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习斋先生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倡实学实行。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李塨,故有颜李学派之称。
第一节颜元的家世和生平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
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
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
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
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
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
明崇祯十一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
这一年,颜元才四岁。
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
崇祯十二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
当时,国事日非。
他曾上言:“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食粮。
出则抢掠,战则奔逃。
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
”他提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
其法是:“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
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
伍兵土著不可逃。
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①后来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
顺治四年(1647),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
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
不过,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
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
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
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
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
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颜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又字易直,河北博野人。
因室名"习斋",学者称他为习斋先生。
在在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方面,他的态度最为激进。
颜元出身贫寒,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还行过医以养家。
19岁中秀才,但随后却绝意科举,开设家塾,教授生徒。
这时,他笃信程朱理学,将自己的学舍称为"思古斋"。
35岁时,认识到理学空虚无用,开始崇尚"习行",把"思古斋"改为"习斋",订"习斋教条"二十则,其中提出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
晚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
后因漳水泛滥,书院被淹而停办。
颜元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弟子满天下,现有记录可查者,有一百多人。
颜元的著作,最主要的是《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颜元认为,要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必须兴办学校,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
"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 所以,颜元特别反对八股取士。
他尤其痛恨程朱理学把学者引入歧途,培养出来的人,只知掉弄虚文,而毫无"利济苍生"的能力。
因此颜元大力提倡"实学"、"实行",培养"经世"之才。
关于教育对人的作用,颜元认为主要在于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
