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渔歌子
小语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四年级语文教案预设目标:赏析《渔歌子》,体会词中画面的美,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请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课件)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____(省、市、区、县)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个多音字。
“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味道很鲜美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
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
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
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
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教师由前面的集体读引: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sāi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四年级必背古诗下册

四年级必背古诗下册古诗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古诗的技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的必背古诗。
1、第1课《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2、第1课《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①洞庭:湖名。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3、望洞庭《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①忆江南:词牌名。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4、第23课《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5、第23课《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古诗《 渔歌子》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渔歌子》【唐】张志和翻译及读后感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作品之一,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读后感:
原文《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翩翩飞翔,桃花在流水中摇曳,鳜鱼在水中肥美。
身穿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无需归去。
读后感: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作者通过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等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青箬笠、绿蓑衣则增添了一份朴素和清新的氛围。
诗中透露着一种恬淡之美,仿佛置身于山水间,感受着自然的宠爱。
诗人通过描述身着青箬笠、绿蓑衣的形象,似乎将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与风雨共舞,与山水共存。
整首诗简短而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唤起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斜风细雨中的“不须归”更显得一种豁达和释然,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亦或是对俗世纷扰的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渔歌子》通过朴素的诗意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一种清新、淡泊的感觉。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准备: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
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忧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
〔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3、同学们,假设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学生吟诵《渔歌子》。
《渔歌子》

03
渔者身着青箬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无需归去
。形象展现了渔者的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意和象征意义
诗意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渔者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超脱世俗 、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象征意义
渔者形象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自然景色则象征着和谐、宁静的精神家 园。整首诗词寓意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表达方式对比
在《渔歌子》中,诗人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与其他同类诗词的华丽辞藻形成鲜明对比, 凸显其质朴之美。
与作者其他作品的互文性解读
主题互文
诗人在其他作品中亦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与《渔歌子》的互文解读,可发现诗人一贯的生态观 念与人文情怀。
风格互文
诗人的其他作品多表现豪放洒脱的风格,与《渔歌子》的质朴自然相互补充,共同展现出诗人的多样 化艺术风貌。
如何传承与弘扬《渔歌子》的文化精神
融入教育体系
将《渔歌子》等经典诗词融入中 小学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研讨会等 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渔歌 子》及其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
化的普及与传播。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 体平台,以短视频、音频、图文 等形式传播《渔歌子》等经典诗 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
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在词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渔翁”象征着隐逸之士,“桃花”象征 着美好与纯洁,“流水”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这些象征元素丰富 了词的意境,使其更具哲理性与思想深度。
23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孟庆华《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
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
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
《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
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
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
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
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23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孟庆华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音乐、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与诗歌齐名的古代文学体裁——词(出示课件,回忆什么是“词”。
)大家还记得《忆江南》吗? 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2、你们还会背诵其它的词吗?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4、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写渔夫的歌)“渔歌子”作为词牌名,最早出就是出自民间的渔歌。
二、词中赏画,品味意境(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自由地朗读这首词,一直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了为止。
2、师:这一首词的作者是张志和,谁愿意来介绍介绍他的资料。
(出示相关视频介绍)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
他把画画的这种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
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在这首《渔歌子》中,张志和给我们画了什么,快把它找出来,标上记号。
3、师: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把这些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如果我在这个位置写上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该写在哪边?(为什么?)蓑衣穿在身上,箬笠定戴在“头上”。
5、谁到黑板上来写,把这九种景物补充完整,其他同学小组合作,写在老师发的纸张上。
看看哪个小组的构思最巧妙。
6、“斜风细雨”要写在哪才像幅画呢,又该写成什么样呢?7、学生汇报,互相评价同学写的,并肯定这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渔 歌 子
张志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李 杜 ……
岑
参《渔父》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渔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 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 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 《玄真子》。
西塞山 青箬笠 斜风细雨
白鹭
鳜鱼
绿蓑衣 桃花流水
•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 潺,鲫鱼又鲜又肥。“我”带着青色的斗 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 细雨,“我”都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