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八单元的整体内容和主题。

2.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古诗词。

2. 研究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和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研究诗词(15分钟)- 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 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3. 背诵诗词(10分钟)- 让学生跟读诗词,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 分组背诵,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创作诗词(15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自己的诗词。

-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作品展示(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 导师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6. 结束(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 提醒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诗词的惯。

四、教学辅助手段1. PPT演示。

2. 教案、课文、诗词练册等教材。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背诵和创作的诗词作品质量。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的古诗词资源和阅读推荐。

2. 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比赛和活动。

以上为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备课内容,祝教学顺利!。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整体设计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整体设计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听写课后词语。
②语言运用: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紧扣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注不同人物的美好品格和伟大精神,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
②语言运用:背诵课文。
③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善解人意、诚实天真
3.学习重点难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 文意对应,背诵课文
1.回顾旧知: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4.一个“弃”字就让我们看到了如此混乱的画面,文言文虽然语言简洁,但是表达的意思很丰富。
5.大家慌乱一片的时候, 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你来读,并用动作演示。
6.同样是小孩子,可是做法却截然不同。
活动意图:
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给生字组词、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3.指导朗读易读错的字音:宁(nínɡ)、胸脯(xiōnɡ pú)、渣(zhā)。
4.读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导朗读。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3.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活动意图:
设计填空练习,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支架。
环节三:自读自悟,体会喜爱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进行编排,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美好品格和伟大精神,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同时,初步了解记叙一件事情的基本方法,学会叙写一件简单的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学时要注意,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提高默读效率;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三是不要拔高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八单元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历案)一、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选入了《观潮》、《草原》、《爬山虎的脚》、《只有一个地球》、《麻雀》等五篇文章。

这些文章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也有讲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深厚情感的。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认“潮、势”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观赏、维持”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的研究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观赏、维持”等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学生预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单元所学内容,为新单元的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本单元主题。

3. 课堂研究:(1)研究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研究课文《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3)研究课文《爬山虎的脚》,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研究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

语文五上第八单元整体教学

语文五上第八单元整体教学

语文五上第八单元整体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整体教学方案:1.确定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三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了解读书的方法和作用,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阅读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2.组织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关于读书的,因此可以将它们作为整体来教学。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个人阅读、教师讲解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要点和主旨。

可以结合单元导语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阅读和领悟文章。

3.设计教学环节,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深入探究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要点和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总结反思环节:通过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4.布置作业,本单元的作业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名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4)制作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5.教学评价: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巩固学生对第八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第八单元的核心词汇、短语和句型。

2. 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复课前预热(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第八单元的回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让学生与伙伴共同回顾第八单元所学内容,尽量回忆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第二部分:复文本阅读(15分钟)1. 向学生呈现第八单元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本的大意。

2.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并梳理文本的要点和关键信息。

第三部分:复词汇和句型(15分钟)1. 教师提供第八单元的核心词汇和短语,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复和巩固。

2.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短语,编写句子,并互相分享和修改句子。

第四部分:复阅读理解(15分钟)1. 准备一些与第八单元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

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并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五部分:复写作能力(15分钟)1. 提供一个与第八单元相关的写作任务,例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庭的短文。

2. 学生独立进行写作,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修改。

四、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通过多种形式,如阅读、讨论、写作等,巩固学生对第八单元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和分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效果。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概述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关于面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面积单位进行换算。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面积单位的概念介绍:首先,教材会对面积单位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面积是用来描述平面内的大小的。

然后,重点介绍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给出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计算示例的练习:在教材中,会给出一些计算示例,通过这些示例,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换算。

教材中会详细解答每一个计算示例,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3. 实际问题的应用:除了计算示例,教材还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可能涉及到土地面积、农田面积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学生要能够正确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 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学生要能够正确运用换算关系,将面积从公顷换算为平方千米,或者从平方千米换算为公顷。

3. 能够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计算:学生要能够根据给定的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演示法:教师通过黑板、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通过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够在解题时模仿演示的方法进行计算。

2. 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计算示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新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大自然的语言》、《瀑布》、《风娃娃》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含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课堂活动素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 主题:人与自然3.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瀑布》、《风娃娃》4.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感受,写在笔记本上。

3.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写作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数的基本概念。小数是一种特殊的数,它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小数点是小数部分的开始。小数是表示物体的一部分或几等份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2元5角,如何用小数来表示?这个案例展示了小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表示数值。
(3)小数的大小比较:掌握小数的数序,能进行简单的小数比较,如0.3<0.4,1.23>1.2。
(4)简单小数的计算: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如购物找零等。
2.教学难点
(1)小数点的位置:对于初次接触小数的学生来说,理解小数点的位置及其意义是难点。教师应通过直观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的位置规律。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记录小数结果时仍存在一些错误。这说明他们对小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小数。
最后,我会根据今天的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期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数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数序,能进行简单的小数比较。
4.小数的初步计算:教授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核心素养目标
《认识小数》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感:通过学习小数的读写、意义和运算,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度,提高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小数的初步计算:小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尤其是进位和退位。教师应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通过综合活动,积累更多的有关岁寒三友的好词佳句。训练学