有关于传统的名言190句

有关于传统的名言190句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天子章》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4、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5、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6、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
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
——恩格斯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8、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9、古老的种子,沱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泰戈尔10、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11、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苟子》。
12、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李觏《易论第九》13、疾学在于尊师。
——《各氏春秋·劝学》。
14、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艾略特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17、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朱舜水集·劝兴》。
18、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篇》。
1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20、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佚名2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文嘉《明日歌》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写怀》23、贫而无诌,富而无骄。
——子贡24、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25、谦逊是美德的色彩。
——提奥格尼斯26、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27、让一得百,争十失九。
中国古代诗人作家别称

1.有先生之称者卧龙先生→蜀汉、诸葛亮靖节先生→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东晋、陶潜羲皇上人→东晋、陶潜昌黎先生→唐朝、韩愈醉吟先生→唐朝、白居易广成先生→唐末、杜光庭逍遥先生→五代、郑遨通玄先生→五代、张荐明涑水先生→北宋、司马光南丰先生→北宋、曾巩濂溪先生→北宋、周敦颐明道先生→北宋、程颢伊川先生→北宋、程颐横渠先生→北宋、张载紫阳先生→南宋、朱熹考亭先生→南宋、朱熹象山先生→南宋、陆九渊诚斋先生→南宋、杨万里潜溪先生→明朝、宋濂正学先生→明朝、方孝孺阳明先生→明朝、王守仁震川先生→明朝、归有光亭林先生→清朝、顾炎武梨洲先生→清朝、黄宗羲南雷先生→清朝、黄宗羲船山先生→清朝、王夫之谢山先生→清朝、全祖望望溪先生→清朝、方苞聊斋先生→清朝、蒲松龄随园先生→清朝、袁枚惜抱先生→清朝、姚鼐中山先生→民国、孙文2.有居士之称者青莲居士→唐朝、李白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东坡居士→北宋、苏轼后山居士→北宋、陈师道清真居士→北宋、周邦彦稼轩居士→南宋、辛弃疾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龄更生居士→清朝、洪亮吉3.人物并称(一)孔孟→孔子、孟子孟荀→孟轲、荀况杨墨→杨朱、墨翟老庄→老子、庄子屈宋→屈原、宋玉马班→司马迁、班固枚马→枚乘、司马相如曹王→曹植、王粲徐庾→徐陵、庾信李杜→李白、杜甫王孟→王维、孟浩然高岑→高适、岑参元白→元稹、白居易刘白→刘禹钖、白居易刘柳→刘禹锡、柳宗元韩柳→韩愈、柳宗元韩欧→韩愈、欧阳修沈宋→沉佺期、宋之问温李→温庭筠、李商隐欧曾→欧阳修、曾巩苏辛→苏轼、辛弃疾苏陆→苏轼、陆游苏黄→苏轼、黄庭坚张柳→张先、柳永程朱→二程、朱熹陆王→陆九渊、王阳明孙洪→孙星衍、洪亮吉康梁→康有为、梁启超4.