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322-重订囊秘喉书
《咽喉秘集》版本源流考

照 和补 充来 看 , 可推 断本 书乃他 人 以张 氏 、 吴 氏 两 家之 书合 纂而 成 , 但 具 体编纂 者 则无从 考证 。
张 氏其 人虽 本 书未载 其名 , 但 本书所 载“ 张 氏说 ” 的 内容基 本与 清 ・ 张宗 良所 撰之《 喉科 指 掌》 ( 共 六卷 , 成 书于 清乾 隆二 十二 年 , 为 中医喉 科 最早 专著 之 一 ) 相 同, 在 排 列 上 略有 调整 , 故 可 据此 推 断 : 张 氏其 人 乃 张 宗 良无 疑 。张 宗 良 生 卒年 代不 详 , 据《 喉科指 掌 》 目录页“ 云间世 医 张 宗 良留仙 氏著 , 男 源 一初 校 字 ” 的署 名 可 知 , 张 宗 良, 字 留仙 , 系云间( 今上海) 世 医 。《 喉科 指掌》 正文 前有 浙江 提督 、 兵部 左侍 郎彭 启丰 撰 写 的序 , 序 中在评 价 张 宗 良的 医术 时说 : “ 吾 郡 留仙张 先 生 , 素 精 医理 , 其 于 咽 喉 究 心 益 深 且 久, 采辑 成方 , 参 以 己见 , 条列详 细, 裒集成 编。 自神气 、 脉 理 以及 色 之 青 红 紫 白 , 音 之 高 下 沉
・
3 9 ・
《 咽喉 秘集》 版本源流 考
张 建伟 , 王 苹
( 福 建 中 医 药 大 学 中 医学 院 , 福 建 福 州 3 5 0 1 0 8 )
摘要 : 《 咽 喉秘 集 》 是 具 有 较 高 文献 与 学 术研 究 价 值 的 清代 喉 科 著 作 , 但 作 者 及 成 书年 代 难 以考 据 。其 书 流 传 较 广 , 版本 众多 , 从 同治、 光绪 、 宣统 到 民 国各 个 时 期 , 屡 经翻刻 , 甚至流传至香港 、 日本 等 地 。 经 版 本 寓 目与 文 献 研 究后 ,
消标散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消标散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消标散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牙消1分,硼砂5分,蒲黄3分,蜒蚰梅3分,腰黄3分,青黛2分,冰片5厘,麝香5厘,乌梅肉4分(炙存性)。
(2)1.2.功效:喉症过服苦寒,以致喉间结一柱肉,或横生,或直下,喉中稍疼,名为喉标。
(2)1.3.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56%:碧雪保命丹 (2)2.1.组成:青黛、牙消、蒲黄、硼砂、朱砂(飞净)、生甘草末、枯矾各等分,冰片少许。
(2)2.2.原方对照:牙消1分,硼砂5分,蒲黄3分,蜒蚰梅3分,腰黄3分,青黛2分,冰片5厘,麝香5厘,乌梅肉4分(炙存性)。
(2)2.3.加:朱砂、生甘草末、枯矾 (2)2.4.减:蜒蚰梅、腰黄、麝香、乌梅肉 (2)2.5.功效:红白口疮及喉症。
(3)2.6.来源:《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
(3)1.原方1.1.组成:牙消1分,硼砂5分,蒲黄3分,蜒蚰梅3分,腰黄3分,青黛2分,冰片5厘,麝香5厘,乌梅肉4分(炙存性)。
1.2.功效:喉症过服苦寒,以致喉间结一柱肉,或横生,或直下,喉中稍疼,名为喉标。
1.3.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56%:碧雪保命丹2.1.组成:青黛、牙消、蒲黄、硼砂、朱砂(飞净)、生甘草末、枯矾各等分,冰片少许。
2.2.原方对照:牙消1分,硼砂5分,蒲黄3分,蜒蚰梅3分,腰黄3分,青黛2分,冰片5厘,麝香5厘,乌梅肉4分(炙存性)。
2.3.加:朱砂、生甘草末、枯矾2.4.减:蜒蚰梅、腰黄、麝香、乌梅肉2.5.功效:红白口疮及喉症。
2.6.来源:《集成良方三百种》卷下。
中医——重订囊秘喉书

<篇名>重订囊秘喉书书名:重订囊秘喉书作者:朝代:年份:<目录><篇名>张序属性:《囊秘喉书》一书,前年俞金门别驾刊刷送人,盖欲使穷乡僻壤之区,无医可延者,得此书亦可以根据症检方,根据方服药,人人得以自治,其用心可谓至矣。
自刊至今,十余年矣,前印之书,早经送罄,版又遗散无存,谔思推前辈乐善好生之意,欲重行刊刻,以公诸世。
无如才识谫陋,有志不逮,屡执笔而屡废者矣。
今逢绍兴医药学会成立,发行报纸,且有古籍选刊一门,敢不贡献以效采芹,苟能推此书而普及天下,则凡患喉症者,均可脱至险之途,而登仁寿之域。
庶几不负作者之初心,俞公印刷之本意,及余之推展之素愿也夫,是亦生民之福祉欤。
爰述大概而为之序。
\x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七月常熟张谔汝伟书于寿石居\x<目录><篇名>俞序属性:吾邑陈巷,有陈任者,少任侠。
道光季年,缘事戍潼关,任子薇卿,念父远戍,比长,习刀槊,二十余年,独身赴戍所省父,寻遇赦得归。
任弟坤培,工击刺,兼擅方伎,尤精于喉科,药奇效,不轻传其方。
咸丰庚申,粤寇至,坤培率其子芝珊,拒贼于道。
步桥旁,有偃柳卧河之半,坤培踞柳巅,贼来自高岸,举枪仰击之,辄中其目。
贼愤甚,衔碗蔽目,如墙而进。
芝珊抱父走,坤培怒,挥芝珊去,独迎战,攒刃死,贼复醢而焚之。
芝珊痛父死,誓复仇,在大坝桥杀贼百余,一日复持刃,乘间连杀十三贼。
承平三十年,挂刀于壁,每天阴月黑,刀环然,血斑斑如拭。
芝珊老而聋瞽,道当年杀贼事,怒气犹勃勃。
吾邻严春岩子幼》也。
是岁秋冬起喉症,次年春尤盛,间取其一二方,制药施辄验。
思传其书,而体例HT 驳,方名诡异,嘱新阳王君士翘,吾友萧君中孚,厘定之。
二君参考诸家,存精义而归于驯雅,胡君鹤年,劝同人醵资付剞劂,至作是书者,为杨龙九氏。
近代莫举其名,若无陈氏珍秘,则山严屋壁,沦毁几何?又非仅杨氏书一端已也。