生的合作能力,以及综合展示的能力。
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篇。《墨 竹图题诗》以竹为依托,表达了是画家淡泊名利,以解除百姓之疾苦
单 元
为己任的胸襟。 《苍松怪石图题诗》写出了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 铮铮男儿性格。 《墨梅图题诗》 借梅写出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竹干很细,戏中有 强;主业着色不多,但浓 淡疏密有致,青翠欲滴, 鲜活志气跃然纸上。画中 全用水墨,“竹”澳让挺 立,丝毫无风吹雨打之姿,
更显其傲骨,与众不同。) (3) 图中墨竹的特点。 6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 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 明。 三、巩固练习 1 、“ 岁寒三友” 之“竹” 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 诗人 “ 任而东南西北风 ” 的气 概; ) 2 、请学生写出墨竹题图 (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诗对自己的启示 一句写出了诗人对百姓的 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 四、全课总结 人叹为观止。作者以竹喻 这首诗的作者以竹自喻, 人,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 表现了诗人画家淡泊名利,以 人写的即入情理,表现了 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 他的高耸听力、特立独行、 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 充满爱民之气节。 ) 不动”的气概。 学生写出自己所收的 五、布置作业 启示 组 织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 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目 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的及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胸怀和气概。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学习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小结 查阅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入——推荐学法——诵读诗歌品诗——讨论探究赏画——全课

《竹松》 是管桦的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竹深厚的感悟。 《梅香正浓》

表达了作者对具有“梅花”一样的民族气节的英雄史可法的崇敬之情。
分 析
《黄山松》是现代诗人张万树的诗歌,以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昂 扬的革命斗志描绘了“黄山松”这一英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第八单元第 3 课第 课题
墨竹图题诗

授课时间
教 学 准 备
教师 学生
查阅背景资料、预习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
一、导课 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 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 枝干高耸, 正直坚韧, 是勇士。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 松, 赞美松, 风雪洗礼松更翠, 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 同来学习 《苍松怪石图题诗》 。 二、学习新课
学生主体活动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学习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小结 查阅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入——推荐学法——诵读诗歌品诗——讨论探究赏画——全课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效果与反思
(1) 、熟读中理解题 意、诗意。 (2) 、借助字典,资 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试 着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 、由词到句串讲 诗意。 (4) 、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 决
4、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5、赏画:组织学生观赏 王冕笔下的梅花的特点,并结 合“诗画赏析”回答以下问题: (1) 王冕作诗的原因; (2) 王冕作诗的目的; (3) 图中梅花的特点。 ( “ 只留清气满乾坤 ” 一句 6 、品诗:请学生找出自 表达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 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试作说 协,厌恶当时社会上的腐 明。 败风气和甘愿过着隐居生 活的 志向 , 也表现了诗人 三、巩固练习 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 1 、“ 岁寒三友” 象征了怎 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 诗人 “ 任而东南西北风 ” 的气 概; 松: 不畏风霜, 生机勃勃, 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 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 的气节和人品。 ) 学生写出 “ 岁寒三友 ” 2 、请学生写出 “ 岁寒三 对自己的启示 友”对自己的启示 四、全课总结 这首诗的作者以梅自喻, 表现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 和人品 。从整首诗来看,似 梅花的清气力透纸背,实则为 作者的人格遗世独立。全诗浅 白易懂,清新俏丽,但意蕴丰 富而超凡脱俗。是为大手笔。 五、布置作业 组 织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 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教 学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目 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学习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 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 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 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 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三、巩固练习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四、全课总结 这首诗大气磅礴,豪放而不 失温婉。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两者十分巧妙的融为一体。是 图题诗的典范之作。 五、布置作业:组织学生交流 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 品。
2) 、 读标准音: 矫 (jiǎo)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阙(què) 迥(jiǒng) 膺 李方膺,字晴江,又 (yīng)阿谀( ē yú) 铮 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 (zhēng) 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 3)解词: 入狱,为官时,“有惠政,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 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 5、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 画松、竹、菊、梅、杂花 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 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 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 硬见称。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 松之乔,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 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 人的意思, 说好听的话 (含 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 贬义)。 ②耿直: (性格) 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 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 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 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 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 声音。 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 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 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 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 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 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 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 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 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 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 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 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 吗?”之意。) 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 6、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淡墨轻染“淡墨痕”,仅 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 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又留清气满乾坤。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有位农家子,自幼苦学。他的话和篆刻在 当时很负盛名。墨梅,就是单用墨画的梅花。王冕特别爱画不爱着色的淡墨梅花。
第八单元第 2 课第 课题苍松怪石图题诗节Fra bibliotek授课时间
课型
12 月 21 日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淡泊名利,解除 百姓疾苦为己任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八单元第 3 课第 课题
墨梅图题诗

授课时间
课型
12 月 22 日
新授课
本诗以梅喻人, 表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本诗语言浅显易懂,
教材 分析
清新俏丽,但意蕴丰富而超凡脱俗,实为大手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 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 知识目标:
小结 课前导入——推荐学法——诵读诗歌品诗——讨论探究赏画——全课
教 学
教师
查阅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
准 备
学生
查阅背景资料、预习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
一、导课 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 洁操守的象征, “ 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 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 《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 梅的上乘之作 , 今天我们一起 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学习新课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 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 学习特点选择适合 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 法。 2、 教师推荐学法。 3 、学生自学、教师参加 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1) 、检查预习 冕( miǎn )乾坤( qiá n kūn ) 妥 协 ( tuǒ xié )卓 (zhuó )尔不群 花蕊(ruǐ) 厌恶( wù )卓而不群:形容 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2) 、介绍作者:王冕 (1300-1359) ,字元章,号 煮石山农,诸暨人。幼为农家 子,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 受教。应进士举不中,遂下东 吴,入淮楚。至正七年左右, 北游大都, 见天下将乱, 遂归。 晚年,南方起义兵兴,移家浙 东九里避难。据说他死前不久 曾作朱元璋议参军。他的画和 篆刻在当时很负盛名。 3) 、引导学生回忆《王冕 学画》的内容。
课型
12 月 22 日
新授课
本是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记叙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听者冷雨
教材 分析
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号饥的 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知识目标:
教 学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教学效果与反思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 学习方法。 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 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 (1) 熟读理解题意、 诗意。 法来进行学习。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