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小鼠模型Th1/Th2漂移和纠正

合集下载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Th1/Th2的研究现状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中Th1/Th2的研究现状
致 死 性 结 肠 炎 症 。其 病 变 组 织 中产 I N一丫的 C T 细 F D 胞 数 量 较 正 常 小 鼠 增 加 4~5倍 ;产 I 一2和 TNF—a I 的 C T细 胞 增 加 2倍 ;产 I D L一4的 C T 细 胞 数 量 D
基本不 变 , I 产 L一1 的 C T 细 胞 减 少 2 0 D O倍 。这 些 结
D S模 型 明 显 为 轻 , 示 I 一4在 DS S 提 I S结 肠 炎 模 型 中 也
对 某 一 特定 因 素 进 行 研 究 ,丰 富 了 人 们 对 疾 病 病 因 和 发 病 机 制 的认 识 。利 用 转 基 因和 基 因敲 除模 型对 I D 发 病 B
机 制 的研 究 一 直 是 近 年来 试 验性 动 物 研 究 的 热 点 。 6 讨 论
起促炎作用 。
2 Ox z ln a o o e模 型
几 乎 测 不 出 ,提 示 D S模 型不 是 一 个 明 确 的 Th S l型 炎 症 , l和 Th Th 2型 细胞 因 子 均 参 与 其 发 病 。Se ca E tv e 等 3 J 发 现 D S模 型 的 慢 性 期 ,I S L一4分 泌 增 加 ;在 I L一4缺 陷小 鼠 中用 D S诱 导 炎 症 模 型 ,炎 症 程 度 较 普 通 小 鼠 S
+/ ) I 一 7基 因 敲 除 ( F 一丫一 / ) AI / J + 及 I IN 一 B c/ B 、
鼠 诱 发 结 肠 炎 , 现 2种 TNB 发 S模 型 的病 变 组 织 中 I 一 I
4和 I 一5产 量 均 增 高 ,T 细 胞 表 现 Th I 2表型 , 括 I B 包 L一1 / I一2 Ga 2基 因 0I / i 敲 除 ( o k u ,KO) 鼠 、巨 噬 细 胞 / Kn c o t 小 中性 粒 细 胞 特 异 性 Sa 一 3 tt KO 小 鼠 、B M一 > F 2 g 6转 基 因 小 鼠 、C 4 D R hg B ih转 基 因 / TNB S诱 导 的 小 鼠 模 型 等 ,均 表 现 出 明

Notch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Notch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姚意恩;李超乾【摘要】大量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多种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T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Th1和Th2亚群从CD4+T细胞发展而来,Th1和Th2之间的动态平衡调节免疫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Th1/Th2可以抑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及Th1/Th2调节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5)002【总页数】3页(P315-317)【关键词】Notch信号通路;Th1细胞;Th2细胞;支气管哮喘;进展【作者】姚意恩;李超乾【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支气管哮喘简称为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主要表现为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大量研究表明,Notch 信号与Th1/Th2 共同参与急慢性哮喘过程的调控,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统一。

笔者前期做了较多哮喘防治的研究,目前Notch 信号在哮喘的研究中受到极大的关注,其可能成为未来支气管哮喘诊治研究的又一突破口。

本文以Th1/Th2 为切入点,对Notch 信号通路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1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结构与激活途径1913年MORGAN 发现的Notch[1]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信号系统。

Notch 信号活化和转导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在配体结合之后,γ-分泌酶裂解释放NICD,NICD 易位至细胞核,NICD 与DNA 结合转录阻遏物(CBF-1/RBP-jk)相互作用并将其转化为诱导靶基因转录的转录激活复合物(NICD-CBF-1/RBPjk-MAML)。

支气管哮喘中Th1/Th2模型漂移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Th1/Th2模型漂移的研究进展

生与 速发 型超敏 反应 , 分泌 的细 胞 因子 有 Ⅱ 4、 , I-、 -、 M C F等 。T l占优 势 时感染 局 限 , L5 I 6 G — S L h 预后 良好 ;1 '1 1 2占优 势 时 感 染 扩 散 , 后 不 良 预 C8 D T淋 巴细 胞 识 别 的 抗 原 受 主 要 组 织相 容
维普资讯
国外医学内 科学分册2 2 旦 1 年 3 O 塑塑鲞 筮垒 塑
2 47 ・
支气 管 哮 喘中 T l T 2模 型漂 移 的研 究进 展 h/ h
黄 慧 综述 陈升 汶 审校
( 暨南走学 医学院第二附属 医院, 深圳 582 ) 广东 1 0 0
干扰 素一(F 。) I-、N 7 IN7 、 2 T B等细 胞 因子 产 生 L
免 疫效应 。1 2主 要 参 与 B细 胞 增 殖 、 h 抗体 产
子 ( C ) 花 生四 烯 酸 代 谢 产物 (T 4 L C 、 NF及 L B 、T 4
收 稿 日期 :0 1)—8 修 回 日期 : 2 0431 ; 如叭— 2 3 作者 简 舟 : 黄 慧 (9 4)女 , 西 ^ . 师 、 士研 究 生 ; 17一 , 广 医 硬
陈升汶 ( 4一 、 , 1 4 )男 广东潮阳^ . 9 深圳市^ 民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广东省常务委员 . 深圳市呼瑕学会主任 委
员 , 国 心肺 科 医生 学 会 台 员 . 授 , 士生 导师 美 教 碗
维普资讯
国外医学内科学 分册 20 年 6月第 2 卷第 6期 o2 9
酸粒细 胞 趋 化 因子 ( C ) 中性 粒 细 胞 趋 化 因 EF 、
人类 T辅 助 细 胞 (I CM T淋 巴细 胞 ) 可根 据 受抗原 或有 丝分 裂原刺 激后 所释放 的淋巴 因 子类型分 为 T lT2两 大类 。T l又称 炎 性 T h 、h h

