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点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工作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工作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工作探讨作者:董满仓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5期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具有丰富油气资源。

它的开发将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市场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压力。

但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的藏成分布复杂、油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弱,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从盆地形成的原因出发,对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理论研究集中在沉积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成藏理论,并分别从沉积和移动上阐述了对油气藏成的作用。

这两种研究都片面的从单一层次强调了对油气藏成的控制作用,这将影响对油气的资料记录,不利于开采工作的进行。

本文从现状出发作了一些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工作探讨,希望能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开采有所帮助。

关键字: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中图分类号:P63 文献标识码:A一、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特点1复杂多样的地质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和西北两种地质构造的纽带部位,既有稳定的碳酸盐岩构造,又有盆地的演化构成结构。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就已经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在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油气储藏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

从最近几年的钻探结果表明,传统的对于盆地油气开采的理论虽有普遍的实用性,但并不能用于所有地区的油气开采之中。

对于像鄂尔多斯盆地这样的油气藏,其油气的分布规律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开采过之前必须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油气藏成理论对油气的各方面情况作出记录,发现并总结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为以后类似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油层物性差鄂尔多斯盆地虽然油气的总储存量很高,但是盆地的储层岩以砂岩为主,并且石英和碎屑的含量较高,在储层岩中还有大部分由碳酸盐岩矿物和黏土矿组成的胶结物,这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油层物性差,岩石的渗透率和孔隙度低。

在储层孔隙上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层粒间孔是主要的储层孔隙,虽有着优质油层储层的特征,但油气分布的储层又有着很强的非均质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特征及主导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特征及主导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特征及主导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巨塔盆地之一、该盆地的6-3.8亿年前的上古生界中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具有挤压变形构造风格的典型代表。

在长6储层中,富蕴含石油资源的致密砂岩是非常重要的产油层。

1.储层类型:长6致密砂岩主要由粒径较细的石英颗粒组成,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这种储层具有致密、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使其难以长期储集和流动油气。

2.孔隙结构:长6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类型主要有粘土矿物胶结孔、溶解孔、颗粒间隙和微裂隙。

其中,颗粒间隙和微裂隙对油气储集具有最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致密储层的孔隙度较低,油气储集空间被大量的礁盖材料填塞,导致有效孔隙度进一步降低。

3.孔隙连通性:长6致密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差,主要原因是粒间孔隙被黏土矿物充填、颗粒间隙沥青质充填以及颗粒间隙之间缝合石英颗粒的存在。

4.孔隙度和渗透率:长6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2%-8%之间,渗透率在0.01×10-3μm2以上。

因此,其渗透性差,油气流动性低。

1.成岩作用:长6致密砂岩形成后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后期伸展作用和压实作用等成岩作用。

这些作用对砂岩的物质组成和孔隙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均一性。

2.岩石力学性质:长6致密储层的力学性质对储层的压实和改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盆地内的挤压构造作用导致砂岩储层的断裂和变形,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3.沉积环境:长6致密储层的储层性质与其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储层主要发育于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碎屑物质较少,这种碳酸盐胶结的砂岩致密度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储层具有致密、低孔隙度和低渗透率的特点。

其形成和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岩石力学性质和沉积环境等。

对于有效的开发利用,需要深入研究这些主导因素对储层特征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开发方法,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

一、油田地理概况吴起油沟油田位于陕西省吴旗起县白豹乡境内,属黄土源地貌。

地表为100~250米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因长期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沟谷纵横、梁峁相间的地貌景观,地面海拨1360~1670米,地表高差较大,约140~270m。

当地气温变化大,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属内陆干旱型气候。

目前油区矿山公路沿山梁而行,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二、勘探开发现状油沟地区经过几年的滚动勘探开发,截止2006年7月,已钻井170多口。

主要目的层为延长组长4+51油层,该层具有连片性好,油层分布范围广、产量较稳定等特点;侏罗系富县组、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油层,虽然分布范围较小,仅在油田南部分布,而且油藏控制因素复杂,但产量高,投资回报明显,也是该油田重要的开发层系之一;长2、长3油层呈零星分布;长6、长7、长8以及长9油层,目前评价程度较低,从区域上看都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

目前,试采主力层长4+51的井为82口,其中试采1年以上的井有12口,9个月以上的为38口,6个月以上的井40口,3个月以上的井66口,试采在3个月以下的井为17口;开采延8层、延9层、延10层、富县层和长61层的井分别为1口、6口、6口、9口和5口;开采长2、长3、长62~长64、长7、长8、长9的井共有22口井;还有一批井未投产。

1开采主力层长4+51的井基本全部连片,形成了井距一般在220~350米左右的基本规则的开发井网,控制了14.8km2的含油面积,探明地质储量563.13×104t,溶解气储量7.04×108m3。

所有油井都进行了压裂改造,并且都采用自然能量开采。

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1t,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2.75t(附图2—1),综合含水18.2%。