\x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海虞俞养浩钟銮撰\x<目录><篇名>凡例属性:─ 是书原稿,本无凡例,兹特增入评注圈点,故列凡例。
秘传喉科

秘传喉科手抄本《秘传喉科》2008-08-21 20:23秘传喉科多年前,余在尚埔,得到手抄《秘传喉科》,因不事此科,撂于柜中,很少翻动。
近因湖湘之地,嚼食槟榔成风,患咽喉齿舌之疾者日多,因之朝夕研读,察此书大有出处,据考证,该书为清人黄明生所藏,黄明生,“郑氏喉科”之祖师。
“郑氏喉科”,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郑氏先人赤山公,居安徽歙县郑村,精医学。
赤山公有二子,大子郑于丰,号讱斋,次子郑于蕃,号仰山,二人承家学,又师从于黄明生学习喉科,并得喉科秘籍善本,自此,郑氏以喉科名世。
郑于丰之子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
郑梅涧之子郑承翰,字若溪,又字枢扶,汇集先父医论医方,写成《重楼玉钥》,又编《重楼玉钥续编》。
今人唯知郑氏有《重楼玉钥》及其《重楼玉钥续编》,而于黄氏之《秘传喉科》,却知之甚少,何也?据《重楼玉钥续编》之自序:“先高祖赤山公,瀚七代祖也。
性好堪舆,精研轩岐,渊源已久,是故知医代不乏人,然未尝轻言也。
先大父讱斋公当贾盱丰时,会闽人黄明生先生,异授喉科,治验如神,活人甚多,心窃慕焉。
因思利济于人是科为最,计与商之,而先生不可,其时叔祖仰山公向讱斋公曰:窥先生之秘,非礼莫能为也。
于是具币帛束金百两,负笈于先生之门。
先生曰:予非吝而不传,实有因耳。
昔授受时,曾立不传之誓,违之则主乏嗣,既诫于前,何可背于后耶仰山公曰:今恳先生之秘者,实存济人之念耳,如能广以济人即先生自济也,先生何乐而不为焉请熟筹之。
如是俯可出其书以授,乃嘱曰:珍之。
仰山公曰:唯唯。
讱斋公旋里,命父伯辈咸究心焉,凡患喉疾实症者依法疗之,无不神效,而先生年近六旬,果无嗣而殁。
仰山公携遗像一帧而归,供奉于书室中,由是数十年来,活人甚广”。
该书几易其主,流传至今,余能得此,亦属幸事。
鉴于此书历时数百年,纸张破损,加之手抄不比石印,未免有撩草错漏。
【公共版权】焦氏喉科枕秘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治喉秘法夫喉咽之症.用药须知缓急.行针贵识头尾.如牙关紧急.通关散可施.风毒痰壅.追风散当用.三黄凉膈.有消痰降火之效.二陈荆芥.有豁痰驱风之功.溃烂必须内托.收成全赖生肌.麻药用于未针之前.秘药用于既针之后.箍药敷之红肿散.水药服后郁痰行.洗药去旧生新.熏药伐邪存正.吹药施于痛时.刀针用于肿处.双单蛾生于咽门.而圆小无脓.吹本行针.有脓挑破自愈.可服凉膈等汤.喉疔花疔.形似靴疔而差长.上麻药而钩住刀割.用铁烙而吹秘止痛.内托自消.红色可治.黑色难疗.痈之双单.耳下腮边或肿.治同乳蛾溃服内托.雀舌左右形小而尖.喉中舌底有痰.治类喉疔.只服三黄.钿舌莲花.靠舌起中.不可用针.缠舌喉风.口噤舌卷肿大.三黄凉膈不可缓.缓则难痊.蛾之双单并死活日久胀大.作痛无时.用刀细割一层.搽烂药于其中.切勿吞下.须吐出.吹秘一月.方见其功.用烙烙之.三黄可服.至若走马牙疳.喉疳口疳结毒.牙龈紫肿.臭秽不堪.必吹本秘.生肌在用.午后年干漱口.脸肿头摇.咽干音哑.身热唇穿.落牙无血.俱为不治.服土茯苓末.自有奇能.喉单似蛾尖而小.宛若牛乳之状.气单似梅核而小.用其四十九针.回食单.即甸气.生蒂疔两旁.红起当中名梅核.吐不出而吞不入.梅核用针.甸气用三黄八.兼用二陈四七成功.重舌舌上生.可刺金津玉液.蒂疔肿后号悬疔.吹秘勿针.药服三黄与犀地.死舌名木舌.坚硬不能舒.咂舌痈.生喉中.能令舌短难语.有痰先用追风.痈头必须剔破.初服三黄.久宜内托.白红紫色犹堪治.黑色肿时魂魄离.兜腮痈.生腮下.外敷金箍散.内服十八方.脓从口出易治.脓从腮出难痊.脓生火针刺.肉烂秘生肌.螓.黑宜挑去.更服三黄凉膈.间用秘本吹之.收功仍用生肌.飞疡立时而起.喉痹顷刻而治.此必先探吐.本吹刀刺何伤.锁喉风.牙关紧急.手足登开.先刺四穴.以辨生死.次浴手足.以开脾胃.或刀或针.血去肿消为上策.缠喉风.眼白面紫.项肿不言.势如角弓反张.命在须臾而难保.探痰刺血病根除.喉球相牵似绵.可服益气疏风.再用麝香调服.兼吹本秘追风.骨槽风如口噤者.治之先吐风痰.垂下五分灸七壮.清阳散火疗之愈.舌下痰痈刺青筋.胶涎随出如蛋清.加味二陈汤.清热如圣散.用之皆灵.喉中有肉.壅塞相重叠.枸橘汤、雄黄末.饮搽最妙.出汗生痈.肿黑生痈.左右阴疮.三般无异.金箍散.十八方.敷之服之相当.气痈喉痹.酒毒喉痹.二者同涂.金锁匙.三黄散.吹饮即愈.大抵吹药本下过.刀针秘复吹.余肿不消用均末.刀口难完上生肌.喉中气味人中白.追取风痰金锁匙.水药时含口.冰梅频咽津.抑火三黄凉膈散.消肿须知十八味.内托千金散.化痰二陈汤.虚火血亏从四物.阳虚气弱四君当.恶寒须解表.便秘必疏通.此是喉科真要诀.学人必得尽心功.治喉要诀一针手足辨阴阳.鲜血迸流命自长.若是些些黄白水.预知旦夕见危亡.二从耳下颈腮中.慢说麻丝细刮红.方用眉刀患处割.鲜血多者不为凶.三针舌下小青筋.血出鲜红病体轻.黑腐成条络是死.胸中结热把痰清.四般恶症曰悬痈.重缠喉并锁风.热积风痰胸膈结.三黄行下自疏通.五内虚邪火上行.欲教分散须施针.少商曲池颊车穴.男左女右辨分明.六用追风散取痰.痰如清水不多.连吹本秘宽胸结.凉膈追风及早啖.七从头尾可行针.切忌中间根上行.鲜血多来休虑远.黑而少者不长生.八刀割患要深知.麻药先从患处吹.撑口中间勾搭住.连施刀法莫狐疑.九行烙铁要除根.炭火桐油一处焚.只待烧红方细烙.连将秘药上安宁.十全灸法在风池.五壮原来甚得宜.再把颊车加几壮.少商灸罢曲池随.临症二十法凡咽喉无病.其色淡红而白.不高不肿.一有患处.必紫而肿.试病之法.或痈、或痹、或蛾.认不真.只吹本于外肿处.下刀针.次吹秘.无有不效.如不肿.只外痛.乃风热太甚.先宜疏泄.后用清化.若喉痹.不须下刀针.吹本秘.服三黄汤三四剂自愈.●蒂疔在喉中.为人之主.用刀用针用烙.