《2024年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范文

《2024年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范文

《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篇一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一、引言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是一种广泛用于研究人类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这种模型能模拟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发病机制和病程发展,为我们提供深入理解RA及其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为研究对象,探究CIA小鼠的免疫应答动态变化,旨在揭示其免疫反应的内在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模型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通过注射胶原蛋白诱导其发生关节炎。

所有实验小鼠均饲养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环境中,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小鼠的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进行动态监测。

在CIA小鼠的不同病程阶段(如初期、中期和晚期),分别采集其血液和关节液样本,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三、Th1/Th2细胞的动态变化1. Th1细胞的动态变化在CIA小鼠的病程发展过程中,Th1细胞的数目和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关节炎初期,Th1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显著增加,表明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

然而,随着病程的进展,Th1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逐渐降低,可能与其功能衰竭或凋亡有关。

2. Th2细胞的动态变化与Th1细胞相反,Th2细胞在CIA小鼠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在关节炎初期,Th2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相对较低,随着病情的恶化,其数量和活性逐渐增加,这可能与机体的抗炎反应有关。

四、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在CIA小鼠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FN-γ等均有所变化。

IL-2和IFN-γ是Th1细胞的主要产物,其水平的变化与Th1细胞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王颖;韩秀萍【摘要】Glycyrrhizin is 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 of licorice,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yt injury, and also in the adjuvant therapy of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empirically. Glycyrrhizin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cytomembranes, inhibiting the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s and down-regulating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glycyrrhizin, researchers find that glycyrrhizin can improve the mitochondrial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directly binding to HMGB1 and down-regulating cytokines levels to ameliorate cell damage and apoptosis; by regulating T cell subsets and dendritic cells it can balance the immune situation of the bod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es in the mechanism of glycyrrhizin effects.%甘草酸苷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 多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 同时也经验性地用于急、慢性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治疗.目前, 已知甘草酸苷具有非特异性的细胞膜保护作用, 可抑制补体激活和下调多种炎症因子水平等.近年来, 随着对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发现甘草酸苷可以改善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状态, 直接与HMGB1 结合下调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 进而减轻细胞损伤和凋亡, 并能通过对T 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的调节起到平衡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8(021)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甘草酸苷;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王颖;韩秀萍【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 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 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甘草酸苷(Glycyrrhizin,GL)又称甘草酸、甘草皂苷或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保护肝细胞、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和生物学功能。