从产量变化情况看,采用自然能量开采产量下降快,一般井在一年内产量下降40%左右。

截至2006年7月底,油沟油田开采长4+51的井总计产液7.2 万m3,其中油6.23万m3,水0.97万m3,采出程度为0.94%,地下亏空体积约为9.3万m3。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油藏地质研究现状与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油藏地质研究现状与思路
①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期,在盆地内形成了一个大型生油 气凹陷。盆地内发育了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湖泊三角洲和 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扇三角洲-湖底扇两大沉积体系。
②由于湖盆在形成、发展和萎缩、消亡过程中,湖岸线 的多次进退变化,进而在三叠系形成了多个良好的生储盖 组合,对形成三角洲油藏大面积复合连片创造了良好的物 质条件。
一、三叠系延长组地质开发概况 3.油层地质开发特征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划分简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纵向上自下而上划分为10个 油层组。其中长6与长2是目前开发的主要油层,长8是陇东 西峰油田开发的主要层位。前人研究认为延长组油层的主要 地质开发特征是:
①油层具一大(平面上含油气层大面积分布)、二多(纵 向上多含油气层段)、三低(油层的渗透率、压力和产量均 低)的特点;
②次生低渗透储层和③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成岩成熟度高,压实强 烈,胶结致密,自生粘土矿物增加,使孔喉变小,迂曲度增加。
因此,低渗透储层在钻井,完井及开采中极易产生地层伤害。
碎屑岩含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评价标准(SY/T 6285-1997)
储 层分类 特 高孔特 高渗储 层 高 孔高渗 储层 中 孔中渗 储层 低 孔低渗 储层 特 低孔特 低渗储 层 超 低孔超 低渗储 层
孔 隙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0 30~25 25~15 15~10 1 0 ~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5组低渗油藏地质
研究现状与思路
渗 透率( ×10-3 μm2 ) ≥ 2000
2000~500 500~50 50~10 1 0 ~1
1~0. 1
二、延长组低渗透油藏地质研究现状 1.低渗透含油储层分类
李道品等在所著的《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1997) 一书的第三章第六节“低渗透储集层综合分类评价” 中,将低渗透储层分为6种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层依据)

目录前言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二区域构造成因三构造和油气的关系四构造分析技术第二讲盆地地层特征一盆地沉积演化阶段划分二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三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地层特征第三讲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一油藏形成条件二油气分布规律三侏罗系早期古地貌图的编制方法第四讲油藏地质研究方法一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地层对比与划分三常用图件的编制四地质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写方法第五讲沉积相研究方法一勘探阶段区域沉积相研究方法简介二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前言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盆地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国北方陆块东北缘,位于巴彦淖尔地块、巴音布
鲁克地块与呼伦贝尔地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多期构
造事件。

岩浆活动发育,构成了较复杂的构造体系。

由于多次构造作用,
盆地内部出现很多断裂、褶皱、岩浆岩和断阶地貌。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喷发物和剥蚀产物,以及晚期的造山活动形成的碎屑岩储层。

盆地内沉积相较为复杂,沉积物
种类丰富,有海相、湖相和陆相沉积。

盆地内河流发育,形成大量的三角洲、河道、湖泊和海湾。

河流的冲刷和聚敛作用,使得沉积物在盆地内部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矿产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盆地内的煤炭资源
储量极为丰富。

同时,盆地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主要分
布在盆地的深层和孤立的小凹陷中。

盆地内的油气田分布广泛,主要为油田,但也有少量的气田。

另外,盆地内还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非金属矿
产资源,如石灰石、硼矿、盐矿等。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复杂的盆地构造特征、多样的沉积相特
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盆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
源供给地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升,鄂尔多斯盆地的
资源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1.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2.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晚古生代一早、中三叠世从上述可以看出,该阶段的构造特点是: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摘要:盆地的地势特点为其带来了藏油可能性,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在勘查结果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拥有较高的勘探价值。

本文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沉积相、储油层以及烃源岩等角度的表现特征,并根据该地区中生界延长组多年的结果,分析了其油藏的分布特点,然后总结了藏油种类,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油田形成的特点及主要因素,旨在为该地区的藏油勘查和开采提供借鉴,并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质特征;油藏类型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典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沉积盆地,一共有两个较大的物源,分别是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

在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因为沉积、成岩以及地质构造等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油藏,并且在沉积旋回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湖盆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一共有10个油层组。

长9、长4和5、长7是湖侵期,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烃源岩。

而长8、长6和长3则是主要的岸进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三角洲群,并且因为大量的前缘砂体为大型油田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1 沉积体系形成优秀藏地在晚三叠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逐渐向下,在弯曲和下沉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胡泊,而且在下沉过程中,西部的速度明显要比东部的快,于是出现了向西部方向倾斜的现象,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区则是主要的沉降源地,因此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应方向的两大体系。

