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

合集下载

尚书再造——伏生

尚书再造——伏生

尚书再造伏生伏生,名胜,西汉济南国梁邹(今山东邹平)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战国末至汉文帝时。

秦汉经学大师,今文《尚书》的传播者。

《尚书》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尚书》失传。

伏生于文帝时口传尚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胜为孔子弟子宓子贱的后人(古代“宓”与“伏”通)。

相传伏胜从十岁起就攻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

(段成式《酉阳杂俎》)。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

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

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

他把仅存的《尚书》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

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

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

后来听说伏胜能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

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

文帝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

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

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晁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

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晁错是河南颍川人,故仍是部分听不懂。

经过数月的努力,晁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

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尚书》。

《尚书》后来有了“今古文”之争。

秦火以后,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_历史故事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_历史故事

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

(出自《南陵无双谱》)伏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始皇帝嬴政一声焚书令下,无数文化瑰宝付诸一炬,皆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灰烬,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尽付东流!可悲!可叹!有一个人,唤作伏生,是秦朝一个不起眼的小博士,他偷偷做了一件大不敬的事。

但是,正因为他做的这件事,才让一部分珍贵的文化史记被保留了下来,他也被后人铭记,千古流芳。

伏生也被叫做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等方面,秦始皇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秦朝朝廷还设置了一共70人的博士顾问团,方便解答典籍史册中的一系列政治问题。

伏生有幸,入选其中,从此成为了一名兢兢业业钻研学问的博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奏请始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正是李斯的这道请旨,促成了秦始皇焚书。

从李斯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为博士的伏生是具有一定的特权的,那就是可以藏书于家。

公元前213年,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

《尚书》是一本记载了尧、舜、夏、商、周,几代历史的书籍,其中有很多先人的思想和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百科大全。

秦朝末期,由于胡亥的暴政,各地都掀起了叛乱。

后来楚汉争霸,灾难依然没有结束。

伏生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上了年纪,只能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

伏生藏书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人们都知道,秦始皇几乎是烧光了当世之书的,突然传出了躲过始皇焚书的孤本存在消息,说不惊讶是不可能的!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刘恒很欣赏儒学,对秦朝焚书的做法也很是无奈,听闻伏生的事迹后,汉文帝惊喜万分,立刻就要召见伏生。

伏湛简介,名人故事

伏湛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伏湛简介,名人故事伏湛个人资料本名:伏湛别名:字惠公性别:男光武帝即位,任其尚书,主管制定旧有制度。

建武三年,任大司徒,封阳都侯。

建武六年,改封不其侯。

建武十三年去世。

伏湛生平简介伏湛字惠公,琅琊东武人。

九世祖伏胜,字子贱,即济南人、西汉经学家伏生。

伏湛的高祖父伏孺,在汉武帝时,客居东武讲学,于是把家安在那里。

父亲伏理,是当世名儒,用《诗经》教授汉成帝,做高密太傅,自成一家学说。

伏湛生性孝顺友爱,年轻时继承父亲的学业,教授几百人。

汉成帝时,靠父亲的功绩做博士弟子。

五次升迁后,到王莽时任绣衣执法,受命督察大奸,升任后队属正。

更始元年,更始帝刘玄称帝,任伏湛为平原太守。

当时突然兵乱兴起,天下惊成,‘帝对国。

’崇国人坚守城池,文王撤兵修文德然后再攻伐,原因是重视人命,相机行事,因此三分天下他占有二分。

陛下承大乱紧急的时候,禀受天命做皇帝,光宗耀祖,前后四年,攻减檀乡,制服五校,降服铜马,攻破赤眉,诛杀邓奉等人,不算没有功绩。

如今京城空虚,费用不足,没有能使近处降服却先对付边塞之外;况且渔阳的地方,紧挨北狄,狡猾的敌人受困逼,必定求助北狄的帮助。

另外现在所经过的县镇,尤其穷困。

种田的人家,大多在城市,听说官兵要来,应当已经把粮食收藏好了。

大部队远行二千多里,人马疲劳,运粮艰难。

现在兖州、豫州、青州、冀州,是中原的城市,但盗贼横行,没有来得及听从教化。

渔阳以东,本是边塞,土地连接塞外敌人,赋税很少。

平安的年代,尚且依靠内地郡县,何况现在荒芜消耗,哪值得先图谋攻取?而陛下舍近求远,避易就难,四方惊疑奇怪,百姓害怕,这的确湛,自从入学,品行终无污点,诚实好学,恪守规矩,经学可做别人的老师,品行可算别人的表率。