三种典型上皮因子在治疗过敏性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三种典型上皮因子在治疗过敏性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三种典型上皮因子在治疗过敏性哮喘中的研究进展彭博汤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0025通信作者:汤葳,E m a i l t i n a_t a n g w e i@163c o mʌ摘要ɔ在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病机制中,不同个体存在不同的表型和内型,针对不同表型和内型的个体化治疗或者精准治疗是目前乃至今后治疗的发展趋势㊂上皮因子是各类亚型哮喘的重要始动和促进因子,尤其是过敏性哮喘㊂更好地理解与分析上皮因子的内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气道免疫反应,可能对今后哮喘的个体化治疗产生重要影响㊂本文综述了3种典型的上皮因子的特征㊁功能和目前在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㊂ʌ关键词ɔ过敏性哮喘;上皮因子;个体化治疗;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2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6Y F C0901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70021)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200802-00686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t h r e e t y p i c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c y t o k i n e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P e n g B o T a n g W e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a n d C r i t i c a lC a r e M e d i c i n e R u i j i n H o s p i t a l S h a n g h a iJ i a o t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 M e d i c i n e S h a n g h a i200025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T a n g W e i E m a i l t i n a_t a n g w e i@163c o mʌA b s t r a c tɔ I n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b r o n c h i a la s t h m a a s t h m a d i f f e r e n ti n d i v i d u a l s h a v ed i f fe r e n t p h e n o t y p e s a n de n d o t y p e s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o r p r e c i s i o n t h e r a p yf o r d i f f e r e n t p h e n o t y p e s a n de n d o t y p e s i s a t h e r a p e u t i c t r e n d a t p r e s e n t a n d e v e n i n t h ef u t u r e E p i t h e l i a l c y t o k i n e s a r e i m p o r t a n ti n i t i a t o r s a n d p r o m o t e r s o f v a r i o u s s u b t y p e s o fa s t h m a e s p e c i a l l y a l l e r g i c a s t h m a A 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t h ee n d o t y p eo fe p i t h e l i a lc y t o k i n e sa n d h o w t h e y a f f e c tt h ea i r w a y i mm u n er e s p o n s em a y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t h e r a p y o fa s t h m a i nt h ef u t u r e W ep r o v i d e a no v e r v i e wo f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s a n d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a s t h m a o f t h r e e t y p i c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c y t o k i n e sʌK e y w o r d sɔA l l e r g i ca s t h m a E p i t h e l i a lc y t o k i n e s 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t h e r a p y I n t e r l e u k i n-33I n t e r l e u k i n-25F u n d p r o g r a m N a t i o n a l K e y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g r a m o f C h i n a2016Y F C0901103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F u n d a t i o n81870021D O I103760c m a j c n131368-20200802-00686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哮喘)的表型和内型研究是哮喘个体化治疗的基础,2019年开始,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 l o b a l I n i t i a t i v e f o rA s t h m a,G I N A)指南[1]已经将重症哮喘的治疗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了阐述,其中针对这些重症哮喘的内型是区分不同重症哮喘的基础㊂哮喘根据其发病机制分为T2型和非T2型,而上皮细胞源性细胞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 h y m i cs t r o m a l l y m p h o p o i e t i n,T S L P)㊁I L-33和I L-25为典型的T2型免疫的重要调控因子,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发生㊁发展促进因子[2]㊂上皮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上皮因子)通常被认为是屏障上皮应对外界刺激所释放的 警报素 ,这些上皮因子警示免疫系统外界的损伤,并参与组织损伤后的调节修复㊂对于这些细胞因子作用的理解最初主要集中在2型炎症的早期,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3种细胞因子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群提供了重要的组织特异性信号㊂例如,出生时I L-33在肺部的释放有助于建立肺免疫环境,可能通过在围产期肺中建立免疫环境而影响哮喘的易感性,从而影响哮喘的风险和日后的发展;T S L P可直接作用于树突状细胞,促进T h2细胞的发育;I