切不可犯之.犯之必死.●重.自上肿起至舌.风热过甚.早治可生.迟则汤药难进.●悬疔即蒂疔.肿起垂下.悬塞喉中.刀针难施.●蕴积热毒.喉中有大小诸疮.谓之珍珠毒.口干起稠痰.辛苦或作痛.吞吐不利.吹本秘挑破出血.服学士汤.●针之法.先捺倒舌.针靠撩舌根轻轻一挑即出.切不可慢.恐病患低头吐痰血误事.远远刺去.须防蒂疔.●烙铁.用纹银打茶匙样.用陈艾包烙铁外.以棉花包住.蘸桐油.灯火上烧尽无烟.搁在灯上.取圈撑住口.令人扶住.捺定舌根.使人刮净烙铁.看真患处.连烙一烙.即出.不可缓慢.恐伤犯蒂疔.烙后即吹秘药.解热毒.又一烙法.将炭烧红.入干艾.烙铁放艾上烧红.根据前法治之.须眼明手快.●夜深看病用灯.着人站于医生脑后照看.方见喉中.或喉小.病在喉下.看不真.勿下刀针.只吹追风本秘数次.待天明再看.●天阴忌用刀针.恐看病不真.或伤好肉.待天明朗.借日光以助眼力.方可看治.●针少商穴.果系病笃.方针其穴.在大拇指角尖.离一韭叶许.●颈外肿甚.方用水药.滚下其痰.若不甚肿.用之非宜.●牙关闭紧.不可即用圈撑口.先用通关散吹鼻.俟口略开.用薄小木片撬入.吹追风散去痰.口又略开.方以圈扁入.缓缓撑起.令人扶住.捺舌于圈内.细看何症.方可用药.●用刀割.须令病患仰面.后使人扶头.捺住舌.些些细割.勿伤好肉.●痈蛾疳疔等症.红晕可治.黑色必死.●疳疮烂深.不必用刀针.只吹本秘数次.如腐肉多.即用头发扎一小刷.将黄连黄芩煎水去渣.以刷蘸水.刷尽腐肉.即以此水漱口数次.吹秘止痛.不然.药气不入.●疳疮烂透颈外.用药熏.熏药作捻子入竹筒.筒口如疮大.一头盖疮.一头熏之.烟冲入竹筒.渐透至疮上.以七条为度.口含甘草汤解毒.恐毒入内.致生别症.熏后忌发物.●面赤.目睛上视.不治.●头低.无精神.不治.●臭似烟煤.不治.●鼻中入气少.出气多.不治.●颈下肿甚.蜜调药敷之.常使水湿.勿使药干.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锁喉风图(图缺)按此症因风热蕴积.或酒色劳力.生于喉中.如锁喉样.有单有双.双者治必先探风痰.或两边俱无形迹.只是白色.疼痛难以饮食.名曰锁喉风.口噤先用通关散.吹鼻内开口.次针少商穴.喉内用六针.吹风取痰后.吹秘.宜速治.若痰涎壅塞.手足反张.热水洗温.重者服三黄汤.或用甘桔.加荆防银花即愈.锁喉口噤通关散.追风散后用刀针.少商针罢针六穴.脓血去后吹秘神.更服三黄加甘桔.荆防银花入更灵.白缠喉风(图缺)此症因积热久.或煎炒伤胃.冒风劳力受气而起.其症眼白耳赤.面肿腮紫向下.患此者.死于旦夕.延一二日.慢风也.先针少商.用追风散取痰.次吹本于肿处.下刀针.去脓血.吹秘数次.服三黄汤.多加荆芥防风银花.如背朝天.面朝地.手足登开.口乱言.角弓反张.口难开者.先吹通关散.如鼻中使嚏则口开.如不嚏是风火太甚.再吹一二次.等半晌自嚏.口开.剪刀撬.以圈侧入捺舌.吹追风散取痰.吹本于患处.下刀针.又吹秘.服三黄汤.吹秘加生缠喉风肿噤难言.左右腮边肿赤兼.手足登开面朝地.吁嗟立刻丧黄泉.先探风痰针四穴.旋吹本药刺喉间.秘吹用服三黄散.有脓内托即安痊.黄缠喉风(图缺)此症受病治法同前.在蒂疔后有脓.用钩刀钩破脓出.吹秘.服三黄汤二剂.次吹本秘均.加冰麝.破烂吹生肌.如脓不出.服千金内托.多加银花.如蒂疔人身之主.刀针烙铁.切不可犯.如疔肿.只可以吹药.服三黄凉膈.或蒂丁紫肿.用甘桔俱妙.兜腮痈图(图缺)此症寒湿风毒.而生腮下两边或一边者.如口内肿吹秘.用刀去血.日久去脓.初起头疼发热恶寒.服荆芥防风败毒散.后服学士汤.日久不得消.千金内托.外敷金箍散.或以火针去脓.膏贴自愈.兜腮风毒因风热.左右腮边多肿结.口内肿甚宜针血.初起头疼发寒热.荆防败毒何须说.瀛洲学士及千金.敷用金箍奇妙诀.缠舌喉风(图缺)此症受风热湿毒.或因风劳酒色而起.下颏俱肿.口噤舌卷肿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状.生黄刺白胎.如切牙不开.宜针少商.出血可治.然血白黄水不治.治者先探风痰.次刮舌胎.吹本.刀刺青筋出血.宜针玉液金津.出血漱净.吹秘.服三黄汤凉膈散.一二日可治.日久有脓.服千金内托散.如木舌短大者.吹追风散.(头摇勿治块黑难治此症死者多先针四缠舌喉风颏肿生.先刮舌胎刺青筋.旋探风痰吹本秘.再针玉液与金津.口噤舌黄黑.宜刺少商出血轻.三黄凉膈初宜进.脓成内托用千金.走马喉风(图缺)此症食热物.或酒或风而生.先针四穴定死生.吹追风散取痰.又吹本秘于喉内.并齿烂处.舌卷擦追风散.或吹本于舌上.针舌下三穴.不卷不针.二陈三黄凉膈.多加荆防.若头摇牙切牙落头肿疔破者.诸不治.语言清楚.年轻体壮.犹可施治.用白午后.年干.炒灰为末.吹上止痛.再以午后取汁.同年干追风.合漱.服三黄.加荆防.头剂可用.后剂不可用.记之.走马喉风生舌下.迅如走马入喉中.先针四穴还吹秘.噙取午后及追风.清心舌下针三穴.有痰吐去气宣通.二陈凉膈犹宜用.头摇疔黑总成空.双乳蛾(图缺)此症外受风热.内由气元明粉醋取痰.吹本.刀刺出血.吹秘与本.服三黄凉膈散.有脓去之.服千金内托散.吹生肌散.服桔梗汤更稳.单方用子窠十余张.瓦上烧灰存性.点三四次即愈.或土牛膝草根.捣汁含口亦妙.鲜薄荷一撮.洗净.捣和醋汁嗽口.吐涎即愈.荔枝草捣碎.水煎待温.含漱口.吐涎立效.双乳蛾生喉两旁.皆由风热痛惊慌.痰涎壅塞水难入.探吐风痰本药当.头尾小刀宜去血.秘加均末服三黄.日久有脓千金散.收口生肌极妙方.单乳蛾(图缺)此症因风热劳郁而起.于边痰涎壅塞甚者.手足冷.头昏沉者.用玄明粉醋取痰.吹本去血.吹秘服十八味.或三黄汤.若五六日.服千金内托散.鼻吹通关散.脓自出.灸合谷穴.用均秘生肌.如肿不省人事.命欲绝者.用吴茱萸.米醋调敷涌泉穴.单蛾劳郁热风因.肿塞喉中似乳形.头目昏沉手足冷.探吐风痰吹本针.十八神方能散毒.有脓内托用千金.脓成畏刺通关散.吹入鼻中脓自淋.喉痈图(图缺)此症食炙爆浓味醇酒.胃火上冲.生于疔旁.肿痛与蛾相似.圆而小.痈塌而长.耳根腮肿.项痛牙疼.治法同前.如腐烂.先服十八味一剂.吹秘.次将本与生肌.又用童牙血青黛末.合吹最妙.积热喉痈浓味因.疔旁肿痛若蛾形.本吹去血还吹秘.三黄学士细评论.