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有哪些家?

诸子百家有哪些家?

诸子百家有哪些家?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有句成语叫“三教九流”而这里的九流就是诸子百家的代表,所谓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杂家。

”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苏秦张仪,公孙龙,邹衍,许行。

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不是很清楚,杂家的是吕不韦。

诸子百家是后来的人对那个时代思想的一个总结,毕竟时代的发展在那个社会是很那个的,我们把那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统一下就是“百家争鸣”摘要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出处与解释名称诸子百家拼音zhū zǐ bǎi jiā 解释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

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例子王西彦《古屋》第五部:“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你知道“诸子百家”除了儒家,道家,还有哪些吗?

你知道“诸子百家”除了儒家,道家,还有哪些吗?

你知道“诸子百家”除了儒家,道家,还有哪些吗?说到诸子百家,大家可能除了想到儒家、墨家、道家再其他的就不太了解,也说不出来了。

因为中国大一统后几乎各个朝代都是尊崇的儒家思想为主流,并且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更是闻名遐迩,其他像道家、墨家像很多影视作品里边出现的也很多,所以大家都是比较熟悉些。

但除了这几家其实也还有很多学术思想也都出现过,今天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吧。

诸子百家,其实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出现的众多学派、众多思想,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其实在《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的“诸子百家”就有上千家。

但是其中流传比较广、影响最大的也不过数十家而已。

其中也只有12家发展成学派。

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道家、墨家、儒家还有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这些思想学术流派在春秋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

并且在同一时期的古希腊,也是各种思想家、哲学家学术流派最辉煌的时期。

在中国是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繁荣昌盛的局面。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孔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 诸子百家

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 诸子百家

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以下是带来的小学生文学常识大全:诸子百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根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辉。

即便是那“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鼓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思维导图来了!给你梳理清楚,利于区分和记忆名句

诸子百家思维导图来了!给你梳理清楚,利于区分和记忆名句

诸子百家思维导图来了!给你梳理清楚,利于区分和记忆名句这两天小朋友常常问我孔子和庄子有啥区别,怎么那么多“子”?我都要搞蒙了。

是呀,这不是9岁孩子会搞蒙,估计很多人都搞不清具体的区别和关系了。

因此想通过思维导图来综合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尝试以“孔孟之道”为原点来做个思维导图。

孔子特意拜访过老子,所以他们之间存在师徒关系。

所以以孔孟为原点的话,那老子的道家思想,是孔孟的老师,但是老子的思想真正影响到的是庄子。

自绘思维导图: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关系图道家学说——老子和庄子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认为自然有一种内在的规律“因循为用”。

事物也经常在变化,所以提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因此老子的《道德经》是高智慧,高境界的阅读物,一般很难读懂,估计也是因为境界没到。

庄子是黄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出的“老庄思想”。

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服。

用意象构建的哲学世界,让人们去猜测、领悟。

倡导身无长物,却逍遥快乐。

在《庄子》里面讲了很多故事。

鸟兽虫鱼都是他的故事。

崇尚无拘无束的Z Y,提倡人与人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呼应老子的“上善若水”。

比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 H。

鹓鶵非梧桐不栖息...... 也跟惠施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庄子故事。

儒家之核心——孔孟之道,继承周天子的礼和仁孔子倡导的儒家是以“仁”为核心,倡导积极入世、治世,主张仁政、德治,重视伦常关系,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是从人性出发,倡导的是以“仁”治国。

孔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其中《春秋》被孔子本身看得特别重,甚至自己说,成也《春秋》败也《春秋》。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这些都是出自《论语》。

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切思想家及各种不同的学派。

所谓“百家”,是表明家数很多的意思,并不是整整有一百家。

西汉初期,司马谈曾把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则总括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

十家中,除“小说”家外,其余九家被后人称为“九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

“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

“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

“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

“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

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法治的意味。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

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

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

针对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摘孔子《论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子路》)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中考语文专题素材解读:诸子百家

中考语文专题素材解读:诸子百家

中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诸子百家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很多制度还不成熟,于是便诞生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出现了众多思想流派。

他们都拥有着各自的思想学说,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下面简单介绍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几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提倡德政、礼治、人治,强调道德感化,主张以仁礼治国,以德服人。

孔子的仁礼思想、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立身行事以及“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的历代贤者也进一步增添完善了儒家的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代表作品:《道德经》《列子》《庄子》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家观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品:《墨子》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悝、商鞅代表作品:《韩非子》法家在政治理论上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代表作品:《吕氏春秋》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精品阅读一孔子在雨中歌唱林语堂尽管孔子缺点难免,言行不一,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

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

诸子百家有189家?分别是哪些?

诸子百家有189家?分别是哪些?