L-25也可以直接促进T h2细胞的分化㊂T S L P㊁I L-33和I L-25作用于多种天然免疫细胞,在诱导和激活Ⅱ型先天淋巴细胞中尤为重要;在哮喘的神经源性炎症中,T S L P和I L-33可作用于感觉神㊃6181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12月第40卷第23期I n t JR e s p i r,D e c e m b e r2020,V o l.40,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经元,刺激瘙痒反应[3]㊂上皮因子都有特异性受体,分布在先天免疫细胞㊁获得性免疫细胞㊁结构细胞表面㊂通过与这些细胞的结合,活化上述细胞,参与哮喘气道的慢性㊁急性炎症和重塑过程㊂与此同时,这些细胞部分也能够正反馈,刺激上皮细胞产生更多的上述上皮因子,促进哮喘气道炎症的加剧㊂在最常见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发生㊁发展中,无论是过敏性的还是非过敏性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即可能以Ⅱ型先天淋巴细胞活化为起始)都有上皮因子作为始动因素的参与㊂在获得性免疫细胞中,I L-33㊁I L-25和T S L P均可作用于树突状细胞㊁嗜酸粒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T h0细胞㊁T h2细胞㊁T h9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促进这些细胞在过敏性炎症中分泌更多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加剧过敏性炎症的反应㊂总体上,T S L P㊁I L-33和I L-25可通过记忆性T h2细胞亚群促进适应性2型反应,这些亚群具有T S L P㊁I L-33和I L-25高受体表达的特征㊂在过敏性哮喘患者的气道抗原激发研究中发现,吸入过敏原后气道上皮和黏膜下这3种上皮因子的表达均增加[4]㊂现对这3种上皮因子及其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方面的进展分述如下㊂1I L-3311概述I L-33是I L-1家族的核细胞因子,表达于上皮屏障组织和淋巴器官[5]㊂它是参与2型免疫和过敏性气道疾病的关键细胞因子㊂I L-33在肺上皮细胞中大量表达,在黏膜器官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㊂在先天免疫中,I L-33与Ⅱ型先天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为快速免疫反应和组织稳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轴心㊂在适应性免疫中,I L-33与树突状细胞㊁T h2细胞㊁滤泡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炎症和组织重塑的发展㊂I L-33在黏膜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为:当暴露于过敏原㊁微生物或环境压力时,上皮细胞会释放I L-33, I L-33激活固有免疫细胞,包括Ⅱ型先天淋巴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从而驱动2型炎症㊂同时, I L-33还激活树突状细胞和C D4+T细胞,促进T h2㊁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B细胞产生抗体[7]㊂12I L-33的结构及其细胞外释放机制人类I L-33蛋白由两个进化保守结构域(核结构域和细胞因子结构域)组成,两者由高度分化的中心结构域分开,包含染色质结合基序和炎性蛋白酶以及凋亡蛋白酶的裂解位点㊂I L-33的释放存在特殊的机制:当上皮损伤和应激时,细胞质膜和核膜失去完整性,I L-33在坏死过程中被被动释放㊂当细胞凋亡时,I L-33保留在细胞内,并被凋亡蛋白酶如c a s p a s e-3和c a s p a s e-7灭活㊂当暴露于抗原或受外界环境因素刺激时,全长的I L-33会在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或细胞应激)时在胞外释放,招募并活化上述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细胞,启动气道过敏性炎症反应㊂炎症反应产生的蛋白酶又可以反向作用于全长的I L-33,降解其中心结构域,释放I L-1样细胞因子域,从而使其失活[5]㊂由于I L-33始终处于一个自动调节的稳态,因此以抗体阻断I L-33可导致稳态失衡从而诱发其他疾病,而阻断S T2又可能导致游离S T2被阻断,从而影响其他细胞的功能㊂这也是目前在开发I L-33靶向治疗中的难点㊂13I L-33与过敏性哮喘那么,I L-33与过敏性哮喘之间的临床研究进行的如何?从患者哮喘表型来看,在G a s i u n i e n e等[8]2019年发表的研究中,观察了I L-33与哮喘表型之间的关系㊂研究纳入了哮喘患者(n=115)和健康受试者(n=85),将哮喘患者按表型分为过敏性/非过敏性㊁嗜酸性/非嗜酸性㊁肥胖/非肥胖㊁使用/未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 n h a l e d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 s,I C S)㊁严重程度(根据G I N A分为轻㊁中㊁重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I L-33的浓度㊂结果显示,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血清I L-33水平高于非过敏性哮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高于非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未用I C S的哮喘人群高于已经使用了I C S的患者,在肥胖与否和严重程度方面没有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结果[8]㊂在人群年龄方面的差异也有一篇2019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非老年性哮喘患者的血清I L-33水平低于老年性哮喘患者[9]㊂在哮喘急性加重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加重期,患者上呼吸道(鼻咽拭子采样后测定)的I L-33水平与上呼吸道I L-5和I L-13水平相关(R=084㊁076,P值均<001),也与下呼吸道(通过诱导痰样本测定)的I L-13水平相关(R=049,P=003),都较非急性加重显著增高[10]㊂m R N A表达也有同样的相关性㊂下呼吸道I L-13水平与下呼吸道I L-33水平也呈正相关(R=084, P<001),I L-13㊁I L-33水平与呼出气一氧化氮呈正相关,I L-5水平与嗜酸粒细胞呈正相关㊂而且,这种I L-33和T2型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即使在急性加重4周后仍然存在[10]㊂另一篇研究证明了支气管纤毛细胞是I L-33在病毒驱动下的哮喘恶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局部来源[11]㊂在病毒感染时,I L-33通过抑制固有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削弱了抗病毒能力,是导致病情恶化的必要因素㊂通过尘螨致敏小鼠模型发现,I L-33减弱了哮喘小鼠上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可以抗病毒的干扰素-β的水平,也降低了树突状细胞产生T h1型抗感染免疫的活性,但对T h2型免疫反应没有影响,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过敏性气道炎症的长时间存在,从而促进病毒诱发过敏性哮喘炎症的发生㊁发展[11]㊂2I L-2521概述I L-25是一种多源化的上皮因子㊂它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结构细胞 上皮细胞㊁内皮细胞;先天免疫细胞 如嗜酸粒细胞㊁嗜碱粒细胞㊁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获得性免疫细胞 