七日脓成内托散.通关吹鼻免刀针.秘合生肌收口用.管教起死立回生.死乳蛾(图缺)此症受风热郁怒而起.喉中紧.靠蒂疔.不甚痛.饮食有碍.若劳心.不忌口.不避风.日不治.长塞喉中.渐加气闷.以致殒命.治者用刀横刺.必要长大.待血尽.入白药于刀口内以烂之.每日行刀用药一次.吹本秘护之.逐日如是.烂尽下烙.以平为度.服凉膈散甘桔汤十余剂.忌煎炒鸡鱼豆腐牛肉犬肉.生风发热.宜服水药拔毒.死蛾郁怒起咽中.不不痛塞喉咙.日长日增能闭气.损躯殒命最为凶.吹本用刀须割去.均末频吹遂日功.患上将平方不烙.二陈三黄喜气隆.乳蛾核图(图缺)此症气恼郁结不伸而起.喉边形起乳头.遇阴天.劳神气恼.颈外如绳扣住.饮食不下.呼吸不利.日久年深.则蛾下起黄皮或白皮一条.长入喉底.治者吹本.用钩钩住皮条.细细割尽无影.如割未尽.服桔梗二陈汤.消尽下烙.忌青菜.刀口不收.生肌散加冰片吹之.初起未有如嫩骨之皮.吹本.刺蛾.吹秘.服剂同前.或久甚.如嫩骨之黄皮长入喉内.以至于服药.则不能治矣.喉中生起乳蛾核.气郁于心由此得.长在喉中似乳头.天阴劳气如绳赤.呼吸不利饮食难.日久月深成嫩骨.吹本刀割待无踪.方平下烙将踪灭.宣通桔梗二陈汤.收口生肌却有益.喉疳图(图缺)此症受风热.或食炙爆受毒而起.老者难愈.少者易痊.先以白午后汁二杯.年干末三钱七含漱拔毒.少顷吐出.不可咽下.含止痛.次以秘.加冰片麝香珠粉牙末合均吹.服学士汤.加大黄三钱二剂.壮盛者即服土茯苓十二三剂.时含前药.色转红者治.否则不治.或三黄汤三剂.若烂洞.吹生肌散.止痛后.用紫云烟熏之.口含甘草汤解毒.忌生羊肉.与煎炒喉疳热毒心肠传.可怜臭烂不堪闻.噙用年干加午后.秘加珠片射吹频.初服大黄加学士.三黄土茯末回生.紫云熏口功奇妙.收敛生肌止痛灵.开花疔图(图缺)此症因夏天滴鼻汗于豆腐内食之.食秽恶自死禽兽肉.或食水缸内日久生毛米糁.或因怒气而起.形若花疔之状.色红易治.黑者难治.搽追风散数次.转红可治.如大而硬.钩搭烙.吹本止痛.吹秘服千金内托散.再吹生肌凉膈散.或甘桔汤二剂.如较少.只用挑去红筋.搽本自消.开花疔因怒气生.状若开花取长名.吹本用刀平割去.秘搽下烙病无形.三黄凉膈初宜进.千金内托治脓成.毒若内攻频气喘.疔形黑色命难存.喉疔图(图缺)此症原由治法.同上症开花疔.喉疔因食毒秽生.长在喉中枣核形.红易紫难黑不治.先用追风转色生.用刀割去吹本秘.下烙能教病除根.三黄凉膈加银草.有脓内托用千金.喉单图(图缺)此症食煎炒热物.及受气而起.喉内微肿而红.初起吹追风散取痰.吹本于患处.针首尾出血.吹秘.服三黄凉膈散.日久有脓.吹本挑破.秘加生肌散吹之.服千金内托散.如脓不干.吹本与追风.即愈.又一症形如狗尿.下刀去血.刀痕即合.刀割宜长.吹秘可愈.喉单风热喉中肿.顷刻水气不可通.吹秘针攻头尾穴.三黄凉膈早宜攻.日久脓成须内加秘生肌最有功.回食单图(图缺)此症因气郁有痰而生.在喉中两边两条红色为甸气.在喉小舌下紫红色点如豆大.名梅核.若疔下无核.定在前舌根下.或在左.或在右.中必有青筋系在.或白色如蚬肉.似桃胶.两边红筋垂下.久则前心后背疼.且嗳气.喉中若虫行.骨梗噎气阻食.或犯之即痛.治一二次.针去血.吹秘数次.将平则烙三四下除根.再吹秘以解火气.乃灸喉下.初起一穴.久者三穴.深甚灸五穴.灸口内出烟为妙.如不出烟.九壮为止.先服十八味加减.入大黄三钱.行痰泻火.年大者服酒药二三十行.兼服二陈四七等汤二三十剂.大抵开郁化痰.顺气利膈泄肺为主.若头大而无血.谓之焦头.若针不入.与甸气垂下不见形迹.俱不治.后心痛.当用火灸.甸气用刀割.梅核用针.如灸稍好.喉中干燥.要灸气血三里穴七壮.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宛中.举足取之.弄舌喉风图(图缺)弄舌喉风时吐舌.常时手弄命须臾.直刺少商流去血.随吹金锁即痰除.雄黄化毒须先服.用刀刺肿秘时吹.疏风甘桔汤宜服.管教患者病消除.归尾花粉山栀甘葛荆芥桔梗元参川芎连翘人参枳壳茯苓陈皮甘草防风黄连秘十六本十五雄黄化毒丸九.金锁匙四.此症因热毒积于心经.以咽喉干燥无痰.妨饮食.难治.顺气利膈汤川芎桔梗粘子白芷花粉黄芩甘草元参防风山栀枳壳乌药陈皮用连根葱一枝.灯心一团.水二盏.煎七分.食后服.如心肺间刺痛者.用当归连翘散.加毒陷能伤人命.呛食喉风热积心.喉中干燥立时疼.更无痰涎多气喘.若还呛食命无存.顺气利膈汤急进肺间心刺痛.连翘散利妙若神.呛食喉风图(图缺)此症七情所伤.郁塞喉间.痰涎稠粘.身发热恶寒.分上中下三关.毒在下关难治.上中可丸.后服参苓顺气散.气痈喉风图(图缺)参苓顺气散人参枳壳紫苏粉草陈皮元参桔梗茯苓苍术炭白术乌药山栀花粉等分水煎温服.气痈喉闭塞喉间.憎寒恶热吐稠涎.雄黄解毒宜吞下.参苓顺气急须煎.喉内还须吹秘药喉风图(图缺)此症因热盛膈间.或过食炙爆浓味.以致火动痰生而起.治者吹本下刀.吹秘.服三黄凉膈又甘桔汤.加银花.肿不消.用均末.加冰麝吹之.喉风积热气喉中.壅塞须臾气不通.痰涎肿痛难言语.先将秘药入喉咙.用刀去血还吹秘.宜托千金散.生肌收口有神功.肉喉风图(图缺)此症因受恶秽之气.及风热而起.喉间生赤肉.层叠肿起.有孔出臭气.气塞不通者是也.治法以秘.加雄黄人中白吹之.再以臭枸橘叶煎汤频服.叠肉不消.用小刀刺去血.再以臭肉喉风生喉中.肉赤层层口臭冲.涎痰壅塞气不通.雄黄中白秘吹入.枸橘煎汤服有功.酒腐鱼虾同.此症痰塞于咽膈之间.故牙关不开.不能言.急用蟾酥化水滴鼻中.即开.桐油探吐风痰.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喉中赤肿吹本.下刀去血.吹秘.连服荆芥防风败毒散一二服.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甲面俱青.目赤多泪.不治.哑瘴喉风图(图缺)哑瘴喉风口不言.牙关紧急吐流涎.水化蟾酥滴鼻内.桐油探吐可安然.喉中有肿难直刺.荆芥防风败毒散.风热喉痹图(图缺)此症因积热毒.又感风邪而致红.微紫.其形若拳.面赤而目上视.壮热恶寒.如伤寒.若声音不响.宜用润肺之药.外吹秘.若外肿.以金箍散敷之.牙关强急.宜探风痰.发热恶寒.服荆芥防风败毒散表之.后服加四物汤.以滋阴降火.