1.1扇三角洲该类型的三角洲主要存在西部的边缘地区,具有以下的两个特点,一是上文提到的下沉速度较快,二是距离源区地理位置较近,比较容易出现近岸堆积。

在长10期,该地区盆地的下降与整体下降速度较慢导致床底的表现特点极为不对称。

到了长9期,则因为西南地区的下沉,出现了扇三角洲。

在长8期,则来到了岸进期,出现了大量的三角洲群,在该地区分布着较多正向的粒级递变。

在勘察结果中,湖心出现了一些植物或瓣鳃类的痕迹,这是因为在水道沉积中,出现了反回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整个盆地呈现西高东低的倾斜状。

为了有效开发盆地资源,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针对这里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希望深层次研究盆地地层特点与油藏地质。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历史与地层基本构造分析1.1 形成历史
鄂尔多斯盆地雏形形成于早太古代~晚太古代之间,它从地台基底雏形阶段逐渐过渡形成独立基底,在早元古代快速发展,并在晚元古代与古生代随着陆表海沉积逐渐成型。

而在中生代发展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出现了坳陷盆地阳台,直到新生代才完全形成现代地貌特征。

1.2 基本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典型的沉积盆地,它西高东低且在西部位置拥有大面积缘断褶带与天环坳陷。

东部与中部拥有大量挠褶带与自然斜坡。

更重要的是,该盆地中蕴藏着大量的油田,其中大部分油田就位于西缘断褶带位置,也有一部分油田分布于中部斜坡位置。

从油气聚集的自然条件来看,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主要可以基于以下3点内容展开分析。

第一,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复合鼻状构造,它是指由于地壳不规则运动所形成的陡峭程度较低的平原地带(只有少部分局部区域存在凸起高点)。

这些地方是比较显著的油藏形成位置,容易集聚油气资源。

第二,鄂尔多斯盆地四周陡峭且大起大落,最高处高耸入云端,最低处却深不见底,反差相当之大。

这种特殊的鼻隆带结构显然是因为区域的历史构造运动所形成的。

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一般坡的隆起度为10m/km,倾角相对平缓(小于1°),而且这种小斜坡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占据了不小比例(超过12万km2),已经达到整个盆地总面积的1/2。

第三,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存在一层层沉积物所沉积形成的局部隆起地带,它与该区域的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这里所提到的“差异压实”就代表在同一层沉积物中其本身也并非是均质且同一的,而是由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不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它的岩层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岩层在成岩以后无论是质地还是厚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在这种差异状况下,有些岩层岩石容易被压实,有些岩层岩石则不容易被压实,所以在外力作用下就会形成鄂尔多斯盆地海拔高低不均的奇特地形,这其中海拔相对偏高的地段就可以称为“差异压实构造”。

2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藏地质研究方法
2.1 油藏开采地段勘探分析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上述3个构造特征,在油藏开采方面也应该围绕特征实现油藏储备探测,主要围绕盆地地形剖面图来从纵向角度绘制盆地起伏状态,明确图中高点范围,同时确定最佳探井位置。

在实际的地质勘探开发阶段,要配合绘制等值线图,并以钻井标志层海拔高度为基准,在确定相关勘探数据后再展开工作。

具体来说要明确勘探区域的地层岩石特征,并计算它的压实数据,预测油藏分布规律,然后再精确预测油井的具体开采位置,围绕具体数据分析油藏储量与油藏品质。

2.2 油藏地质方法研究
在鄂尔多斯盆地首先收集开采区的相关数据资料,例如钻井、取芯、试油资料等等,并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勘探开采可行性。

其次,要进行地层对比,对比目的就在于基于相同性质地层来展开归一分类,分析地层在时间推移下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围绕油气藏储相关地层特征研究其油藏可能性。

第三,要绘制油藏剖面图,这其中就包括了探究开发区域所有出油层位及油藏状况的油层综合柱状图,对出油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然后绘制油藏剖面图,对油藏所在位置的岩石层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主要明确该油气层位置油气的物理特征。

通过曲线、剖面线配合比例尺来精细化油藏变化状态,明确开采时间。

最后,要绘制油层孔隙度分布图,该图主要反映了当前油层的平面非均质特征变化与宏观物性变化,以此来判断该选择哪一种油气勘探开采技术,让油藏工程施工更具针对性。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贮存丰富,因此我国要基于科学合理分析来不断研究、拓展该区域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相关技术工作,做到合理分析地层特点与油藏地质特征,在未来探索更多科学勘探方法,满足我国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深层次油气开采现实需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点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析
鲁永辉1 曾俊2
1.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 陕西 延安 717600
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开发所 陕西 西安 710016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特质,并分析了其油藏地质研究方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地层特点 油藏地质 研究方法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reservoir geology in Ordos Basin
Lu Yonghui 1 Zeng Jun 2
1. Yanchang Oilfield ,Wuqi Refinery,Yan’an 717600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re briefly discussed,and its reservoir geology research methods are analyzed.
Keywords:Ordos Bas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Reservoir geology;research method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