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方法·技能篇——回归教材)1.人物形象鉴赏题提问方式1)本诗刻画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2)本诗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

第二步,结合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生活环境和意象词等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逐条说明)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______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_____的描写,表现了人物_____的特点(逐条说明)。

示例:《归园田居》塑造了伏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误落尘网中”表现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方宅十余亩”等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喻快心情。

答题术语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置的形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④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⑤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⑥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⑦爱恨情长的形象⑧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⑨爱民惜才的形象2.事物形象鉴赏题提问方式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这首诗中的某物象具有什么品格?3)诗中的某物象是带有寓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它指哪类人。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愿?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事物品质,概括事物形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事物形象。

(逐条说明)第三步,点出塑造事物形象的意义。

(即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意愿)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______的事物形象,从某句诗中可以看出事物的_____特点(逐条说明),此事物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意愿。

示例:《墨梅》一诗塑造了淡雅芬茅、卓尔不群的墨梅形象。

从“个个花开淡墨痕”可以看出墨梅颜色淡雅的特点,从“不要人今好颜色”可以看出墨梅不向世俗献媚的特点。

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胸襟和不愿媚俗的高尚品格。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

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

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XXX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XXX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XXX喻酒;XXX、XXX指怀才不遇之人;XXX、XXX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总结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要求: 1.描绘诗中的画面(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 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 可,例如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 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意象: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
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 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 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 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 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 春雨初霁》)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 心境)。
请记住:任何鉴赏题的答案中应该有适 度的引号。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 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 (步骤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 骤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骤三)。

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指导-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指导-形象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重庆卷)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问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 的意象。诗人张弼渡江之时,想到自己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 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 落),故而“吟对沙鸥一怆神”。一“怆”字写出了张弼无限的 客愁。 参考答案:张弼用沙鸥的到处飞翔来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
示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南渡之后,国破家亡,诗人陈与义过 着颠沛流离的客居生活。这年二月,冰雪初融,溪水新绿,诗 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在平淡闲适的生活中想起 了窘困多病的友人而轻舟访友。诗歌通过纶巾鹤氅的外貌、睡、 忆、寻的动作和早春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情感指向
1.杨柳:“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2.落叶:失意、悲叹。 3.梅花:傲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不愿同 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莲:与“恋”谐音双关,爱恋思念高洁之士。 5.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7.菊: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8.竹: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 清高。 9.梅子:常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精华版对于古诗歌的鉴赏一直是我们语文考试的考点,要想做好古诗鉴赏题就要利用好古诗大答题技巧,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诗歌鉴赏技巧精华版(一)(1)意象特点:解释意象在句中的表层含义+该词描写的景象,该词表达的情感或意境本诗(本联)选用XX的XX、XX的XX,渲染了XX 的氛围,术语的概括作用(如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XX的情感。

画面特点:恬静优美、清远含蓄、清新明丽、孤独凄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清幽寂寞、沉郁忧伤、和谐静谧、阔远苍凉、高远辽阔、和平冲淡意境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魂壮阔、萧瑟凄冷、宁静安详、雄奇瑰丽、虚幻飘渺、萧条冷落、繁荣富丽。

(2)意象的含义:描绘诗中表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氛围的特点)+交融的感情描绘了一幅XX(名词)XX或描绘了一幅XX图(时间+季节+人物活动),营造了XX的氛围,表达了诗人XX的感情。

飞鸟:自由鸥鸟:毫无心机、不与人争斗、悠闲自在的生活、归隐、与世无争孤鸟:思乡、思归、离群、失群青山:永恒、历史沧桑、永恒不变的深情故山:故乡捣衣、砧声:思乡流水:情感的阻隔、情感的表达浮萍、飞蓬:漂泊船:隐居、漂泊落红、落花: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红颜易衰、时代由盛转衰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遇、杜鹃:思乡、漂泊杨柳、兰舟、关山、长亭、鹧鸪:离愁别绪春日、清风、明月、清泉、小溪、花草:闲情逸致乌鸦、杜鹃、猿、蝉:衰亡、哀婉、凄楚登楼、凭栏:报国壮志、悲慨、激愤燕子:惜春、思念亲人、昔盛今衰、人事代谢、羁旅行驿之苦小楼:思念闲情(3)字词推敲: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和作用这一字在句中的意思是XX,运用的了XX的修辞,写出了XX的景象,表达了诗人XX的思想感情。

(4)人物形象分析: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这首是描写了XX(特定的环境和氛围)的一个XX(思想、性格、特征)的XX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技法点拨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看体裁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

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

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

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请看下面这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一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分析意境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杜甫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分析技巧型?(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 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 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 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 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8. 细节真实准确传神9.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1.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2.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3.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5. 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反问加强语气7.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有何效果?(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李白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步骤一)。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步骤二) 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更新时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2)分析语言型?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词句的语言把握如:---- 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绘声绘色绘形绘态---- 句式省略-句式倒装-节奏音韵对仗平仄(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步骤一),“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炼字型?为什么??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白居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李白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步骤一),诗人玉阶伫立仰见飞鸟,归期无望(步骤二)“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

苏拭,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00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步骤一),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步骤二),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步骤三)。

(步骤一),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步骤二),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步骤三)。

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一词领全诗型?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雄浑豪放[江城子]看孙郎。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巧真切[浣溪沙]流畅自然[虞美人]凄苦绰约[声声慢]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雄浑厚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壮阔雄奇[南乡子]清峭秀远[点绛脣]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5.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例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例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例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例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例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例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例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例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仲谋![例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例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杜甫·阁夜(片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文天祥·过零丁洋(片段)]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苏轼·临江仙(下阕)]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辛弃疾·水龙吟(片段)]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陆游·老马行(片段)]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江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