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及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及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及影响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内容最为丰富且思想最为深刻的当属“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现象。

这场思想的较量不仅是先秦时期的一场重要理论争鸣,更是一场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事件。

本文尝试对先秦诸子百家进行探讨,旨在展现这场思想的碰撞对于中国文化史的重要性。

一、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起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当时的政治局面混乱、战争频繁,这一时期的思想生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思想家们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体系,其中就包括孔子、墨子、老子等一批被后人尊称为“诸子百家”的人物。

这些思想家所提出来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过程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形成“百家争鸣”的气势,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思想家们互相交流,形成了互相对话、斗争、博弈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像一场不间断的对话,每个思想家们都怀着自己的想法,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辩驳他人的观点,不断地丰富和推进思想的发展。

因此,这场思想的碰撞成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交流活动,催化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三、思想碰撞对中国文化史的影响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对于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思想家们互相学习、交流、斗争和博弈,不断地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文化成果,整个社会的思想与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思想碰撞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不断涌现、碰撞,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思想体系。

最后,思想碰撞让中国人意识到了思想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将思想视为珍贵遗产,百家争鸣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人类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出人类理性、文化创造和价值观念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先秦诸子百家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思想家们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时期,以其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精髓,也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先秦诸子百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等人。

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他们的思想涵盖了政治、伦理、宇宙观、人生观等方方面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观点,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老子和庄子则代表了道家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主主义者之一。

荀子则代表了儒家思想,提出了“性恶论”、“性善论”等重要观点,对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则代表了法家思想,提出了“法治”、“以法治国”等重要观点,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思想精髓。

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思想精髓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分析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和学派,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思想世界,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就该时期的主要思想进行分析。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爱”、“礼制”、“忠诚”等重要概念,认为人的价值在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君臣相爱”、“父子亲亲”、“夫妻一体”的理念,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儒家思想核心在于“君子修身,以立天下”,即通过个人的修养和提高来影响整个社会。

儒家思想对后世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学派,其主要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而“道”则是一种无形无物的自然力量,统领着宇宙万物的变化。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应该去刻意追求成功或名利。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超越人生的境界,进入到“无我”状态,从而达到心灵的彻底自由。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对现代的哲学与社会思潮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墨子,他主要强调工程和防御术的重要性。

墨家思想主要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类平等。

其核心概念包括“兼爱”、“非攻”、“尊师重道”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

四、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个独立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名实不分”,即强调名声和实际行动应该是一致的。

其主张个人应该努力追求名声和地位,而不是道德修养或个人情感。

名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如儒家和道家,但是其与道家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常常会混淆。

五、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是以商鞅为代表的一个政治与军事思想体系。

纵横家思想主张政治家和军人应该采取“纵横捭阖”的策略,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陆续出现,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系列。

这些思想家们思考了人生、社会、政治、宇宙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灿烂的哲学传统。

本文将从各个维度探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思潮。

一、宇宙观与人性观先秦诸子百家对宇宙的观念有着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仁爱天下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墨家则强调机械化的宇宙观,认为一切事物都能量化和可计量,人类要遵循“兼爱非攻”的道德规范。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思想,认为宇宙最基本的东西是道,人应该随性而为、自然发挥。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提出了“性善说”,认为每个人都有本能的良善之心,只要在适当的环境下得到培养,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墨家认为一切人性都是相同的,主张消灭个人主义,落实公共利益。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从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

二、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

儒家认为人应该强调孝悌、仁爱,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墨家提出了“爱眾”“非攻”等重要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原则。

道家则强调“道”的存在,人应该通过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

在伦理道德方面,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孝悌、礼节等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道德规范。

墨家主张公平、公正、公共福利,同时提倡协作、互助、平等和非攻。

道家则以“无为”为核心思想,主张人应该保持自我、守持自然等为人处事。

三、政治治理与社会建设在政治治理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所长。

儒家认为政治是天下之大同,提出了“五行”、“六义”、“齐家治国”等重要的政治治理思想。

墨家则强调公平、公正等思想,主张由一个领袖领导公共政策,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人民自主。

在社会建设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儒家认为家庭教育极为重要,强调父母的教育责任。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

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儒家注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注重德政。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

提倡教化,抨击暴政。

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道家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

“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法家法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太史公自序》)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被称为“先秦诸子百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思想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与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方面,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各自的思想也在发展和演变中不断前行。

在思想传承方面,孔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提倡“仁爱”、“中庸”等观念。

他的学说注重实践,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思想传承给了后来的儒家学派,如孟子、荀子等,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与儒家相对应的是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主张追求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家的思想强调超越人世的境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除了儒家和道家,先秦时期还有其他重要的学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等。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观念,主张以爱为中心,反对战争和暴力。