T h2细胞,是典型的T2炎症因子㊂它的受体也分布在以上这些细胞上,此外还包括一些近年来发现或证实的细胞亚类,如T h9细胞,先天淋巴细胞Ⅱ型,Ⅱ型髓样细胞㊂另外,自然杀伤性T细胞㊁树突状细胞㊁成纤维细胞上也发现其受体的存在㊂这些细胞和I L-25之间形成互动,导致过敏性炎症和组织过㊃7181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12月第40卷第23期I n t JR e s p i r,D e c e m b e r2020,V o l.40,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度修复,从而促进T h2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促进了哮喘的发生㊁发展[12]㊂22I L-25与过敏性哮喘 B e a l e等[13]研究发现,哮喘恶化时鼻病毒诱导的I L-25促进T h2型炎症和过敏性肺部炎症的发生㊂鼻病毒感染后,健康个体和哮喘患者的鼻黏液中I L-25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在哮喘患者中,I L-25表达水平增加更高㊂我们之前的研究也证实,I L-25及其受体的两个部分 I L-17R A和高亲和力受体I L-17R B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中较过敏性非哮喘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表达增高[14],抗原激发试验可导致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表面的I L-25受体在抗原刺激后7h和24h动态增高[15]㊂团队的其他成员所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在嗜碱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㊂而且,随着抗原激发的过程,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血浆I L-25水平也呈动态的增高[16-17]㊂我们近期的研究还发现,对尘螨过敏的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哮喘患者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血浆I L-25水平在治疗后第12个月较治疗基线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着尘螨特异性I g G4水平(即特异性免疫治疗阻断抗体)的明显增高㊂I L-25作为T2炎症的成员之一,也可以作为一种哮喘内型进行患者临床特征的探索㊂来自武汉同济甄国华教授的团队在2014年的B l u e J o u r n a l中发表了有关I L-25内型哮喘的研究结果[18]:他们发现,哮喘患者支气管黏膜的上皮因子转录水平I L-2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黏膜下I L-25阳性的细胞数目在哮喘患者显著增多,支气管刷检标本中I L-25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I L-17R B的转录体水平也在哮喘患者中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两者具有相关性㊂以支气管黏膜I L-25表达中位水平进行划分,将哮喘患者分为I L-25高表达内型组和I L-25低表达内型组㊂分析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低表达内型,高I L-25表达内型组的诱导痰㊁支气管内膜上皮中嗜酸粒细胞的比例更高㊁基底膜增厚更为明显㊁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的过敏原种类更多,血清I g 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更高㊂但也看到了I L-25高表达内型的优点,即患者对吸入激素的治疗敏感性更好:高I L-25内型组治疗4周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 o r c e d e x p i r a t o r y v o l u m e i no n es e c o n d,F E V1)和气道高反应性(P D20水平)的改善值较低内型组显著增高,且疗效持续至第8周,提示I L-25高表达内型是一种更为良性的哮喘内型[18]㊂3T S L P31概述 T S L P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最初被认为是淋巴细胞生长因子㊂它是一种上游细胞因子,通过与由T S L P R和I L-7受体(I L-7R)组成的高亲和力异构体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㊂T S L P主要由活化的肺和肠上皮细胞㊁角化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㊂然而,树突状细胞㊁肥大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也可能产生T S L P[19]㊂32 T S L P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在肺内,不同表型/内型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涉及的广泛的刺激,如过敏原㊁细胞因子㊁呼吸道病毒㊁细菌和真菌产物㊁机械应激和香烟烟雾提取物等,都可诱导肺上皮细胞释放T S L P㊂释放的T S L P与效应细胞表面的T S L P高亲和力受体T S L P R结合,同时与其受体的另一部分I L-7Rα形成异二聚体,启动效应细胞的活化㊂T S L P的效应细胞和后续的效应反应包括:肥大细胞㊁活化后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树突状细胞和Ⅱ型先天淋巴细胞,活化后促进T h2型炎症反应的极化;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后促进细胞活化脱颗粒[20]㊂而且,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有所不同, T S L P/T S L P R/I L-7Rα形成三聚体后,激活J A K1和J A K2激酶,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促进嗜酸粒细胞的趋化和存活;通过核因子κB的活化促进树突状细胞的T h2细胞极化;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以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磷酸化途径导致细胞增殖㊁抗凋亡和迁移功能[21]㊂33 T S L P抗体的临床应用研究对于上皮因子抗体的研究最为成熟的是抗T S L P抗体,2014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发表了加拿大M c M a s t e r哮喘研究中心的T S L P抗体临床研究数据:治疗前,过敏性哮喘患者在特异性过敏原激发后均产生典型的气道速发相和迟发相反应(即吸入过敏原后7h和24h内的双向F E V1的降低),抗T S L P抗体治疗后的第1个月和第2个月,再次进行过敏原激发后治疗组的F E V1降低明显减弱,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同时还伴随着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㊁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减少[22]㊂目前,全球有5种抗T S L P抗体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1],绝大多数都是重组的I g G1单克隆抗体,其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A m g e n公司的T e z e p e l u m a