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5-保健与康复答案修改后

5-保健与康复答案修改后

第四部分保健与康复四、名词解释1.青春期:妇女一生中,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一段时期称为青春期。

2.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为痛经。

3.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

凡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尚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以往已建立正常月经,因某种病理原因致使月经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来的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4.青春期功血:初潮后,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完善,生殖-内分泌发生一些改变,而导致的异常子宫出血。

5.孕产期保健:指从受孕前准备阶段到新生儿早期阶段,即孕前、妊娠期和产褥期全程的保健。

6.孕期保健:对即将生育的夫妇在怀孕前进行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指导。

7.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但并未丧失生育能力,且子代再发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疾病。

8.产前诊断:是指在孕期对宫内胎儿进行的检查与诊断,其目的是胎儿出生缺陷,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9.分娩期保健:指从临产开始到产后2小时甚至24小时的保健工作。

10.滞产:在正常情况下,全部分娩过程的时间,初产妇约为16小时,经产妇10~12小时。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超过30小时,则称为滞产。

11.产后出血:指产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

12. 产褥期: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

14.节育期:指育龄妇女为防止和减少意外妊娠,保护身心健康,实行避孕的时期称为节育期。

15.紧急避孕:是由于无防护性交或某种原因避孕失败,使妇女处于非意愿妊娠的危险时,所采取的紧急办法,是一种补救措施。

16.更年期:是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所以也称围绝经期。

一般在45岁-55岁之间。

17.三合诊检查:(阴道、直肠及腹部联合检查) 以一手指伸入阴道、中指伸入直肠,另一手置于下腹部协同触诊,适用于门诊常规检查或防癌普查。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们将概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包括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增长速度和地域分布等。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包括生育政策的调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促进代际交流等,以期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和特征。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8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还将持续上升。

与此老龄化还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养老保障压力加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城乡差异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

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流、生育率较高等因素,老龄化速度相对较慢。

不同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的差异也较大,一些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

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

老龄化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老龄化问题的理解和应对策略的选择。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长远的影响,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文章概括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个特点,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思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点影响思考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它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的长远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国际上衡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就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

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这表明我国2000年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此后,老龄化的速度明显加快,表现出规模大、增速快、不平衡、起点低和长期性的特点。

1.规模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多,规模大。

截至到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54亿,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人口1.76亿,占总人口的12.6%,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个比重还会继续上升,1.76亿这样的人口规模在世界上都可以排在前几位了。

2.增速快。

人口老龄化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据预测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2033年将达到4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53年将达到5亿,202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

与世界同期相比,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提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3.不平衡。

首先是老龄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的老龄化状况是不同的,东部的一些省份都比较早的进入老龄化,但是中部特别是西部的一些省份进入老龄化就比较晚。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一) 发展速度快在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里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量已达133281万人,而其中老年人的数量就已有17759万人,这一惊人的老年人基数加快了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变成所有发展中国家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二) 未富先老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主要出现于经济水平发展至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而这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来使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不过,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并未达到发达水平,而在这之前老龄化阶段就已提前到来,使得较为薄弱的社会财富积累和庞大老年群体间矛盾加剧,致使产生的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为经济水平的提升与和谐稳定社会维持带来了挑战。

(三) 时间与空间不平衡一是在时间上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具体展现在老龄化发展的首个阶段(1999-2000年) ,使得超过60岁的老年人数量增加,但青少年、成年人的人口数量比重降低,人口结构也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而在2000-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正式迈进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超过60岁的人口数量面临第二次快速增长[2];2025-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进增长的最严重时期,老年人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可能将高达27%左右。

该时段一过,我国老龄化数量增长速度将逐渐下降,慢慢趋于平稳。

二是在空间上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了分布不均的现象,这主要与劳动力由西向东表现出阶梯状发展趋势相关。

依照老龄化程度来分区,需将我国人口老龄化分作四大区域,主要即:第一区:上海,当前已提前迈进高度老龄化时期[3];第二区:京、津、浙,当前正处在中高度老龄化时期;第三区:湖北、山东、辽宁等省市,当前正处在中度老龄化阶段;第四区: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省市,当前正处在成年型朝老年型过去的转折时期。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

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

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

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年轻型社会;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与40%之间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成年型社会。

