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选修1

合集下载

1222历史-2013年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建立

1222历史-2013年历史二轮复习课件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制度的建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形成原因: 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治:地主阶级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的需要。 ③思想:法家中央集权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④实践: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3)影响: 对秦朝 ①有利于统一,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④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发展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造成中国落后。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 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 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 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 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 重性质评价。(2分) 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 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 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 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4分)
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 主;(2分) 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 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 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4分)

2013届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

2013届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
18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和阅读分析理解 史料的能力。实行连坐法指“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指“家 给人足”;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指“民勇 于公战,怯于私斗”。 • 答案: C
19
•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 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于 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 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凡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 疆,而赋税平。平斗桶衡丈尺。 • ——摘自《史记· 商君列传》 请回答:
15
内容
以 农 求 富 的 经 济 改 革
续表 内容 加强集 权的政 治改 意义 严格什伍户籍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 制度,实行连 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 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意义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 废井田, 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 开阡陌 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 业生产的积极性 保护了小农经济,极大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 重农抑 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 商,奖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 励耕织 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 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 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 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对 量衡 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第 1 讲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2
• 一、梭伦改革内容及影响 1.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颁布“解负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 令” 地和人身做抵押 经济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5-10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5-10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据记载,1689~1696年,英王威廉三世曾五次行使否决权,此后的安妮女王仅在1708年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逐渐变成有名无实的虚权。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确立了() A.“议会主权”原则B.君主立宪制C.责任内阁制D.两党制度解析:本题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两个不同概念的准确理解与鉴别。

英国资产阶级剥夺国王否决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剥夺国王的行政大权和逐渐确立责任内阁制的过程。

A、B两项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

答案:C2.《西方艺术史》在叙述西方某一艺术流派时说:(他们)摒弃了中世纪那种司空见惯的再现身体的雕像而上升到表现精神的尊严。

他们从手工艺匠人变成了思想家、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

这种“精神”的实质是()A.自由主义精神B.人文主义精神C.理性主义精神D.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并分析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准确理解。

解题关键首先是判断其所属流派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中的“精神的尊严”指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新复兴。

答案:B3.文艺复兴以后,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后者又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不包括()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6~18世纪时期科学发现及科技发明成就的准确再认与理解。

题目涉及的时间界于16~18世纪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发现只有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及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生物进化论发现于19世纪中期,而相对论别提出于20世纪初。

答案:B4.(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3-8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3-8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1·盐城模拟)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解析:第一幅图体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第二幅图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幅图体现了农民自主合作组织,均体现出中国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的道路。

答案:D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了()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解析:材料表明,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指令性计划减少,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答案:D3.(2011·济南模拟)阅读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 比重变化图,图中变化最大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D.加入世贸组织解析:据图片可知,变化最大处出现在2000~2005年,属于21世纪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C两项包括在A项中;D项只涉及对外开放,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不全面。

故选A项。

答案:A4.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专题突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专题突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 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
提高。
(3) 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 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2)宗教改革是继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3)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 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4) 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为欧洲走 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史论归纳】 西欧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 累,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 义发展的“廉俭教会”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
兵、取士之法的实施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
的利益再分配,但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并没 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的解决,最终失败。
五、宗教改革
1.背景 (1) 中世纪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且威势一度超 过世俗王权。 (2)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教会的专制形成的尖锐 矛盾成为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3)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宗教改革。
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三冗”:分化事权形成“冗官”;“养兵”政策造
成“冗兵”;“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军队战斗 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 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

2013高考历史选修ⅰ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精)

2013高考历史选修ⅰ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精)

财产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

社会风俗习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
地主 吏治 均田 三长 洛阳 封建 民族融合 富国 强兵
取士 富国强兵
核心理解深化 ◎拓展升华思维的加油站◎
要点一 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
与贵族矛盾激烈。②日益壮大的
Hale Waihona Puke 阶层要求分改革内容
享政治权利,与贵族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①经济上:颁布“ ”,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六一汉”制 为依据划分等级 为国家
度;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②政治上:以 ,以财产资格作为参与和享受政治权利的依据; 最高权力机关,建立“
”和公民陪审法庭
性质
影响
是一场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带有一定的折中色彩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史料分析】 材料一介绍了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
耕织、推行县制,材料二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从中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加强对 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考向例析研判 ◎探究高考命题的路线图◎
考向1 孝文帝改革 【例1】 (2010· 浙江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考试大纲
梭伦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 典的社会状
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
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
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昙花一现的庆 庆历新政的内容 历新政 及影响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财政困难。
(2)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 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 2.表现 的赋税沉重。 ,更加重果 触犯了 大官僚 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庆
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拓展升华] 庆历新政的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并要做好充分 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决心。
一、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带来了哪些影响?
1.财政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土地买卖得到保护,从而加剧了土地兼并。
3.全面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并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
4.联系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内容,归纳、概括其基本特
点、规律。