b已经进入Ⅲ期临床研究,属于I g G2γ单克隆抗体㊂4展望目前,针对于上皮因子表型的治疗方面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针对T2类型的抗体理论上可以通过负反馈的机制改善上皮因子的过度表达㊂新近对于奥马珠单抗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来自气道上皮因子高表达的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有效性比低表达患者更好㊂气道上皮既是哮喘炎症的受累靶点,也是参与哮喘启动和发生㊁发展的重要源头[23]㊂上皮因子是各类亚型哮喘的重要始动和促进因子,尤其是过敏性哮喘㊂上皮因子与过敏性哮喘之间的相关靶细胞(先天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细胞)之间都存在密切的作用,从不同的机制(抗原依赖性和非抗原依赖性)促进过敏性哮喘的发病,分析上皮因子的内型可能对今后的个体化治疗产生影响㊂目前针对上皮因子内型哮喘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动物㊁细胞体外研究和体内前研究阶段,对于不同上皮因子内型在不同哮喘表型中的分布尚不清楚㊂针对上皮因子的靶向治疗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㊂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 G l o b a lI n i t i a t i v ef o r A s t h m a G l o b a lS t r a t e d y f o r A s t h m a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2019S h t t p w w w㊃8181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12月第40卷第23期I n t JR e s p i r,D e c e m b e r2020,V o l.40,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g i n a s t h m a o r g2 M u r a r oA L e m a n s k e R F J r H e l l i n g sP W e ta l P r e c i s i o nm e d i c i n e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l l e r g i cd i s e a s e s A i r w a y d i s e a s e sa n da t o p i c d e r m a t i t i s-P R A C T A L Ld o c u m e n t o f t h eE u r o p e a nA c a d e m y o f A l l e r g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I mm u n o l o g y a n d t h eA m e r i c a nA c a d e m y o f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I mm u n o l o g y J J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1613751347-1358D O I101016j j a c i2016030103 R o a nF O b a t a-N i n o m i y aK Z i e g l e r S F 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d e r i v e dc y t o k i n e s m o r et h a n j u s ts i g n a l i n g t h e a l a r m J J C l i nI n v e s t201912941441-1451D O I101172J C I1246064 W a n g W L iY L vZ e ta l B r o n c h i a la l l e r g e nc h a l l e n g eo f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t o p i c a s t h m a t r i g g e r s a n a l a r m i n I L-33T S L P a n dI L-25r e s p o n s ei nt h ea i r w a y se p i t h e l i u m a n d s u b m u c o s a J JI mm u n o l201820182221-2231D O I104049j i mm u n o l18007095 C a y r o l C G i r a r dJ P I L-33a na l a r m i nc y t o k i n ew i t hc r u c i a lr o l e s i n i n n a t e i mm u n i t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a l l e r g y J C u r r O p i n I mm u n o l20143131-37D O I101016j c o i2014090046 K a m i j oS T a k e d a H T o k u r aT e t a l I L-33-m e d i a t e d i n n a t er e s p o n s e a n da d a p t i v e i mm u n ec e l l sc o n t r i b u t et o m a x i m u m r e s p o n s e s o f p r o t e a s e a l l e r g e n-i n d u c e d a l l e r g i c a i r w a yi n f l a mm a t i o n J J I mm u n o l201319094489-4499D O I104049j i mm u n o l12012127 D r a k eL Y K i t aH I L-33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f u n c t i o n s a n dr o l e s i na i r w a y d i s e a s e J I mm u n o lR e v20172781173-184D O I101111i m r125528 G a s i u n i e n eE J a n u l a i t y t eI Z e m e c k i e n e Z e ta l E l e v a t e dl e v e l s o fi n t e r l e u k i n-33a r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a l l e r g i c a n de o s i n o p h i l i c a s t h m a J S c a n d JI mm u n o l2019895e12724D O I101111s j i127249 U l a m b a y a rB L e eS H Y a n g E M e t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e p i t h e l i a l c y t o k i n e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h e n o t y p e sof e l d e r l y a s t h m aJ A l l e r g y A s t h m a I mm u n o lR e s201911179-89D O I104168a a i r20191117910 P o u l s e n N N B j e r r e g a a r d A K h o o S K e t a l A i r w a yI n t e r l e u k i n-33a n dt y p e2c y t o k i n e si na d u l t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u t e a s t h m a J R e s p i r M e d201814050-56D