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要高于30岁,老少比也大于30%,此时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高于7%。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篇)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篇)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篇)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那么你们知道社会老龄化的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篇),供大家参考!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一据调查资料显示,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将迈向老年化,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只有1.6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1.1亿。

但是今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增加为4亿,65岁以上的会增加为3.3亿。

4亿老无所养的老人威胁社会稳定。

中国目前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养老金缺口仍很大。

过了30年中国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为3:1,2050年中国劳动人口:老年人口为2:1。

中国即将爆发人口危机目前中国很强大是因为中国15岁到64岁的劳动力很充足,这是国家最核心的基础。

但中国的人口将会急剧老化,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面临衰退的问题。

未来对美国构成竞争的是印度不是中国。

美国人的结构是稳态的人口结构,印度也是。

这种人口结构才是可持续发展民族。

而中国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

若不鼓励生育中国人口将快速萎缩中国在1950年占全球人口的22%,到80年也是22%。

这三十年中国人口与全球是同步的。

以前不孕率很低,现在有10%15%的没有生育能力了,有一些丁克、单身,大部分人只愿意生一个,人口当然会减少。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口从50年的5.5亿增加到80年的10亿到现在的13亿?就是因为以前死亡率高、寿命短,预期寿命只有35岁。

死亡率降低后,到xx年预期寿命是68岁,现在已经是73岁了。

假如20年后,中国仅仅是停止了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的话,今后中国妇女也跟现在的台湾、韩国一样,一个妇女生1.1孩子,那么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每年死亡两三千万,意味着中国在未来长达40年的时间内,每年将减少一千多万人口。

国家从5亿增加到13亿人口是几十年间每年增加了一千多万人口。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专业XXXXX班级XX 班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讲师)所在学院XX 学院完成时间:2012年9月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基本内容(一)人口老龄化概念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

[1]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德有15.6%的人超过65岁,在奥地利、瑞典、西德和法国,这个比率为13.4%或更高,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3.3%,苏格兰有12.3%,北爱尔兰有10.8%,美国有9.9%。

而中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

[2]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其对策[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影响 对策对策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

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

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一是“未富先老”。

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未富先老型”“未富先老型”国家。

国家。

二是老龄化速度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杜鹏/杨慧(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原载《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未富先老"也作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被高频率运用。

例如,2006年10月26日在百度网站只要键入"未富先老"关键词,能搜索出约68,500条信息,若键入"中国未富先老"能搜索出约63,900条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若对"未富先老"进行全文搜索,能搜索到108,745条记录,若搜索"中国未富先老"能够搜到80,207条记录,其中有14条记录以"未富先老"作为篇名;在新版人民日报图文数据检索系统中,若将检索时间区间限定在1980年元旦到2006年10月30日,共有20篇文章提及"未富先老",其中有4篇以"未富先老"命名。

"未富先老"通常被看作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一般指我国在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条件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到7%,提前步入老龄社会。

即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了。

①「引自《人民日报》白天亮的"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社会保障面对新挑战",2004-09-14(14)。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突出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特点的看法: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中国还没有富裕起来,中国人口就老化了。

②「引自中国财富网,/article/2/2006/200607101464-2.sht ml",外看中国:中国人是'未富先老'".」虽然绝大部分人已约定俗成地将"未富先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而广泛使用,但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赞成这一提法。

知名投资银行高盛近日也发布报告指出:中国会在步入老龄化之前,先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不会未富先老。

③「引自二十一世纪管理培训网,",高盛:中国不会未富先老将早一步成发达国家".」由于"未富先老"被广泛使用时缺乏系统论证,无法回答我国到底是不是"未富先老"?为什么说我国"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点还是中国特色?以及我国是否会永远"未富先老"?而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对我国老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广泛影响,因此上述问题急待回答。

本文将力争回答这些问题。

1"未富先老"提法的由来"未富先老"的提法最先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根据我们所能够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未富先老"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邬沧萍教授提出的。

邬沧萍教授在1986年出版的《漫谈人口老化》一书中,介绍了人口老化的有关概念、剖析了人口老化的成因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点,并把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