先前在河内朝歌以及在乎原,官民敬畏爱戴他,效法学习他。

遇上时代变乱,兵乱不停,他守节持重,有不可改变的志向。

陛下深知他的才能,以宰相的重要地位来显扬他,广大贤士百姓,敬仰他的道德行义。

因小过失被贬斥,长期不再任用,有见识的人感到可惜,儒士觉得痛心,臣私下担忧这件事。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简介_伏生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伏生
伏生
即伏胜,西汉经学家。

济南(今山东章丘西)人。

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他保存,流传至今。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焚书时,他将《尚书》藏匿于壁中。

汉初废除《挟书律》后,从壁中取出,亡失数十篇,仅得二十余篇。

开始在齐、鲁之间讲授。

一说他并没有《尚书》,只是凭记忆口授。

汉文帝时,在全国征求能读《尚书》的人,寻访到伏生,其时他年已九十余,不能应诏赴京,于是朝廷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去受业。

但是,把《尚书》传授下来的还是他的学生济南张生和欧阳生。

后来《尚书》学发展为三家,即欧阳高建立的“欧阳氏学”,夏侯胜建立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建立的“小夏侯氏学”,在汉武帝到汉宣帝时先后立于学官。

伏生所藏的《尚书》原本,原是用秦朝通行的小篆写的,他传授时改用了汉代通行的隶书,因此,等到用“古文”写定的经书出现以后,便被称为“今文”。

相传伏生还作《尚书大传》,其实是他去世后张生、欧阳生或后来的博士们辑录所闻而成。

该书是西汉《尚书》学说的总汇,主要在于述故事,发空谈,使《尚书》全部圣道化,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召的道统树立坚固的基础,是研究西汉的上古史说的重要材料。

原书已佚,清陈寿祺有辑本,皮锡瑞撰有《尚书大传疏证》。

历史传说中伏羲是谁

历史传说中伏羲是谁

历史传说中伏羲是谁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生活在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传说中伏羲,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传说中伏羲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

《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

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的历史贡献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12年后出生的。

这个雷泽据考证就在现今的天水市境内。

再后来,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

要使人类不致灭绝,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

但兄妹成婚毕竟是很难令人接受的的,于是他们商量由天意来决定这件事。

怎样决定呢?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合,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

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天意成婚,人类从此得以延续。

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探索和研究。

日本国高岛易断总本部以高岛成龙先生为首的一行易经研究人员,每年的阴历五月都要专程来甘肃天水祭拜伏羲。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意思
伏生五延六祸天绝,是指汉朝时期著名的五位名臣形成既定六计,共同努力抗拒天下诸侯、谋求统一大中华的雄心壮志。

其中,伏生指的是张仪,张仪出身士大夫,汉高宗初期为国务卿,性固识丰,善长宽仁政事,勤恳智取,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智者。

五延六祸被记载为汉朝最伟大的五位文臣,他们的共同努力在汉朝的历史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五延分别是青林,司马师、曹睿、司空曙、班固,这五个人都具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和政治才干,他们分别任职国务卿、太子卿、太常卿、太僕卿和尚书令。

六祸指的是杨广、汤若望、章景显、熊厚、贾谊和薛仁贵,这六位贤臣都拥有政治才干和缜密的理性思M维,他们在担任太子太傅之前或担任官职之时,都深刻地加强了汉朝的统治力量,并在国家的富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激烈的军国大好时期,伏生五延六祸凭借其强大的政治才能,采取六计战略,帮助汉朝统一全中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历史,也为中华文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伏生五延六祸共同谋划,以及他们智慧和勤劳的斗争,使汉朝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永远流芳于史册中。

人文始祖伏羲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多少

人文始祖伏羲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多少

人文始祖伏羲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多少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在关山之巅、甘肃庄浪县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

他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一万年左右。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

对伏羲历史功绩的记载,散见于《庄子》《列子》《管子》等先秦典籍之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仅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

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有比较系统的记载。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帝王世纪》说:“伏牺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是人不是神,他是观察家,思考者,践行者,不是百能,而是朴实,以思想创造而王,是我国古代渔猎经济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一生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天水伏羲庙太极殿内悬有伏羲十四大功绩图,该国画由著名书画家王友楠先生所绘的系列伏羲图之一,该组国画主要反映伏羲十四大功绩。

另外,太极殿内东西墙面分别有《伏羲创世图》、《伏羲画卦图》等,组画形象生动、艺术的表现了伏羲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对人类发展的伟大贡献。

