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复习课程
诸子百家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如何处置这 一事件,当时的诸子百家争论不休。
当时身为大王的你,如何处置这一事 件,并由此阐述你的治国之道。
当时各派思想家到处游说, 孟子到处劝说诸侯实行仁政,争 取民心,结果,同孔子一样,始 终未被重要。而法家却受到秦国 统治者的青睐。这是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百家争鸣” 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
1、形成一个富有学识、相对独立自由的 士人阶层,这是百家争鸣的人才条件;
2、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革,这是 百家争鸣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原因)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 解放。
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 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3、“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循循善诱(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 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后人把孟子尊为“亚圣”,地位仅次 于“至圣先师”孔子,后人将孔子和孟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晚期楚国人,和孔子同时代 而略早,道家创始人。
老子学说博大精深,其最基 本的概念是“道”,所著《道德 经》包含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长和短、 难和易、有和无、生和死、贵和 贱、上和下、强和弱等等,并可 相互转化。
当时,战争频繁,百姓怨声载道,阶级矛 盾激化,法家主张用严厉刑法压制反抗;而且 法家主张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 制权力。这些都在当时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自然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主要人物与思想2012年05月19日21:21:1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十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其中儒墨道法影响力最大。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学派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孔子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
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十大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列子、庄子、关伊子、张道陵、葛洪、陈抟、邱处机、王常月、陈撄宁、易心莹。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2)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2)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1本文认为2本文认为3第二篇: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1600字百家争鸣的结晶——先秦诸子散文预习布置:教学过程:交流预习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不同学派和政治主张自由论争,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台个学派的辉煌论著,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积极成果。
一。
百家争鸣与先秦诸子做文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
政治风云多变。
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
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
--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
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合派学者苦荤,竟达上千人。
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据《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其代表著作分别为《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在备学派中,首先兴起的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继起的是墨家,然后是其他各家。
他们争论思想、政治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天道论、认识论、人性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等等。
例如儒家主张实行仁政,重礼乐,重伦理,重教育,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墨家主张兼爱,反对兼并战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反对儒家的繁文褥节和厚葬久丧。
再如孟子主张性善沦,荀子主张性恶论,等等。
真是众派争流、奇花竟放,蔚为壮观,我们从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种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之间的碰撞和辩难,思想活跃,学术发达,也可看到各个学派自身发展的轨迹。
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蓬勃发展。
这不仅反映在内容L,而且表现在文体形式上。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尚属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沿用语录体,但议论成分增多,以适应争鸣的需要。
不过,这种议论尚较质朴。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儒家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追求,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倡导孝道、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道家思想主张: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
反对功利主义和社会规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老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老子、___、列子墨家思想主张: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以仁爱为中心,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战争。
注重改革社会制度来实现和谐。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名家思想主张:名家思想主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辩证思维。
追求个人成功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提出“实事求是”和“胜任论”的观点。
纵横家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法家思想主张: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律和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
强调君主的权力和统治,注重实际政绩。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兵家思想主张:兵家思想主张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战争胜利的策略。
提倡实用主义和策略性思维,推崇武力的运用。
孙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孙子、___、___阴阳家思想主张:阴阳家思想主张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
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波斯思想主张:波斯思想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追求。
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很大。
波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___创始人佛陀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佛陀子犹太思想主张:犹太思想注重宗教和道德规范,认为人类应该遵守的戒律和传统。
___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不大。
代表人物:无总结: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主张和代表人物,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等众多方面。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docx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庄周
《庄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列御寇
《列子》(《冲
虚经》)
清静无为
法家
李悝、 商鞅
(法)、申不害(术)、慎到(势)、李斯、韩非(法
术势)
《韩非子》
变法图强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 则禁令不行。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道家
荀况
《荀子》
性恶劝善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
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
(《南华经》)
逍遥自在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X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高中历史必修三诸子百家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
三诸子百家… 今天晚上7:14【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政治上:1.思想核心是“仁”
2.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
3.“克己复礼”
教育上:“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仁政”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讲究“性善论”。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主张“君舟民水”的思想;讲究“性恶论”。
【4】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1.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无为而治”政治主张
3.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进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6】(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综合比较】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社会成员关系上,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复习提纲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复习提纲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2)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小说家 刍荛…等等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子》 “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注重辩论“名”与“实” 之间的关系 医家扁鹊 《内经》《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法家韩非《韩非子》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ˇ诸子ˇ,ˇ百家ˇ则指这些学派。
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
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诸子百家/古文观止编辑:山间溪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诸子百家|古文观止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诸子百家、九流十家资料收集整理 (2012-08-22 09:18:45)转载▼标签:杂谈分类:书吧在中国史册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八大家排序,是按学派对历史的影响: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法家、五名家、六阴阳家、七纵横家、八杂家。
九流十家:《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农家,小说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儒家的百家争鸣之孔子。
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著作:《春秋》,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五种教本,连同《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
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的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的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家百家争鸣之老子。
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落贵族。
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发威,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
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
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
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
《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
《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
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
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属,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尚同”,“明鬼”、“尚贤”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
《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
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