人物并称(二)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大毛公、小毛公→毛亨、毛苌大戴、小戴→戴德、戴圣儒家、墨家→显学晁错、贾谊→政论家建安七子→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阮瑀、孔融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二陆→陆机、陆云大谢、小谢→谢灵运、谢朓南徐北廋→徐陵、廋信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老杜、小杜→杜甫、杜牧小李杜→李商隐、杜牧郊寒岛瘦→孟郊、贾岛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词中二李→李煜、李清照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大范、小范→范雍、范仲淹南宋四大诗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元剧五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散曲双璧→张可久、乔吉刘基、宋濂→明初文宗刘基、高启→诗齐名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清初三大师→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归奇顾怪→归庄、顾炎武干隆江左三大家:袁枚、蒋士铨、赵翼南袁北纪→袁枚、纪昀南洪北孔→洪升、孔尚任近三百年四大思想家(胡适)→顾炎武、颜习斋、戴东原、吴稚晖5.儒家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6.九流十家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邹衍纵横家→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吕不韦、淮南王农家→许行小说家→宋牼。
明清实学——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实学教育途径
实学教育内容
实学教育方法
(1)实学教育目的——实才实德之士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 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 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培养人才安天下,使民众安居乐业,使天下富强
人才的类型
通儒
“全体之圣贤”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
专才
“偏胜之圣贤” “终身精一艺”
实用技术教育
★ “今世之儒,非兼农圃,则必风鉴、医卜,
否则无以为生。盖由汉、宋儒误人于章句,复苦于 帖括取士,而吾儒之道、之业、之术尽亡矣
艺能斋、钱谷与水学
(3)实学教育方法
★ 习行教学法 ★ 因材施教 ★ 兼顾全面又注重专长的教育方法
习行教学法 ——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
★“见理于事,因行得知”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 学生旺盛的、主动的实践精神
近代功利主义倾向
(2)实学教育途径 ——兴学校
缘由 八股和理学对于人们的摧残
培养 目标
“经济之臣”与“庸碌之臣”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三事: 正德、利用、厚生 六府: 水、火、金、木、土、谷 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
(3)实学教育内容——三事、六府、三物
六艺
体育教育
劳动教育
实用技术教育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进可以获禄,退还可以食力 ★ 习六艺与行六艺 ★ 小学要学六艺,大学更要学六艺 ★ 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
体育教育
★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
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 军事体育——人皆兵,官皆将 ★ 休闲运动体育,取法古代
颜习斋人性论刍议

颜 习斋的气质一元 论有 力的抨击 了理学 家 的“ 理善 气恶” 说, 并且辩驳道 : 程子云 : 论性 论 气, “ 二之 则不 是 。 又 日: 有 自幼而 ” “ 善, 自幼而恶, 有 是气禀 由然也。 朱子 日:才有天命 , ” “ 便有 气质 , 不能相离。 而又 日: 既是 此理 , ” “ 如何 恶?所谓 恶者 气也。……若 谓气 恶, ” 则理 亦 恶 ; 谓理 善 , 气 亦善 。 若 则 ”
是讲不 通的。性 与形统一且 为至善 , 因此颜习斋认 为人不 需“ 变化气质” 只需知性 、 , 尽性 。而尽性必通过形体 , 以 所
天所生成的人 与万 物 , 理 赋之性” 气凝之形” 是“ 与“ 的
结合 , 与万 物是“ 与“ ” “ 与“ 的辩 证统一体 。 人 理” 气 、性” 形” 将 自然规律之“ ” 理 统一 于物 质世界 之“ ” , 气 中 即为“ 在 理 事 中” 因此 , , 人与万物 倘若舍 去“ 气质之 形” 就不会 有“ 纯 理之性” 的存在 , 程朱 的错 误就是 把气 、 与形视 为分离 、 性 对立 的二物 , 为性 ( 认 即理 ) “ 是 至善 ” 而 气或 气质 有恶 。 ,
颜 习斋 在 人 性 论 上 , 以性 形 不 二 , 质 不 恶 , 质 “ 气 气 至
尊至贵有用” 为切人点 , 认为形是第一性 , 性是第二性。
