尤其是正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定期监测晨尿pH值,可应用简易尿pH仪自行监测。

➤pH值<6.0时,建议服用枸橼酸制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晨尿pH 值维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

合并其他疾病时用药选择
2019指南首次对合并症的相关用药进行了推荐,并提出了多病并存时的“综合治疗”理念。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常合并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和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选择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避免升尿酸药物。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不推荐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等用于降压治疗。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非诺贝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首选阿托伐他汀钙。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糖药建议优选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次选不升高血尿酸的药物。

在2013专家共识中提到,磺脲类药物可促进尿酸的排出,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减轻因蔗糖分解导致的血尿酸水平影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尿酸水平,达格列净、卡格列净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能降低血尿酸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