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3)影响①孟子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
③孟子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判断正误(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实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 ×)提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而非实指。
(2)诸子都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提示此说法绝对化,不是“百家”中的所有学者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如孔子就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的“仁”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的发展。
( √)提示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属于政治思想。
问题思考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思考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主张?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仁政的主张。
反映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2.荀子(1)地位: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3)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况《荀子·大略》思考据材料归纳荀子的思想有哪些?反映了荀子思想的什么特点?提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

深化·拓展
1.正确认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阶级性 2.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 期最有用的思想?为什么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
以 富之贵爵”伦尚,理 贤重观 ,予: 节俭“以兼之相禄爱”,,交“相反利”对骨,非肉攻之, 亲,无故
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子 (“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 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 基础。
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3.(2010年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 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 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
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
中的宝贵遗产.
归纳提升: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各学派核心主张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
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 (2)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 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 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 调“超脱”。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各具特色,互相交锋、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宝库。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几个主要流派入手,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注重礼乐教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道家则注重个体修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尽管儒家与道家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二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相影响。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又一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效果,提倡“兼爱”以实现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执行的公正,提倡“重法治国”,以实现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墨家注重道德伦理,法家注重法律制度,二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名家思想也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荀子、荀况等。
名家思想强调“性恶论”、“性善论”等观点,探讨人性本善与本恶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家思想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各家思想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诸子百家表

战国
儒家
《荀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庄子
战国
道家
《庄子》
治国顺其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韩非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武
春秋时期
兵家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著作
主要思想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家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孟子
战国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复习提纲

诸子百家思想要点整理复习提纲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2)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单元概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主要表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开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开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开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1| “百家争鸣〞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