O I101016j r m e d20180501611 R a v a n e t t i L D i j k h u i s A D e k k e r T e t a l I L-33d r i v e si n f l u e n z a-i n d u c e da s t h m a e x a c e r b a t i o n s b y h a l t i n g i n n a t e a n da d a p t i v ea n t i v i r a li mm u n i t y J 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1914341355-1370D O I101016j j a c i201808051 12 Y a oX S u nY W a n g W e t a l 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25p l e i o t r o p i cr o l e s i na s t h m a J R e s p i r o l o g y2016214638-647D O I101111r e s p1270713 B e a l e J J a y a r a m a n A J a c k s o n D J e ta l R h i n o v i r u s-i n d u c e dI L-25i na s t h m ae x a c e r b a t i o n d r i v e st y p e2i mm u n i t y a n da l l e r g i c p u l m o n a r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 J S c iT r a n s lM e d20146256256r a134D O I101126s c i t r a n s l m e d300912414 T a n g W S m i t hS G B e a u d i nS e t a l I L-25a n d I L-25r e c e p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o ne o s i n o p h i l sf r o ms u b j e c t sw i t ha l l e rg i ca s th m aJ I n tA r c h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1416315-10D O I10115900035533115 T a n g W S m i t hS G S a l t e rB e t a l A l l e r g e n-i n d u c e d i n c r e a s e si ni n t e r l e u k i n-25a n di n t e r l e u k i n-25r e c e p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i nm a t u r ee o s i n o p h i l sf r o m a t o p i c a s t h m a t i c s J I n t A r c hA l l e r g y I mm u n o l20161704234-242D O I10115900044924816 S a l t e r B M O l i v e r i a J P N u s c aG e t a l I L-25a n d I L-33i n d u c eT y p e2i n f l a mm a t i o n i nb a s o p h i l s f r o ms u b j e c t sw i t ha l l e r g i ca s t h m a J R e s p i rR e s2016175D O I101186s12931-016-0321-z17 T w o r e k D S m i t h S G S a l t e r B M e t a l I L-25r e c e p t o re x p r e s s i o no n a i r w a y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 af t e r a l l e rg e n ch a l l e n g ei ns u b j e c t sw i t ha s t h m a J A mJ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 M e d20161939957-964D O I101164r c c m 201509-1751O C18 C h e n g D X u eZ Y i L e t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i n t e r l e u k i n-25i s ak e ym e d i a t o r i n T h2-h i g h c o r t i c o s t e r o i d-r e s p o n s i v ea s t h m a JA mJR e s p i rC r i tC a r eM e d20141906639-648D O I101164r c c m 201403-0505O C19 V a r r i c c h iG P e c o r a r o A M a r o n e G e ta l T h y m i cs t r o m a ll y m p h o p o i e t i ni s o f o r m s 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o r d e r s a n dc a n c e rJ F r o n tI mm u n o l201891595D O I103389f i mm u20180159520M a r o n eG S p a d a r oG B r a i l e M e ta l T e z e p e l u m a b an o v e lb i o l o g ic a lt h e r a p y 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s e v e r eu n c o n t r o l l e da s t h m a J E x p e r tO p i nI n v e s t i g D r u g s20192811931-940D O I101080135437842019167265721M a t e r aMG R o g l i a n i P C a l z e t t aL e t a l T S L P i n h i b i t o r s f o ra s t h m a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f u t u r e p r o s p e c t s J D r u g s2020805449-458D O I101007s40265-020-01273-422 G a u v r e a uGM O'B y r n eP M B o u l e tL P e ta l E f f e c t so fa na n t i-T S L Pa n t ib o d y o na l l e r g e n-i n d uc e da s t h m a t i cr e s p o n s e sJ NE n g l JM e d2014370222102-2110D O I101056N E J M o a140289523 S y C B S i r a c u s a M C T h e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 t e n t i a lo ft a r g e t i n gc y t o k i n e a l a r m i n s t ot r e a ta l l e r g i ca i r w a y i n f l a mm a t i o n JF r o n t P h y s i o l20167214D O I103389f p h y s201600214收稿日期2020-08-02㊃9181㊃国际呼吸杂志2020年12月第40卷第23期I n t JR e s p i r,D e c e m b e r2020,V o l.40,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年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范文