并用此方.黄连桔梗贝母甘草花粉牛蒡射干杏仁薄荷用水煎服.风热喉痹受热风.忽生红紫塞喉咙.目睛上视有寒热.荆芥败毒表相攻.声音嘶哑当清肺.四物滋阴藉神通.腮项红肿金箍散.还将秘药入喉中.喉痹图(图缺)此症热毒伤心脾.二经之气.通于口.循环上下.故咽喉肿痛而黄.其血黑.其形若臂.其肿如坎.面赤上视.治先探风痰.吹本秘.肿不消.去血.服粘子汤.若单痛不肿.无形可见.吞吐不利.先针少商穴.以定生死.又有结喉痹.舌根俱黑.甘桔汤.加干姜附子各一分.一服自愈.有痰加贝母.去附子.如热气外冲.难以用药.超本秘一匙于水上.令患人仰卧.灌入喉中.其热即愈.治喉痹单方牛膝草根洗净.捣汁.人乳少许灌服.不能服者.灌鼻内.喉痹热毒感心脾.咽喉痛闭最难医.其形似臂肿如坎.目睛上视面如朱.治法探痰吹本秘.粘子解毒汤为妙.不消刺血秘频吹.牛膝根汤频漱之.阴毒喉痹图(图缺)此症冬日感阴湿火邪而起.肿如紫李.微见黑色.外症恶寒身热.振动腰疼.头痛.血红可治.血黑不治.血微红.肿处软.有痰者可治.血黑硬.痰干者.难治.先服化毒丹.次服苏子降气汤.吹秘.戒酒一月.阴毒喉痹感阴湿.邪火相攻最为急.喉肿如紫李子形.外症恶寒其血黑.红血可治黑难医.无痰不治传言的.化毒丹吞降气汤.秘药吹之神妙极.酒毒喉痹图(图缺)此症上焦心脾二经之火.因酒伤而起.形如鸡卵.其色鲜红.其光如镜.壅塞喉中.发热恶寒头痛项肿.治者吹本刺血.次吹秘.内服粘子解毒汤.酒毒喉痹饮酒生.红塞喉间鸡卵形.恶热憎寒头项痛.吹本去血得回生.粘子解毒加甘葛.不必他方把药寻.喉闭图(图缺)此症外因感寒.内伤热物.大寒后便入热汤洗浴.将寒气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热客于心经而生.卒然秘塞.气不宣通.死者多矣.急以三棱针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刺少商穴出血.用雄黄解毒丸冷水磨化下.吹金锁匙.出痰.服八正顺气汤.问你因何成喉闭.为感风邪受热气.致令寒气入脾经.邪热于心卒然闭.少商手腕刺三棱.雄黄毒解试为最.金锁匙散入喉中.八正顺气汤能治.伤寒喉闭图(图缺)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乃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急服四七汤二三剂.吹秘.噙冰梅丸后.服蠲毒饮.一人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用梅花冰片糁舌上即收.十者五愈.喉闭伤寒遗毒生.热入心脾毒瓦斯侵.先吞四七汤三剂.吹秘冰梅噙更灵.蠲毒流气如方服.管教一服值千金.飞疡图(图缺)此症受秽恶之气.后因怒生喉中.卒然肿胀.渐至杀人.吹金锁匙取痰.服粘子解毒汤.加红花丹皮.若红肿不消.下刀去血.吹秘.恶心腹胀者难治.飞疡因从怒火盛.或中秽毒亦能生.卒然肿胀伤人命.金锁吹之效若神.粘子解毒汤堪治.加上红丹服更灵.松子喉风图(图缺)此症因上焦风热而起.形如松子.色若猪肝.口喉皆赤.张口吐物则气逆.关闭不能饮食.用金锁匙去痰.吹本秘.用小刀刺肿出血.再吹本秘合吹服三黄凉膈散.加荆芥防风.松子喉风松子形.色似猪肝喉畔生.张口吐物则气逆.饮食汤来咽不能.金锁吹喉吐痰沫.秘药吹喉即用针.急进三黄凉膈散.加上荆芥效若神.脚跟喉风图(图缺)此症从脚至于喉中.或一年一次.半年一次.其病一日行一穴.七日行七穴.发至喉中.如鱼脑水晶之状.先吹本.次吹秘.内服荆防败毒散.发后腥恶者死.脚根喉风从足起.七情郁气致有因.一年一次或二次.喉内生如鱼脑形.本秘时时吹痛处.荆防败毒散除根.发后痰腥臭秽死.医者潜心仔细评.阴毒喉风图(图缺)此症受四时不正之气.及非常暴寒.而生少阴症.脉微细而沉.自汗.咽不利.一名肾伤寒.切不可用寒凉之药.宜用半夏桂枝汤.或苦酒汤.脏寒咽闭.吞吐不利.用蜜附子.阴毒喉风脉细沉.自汗咽疼属少阴.药忌寒凉为要切.桂甘半夏得回生.苦酒汤能医此症.一服须知妙若神.脏寒咽闭蜜附子.奇方妙诀出三因.喉疖图(图缺)此症生于雄尾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乃七情所致也.用刀刺破.吹冰硼散.服雄黄化毒丸并四七汤.即愈.喉疖缘由七情起.吞吐不利阻喉中.刺破吹上冰硼散.雄黄化毒有奇功.再服四七汤为妙.须教患者病无踪.喉癣图(图缺)此症因受风热.或饮酒太过.上焦火燥而起.喉之内外皆白.吹秘.服山豆根汤.喉癣原来受热气.上焦火气往咽攻.满喉白色须吹秘.山豆根汤最有功.喉瘤图(图缺)此症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醇酒.多食爆炙而起.喉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血丝相裹.犯之即痛.敛神息气.以药攻之则愈.勿用刀刺.吹麝香散.服益气疏风汤.喉瘤生在喉两旁形如圆眼或单双.犯之即痛喉中硬.养神晏息得安康.不可轻用刀针刺.益气疏风是妙方.麝香散末时吹上.何必求神告上苍.喉球图(图缺)此症因外感六气.内伤七情而起.咽喉之内生肉球.如龙眼核大.有根如线五寸余长.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益气疏风汤.用真麝香二钱.作二次.水和服.或麝香散服三次.根化而愈.喉球生如龙眼核.肉线相连妨饮食.七情六气致根由.手扯肉球心痛彻.益气疏风除病根.麝香散服奇功绝.风热喉丹图(图缺)此症风热.劳思太过.或对风言语.风入肺经而起.其色鲜红.久而赤紫.治者以多去痰为要.吹秘.刺破.去血.火自泻矣.服粘子解毒汤.去热凉血.紫色转红.渐愈.风热喉丹萦思起.邪风入肺致痰生.喉内鲜红多肿闭.探痰吹秘用刀针.粘子解毒汤宜治.凉血祛风药用神.气子图(图缺)。
柏花丸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柏花丸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柏花丸_囊秘喉书卷下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2)1.2.功效:肺热咳嗽。