识记 理解

运用
社会矛盾的日 社会矛盾表现的 益激化 几个方面
积贫积弱局面 积贫积弱形成的 的形成 原因及表现
[主旨概括]北宋中期,政府面临 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在这种严峻 形势下,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
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巩固统治,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 安石变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扭 转了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局面,
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
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 远的历史影响。但由于改革触动 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他 们的强烈反对下,改革最终失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人教专题版) 选修篇 专题十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张PPT)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人教专题版) 选修篇 专题十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4张PPT)

返回目录
思维导图
]
7]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 题 趋 向 探 究

考向一
古代中外的重大改革
例1【2013•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
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
返回目录
考情实录
考纲点击 穆罕默 德·阿里改革 俄国的农奴 制改革 北京卷T21 山东卷T33 江苏卷T24A, 福建卷T41A 新课标全国 卷ⅠT45 新课标全国 卷T45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返回目录
基本线索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九大改革。从时间 上可分为:古代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 德•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 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 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 宗教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 法)。
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 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命 题 趋 向 探 究
[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险: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
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返回目录
专题十七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答案】
(1)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争斗日趋激烈;内外交困,财政 危机。 (2)不同:以往的古代王朝主要是增加赋税,而 这次的清政府则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制 度,在中国试行公债制度,企图用这种措施解决它 所面临着的严重财政危机。
27
评价:昭信股票的发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结 果。由于发行市场、体制缺陷、制度环境等方面的 原因,这次公债的发行并不十分成功。尽管如此, 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财政观念和财政制度, 对中国的封建财政制度给予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 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21
③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 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 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 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④变 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 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22
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提示】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 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 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 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 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3
阅读下列材料:
甲午战争后,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 中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 作为赔偿军费”,同时还约定,这笔2亿两的赔款必 须在3年内分8次付清,否则,未付清的款目要另外支 付5%的年息。1897年清政府筹办第三次借款时,英国 和沙俄为独占贷款权争执不下,形成僵局。清政府对 双方都不敢得罪,决定停借外款,靠发行内债来解决。 此项借款关乎国家的自立自强,所以黄思永请将借款 “股票”命名为“自强股票”。后来,在制定章程之 时,侍郎张荫桓将之改名为“昭信股票”,意即“就 24 认股数目以昭信守”,显示政府信用。
加尔文和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提示】相同:都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反对教 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 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 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是真正决定一切的 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 5 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13
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 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 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 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 评述。
14
【提示】(肯定、否定均可,但评述一定要能明确 支持结论)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 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 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 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 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15
(2012· 浙江)阅读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 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 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 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 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 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提示】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 秦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兄弟 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12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租调制。设立 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 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 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 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18
【答案】 (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 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 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19
考向三
选修
1
考向一
梭伦改革和欧洲宗教改革
梭伦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民主 政治有什么影响?
【提示】①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 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 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 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多少划分 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 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破了贵族依据 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 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 民权利;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
【答案】 (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 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 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 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 教会人士。
11
考向二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措施各是什么?
28
[举一反三 方法顿悟]
高 频 考点
【练一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 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 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 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臵均输 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 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 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 食货典》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 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 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 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 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6
(2012· 福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 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 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 世俗当局处理。”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特点。
【提示】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 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 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0
特点:①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 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 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②从宗 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 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 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 国家的独立富强;
(2)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钱 钞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 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 率。
33
[举一反三 方法顿悟]
识破误区
【练一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 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 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 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以典卖,自 己沦为佃户,实则仍为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 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 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 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 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 34 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16
(2012· 浙江)阅读材料: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 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 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 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7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 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 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 于 弊 法 。 …… 远 方 有 倍 蓰 之 输 , 中 都 有 半 价 之 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 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 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 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 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 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 职官》
——马丁· 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 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 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7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2012· 福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 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 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 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 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作用。你认为应 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3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 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