法家注重法制和政治管理,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效果。

兵家则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的兵法原则。

这些学派之间的思想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同的学派对于人性、社会、政治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形成了多元的思想观点。

这种多元性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思想发展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前行。

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道家的思想也在后来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如黄老道家、道教等。

墨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逐渐式微,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在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吸收和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史上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被统称为“百家”。

这些思想家不同于传统儒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见解。

其中,有些思想家已被历史淹没,但仍有许多人的思想被后人传颂,如庄子、老子等,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历史文化填充了鲜明的色彩。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1. 重视思辨能力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思辨能力的非常高的重视。

一个人要培养出良好的哲学思考能力,必须在思考中训练自己的头脑。

百家思想更注重唯心主义思想,并通过思考推断出生命的真谛,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个人的哲学素养,哲学思想认知水平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例如,庄子的思想倡导个体能够在自己的思想空间中寻找到新的思想可能性,创造性地探究世界本质,并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道家思想也重视对个人思维的发展,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来重新认识人类存在的真谛。

通过不断思考,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乐趣和生命的可能性。

2. 强调人性的本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人性的本质。

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存在的,人的境遇可以变化,但人的本质是不会随之改变的。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包容、谦和、自然;墨家思想强调的则是爱序,天下为公,不断追求完美的社会理想。

例如,墨子则倡导全民平等,反对封建专制。

庄子则认为,人应该归于自然,不应该妄自尊大;而老子则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不以权术和势力为重点,而应该更多地从道德的层面考虑问题。

这些思想都基本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特点,即强调人的本质,从而促进人类思想的发展。

3. 推崇以德治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推崇以德治国。

百家思想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政府不仅要靠权力来维持秩序,更要依靠道德。

因此,百家思想倡导政府领袖要有道德操守,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12诸子百家其他事情通过《孙子兵法》来处理属于“折射”。

如果不了解道,即使用《孙子兵法》处理兵事也属于“折射”。

32020/3/274 《鬼谷子》、《孙子兵法》可以(也应该)混用。

本站整理的道家、纵横家、兵家的典籍,其中有些原文带颜色的词句,是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感觉不错标记的,不要在意。

注释、译文皆摘自网上,原文也可能会有出入。

古书无标点。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黄帝阴符经》纵横家王诩《鬼谷子》刘向《战国策》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吴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尉缭《尉缭子》《三十六计》医家方技家《黄帝内经》名家邓析《邓子》公孙龙《公孙龙子》儒家孔伋《中庸》曾子《大学》墨家墨翟《墨子》法家韩非《韩非子》52020/3/276 商鞅《商君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引自百科: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ˇ庶人不议ˇ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

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

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

”《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

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

”(《殷墟书契前编》)。

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

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

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

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

(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

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

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则标志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在这一时期就是“礼崩乐坏”。

由是渐生出“礼法之争”,同时又与“古今之争”相联系(后又从中发展出“王霸”“德力”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即绕此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而其它如“形神”关系,“言意”关系,“理气”关系,“道器”关系,“有无”“动静”等问题都已经提出来了,但没有充分展开。

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争论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对秦汉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A 兴起时期:孔子面对政治思想斗争的中心问题“古今”“礼法”之争是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主张尊古、复礼的。

所谓“礼”,即“周礼”。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季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但孔子并不是一个顽固派,他仍主张有所“损益”,做一些局部改良(见《为政》)。

春秋时社会上出现一股既批判君权又批判神权的思想潮流。

孔子“仁”说正是这一思潮在理论形态上的发展与深化。

他认为,天下万物中人是最重要的。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而作为教育家,其开办私学的目的则是要培养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人才,即“士”和“君子”。

孔子重人道,少谈天道,同子产一样抱持“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且提出“敬鬼神而远之”。

在“古今”“礼法”之争中,与儒对立的即为墨。

墨子对周礼基本上是批判态度的。

他反对儒家的复古主义。

在政治思想上,墨子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

他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同时,墨子还主张“尚同”,即“上同”。

他以为,只要最高统治者是“贤者”,就应该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定的标准来统一天下的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这一学说在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情况下讲出,是有利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因此,“尚同”一说为后来法家所采用。

先秦诸派中,道家《老子》中的思想有些是明显针对儒、墨而提出的。

道家学派所反映的是没落贵族的思想意识。

他们对社会变革十分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他批评法家变法、革新,又批评儒墨。

对于“礼”,老子尤其反对,认为像儒家那样复礼,无疑是制造混乱。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三十八章》),把道、德、仁、义排序,并认为历史就是这样堕落的。

提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的理想社会。

他说:“国之利器(治国之术、权术)不可以示人”,后来被代表地主阶级的法家所吸取。

就“天人之辩”老子提出“自然无为”“天道无亲”的主张,有其合理意义。

孔墨重讲人道,老子重讲天道。

就“名实”之辩,孔子“正名”,墨子“取实予名”,老子“无名”,认为“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名”。

