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简介在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活动中,本人选择了《神奇的海绵宝宝》作为教学内容。
本文将结合实际授课经验,对此教案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幼儿园小班学生的科学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了解海绵的基本生活习性和生命特征;2.了解海绵的形态特征,掌握海绵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区分;3.通过实验亲手制作海绵,了解海绵的材质和一些制作过程。
教学流程第一节课:介绍海绵和海洋生物1.利用图示,向学生们介绍海绵相关的掌故、生活习性和特征;2.通过简介介绍其他海洋生物,包括鱼、蟹、海星等;3.演示海绵与其他海洋生物的区别,比较它们的形态、生长和运动特点。
第二节课:制作海绵1.为学生展示海绵材料,让学生了解海绵的材料和性质;2.为了利用材料的效果,制作实验培养土,让学生准备海绵材料;3.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制作海绵,通过实验完成。
第三节课:对海绵进行实验1.简单介绍海绵的多功能使用,让学生了解到海绵还用于保洁、擦拭等方面;2.在实验场地进行海绵实验,让学生自己了解海绵如何工作、使用和效果;3.对实验进行总结,让学生们了解海绵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自身的优势,改进不足的一个过程,以下是本人在这次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问题1.教学准备不充分:在制作海绵材料的时候,由于没有做足准备,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时间管理不当,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的实现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建议1.提早制定教案和准备物料:制定教案,并提前准备教学用品和材料,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合理掌握教学时间:为保证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的充分实现。
结论通过本次教案反思与分析,指出了自己教学上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希望这个教案反思能够帮助到其他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学生的教育成果为本,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宝宝(物体与物质)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宝宝(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
1.乐意玩海绵,体验摆弄或探索的乐趣。
2.注重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感知、发现海绵柔软、能变形等特性。
【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海绵宝宝音乐及影片,海绵,一大一小的小罐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起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海绵宝宝)
师:对了,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海绵宝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海绵宝宝,现在请你们去把它找出来好吗?
二、探索海绵,感知海绵的柔软性。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海绵宝宝,他有很多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本领吧!
(一)播放片段一,感知海绵宝宝的柔软性。
1.师:你们猜,海绵宝宝会受伤吗?为什么?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的海绵宝宝摸一摸、捏一捏、试一试吧。
2.集体交流。
师:刚刚你玩了海绵宝宝,你发现了什么?他摸起来怎么样?
3.小结(播放影片后半段):电视里的海绵宝宝和你们手上的海绵宝宝一样轻轻的,摸起来软软的,怎么打也不会受伤。
三、探索海绵,感知海绵宝宝能变形的特点。
(一)播放片段二,感知海绵的可变形性。
师:刚刚大家知道了海绵宝宝的第一个本领:柔软,那海绵宝宝还有其他本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1.师:海绵宝宝能够变得像房子一样大,那他能够变小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罐子,你们觉得大大的海绵宝宝能够装到小小的瓶子里去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_0804文档

2020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_0804文档EDUCATION WORD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_0804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活动准备: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生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
(玩海绵)(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
(海绵变形)(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反思: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
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
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活动目标】1.运用感官感知和了解海绵柔软、富有弹性。
(重点)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积极实验(难点)【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幼儿在活动前有玩过瓶中塞物的游戏。
2.物质准备:海绵、密封罐子。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感知海绵的柔软性1.出示海绵宝宝的图片,引发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吧!2.引导幼儿摸摸海绵宝宝,感知海绵柔软的特性。
提问:海绵宝宝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呀?教师小结:海绵宝宝摸上去是软软的。
2、玩捉迷藏,感知海绵的弹性1.躲起来——藏在身上——海绵宝宝最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拉!想办法把你手中的海绵宝宝藏起来吧!——让我来找找,海绵宝宝到底藏在哪里了?2.引导幼儿猜测海绵藏入杯子里的可能性。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大大的海绵宝宝能藏进这个小小的杯子里吗?为什么?3.幼儿第一次操作,把海绵藏进杯子里。
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罐子和一块海绵。
提问:你的海绵宝宝藏进罐子里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藏进去的呢?小结:哦,原来我们用小手可以将软软的海绵宝宝变小,然后用大拇指挤一挤、压一压,海绵宝宝就可以躲进罐子了。
——看看躲进玻璃房的海绵宝宝还和原来一样吗?小结:通过用力挤压,海绵宝宝都变型了。
4.引发幼儿猜想海绵从杯子里出来的状态。
提问:海绵宝宝从杯子里出来是变成原来大大的样子,还是现在小小的样子呢?四、活动延伸,巩固海绵的弹性——如果我再邀请几只海绵宝宝在一起躲进去,你们说可以吗?我们一起试试吧!观察指导:①教师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有什么困难?②引导幼儿观察海绵宝宝躲进罐子后有什么变化?小结:你们真厉害!可以让海绵宝宝变得这么小躲进罐子,太神奇了!。
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3篇)