(2)1.3.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60%:柏母丸 (2)2.1.组成:贝母6钱,川柏(蜜炙)1两,冰片1钱。
(2)2.2.原方对照: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3)2.3.减:百合、款冬花 (3)2.4.功效:痰火郁结,咽喉不利。
(3)2.5.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3)3.相似度50%:梨膏 (3)3.1.组成:秋梨3200两,麦冬32两,贝母32两,百合32两,款冬花24两,冰糖640两。
(3)3.2.原方对照: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3)3.3.加:秋梨、麦冬、冰糖 (3)3.4.减:川柏、冰片 (3)3.5.功效:肺热咳嗽,口燥烟干,失音声哑,气促作喘。
(3)3.6.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3)1.原方1.1.组成: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1.2.功效:肺热咳嗽。
1.3.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60%:柏母丸2.1.组成:贝母6钱,川柏(蜜炙)1两,冰片1钱。
2.2.原方对照: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2.3.减:百合、款冬花2.4.功效:痰火郁结,咽喉不利。
2.5.来源:《囊秘喉书》卷下。
3.相似度50%:梨膏3.1.组成:秋梨3200两,麦冬32两,贝母32两,百合32两,款冬花24两,冰糖640两。
3.2.原方对照:贝母4钱,川柏(蜜炙)1钱,百合2钱,款冬花2钱5分,冰片3分。
(古方)口腔恶性肿瘤

口腔恶性肿瘤(方剂选)1、水澄膏(《医宗全鉴》)朱砂(水飞)二钱、白芨、白蔹、五倍子、郁金各一两、雄黄、乳香各五钱,上为细末,米醋调浓,以厚纸摊贴之。
2、导赤汤(《医宗全鉴》)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
3、清凉甘露饮(《医宗全鉴》)犀角、石斛、银柴、淡芩、枳壳、生地、茵陈、知母、甘草、枇叶、麦冬。
4、八宝珍珠散(《外科证治全书》)牛黄五分,珍珠一钱、琥珀二钱、儿茶五分、明雄一钱、月石三分、朱砂一钱、上片二分。
5、九味败毒汤(《外科证治全书》)黄莲、荆芥、黄芩、连翘、牛蒡子、薄荷叶、木通、山栀各一钱、甘草四分(生),上加灯心一撮,水煎去渣温服。
6、北庭丹(《外科证治全书》)硇砂、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鸡矢各一钱,上用倾银罐子一个,将药装入罐内,盐泥封固,入炭火煅红,取出候冷,加麝香,冰片各一分,研细末,收瓷瓶听用。
7、柳花散(《马培之外科医案》)黄柏净末一两,青黛三钱、肉桂一钱、冰片二分、各为细末,共再研,瓷罐收贮,每用少许吹之。
8、金丹(《囊秘喉书》)枪硝一钱八分,蒲黄(生)四分,僵蚕一钱,牙皂一分半、冰片一分,研细共为末吹入。
9、碧丹(《囊秘喉书》)玉丹三分,加百草霜半匙,灯心灰一厘,甘草末三匙,薄荷叶末三分,冰片(后入)五厘。
为细末和匀,每用少许吹患处。
治喉痹咽痛。
若春夏季,宜多加薄荷叶末;秋冬季,宜多加玉丹;欲出痰,加皂荚少许;喉痹及单蛾轻症,只用碧丹,重症宜与金丹合用;初起碧九金一,吹过五管后,碧七金三;极重者金碧各半;痰涎上壅,金六碧四。
10、搜风解毒汤(《外科真诠》)防风七分、土茯苓一两、米仁二钱,白藓皮一钱,银花二钱、木通五分、木瓜气分、槐米一钱、用猪肉四两,炒服。
总以多服为妙。
11、治蛇蕈方(《喉舌备要》)五倍子一钱(炙研),乌梅(去核,炙研)一钱,铜绿三分,共研细末搽蕈上,小膏盖住,日换一次,愈后乃止。
(医案选)1、心脾之火,夹痰上升,舌岩坚肿破碎,饮咽不能,症非轻浅,拟清火化痰。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囊秘喉书,书名是指能够解决百病喉咙问题的秘诀和方法的
书籍。
由于目前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环境、饮食和身体因素的影响,
喉咙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经常面对的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重订囊秘喉
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种类的喉咙疾病和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让人们更好地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饮食、生活习惯和锻炼等方
面预防喉咙问题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西药、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我们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识
别不同种类的喉咙问题,例如喉炎、声带息肉、喉癌等,并提供相应
的治疗建议。
我们还介绍了一些预防和治疗喉咙问题的中药配方,包