在颜 习斋看来 , 质 ( 气 即身 体 与生 理机 能 ) 第一 性 是
的, 而性( 即人 的思想意识) 是第 二性 的。相对应 的宇宙之
存性编卷一颜习斋集页34颜习斋在强调人之习染就如衣之污可涤去的同时亦强调去蔽弃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莫为之力即蝇点不能复素存性编卷一颜习斋集页4在此他肯定了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性人可以主动积极地去改造只要愿意归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中外关于知错能改的名言

中外关于知错能改的名言中外关于知错能改的名言1、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周恩来2、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周易》3、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4、浪子回头金不换。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增广贤文》9、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10、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
——列宁11、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1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13、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1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17、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
——莎士比亚18、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一切都是好的。
19、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20、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2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白居易《与元九书》2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23、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与傅全美》2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2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27、人间最大的智慧,在于洞悉本身的弱点。
——法国28、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
——毛泽东2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30、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
薛瑄《读书录》卷十3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关于传统的经典名言大全

传统的经典名言关于传统的经典名言大全1、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2、仁者寿。
——《论语·雍也》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5、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6、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8、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9、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1、轻诺必寡信。
——《老子》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16、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1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1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19、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2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
——《荀子·修身》2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2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伊训》23、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2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26、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27、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2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29、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业堂文集
顏習齋先生傳
顏習齋先生名元字渾然博野人父昹為蠡縣朱翁義子遂姓朱為蠡人先生孕十四月而生既生啼甚壯有文在手曰生舌曰中足文蟬翅甚密時崇禎八年乙亥三月也戊寅畿內兵先生父被掠去遼東甲申鼎革癸巳為庠生名朱邦良先生幼穎異讀書二三過輒不忘學神仙導引取妻不近旣而知其妄乃益折節讀書朱翁以訟遁先生被繫而文日進塾師異之歎曰此子患難不能動豈可量乎年二十餘尊陸王學未幾歸程朱初先生父被掠去久之無音問母亦他適先生時思父涕泣而事朱翁媼至孝初不知父非朱氏子也齋曰藝能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門內直東曰理學齋西曰帖括齋皆北向凡習程朱陸王及制舉業者居之欲羅而致之以引進之也北空二齋左接賓右宿來學門外左六房設客榻右六廈容車騎東更衣亭西射圃堂東北隅庖廚倉庫西北積薪立學規甚備從游者數十人遠近翕然乃先生至卽雨經月不已日益甚書院臨漳漳水盛溢瀰漫七八十里人迹絶垣圮堂舍悉没先生歎曰此天意也乃辭歸文燦與門人不能留俱痛哭送之於是先生之教亦不能大行焉先是自孫徵君外先生自謂父事者五人曰刁文孝名包字蒙吉祁州人崇禎舉人高隱卒學者私諡曰文孝先生曰李孝慤名明性字洞初蠡人高隱卒先生私諡曰孝慤先生曰張石卿名羅喆清苑人徇難光祿寺卿羅彦之弟高隱曰張公儀名來鳳甯晉人崇禎舉人高隱曰王五公名餘佑字介祺新城人隱於五公山孫徵君門人而朝夕共學者曰王養粹字法乾蠡人棄諸生隱其後諸君子相繼歿養粹亦亡先生泫然曰吾無與為善矣天乎其終棄予也乎然進脩益刻厲不懈年七十寢疾七日而卒卒之時謂門弟子曰天下事尚可為若等當積學待用言罷而逝先生生平不欺暗室年三十與王養粹共為日記凡言行善否意念之欺慊逐時自勘注之嘗暮行委巷中背癢欲搔旋自省曰昏巷無人容貌不莊何以服鬼神又嘗曰吾尊孔學而抑程朱苟一事自欺何以逃程朱之鬼責故勇於改過以聖人必可學動必遵古禮老而彌篤鄉里有聖人之目乃遭人倫之變艱危貧阨終身一子殤遂無子以族孫為之後而傳其學者李孝慤先生之子塨一人而已
王源曰孔孟不得志天下變為秦王道熄而天下無復能平矣非明行其道之無人哉宋儒自謂能明能行而道其所道愈失其眞先生起而辨正之躬行以實之古今剝復之根不在是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而堯舜君民之業終不獲親見於其身亦可惜矣
顏習齋先生年譜序
源於癸未歲介李子剛主執贄於先生越歲先生殁時源在關中既反剛主以所輯先生年譜使源訂源為稍易體例芟繁閒有所補益既成為之序曰孔孟以前無所謂儒者儒卽君若臣功卽德治卽教孔孟窮而在下始以儒名然德卽功教卽治視二帘三王益皋伊傅周呂甯有殊哉先生嘗謂孔子不得已而周流大不得已而刪訂蓋著書立說乃聖賢之大不得已奈何以章句為儒舉聖人經天緯地盡性贊化之能一歸於章句而徒以讀書纂注為功乎噫此聖人之澤所以不被於天下者二千年於茲也先生崛起無師受確有見於後儒之高談性命為參雜二氏而亂孔孟之眞確有見於先王先聖學教之成法非靜坐讀書之空腐確有見於後世之亂皆由儒術之失其傳而一復周孔之舊無不可復斯民於三代於是砥行礪德一以禮樂為準射御書數並成其能毅然謂聖人必可學而終身矻矻於困知勉行無一言一事之自欺自恕慨然任天下之重而以宏濟蒼生為心於戲先生年譜具在可考而知也譜自三十歲以前剛主據先生戊辰自譜及夙所見聞者為之以後則據日記後之學者苟能以先生之學為學絕去空虛文字之習合體用經權文武為明親一致之功何德不可就何治不可興何亂不可除而三代之盛何不可以再見乎源與剛主及及門弟子共勉之且願與天下後世之有志斯道斯民者共勉之矣
楊耕夫曰余初未識顏先生亦不見先生所著書讀斯交可以見先生矣功實透徹一掃宋儒空言無補之習
平書訂〔清〕李塨撰
取士
平書曰古之教士不外六德六行六藝而上士中士下士皆士也為國任事分猷以備卿大夫之選故多練達偉敏弘毅之才未有徒以讀書能文為士者徒讀書能文且不足為士况所讀不過八股之文又出于唐宋明經進士之下哉嗟乎人才靡弱不振至宋已極而明殆有甚焉蓋上之所取在是則下之所趣亦在是既以八股為科舉則天下惟知習此之為學惟知習此之為士舉凡徳行道藝與所以致治勘亂之具概置不問一幸登第則政事聽之胥吏心力用之營求貪富貴競門户而無事則狥私以釀禍遇變則置安危于不顧□无忠良有用之才要皆時之問出而非科舉所能得者是敗壞朝廷者士而敗壞人才以為士者朝廷也故士必養之善而後取之精取之精而後用之當昔宣宗嘗謂楊溥曰教養有道人才自出徒循三載考績之文不行三物教民之典雖堯舜不能成允釐之治至哉言乎非三代以下賢君所能及然則不行鄉舉里選小學大學之法不足以得人才而不廢科舉不能行鄉舉里選小學大學之法所必然矣毎鄉立一學曰鄉學統于縣縣曰縣學統于郡郡曰郡學統于州藩州曰州學藩曰藩學統于京各立一師京曰太學大司成主之而統乎天下凡鄉人之子有聰明俊秀者八歲有異質者即五七歲亦可有疾病者即九歲十歲亦可但不可過十歲之外父兄言于鄉正而入之鄉學謂之鄉學生鄉師教之孝父母敬長上習幼儀認字不必讀書習小九九字以萬為數分門認之如天文地理之類為一卷五行八卦之類為一卷即俗所刊雜字而詳核之所習三字書而推廣之即解為訓詁其義即使書寫字日以十字為率三年可寫萬字反復學習五年無不通者通此萬字而俱能明其義俱能依正