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活动过程一、导入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延伸活动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2设计意图水对于每位幼儿来说对非常的喜欢玩,一次幼儿在洗手的时候,发现拿着海绵球在水池边玩。
吸引了不少幼儿,于是我将海绵吸水的特性和水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幼儿利用海绵的特性来玩水,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范文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活动目标:1、感知、发现海绵柔软、能变形、吸水等特性。
2、乐意玩海绵,体验摆弄或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1、不同颜色、大小的海绵若干;水、脸盆、小鱼模具。
2、PPT课件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PPT海绵宝宝:小朋友们好,我是海绵宝宝,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
(二)探索发现,初步感知海绵的特性1、玩一玩,感知海绵轻轻地、软软地的特性(1)提出要求师:海绵宝宝给小朋友们准备了礼物,就在你们的小椅子背面,请你们轻轻地拿下来。
是什么呀?(幼儿:海绵)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坐一坐,然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自主探索师:现在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的海绵长什么样?你有什么发现?你看到的海绵长什么样?长长的、方方的,有大有小,有不同颜色)(摸一摸、压一压感觉怎么样?(舒服、软软的)掂一掂感觉怎么样?(轻轻的)坐一坐这块大海绵,感觉怎么样?(软软的)(3)教师小结师:刚才小朋友都和海绵宝宝玩了游戏,发现海绵有大有小,有不同颜色。
还用了捏一捏、掂一掂、坐一坐等办法,发现了原来海绵是软软的、轻轻的,摸起来很舒服。
2、变一变,感知海绵有弹性、能变形的特性(1)引发猜想师:海绵宝宝在家里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今天想变到这个盒子里藏起来,(拿着海绵和茶叶盒)你们觉得它能藏得进去吗?(2)提出要求师:海绵宝宝已经在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等着你们了,快去把它请出来吧!现在再拿出小圆桶,看看海绵宝宝能不能藏到小圆桶里,然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卷一卷、扭一扭、弯一弯、压一压等方式把海绵藏到小圆桶里。
(4)交流分享师:你是怎么把海绵宝宝藏到盒子里的?(5)教师试验师:老师这个大海绵能藏进这个小圆桶里吗?(6)发现特性师:海绵宝宝现在想从盒子里出来。
他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一二三,都取出来了吗?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吗?(7)教师小结师:海绵宝宝这么神奇,用力挤压时,它会变形,变得很小;不挤压时,他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神奇的海绵宝宝小班科学教案

神奇的海绵宝宝小班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海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绵的特性,知道海绵是一种多孔的吸水材料。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海绵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海绵的多孔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海绵若干块。
2. 滴管若干。
3. 彩色笔若干。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展示海绵宝宝动画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海绵宝宝的生活环境。
2. 观察海绵:请学生触摸海绵,观察海绵的表面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海绵的吸水能力。
3. 实验一:用滴管向海绵滴水,观察海绵的吸水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海绵的吸水特性。
4. 实验二:用彩色笔在海绵上作画,观察颜色是否能够被海绵吸收,引导学生了解海绵的多孔结构。
5. 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教师总结海绵的吸水特性和多孔结构。
第二章:海绵宝宝的家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绵宝宝的家园——海洋,知道海洋中的基本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海洋中的基本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认识海洋中的基本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海绵宝宝动画片片段。
2. 海洋生物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展示海绵宝宝动画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海绵宝宝的家园。
2. 观察海洋生物:展示海洋生物图片,请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3.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海洋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4. 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发现,教师总结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海绵宝宝的伙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绵宝宝的伙伴,知道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海绵宝宝的伙伴。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认识海绵宝宝的伙伴。
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宝宝奇遇记(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宝宝奇遇记(三篇)目录: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宝宝奇遇记一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的本领二幼儿园小班科学球宝宝真神奇三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宝宝奇遇记一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活动准备1.ppt一个、笔记本电脑等;2.海绵、圆环玩具、操作盒人手一份;3.盛水器皿十二个,擦手巾二十四块。
活动过程一、导入环节,激发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请你们看看是谁二、情境操作,探索发现特性。
1.特性一——轻软。
师: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海绵宝宝会被风吹走?2.特性二——变形。
师:看海绵宝宝被风吹到了哪里?你觉得海绵宝宝在想什么呢?请幼儿亲自尝试,并且说说操作结果。
3.特性三——吸水。
师:海绵宝宝钻过了山洞,又来到了哪里?海绵宝宝好开心啊,“扑通”一声跳进了游泳池里,咦,海绵宝宝怎么不见了?海绵宝宝去哪里了?请每位幼儿带着海绵宝宝去“游泳池”里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那么如果捏捏海绵宝宝,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师小结海绵宝宝的三个特性。
三、广泛用途,开阔幼儿眼界。
师:海绵宝宝真神奇,海绵宝宝还有很大的用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科学海绵的本领二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海绵若干,记录表,海绵制品,非海绵制品,颜料水。
活动过程:一、认识海绵,引起探究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
2、动画片里有谁呀?(海绵宝宝)3、你们知道海绵宝宝有什么本领吗?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1、提问: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变一变”的游戏,我把笑脸的海绵宝宝捏一捏、扭一扭,你们看现在海绵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啊?(变成哭脸的海绵宝宝)如果我把手放开,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吗?你是怎么想的?2、预测记录:如果你认为海绵宝宝还能变回笑脸,请将苹果贴在有笑脸的纸上,如果你认为不能变回笑脸的请将苹果贴在画有哭脸的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生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
(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
(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反思:
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
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
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三、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