邬沧萍教授在该书中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是在工业化、现代化出现以后,人口出现明显老化时,这些国家工业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人口老化是发达国家特有的人口问题,是"富国的人口病".④「引自邬沧萍的《漫谈人口老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6~37.」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对付人口老化一般说来比较容易。

我国现在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个穷国,而预计在本世纪末人口就会变成老年型。

那时我国人民生活不过是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达不到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的1/10,与他们达到同样老化程度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也低,有人比喻我们是"穷国患了富国的人口病".这一论述实际是后来把"未富先老"作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重要特点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末,邬沧萍教授在讲话中最先使用了"未富先老"一词。

此后",未富先老"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从邬沧萍教授率先将"穷国患了富国的人口病"概括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并使用"未富先老"一词,至今已有20年时间。

到200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开始进入老龄社会。

同时,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5美元,⑤「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电子版)表3-1国内生产总值和100美元=827.74元人民币计算而来。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尽管如此,我国2000年的人均GNP 仅为840美元,⑥「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2.」但仍不到英、法、美、德、日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1/10.更为准确的比较应当是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达到7%时的经济水平进行比较,尽管这些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年代都比我国早,但我国人均GNP 仍与之存在明显差距。

由此可见,邬沧萍教授当时概括的我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特点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判断。

2中国是否"未富先老" 要回答中国是否"未富先老",需要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是否"已老"和中国是否"未富"两方面着手,分别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对比后才能得出最终答案。

2.1中国是否"已老" 所谓"未富先老"中的"老"是指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而对于人口是否是老年型,通常使用的衡量标准是老年人口比例及其他相关指标。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⑦「引自United nations(1956),《The Aging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提出了划分人口类型的方法,在《人口学方法与资料》①「引自Henry S.Shryock,Jacob S.Siegel and Associates (1976)。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Demography》。

ACADEMIC PRESS.」中通过用老龄化程度指标体系来划分人口年龄类型,该指标体系包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0~14岁人口在30%以下、老少比达到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达到以上标准则属于老年型人口。

②「引自邬沧萍的《社会老年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9.」200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0~14岁少儿比例为22.89%、老少比为30.41%③「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年龄结构(2000年)》/was40/gjtjj-detail.jsp ?channelid=52984=5.」、年龄中位数为30.8岁④「引自邬沧萍、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34.」,我国上述四个指标值均已达到该指标体系的要求,这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也就是说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或者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老". 那么,中国是否"未富"呢? 2.2中国是否"未富" 比较我国是否"未富",可以通过使用人均GNP 、按PPP (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的人均GDP 、工业化水平等经济指标和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社会保障等指标进行衡量。

2.2.1与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比较我国是否"未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比较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 的水平是否高于我国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时的水平。

但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很早,例如法国、瑞典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了,⑤「引自邬沧萍,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44.」虽然那时的经济水平较低,但实际的可比价值会很高。

同时,世界货币金融史经历了由金本位向金汇兑本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计算并比较以美元为单位的人均GNP 缺乏可比性。

因此,本文不考察、也不比较早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表1显示,200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人均GNP 为840美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时,人均GNP 分别为1392美元(1945年数据)和1940美元,远远高于我国的经济水平。

由此可见,根据人均GNP 指标的衡量结果,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确实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的状况,与之相比我国的确是"未富先老". [6]该列数据来自邬沧萍,杜鹏。

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44. [7]引自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40.[8]5170为2000年按PPP 计算的人均GDP 数据。

[9]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0. [10]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5. [11]根据《美国经济史》第741页美国1945年国民生产总值和第743页美国1945年总人口计算而来。

[12]引自吉尔伯特。

C.菲特、吉姆。

里斯的《美国经济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3]引自张塞的《国际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94. [14]引自国家统计局的《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2. [15]引自朱之鑫的《国际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4. 我国的"未富"并不仅仅表现在人均GNP 上,还表现在其他相应的指标,如工业化、城市化、社会保障,等等。

由表2可见,2000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分别为16.4%、50.2%和33.4%,第一产业的比重比日本高出9.9%,第三产业的比重比日本低10.4%.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工业化和现代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五普"计算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6.92%,而美国、日本在进入老龄社会时,其城市化已分别达到64.00%(1950年)和72.10%,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之相差27.08%、35.18%.即使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计算,我国仍将落后于上述国家20年以上,而老龄化却与之处于相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