韵寫而不雜□□□□勝于今日名士十郎矣凡不率教者責不古之善政也獨是要上縣官缺舉選士除之中下縣官缺舉上士除之未有明文定途愚擬要縣上縣縣令缺以要上縣公正陞之公正缺以黄門院通政院御史府端揆府之選士除之縣師缺以成均府之選士除之縣丞缺以農部之選士除之縣正缺以禮部之選士除之縣尉缺以兵部金吾羽林之選士除之縣督缺以刑部之選士除之縣工缺以工部之選士除之縣同缺以貨部之選士除之中縣下縣縣令缺以中下縣公正陞之公正缺以藩府按院之上士除之縣師缺以藩師之上士除之縣丞缺以司農之上士除之縣正缺以宗伯之上士除之縣尉缺以司馬之上士除之縣督缺以司寇之上士除之縣工缺以司事之上士除之縣同缺以司均之上士除之凡縣鄉師缺以郡守郡師之中士為之鄉正缺以治中司理之中士為之鄉畯缺以藝郎之中士為之鄉廵缺以別駕典方之中士為之司市缺以節史之中士為之鄉師以下皆以本鄉之人下士轉中士以次上陞或才祇堪下士者終身其職如秀士不堪任下士與任下士而才亦不稱者則退為農與工髙自縣學黜與進之郡藩成均被退而終不能進為士者皆令改業為農工商平書曰習制器亦工事也學校立而選舉善上也然當學校初立之時人才尚未就緒須先以徵辟用之即定制後有奇才高士卓然翹楚者于學校選用外間一行之亦可鼓勵天下也
禮樂
平書曰人有斯須之不敬則慢易之心生而非禮矣有斯須之不和則乖戾之心生而非樂矣故禮樂之教不過使人無不敬無不和自一家推之鄉國天下莫不然自一身推之父子夫婦長幼親疏賔主上下莫不然事欲序而心欲純序者義也純者仁也自天子達于庶人莫不相親以仁相接以義則所謂四海之内合敬合愛將與天地同其和節而兩間奠麗萬物昭明風俗移易天下安有不治者乎故曰鐘鼓管磬羽籥千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兆綴疾徐樂文之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丄下周旋禓襲禮之文也曰器曰文皆末節矣其本不在於仁義而仁義不在于六府三事之修和百官庶政之各得其理也哉雖然器與文亦不易矣以言乎禮三禮五禮三百三千百王之同異歷代之善否曷可勝窮以言乎樂五聲六律七音八風清濁高下始終倫理尺度之短長製造之精致曷可勝辨古之教人莫不禮樂兼備然以由求之賢不能以兵農兼禮樂以禹益之聖不能以水火兼禮樂必欲盡人之相兼恐反不能致其精故予欲于取士之法但使射御書數無不通而禮樂則與兵刑食貨
分科而專習夫專習者亦器與文而已若夫禮樂之本則自鄉學縣學莫不合精粗本末而悉以教之蓋聖人治天下之大
《顔氏學記》卷八
舉人王先生源
王先生源字崑繩别字或庵順天府大興人其先世籍江南無錫有王玉者在明初以軍功起家戰亡白溝河子孫世襲為錦衣衞指揮僉事父世德仕崇禎朝國變後避地高郵痛野史載烈皇事多誣罔箸崇禎遺錄一卷子二長潔字曰汲公先生其次也兄弟皆少從清苑梁君以樟游梁君與汲公談宋儒學先生方髫齔聞之不首肎唯喜習知前代典要及關塞險隘攻守方略又從寍都魏禧為古文著兵論三十二篇以示禧禧大奇之曰此諸葛君之流也年四十餘以貧困始游京師貴人子弟或病其不為時文先生笑曰是尚需學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試遂中式康熙三十二年舉人或勸更應禮部試謝曰吾寄焉爲謀生計使無詬厲己耳時三藩平後競尚文學崑山徐尚書乾學開書局於吳之洞庭山招致天下名士先生與焉於儕輩中獨與劉處士獻廷善日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古今興亡之故方域要害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見皆相同云處士字君賢又字繼莊亦大興人負奇才年未五十死先生為作墓表言之輒流涕未幾遇李先生恕谷於京師大悅之曰自繼莊没豈意後見君乎恕谷微言聖學先生聞之沛然因持大學辨業去是之恕谷乃爲極言顏先生明親之道先生曰吾知所歸矣遂介恕谷往博野執贄顏先生門時先生年五十有六矣初先生自命豪傑每夜必置酒痛飲論議今古旁若無人醉則歷罵貴顯時流襍以諧謔恕谷徐規之曰君誤矣吾人當與古賢聖仁人衡長短乃卑之較論時輩邪先生大悔效習齋日記立省身錄以糾身心得失習禮終日正衣冠對僕隸必肅恭然自負經世之略益堅每曰吾所學乃今始可見之行事非虗言也當吳三桂畔天下騷動先生笑曰無事也三桂鼓行而前直抵中原上策也順流而下以取金陵跨江而守中策也徘徊荊襄延日引月此成禽耳駑馬戀棧安知遠圖必無事矣已果如其言及聞顏先生學乃箸平書十卷一曰分民謂士農工商以分之甲保鄉以合之立鄉官曰正曰畯曰巡以治之而奸民游食異端則變之除之也二曰分土謂道全矣文者其餘耳至於魏晉南北朝五代之君四者俱失而僅存其文或獨用其武或五者俱失故其亡也或數十年或數年而北魏立國敢强雖無大功德於民而君臣代有賢人故享國獨久及至孝文修明禮樂粲然稱極盛而魏氏之衰卽基於此嗟乎後之君臣徒欲以文治天下亦安見賦詩可以退敵而大學章句足解厓山之禍也乎吾故為之說曰為天下者德以爲本而法與武敎與文輔之五者之中不急者唯文也四者闕一不可以為國矣不急者唯文也立國論
《顔氏學記》戴望卷十
顏李弟子錄
王之佐蠡人顏先生始敎而受學焉
彭好古字敏求蠡人父通與顏先生友善
朱體三蠡人
王堂字恖古蠡人
石鸑博野人
石鸞字子雲
李仁美
王恭己
李全美
孫秉彝
齊觀光
賀碩德
張澍字霖生剝人
宋希濂字方舟蠡人
石繼撙博野人
馬遇樂博野人從顏先生游能規過先生稱之
顏亨顏先生從弟也父曰愉如亨與弟利皆學士相見禮于先生顏士倧字宗人顏先生族子也與弟士俊士佶士鈞士矦士鎭士銳俱從學
顏爾檥先生同高祖族子也先生喪子養以爲嗣爾檥孝友善習禮得先生歡心焉
顏修己字敬甫爾儼字畏甫希濂字廉甫皆顏先生族子敬甫學律畏甫學數廉甫學書皆自先生發之
顏保邦顏先生族孫也有勇力生敎之騎射技擊諸蓺
賈士珩漢軍人
宋瑜東平人
朱肖文蠡人
李培字益溪蠡人孝慤先生次子恕谷之弟也幼從恕谷學稍長與弟埈壧竝從學顏先生
邊之藩字海若博野人從學顏先生先生稱其有孝卹二行日吾門有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