括枇杷叶、黄芩等,这些中药在中医治疗喉咙问题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的重订囊秘喉书提供了详实的病例分析和运用不同技术治疗
方法的案例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喉咙疾病的治疗过程和效果。
此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自我治疗技巧和建议,如通过喉喉保
健按摩、漱口、使用蒸汽浴等辅助治疗方法,帮助读者自我进行喉咙
健康管理,有效缓解喉咙问题。
总之,我们的重订囊秘喉书涵盖了从预防到治疗、从传统医学到
现代医学、从中草药到西药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喉咙健
康管理指南。
我们相信,对那些长期受喉咙问题困扰的人来说,这本
书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网先锋收藏版<篇名>重订囊秘喉书书名:重订囊秘喉书作者:朝代:年份:<目录><篇名>张序属性:《囊秘喉书》一书,前年俞金门别驾刊刷送人,盖欲使穷乡僻壤之区,无医可延者,得此书亦可以根据症检方,根据方服药,人人得以自治,其用心可谓至矣。
自刊至今,十余年矣,前印之书,早经送罄,版又遗散无存,谔思推前辈乐善好生之意,欲重行刊刻,以公诸世。
无如才识谫陋,有志不逮,屡执笔而屡废者矣。
今逢绍兴医药学会成立,发行报纸,且有古籍选刊一门,敢不贡献以效采芹,苟能推此书而普及天下,则凡患喉症者,均可脱至险之途,而登仁寿之域。
庶几不负作者之初心,俞公印刷之本意,及余之推展之素愿也夫,是亦生民之福祉欤。
爰述大概而为之序。
\x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七月常熟张谔汝伟书于寿石居\x<目录><篇名>俞序属性:吾邑陈巷,有陈任者,少任侠。
道光季年,缘事戍潼关,任子薇卿,念父远戍,比长,习刀槊,二十余年,独身赴戍所省父,寻遇赦得归。
任弟坤培,工击刺,兼擅方伎,尤精于喉科,药奇效,不轻传其方。
咸丰庚申,粤寇至,坤培率其子芝珊,拒贼于道。
步桥旁,有偃柳卧河之半,坤培踞柳巅,贼来自高岸,举枪仰击之,辄中其目。
贼愤甚,衔碗蔽目,如墙而进。
芝珊抱父走,坤培怒,挥芝珊去,独迎战,攒刃死,贼复醢而焚之。
芝珊痛父死,誓复仇,在大坝桥杀贼百余,一日复持刃,乘间连杀十三贼。
承平三十年,挂刀于壁,每天阴月黑,刀环然,血斑斑如拭。
芝珊老而聋瞽,道当年杀贼事,怒气犹勃勃。
吾邻严春岩子幼》也。
是岁秋冬起喉症,次年春尤盛,间取其一二方,制药施辄验。
思传其书,而体例HT 驳,方名诡异,嘱新阳王君士翘,吾友萧君中孚,厘定之。
二君参考诸家,存精义而归于驯雅,胡君鹤年,劝同人醵资付剞劂,至作是书者,为杨龙九氏。
近代莫举其名,若无陈氏珍秘,则山严屋壁,沦毁几何?又非仅杨氏书一端已也。
\x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海虞俞养浩钟銮撰\x<目录><篇名>凡例属性:─是书原稿,本无凡例,兹特增入评注圈点,故列凡例。
─是书虽为喉科而设,实于温病伤寒,均有关系,能于此书贯通悟彻,不惟可治喉症,一切外疡虚实标本之意,均可悟出。
─是书凡着眼处,必加圈点,以使阅者醒目,间有窃附鄙意及治案,必加(谔按)二字,以醒眉目。
─是书共分两卷,其体例悉遵其旧,篇末另附治喉秘方,皆系谔搜罗诸家之精萃,并深心研究而得,幸无以浅近而忽之。
\x甲寅年原历八月海虞张谔附识\x<目录>卷上\诊法<篇名>诊喉症当辨内外二因属性:喉症切脉,须辨内外二因。
内因,系房劳伤肾,郁怒伤肝,或喜啖煎炒炙爆,热伤肺胃,熬损阴津,逐渐而起,脉宜细数有力,忌芤涩;外因,感六淫之气,邪客肺胃,痰火上壅,骤然而发,脉宜浮洪滑数,忌急促无神。
结代沉伏者,不治。
舌病脉当左寸大于右手,牙病脉当右关大于左手,正者为顺,反者为逆,医者须明辨治之,诊脉合症,万无一失。
【谔按∶舌为心苗。
舌病,脉左寸大于左手者,心火炽而肺气郁也。
牙为骨余,而龈属脾胃。
牙病,脉右关大于左手者,脾胃之热恋而肝胆之气不疏也。
】<目录>卷上\诊法<篇名>论脉之部位及其现状属性:夫脉有表里定位。
右手寸口,表手阳明大肠(传道之官),里手太阴肺(相傅之官),脉浮涩而短。
右手关部,表足阳明胃(仓廪之官),里足太阴脾(谏议之官),脉缓而散大。
右手尺部,表手少阳三焦(决渎之官),里手厥阴心包络,命门(臣使之官),脉缓而悠洋。
左手寸口,表手太阳小肠(受盛之官),里手少阴心(君主之官),脉悠洋缓散。
左手关部,表足少阳胆(中正之官),里足厥阴肝(将军之官),脉沉而弦长。
左手尺部,表足太阳膀胱(州都之官),里足少阴肾(作强之官),脉虚细(女尺宜大),三部之脉,呼吸四至为平,反此则病,迟寒数热,细缓虚寒,细数虚热,脉位既定,乃审苗窍。
【谔按∶此言诊脉大端。
简而赅,要而明,若欲穷源溯洄,尤当博考群书,方臻完善。
】<目录>卷上\诊法<篇名>论舌之部位及其所属属性:舌属心。
舌之中属心,舌根亦属心。
舌之四围属脾。
舌边红,属心火。
舌苔白寒黄热,焦黄热甚,黑者热极,若黑而润为假热。
喉之左右通舌根,属肝。
小舌名帝丁。
属胃,又属肾。
右喉属肺胃,左咽属肝心。
右为喉,左为咽。
口上颚属胃。
下颚属脾。
牙上龈属胃。
下龈属脾。
唇之属与龈同。
齿属肾。
上齿为胃脉所经,下齿为大肠脉所经。
小肠三焦循心,上入于咽。
肾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外两耳垂下属肝经,绕咽,并耳后清空之地,亦属肝经。
喉花为帝中(性命所关),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
【谔按∶挟舌本下二句,疑有误,考《内经》肾之脉,正者,至舌本而尽。
汪庵注∶谓络于横骨,终于会厌,未尝走及两耳,而肝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肾肝二经,并非行于两耳,惟足少阳胆,正者,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此是胆脉之误,兹特订正之。