其哲学主要贡献在辩证法。

另外,先秦诸学派中,一些实际的当权者顺应历史潮流,富国强兵,厉行改革,卓有成效,于是著书立说,总结富国强兵的经验,由此产生兵家和法家,二者皆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者,生气勃勃,很有战斗精神。

B 高潮阶段政治上,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前386年田氏代齐,后经长期斗争建立起七个封建国家,即“战国七雄”,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国家打下基础。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稍后齐国任用兵家孙膑等人、韩国任用申不害也进行了变法,而规模更大的,则是秦国商鞅变法。

这些变法运动在思想理论上有着强烈地反映。

同时,变法的胜利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

这就使得始于春秋末期的“百家争鸣”在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

当时,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一个集中场所。

在稷下的学者当中,有不少属法家和黄老学派,而《管子》一书则可看作是两派思想的合流,这客观上为法家的主张提供了哲学基础。

其立场是新兴地主阶级,提出“任法而不任智”(《任法》)的要求,和“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心术》),为法治的合理性做了论证。

而他为法家提供理论依据则主要是从“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两方面。

《管子》肯定“气”或“精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书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认为“智者驭使鬼神而愚者信之”(《轻重丁》)。

是明确的无神论。

他将道和气作沟通,二者往往融合为一。

在“名实之辩”上主张名实相当:“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心术上》)与老子的无名论是完全相反的,但他又从《老子》吸取思想资料,认为“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心术上》)心术即思想方法。

其“静因之道”运用到政治领域,“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之。

正名自治,奇名自废,正名法备,则圣人无事。

”(《管子·白心》)但其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君主不动一点声色,用权术驾驭臣下,要群臣献计,君主就按他们说的任命他们去做,然后“循名责实”“以前言督后事,所效当则赏之,不当则诛之”(《明法解》),即所谓“刑名之术”,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坏的作用。

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所提“仁政”学说其实是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的。

他寄希望于齐、梁的封建统治者来统一中国,不主张用武力,乃要以避免流血的“王道”来达到统一。

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滕文公上》)“经界”即划分井田的疆界。

但孟子的井田制并不完全是奴隶制的井田制,因他主张给农民以私有经济。

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其“制民之产”是要保证地主阶级有足够的劳动力。

既要运用暴力进行强制,又要搞“仁政”免得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土地,使地主失去剥削对象。

他所强调的是要以保住劳动力为前提的。

与这“王霸”之辩相关的还有“义利”之辩。

孟子继承孔子,反对功利主义。

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孟子和法家都有其片面的道理,但都将其夸大了。

后期墨家讲“义,利也”(《经说下》),对二者关系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庄子,继承发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家。

就“天人之辩”来说,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

庄子的“道”其实是具有泛神论色彩的。

从“名实之辩”来说,庄子对人的认识、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世界这样一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作出的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回答。

虽然他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用“齐是非”来反对无是无非,但却认真分析了是非产生的原因。

随着孔子讲“正名”,墨子提“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老子讲“无名”,商鞅讲“刑名法术”之学等百家争鸣的展开,出现了“名辩”思潮,有些被称为“辩者”,他们把名实关系的争论发展成对逻辑问题的研究,自成一派,曰“名家”,代表人物有惠师、公孙龙、叩析。

惠师讲“合同异”。

强调事物间同异关系的相对性,认为一切概念都是可以变的,并由此导致了相对主义。

公孙龙讲“离坚百”,把概念之间的差异绝对化,从而断言事物(石)的性质(坚、白)是彼此分离的,导致绝对主义。

二者角度不同,但都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后期墨家(墨辩)从唯物主义的名实观出发,提出“同异交得”“坚白相盈”的思想,认为同一和差异互相联系,一般在个别之中,对“坚白同异”之辩作了较正确的回答。

C 总结阶段(其实也是整个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当时,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变法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战国后期也出现了新情况: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将由统一的封建国家所取代。

经济上亦已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儒效》)。

与这种经济政治上的要求相适应学术上也要求统一。

从理论演变来说,先秦的“礼法”之争以及“王霸”“德力”之争,都由荀子做了批判性的总结。

其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的思想,为汉代的儒法合流、王霸杂用开了先河。

对于“天人之辩”亦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

而对“名实之辩”则提出“制名以指实”(《正名》)的认识论。

到了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吕氏春秋》和韩非为代表的哲学思想。

《吕氏春秋》以折衷主义面目出现,它“兼儒墨、合名法”,在哲学上讨论了一和二、一和异的关系。

认为“一”就是“多”的折衷。

韩非子则强调对立面斗争,提出以“争”求统一的思想。

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制造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