诸子百家有189家?分别是哪些?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班固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以及小说家,这便是后世所说的“十家九流”。

至于这189家到底有哪些?知乎、百度均无相关文章介绍,故此笔者查阅《艺文志》略加整理,才发现百度百科有所不确。

诸子百家是中国哲学史的发端,基于这一认知,不少人将诸子百家当作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细心的人仍能发现,诸子百家当中为什么没有兵家、医家呢?其实《汉书·艺文志》是汉代皇家藏书目录,因为诸子学光芒过甚导致某些人一叶障目。

东汉的班固延用了西汉刘向《七略》的方法,将天下图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在当时叫做“六略”,诸子189家不过是天下学问的六分之一。

这种分法一直延续到隋朝,《隋书·经籍志》将“六略分法”改成了“四部分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子、史、集”,另附《道藏》《佛藏》两部;这种四分法一直到清代编订《四库全书》的时候仍然沿用。

兵家典籍自成一略,曰:“兵书略”,包括并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个部分。

权谋者有十三家,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孙子说的:“未战而庙算胜者”,这类人的学识往往兼通形式、阴阳、技巧。

形式者有十一家,讲究“后发而先至,以轻疾制敌”,要懂得天时地利人和,伺战机而取胜。

阴阳者有十六家,是“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配合五行相克的道理来进行作战,所谓水淹鄢城、火烧赤壁等。

技巧者有十三家,练兵摆阵、制造器械、机关陷阱均是。

医家著作属于方技略,而医家又分为《医经》家和《方经》家,顾名思义,前者著书讨论医学医理,后者写方开药,讲述治病方法以及药物调配。

从先秦到东汉,医经和方经各有七家著书立说,后世的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均是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诸子百家的9大家有哪些?一篇文章让你了解清楚本文导读: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同根同源,系出一脉,都源自于人文始祖伏羲创立的元气本体论的智慧。

诸子百家,学派众多,众说纷纭,各有其侧重点,也各有其信徒所在。

也就是说,其所选择的服务社会的方向不同,方式不同,方法不同。

9.农家代表人物许行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农家分为两派:一是农耕之事;二是关涉政治。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许行(约前372~289),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楚国之随人,约与孟子同一时代,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有许行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

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

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弃儒投农。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许行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贤德的国君应该要和百姓一同耕种获得自己的粮食,自己做早晚餐并处理国事。

“仓廪府库,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反对国君设仓库储存米榖,认为这就是伤害人民来供养自己。

许行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获。

由于儒家轻商轻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8.阴阳家始祖邹衍邹衍(约前324—约前250)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云:“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邹衍先学儒术,不用,“变化始终之论”非本体论而是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提出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

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邹衍瞧不上儒墨,阴阳五行说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7.名家始祖邓析名家之所以被称为“名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样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

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春秋末期思想家、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律师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名辨之学”即名家始祖。

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反对礼治即“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邓析的名家思想就是“两可说”,即“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是非无度”,给人感觉就像是模棱两可、混淆是非的诡辩论。

名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前390-前317)和公孙龙(前320-前250),惠子提出“合同异”即事物没有差异,公孙龙提出“离坚白”即事物全是差异和“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6.墨家始祖墨翟墨子(约前470或前480-约前420或前390)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后简略为墨姓。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家在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影响很大,儒家亚圣孟子出道时,天下显学,非杨即墨,杨即道家杨朱学派。

墨翟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及逻辑学思想。

5.儒家始祖孔子孔子(前551-前478)是对中国,乃至于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思想家之一,也是最早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孔子属于道家始祖老子的亲传弟子之一,其第一诉求是在政治领域,即治国平天下的仕途,而非人文,其在人文领域的成就是仕途不得意时的产物。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古卑今”的文风,孔子推崇老子和彭祖,他主要的贡献在梳理和整理先秦典籍。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杂家始祖尸佼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

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即九大家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的大爆发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要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必须要有一个思想纲领,揭示宇宙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的黄老思想脱颖而出,杂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大融合的结果。

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

杂家始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尸佼(约前390-前330)。

西汉学者刘向说:“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

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

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

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

卒,因葬蜀。

”商鞅受秦孝公重用,执政超过20年,尸佼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作为商鞅的智囊,尸佼提供重要决策意见,为秦国富强,统一六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尸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

他对于空间观、时间观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学积有生”、“从道必吉”、“重民”、“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的观点作过重要的阐述。

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约前280-前233)子出生于韩国的都城新郑,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他的学说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

在悲愤之下诉诸人文,成为法学之集大成者。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因为其法学思想在道上,后虽被李斯毒死,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2.纵横家始祖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著名思想家、老子道家学派的5派之一,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的优势在入世之学,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

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感天悟地。

一般人认为老子道家学派是出世的,儒家是研究人世界学问的,而事实上,从元气本体论出发的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的集大成者。

老学5派之一的鬼谷子学派培养出了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谋略家、纵横家、兵家、法家、外交家,如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等,不正是老子掌握宇宙真理的证明吗?!1.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一书,81篇,5000多言,独凌人类精神绝顶,是全世界人文领域最高的思想成就,是唯一一部揭示宇宙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的哲学巨著。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有物混成”、“道生一”是老子的哲学本体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老子的宇宙观;“反者,道之动”是万物动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毛泽东就是因为老子的这句话接受的共产主义;老子经济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老子政治学:“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学,即老子学说,在战国时期分为了5派:苏张、鬼谷一派(纵横家),申、韩一派(法家),杨朱一派(人性伦理学),庄、列一派(元气本体论),宋尹一派(元气本体论)。

杨朱、庄列和宋伊都并在了老子道家学派;鬼谷、申韩、杂家都是以老子思想为纲的经世致用学派;孔子虽为老子亲传弟子,但其所主张的“礼”和“仁义”都是老子要舍弃的;阴阳家和名家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范畴;墨家偏实用科学和逻辑学;农家奉神农、重公平、反对不劳而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