(是)】<目录>卷上\辨症<篇名>咽喉症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及其治法论属性:夫咽者,水谷之道路,喉者,呼吸之门户,乃人身要害之地。
症虽不一,大要总归于火,盖少阴少阳,君相二火。
其脉并络于咽喉,故往往为症之所结叙。
经云∶一阳一阴,结为喉痹。
痹者,闭也。
不通其闭,则火郁痰塞而死。
火乃痰之本,痰乃火之标,故言火,则痰在其中,言咽喉,则牙舌亦包罗于内矣。
【谔按∶湿夹热而生痰,火载气而上逆,痰随气涌,化痰以降气为先,气因火逆,降气以清火为要,此为治喉症之不二法门,即伏邪之已化热而挟痰火者,亦当宗之。
若表未清而挟饮邪,热未化而有食滞者,不可轻试。
】火有虚实。
实火,因过食煎炒炙爆,蕴热积毒,其症烦渴,二便闭塞,风火生痰上壅,将发喉痹,必先三日,胸膈不利,脉弦而数。
治宜先去风痰,后解热毒。
虚火,或饮食太过,或因忿怒,或因色欲,火痰上攻,咽喉干燥,必二便如常,少阴脉微虚。
治宜补虚降火。
【谔按∶此补字宜看得活。
】凡用药不可纯用寒凉,取效目前。
【谔按∶早用寒凉,炉焰之火虽熄,灰中尚有余火也。
】盖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黑色,七日以后,全不进食,口如鱼口者死。
治喉症最忌发汗,误人不浅,如针出血,即汗之之义。
若寒伤于肾,及帝中肿者,尤不宜针,至如内伤虚损,咽喉失音,无法可疗。
喉症初发,一日即见寒战,战后身凉,口不碎,又无重舌,或二便俱利,不可认作热症,此上盛下虚,其痰不可提尽,此痰即津液所化,只宜消降,亦不可太降,其与热症乳蛾、HT 舌之痰毒肿一处,以消尽毒痰而愈者不同。
若提尽,则津竭神枯,必死。
须以吹药,或用灯草取嚏,使喉一通,即服煎剂。
第一剂,发散和解。
第二剂,养阴温补。
设三四日后。
再发寒战,或心痛、骨痛、脚痛、等症,皆属难治。
发时牙关紧闭,喉舌俱胀,口碎而臭,或有重舌,及舌有黄屑。
发后,下午再发寒热,二便闭寒,即作热症。
【谔按∶天气弥漫郁蒸,地道必不能通,所以果属热症,大便必坚。
】芩连败毒散主之,此亦易愈之症。
如渐至三四日后,而寒热者,虽凶亦不为患。
惟牙关反不紧闭,唇不肿,口不臭,又无表热者,难治。
舌、以筋押之,其色雪白,起筋即紫红色,此血肉已死。
(原注∶舌押之即白,未必为死也。
)然口臭者,或有可生。
【谔按∶胃气尚存,故得上熏于喉而为臭,其毒有向外出之机也。
】若口渴气急,痰多而稠,如桃胶者,则死期已速。
一颈具红肿者,亦危症也。
面带紫色,面青带白,神气虚者,俱难救,不语者死。
略能语者,尚有可生之机。
面色无神,喜坐低处,难治。
喉花为帝中,性命所关,舌下紫筋为舌系,下通于肾,白肿不治,伤之即死。
凡治不可不审之。
<目录>卷上\辨症<篇名>论缠喉风不宜过用涤痰属性:凡缠喉风,及一切喉症,去痰太多,则内必虚。
如阴症伤寒一般,必用人参,少加肉桂,导火归元,方可医治。
唇白者,不治。
头面项肿者,无妨。
如红肿至胸前,难治,因毒瓦斯攻心也。
(原注∶红肿至胸前,余父曾治谢姓客,前剂中用护心散而愈。
若不用此,毒归于心,笑不休而死。
)无痰者不治。
痰去太多,则精神已竭,病虽似好,饮食如常,不知者,以为全愈,殊不知少顷即发,脉细即死。
如未谵语,急用人参可救。
气急,不治。
病久寒战骨痛,不治。
寒战一日外,即死。
唇如胡桃肉色,不治。
酱色,亦不治。
使病患与好人同坐,衣冠若无病者,【谔按∶衣冠二字,不妥,宜易气色二字。
】见其唇上,有如桃胶粘痰,不出一语者,即刻死矣。
唇如朱红漆色,不语者,医至,终日,即能语。
【谔按∶此与转筋同意。
】先寒热而后发症者,极重。
如寒热同喉症齐发者,亦重,然不致死,此骤发而言也。
【谔按∶凡喉症之属于阴虚者,皆由相火不潜,而真阴漓散也。
治宜用导龙归海法,据其窟宅而招之,非寻常感受风热之喉症可比。
】又喉症有渐发骤发二端,渐发者多活,骤发者多死。
渐发者轻,骤发者重。
然骤发即治,亦不致死。
渐发失治,亦多致死。
此是喉症总纲吃紧之论。
<目录>卷上\类证<篇名>(一)乳蛾属性:有单有双,有连珠,多因酒色过度,郁结而生。
初起,一日疼,二日红肿,三日有形。
如有细白星者,若发寒热,即飞蛾之凶症也。
四日凶势定,治之,四五日可愈。
其症生于喉旁,左属心,右属肺。
又云∶在右者为喉,肺病,因气而得。
在左者为咽,胃病,因食热毒而生。
一边者单,二边者双,二星上下相连,状如缠袋,又如蚕茧子样者,为连珠,单者轻双者重,连珠者更重,发寒热者凶。
若伤寒后,患蛾及闭者,不治。
又有急者,旦发暮死。
又有慢蛾风,四五日可治。
又血蛾,用银针挑破血泡,即愈。
【谔按∶甲寅秋,张兰章夫人,痰凝气滞,木郁不达,近感风邪,包裹里热,蕴而不化,咽喉偏右白腐头痛,咳而无痰,单乳蛾之凶症也。
脉细弦,苔白,用宣肺疏气化痰清热法,炒荆芥、桑叶、杭菊、杏仁、连翘、象贝母、广郁金、制香附、黑山栀、朱赤苓、生决明、蛤壳、白蒺藜、薄荷叶、玉桔梗为方,外吹,用师授中白散、柳华散,合冰梅丹,一剂霍然,(中白散诸方,另载于增录一束内<目录>卷上\类证<篇名>(二)喉菌属性:因忧郁过思,血热气滞而生,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而浓,紫色,生于喉咙两旁,难求速愈,轻则半月,重则月余。
治者要得法,患者须守戒,忌口戒欲,并一切毒物。
【谔按∶此症如四七、乌沉、二陈、半、贝、旋复花汤,及逍遥丸之类,均可选用。
】<目录>卷上\类证<篇名>(三)蚁毒属性:项下忽肿一块,渐延至颈,偶破,出水碗许,烂久不合。
此因食中偶食毒蚁所生,故名之。
初起者,易治,久者难痊。
<目录>卷上\类证<篇名>(四)喉癣属性:此虚火上炎,肺受燥热,致攻喉间,生红丝,如哥窑纹,又如海棠叶背纹。
干燥妨食,或痛或痒,虽不丧命,亦难速愈,如用药迟延,不守戒忌,必生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