始画八卦肇启文明《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是说伏羲氏通过观察宇宙间万物的自然现象创造了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

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三皇本纪》云: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并创造了用刻划符号记事的方法。

在考古学文化里,相当于伏羲时代的大地湾文化晚期以及马家窑文化时期陶器肩胛骨上就有记事的刻划符号。

结网罟以教佃渔《抱朴子》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易·系辞下传》述:'庖羲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济南伏生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伏生作为济南市的一个重要象征,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一座古老而独特的建筑,被誉为"泉城之魂",代表着济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伏生自古就是济南地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颂和吟咏。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济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本文将从伏生的起源、在济南的含义以及历史演变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伏生的起源,揭示其与济南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究伏生在济南的含义,分析其对于济南人民的情感和信仰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将回顾伏生的历史演变,展示其随着时代变迁展示的不同面貌。

此外,本文还将从伏生对于济南的影响、伏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伏生的思考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将探寻伏生对于济南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探讨其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将思考伏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伏生的价值。

最后,我们会对伏生的未来进行展望,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伏生的概述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伏生在济南的地位和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伏生对于济南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伏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为济南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安排。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并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担当着引领读者进入主题的作用。

首先,我们会概述本篇文章的主题——济南伏生的意思,引发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

接着,我们会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各个章节的内容,让读者了解整体的框架。

然后,我们明确文章的目的,即为了探讨伏生在济南的含义、历史演变以及对济南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伏生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贡献呢?
“尘嚣其上竟焚书,劫后壁藏方有余。

”(出自《南陵无双谱》)伏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始皇帝嬴政一声焚书令下,无数文化瑰宝付诸一炬,皆在熊熊烈焰之中化为灰烬,无数先辈一生的心血,尽付东流!可悲!可叹!
有一个人,唤作伏生,是秦朝一个不起眼的小博士,他偷偷做了一件“大不敬”的事。

但是,正因为他做的这件事,才让一部分珍贵的文化史记被保留了下来,他也被后人铭记,千古流芳。

伏生也被叫做伏胜,字子贱,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轌子贱的后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

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等方面,秦始皇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秦朝朝廷还设置了一共70人的博士顾问团,方便解答典籍史册中的一系列政治问题。

伏生有幸,入选其中,从此成为了一名兢兢业业钻研学问的博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奏请始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正是李斯的这道请旨,促成了秦始皇“焚书”。

从李斯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身为博士的伏生是具有一定的“特权”的,那就是可以藏书于家。

公元前213年,伏生为了将珍贵的典籍《尚书》保存下来,冒着被杀的危险,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中,偷偷开凿了一个夹层,私自藏了这本书。

《尚书》是一本记载了尧、舜、夏、商、周,几代历史的书籍,其中有很多先人的思想和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百科大全”。

秦朝末期,由于胡亥的暴政,各地都掀起了叛乱。

后来楚汉争霸,灾难依然没有结束。

伏生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上了年纪,只能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

公元前191年,已经是汉朝的时代了,汉惠帝刘盈下令,废除从秦朝继承下来的《挟书律》。

伏生听闻此消息,大为高兴,赶紧回到老家,打烂了墙壁,发现《尚书》已经损毁了好几十篇,只剩下了仅有的29篇。

伏生虽然为牺牲的数十篇感到遗憾,但是好在还剩了将近三十篇呢,不是,结果还是好的。

伏生藏书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时人们都知道,秦始皇几乎是烧光了当世之书的,突然传出了躲过始皇焚书的孤本存在消息,说不惊讶是不可能的!
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刘恒很欣赏儒学,对秦朝焚书的做法也很是无奈,听闻伏生的事迹后,汉文帝惊喜万分,立刻就要召见伏生。

可伏生当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九十岁老人,整日只能卧在床上渡日,怎么赶来拜见他呢?
可是,汉文帝又很迫切的想要见到《尚书》,希望有人能看得懂《尚书》,世上恐怕只有伏生能做到了!于是,汉文帝就派了太常掌故晁错前往章丘,将《尚书》破译之后再回来。

伏生很老了,说话没几个人能听懂。

晁错来到章丘后,伏生通过他的女儿羲娥,将《尚书》传授给了晁错。

经过这样一番波折,孤本《尚书》才算是真正的保存下来。

后人对于伏生做的这件私藏书籍的事,有这样的评价,即“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可见,在整件事中,伏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没了他就不行。

伏生之功虽然特殊,但是意义重大,所以后人也将他和发扬光大了儒家的董仲舒并列,史称“董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