《2024年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范文

《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篇一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一、引言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Th1细胞和Th2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两种主要细胞亚群,在CIA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以期为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DBA/1J小鼠作为实验对象,根据实验需求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关节炎模型组等。

2. 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建立采用鸡II型胶原蛋白(CⅡ)免疫小鼠以建立关节炎模型。

3. 实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及关节液中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含量,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三、实验结果1. Th1/Th2细胞动态变化在CIA小鼠模型中,Th1细胞数量在关节炎发作初期增加,随后逐渐降低;而Th2细胞数量则呈相反趋势,即在早期较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升高。

这一结果表明在CI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Th1和Th2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机体出现了免疫偏移。

2. 细胞因子动态变化IFN-γ(Th1型细胞因子)和IL-4(Th2型细胞因子)等细胞因子在CIA小鼠模型中的含量与Th1/Th2细胞的动态变化相一致。

此外,还观察到其他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在关节炎发作期显著升高。

3. 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及炎症反应关节液中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高于外周血,表明关节局部的免疫反应更为活跃。

同时,关节液中的炎症反应程度与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在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中,Th1/Th2细胞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出现免疫偏移。

过敏性疾病中辅助性T细胞的转录通路

过敏性疾病中辅助性T细胞的转录通路

过敏性疾病中辅助性T细胞的转录通路张媛;王成硕;张罗【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30)6【摘要】目前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不仅局限于1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1,TH1)和2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1,TH2)的双重调节框架,新近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和促炎TH17细胞亦受到重视.外周T细胞克隆的分化主要取决于相应转录调节因子主导的转录通路,包括T-bet(TH1)、GATA-3(TH2)、FOXP3(Treg)以及ROR-γτ/ROR-α(TH17).本文对不同T细胞亚群的转录调控机制及其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总页数】5页(P770-774)【作者】张媛;王成硕;张罗【作者单位】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8【相关文献】1.鼻息肉组织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相关转录因子表达 [J], 程万民;郑春泉;田洁;史桂英2.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瓣膜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7和辅助性T细胞2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段长恩;秦卫玲;周朝元;韩培立;杨秀滨3.调节性T细胞CD39-CD73-腺苷通路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 [J], 李明;李邻峰4.滋阴补中汤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细胞因子失衡的调节作用 [J], 陈俊玲;陶艳丽;王东;李明华;戴明5.IL-38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辅助性T细胞17转录因子的影响 [J], 张继云;王梅;赵旌;李文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a s n i hc e A.T e c t k n rf e i cu i g I N・ ,T F— ,I 2,I 4 ,I - n s H m fal h c r ・ n d y a d5 w t c ik n OV 0 h h yo ie p o l n l d n F J i y N L- L L 5 i e l o e mi ewe e e l t v u t d b C Re u t T e I N- / L4 ai a e r a e r m . 3 i e a a h l xs mie mo e . 7 i e n r a o t l l a ae y F M. s l h F - I s: y r t w sd c e s d fo 3 9 n t p ya i o h n c d lt 0 8 n t o l c nr o h m o g o p h e mi e i . 2.0 6 d 1 2 /k t ru .T c n 0 3 . 4 a . 8 g g E OH x fRP ru i ly d ad w — g l t n f rs r m L 4 a d T — l v l n e to S g o p d s a e o n r u a i e u I - n NF e es p e o o n h w d ic e s d lv l fI a d s o e n r a e e es o N- t e c re p n e tI N一 I - ai f1 9 2 8 n . 4. n u i n: e E OH e t f F J wi t o r s o d n F L 4 r t o . 2, . 5 a d3 1 Co c so T t x .o y hh o l h
M o u a i n 0 he Thl d l t0 ft /Th is i t na y a i ie m o l 2 b a n he a ph l xs m c de
W NG Qn ,W NG yn ・ , U in A i一 A 0g G O La —
和 T 2型细胞因子 I-、 - h L4 I 5水平 。结果 : L 过敏模 型小 鼠 IN I- F一 L 4为 0 8 , .7 而正 常小 鼠 IN  ̄ I- F ./L4为 39 , 明过 敏小 鼠 / .3说
T lT 2异 常偏 向 T 2漂移。0 3 、. 和 12 / g h/h h .2 0 6 4 .8gk 各剂量组能 明显 提高 IN J水平 ( 0 0 、 0 0 F- y P> . 5 P< .5和 P< . 1 , 0 0 ) 降低 I- L 4水平( 0 0 、 0 0 P> .5 P> . 5和 P< .5 , 0 0 ) 其相应的 IN I- F . L4分别 为 1 9 、.5和 3 1 。结论 : .228 .4 炒紫 苏子 醇提物 能够纠正 过 敏小鼠 T l T2异 常偏 向 T2漂移 , h/ h h 恢复正 常 ,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 [ 键词] 紫苏子 ; N J T E ; - I一 ; 关 I - ;N — I 4; 5 流式细胞仪 F y L 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X(0 7 0 -570 004 4 20 )70 9 -3
[ 摘
要 ] 目的 : 研究炒紫 苏子 醇提 物对 过敏小 鼠模型 T lT 2漂 移和纠正作 用。方法 : h/ h 设正 常对照组 、 过敏模 型组 、 炒
紫苏子醇提取物 0 3 、. 4和 12 / g各剂 量组 小 鼠共 5 。利用 流式 细胞 仪技术测定 Tl 型细胞 因子 I-、F .、 N . .2 0 6 . 8s k 组 l 1 L2 INJ T F y
Da i 6 3,Ch n l an 1 02 1 ia
, N i・ i , H u n —i.D l n Mei lU i rt, DO G N uN u S IG a gX a ai dc n esy a a v i
[ s at Obet e T eeth ouai fh h / h i y h t H et f atdprl se ( s nte n Abt c] r jc v :odt em dlt no eT l T 2ba b eEO x s eia ed m )i — i ct o t s t .o r e o l ha
a h lx s mie mo e. eh d T e mi e w r iie a d ml no 5 g o p ,n mey 1 2 0 6 d 0 3 / g E O e t o P p ya i c d 1 M t o s: h c e e d vd d r o y i t ru s a l . 8, . a . 2 g k t H x . fR S n 4 n
g o p,a a h lxs mo e n o ma o t 1 ru n p ya i d l d n r l n r .Al t emie e c p rt en r a o t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e st e yi a c o l h c x e t o o l c nr l f h m we e s n i z d b i mmu ie nr p r o e l nzdit ei n a y a t l
维普资讯
王钦富等
过敏小 鼠模型 T l T 2漂移和 纠正 h/ h
第 7期
过 敏 小 鼠模 型 T l T 2漂 移 和 纠正① h/ h
王钦 富② 王永奇 ② 郭 连英 ③
中国图书分 类号 R 9 . 362
董妞 妞 ④ 施 广霞 ( 大连 医科 大 学病理 生理 教研 室 , 大连 16 2 ) 1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