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黄河故道与白马文化

合集下载

河毓牧野——新乡黄河历史文化综述

河毓牧野——新乡黄河历史文化综述

河毓牧野曹岗险工土地平旷、水草肥美而成为商都朝歌郊外的农、畜牧业基地,故新乡有牧野之乡之称。

黄河不仅给新乡留下了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还为这片大地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新乡有面积12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古城、孟庄遗址、辉县褚丘商朝贵族墓葬。

在新乡,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战国铸铁遗址,说明新乡在战国时期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铸铁、冶炼技术。

北宋以前,河道相对稳定的黄河使新乡长期繁荣发展。

以濒临黄河的原阳为例,从西汉到唐宋年间,就先后涌现出十几位官居宰相的著名人物,特别在唐朝,有7人官至宰相。

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亮,有出将入相、气度宽宏的娄师德,有明哲保身、风趣圆滑的杨再思,更有移风易俗、以德服人的杨绾,及一门三相的韦氏父子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

在那个时期,原阳还留下了跪履三约、细柳屯兵、唾面自干、毛遂自荐等成语典故,原阳也由此成为“宰相之乡”和“成语之乡”。

晋之陆机,唐之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宋之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诗词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优美诗篇。

南宋罗泌所著《路史·禅通记》记载,造字有功被黄帝任命史官的仓颉,也生于原阳。

西汉初期生于原阳的丞相、历算学家张仓,其参与增补校正的《九章算术》,对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乃至2000多年后的2020年,我国新研制的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以“九章”命名。

太行巍巍,黄河汤汤。

新乡,虽非历朝历代的国都,却发生了一个又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鸣条之战促使夏商更替,牧野之战导致商周改朝,比干剖心谏纣受世人敬仰,张良刺秦掀起抗秦暴政高潮,官渡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奇迹,陈桥兵变造就大宋江山,岳飞抗金留下十八座营盘……大河汤汤,盛世煌煌。

翻开现今的地图,原阳的沙岭、回湾、夹滩,封丘的顺河街、河东、堤湾,长垣的大浪口、小堤西、东河集,延津的新堤、沙门、河道村等一个个与黄河有关的地名,在有着诗经之乡美誉的新乡,讲述着古黄河的故事,展现着曾经的盛世,诉说历史的兴衰。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

2020年第5期史志学刊NO.5.2020总第35期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Serial No.35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为依托,打造精品旅游区的发展计划,深入发掘楼阳生书记提出的“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文化内涵,我刊拟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三大旅游板块”,开展深层次研讨,为推进山西省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发挥史志事业资政服务功能作出积极贡献。

本栏目特邀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春平主持。

黄河文化界定的初步思考刘益令(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太原030001)摘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黄河文化研究逐步进向深入。

对黄河文化的概念、内容、特点、价值等基本问题作出界定,是深化研究的前提,也是关键。

本文从黄河文化基本研究状况;定义、界限和主要元素;价值和特点三个方面作初步研究。

关键词黄河文化基本问题初步思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又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全面系统研究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作出科学界定,是极其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一、黄河文化研究基本状况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文化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后渐成体系,中共十八大之后蓬勃发展。

(一)有关黄河的著作较具影响的著作有:岑仲勉《黄河变迁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谭其骧《黄河史论丛》(198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水利学会《黄河水利史论丛》(1987年陕西科技出版社)、侯仁之《黄河文化》(1994年华艺出版社)、王珽《黄河故道考辨》(1995年华东理工大出版社)、《黄河文化百科全书》(2000年四川辞书出版社)、王星光《黄河与科技文明》(2000年黄河水利出版社)、李学勤、徐志军《黄河文化史》(2003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张华侨、王健《中国黄河调查》(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鲁枢元《黄河史》(200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2008年巴蜀出版社)、辛德勇《黄河史话》(2011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比尔·波德《黄河之旅》(2012年南海出版公司)、程遂营《黄河上的古都》(中国财经出版社)、侯全亮、李肖强、郑胜利《黄河400问》(2016年黄河水利出版社)、宋瑞、金准等《“一带一路”与黄河旅游》(2017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美〕戴维·艾伦·佩兹《黄河之水:蜿蜒中的现代中国》(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陈作者简介:刘益令(1963—),男,山西繁峙人,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一级巡视员,研究方向为地方志理论,历史文化。

黄河故道沿线城市文化遗产汇总

黄河故道沿线城市文化遗产汇总

城市遗产数量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其他故黄河水利工程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开封19项41项253项以上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黄河故道大堤开封包公祠、开封府景区、中国翰园碑林、龙亭公园、铁塔公园、开封城墙朱仙镇清真寺尉氏兴国寺塔开封东大寺尉氏朝阳岗汉墓群、仓颉墓、子羽墓、郦食其、郦商墓、庞涓墓张仪墓、张耳墓、昭灵后墓张良墓、曹植墓、黄土岗秦汉墓地、横寨明墓群清明上河园、开封府景区、祐国寺塔、北宋东京城遗址、隋唐故城、铁生沟冶铁遗址、等焦裕禄烈士墓、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大相国寺梵乐、二夹弦、汴绣、汴京灯笼张、麒麟舞北宋官瓷烧制技艺、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马豫兴桶子鸡、锣戏、针灸铜人商丘9项55项200项以上黄河故道故堤商丘段、外黄故城遗址、童饷堌白云寺庄子故里木兰祠三陵台孔子还乡祠商祖祠陶山碉楼、戴氏宗祠、刘集关帝庙、蚕姑庙、山陕会馆、赵楼“武德堂”、东关牧师楼、王氏三烈故居、三官庙、商汤庙、赵尔庄清真寺、林堂观音寺汉墓庄子墓潘从正墓刘佑全墓丁楼汉墓群、李维清墓、杨楼墓群、程楼墓群、高玢墓、李子金墓、陈思济墓、李香君墓、十里铺汉墓群、罗堌堆汉墓、胡堌堆汉墓、贾开宗墓、商均墓、汤斌墓归德府城墙八关斋应天书院壮悔堂朱园遗址、陆楼古酒窖池、张飞寨遗址、许庄遗址、白庙遗址、小尹庄遗址、前刘庄遗址、鲁雨亭故居、夏邑县政府老办公楼(含人民会堂、一、二、三号办公楼)、刘佑全墓、偱先学校旧舍、睢县一中老教学楼、河南省立商丘中学旧址永城大铙豫东大鼓豫东琴书皮影戏庆丰花鼓舞二鬼摔跤锔缸挑肘歌管子于学文民间雕塑刻瓷艺术金麦草画帝喾的传说金闾碑、延寿庵碑、千叟宴碑、《唐忠烈祠铭》碑徐州14项67项212项以上苏堤、黄楼、放鹤亭、黄河故道大堤。

镇水铁牛窑湾古镇、汉高祖庙、兴化寺、黄楼、放鹤亭汉楚王墓群、徐州墓群、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阎古古墓汉高祖庙、兴化寺、歌风台淮海战役陵园、王杰烈士陵园、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剪纸、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邳州跑竹马泉山森林公园、汉画像石艺术馆、微山湖、云龙山、丁丁腔徐州大鼓徐州花鼓宿迁3项31项147项以上宿迁故黄河河堤周力庙墩遗址胡氏节孝坊玄帝庙曹庙墓洪武墩墓群尖墩墓群郭圩遗址臧墩遗址万北遗址曹庙墓洪武墩墓群尖墩墓群项羽传说来龙庵燃灯大师传奇故事宿城民间谚语僮子戏泗州戏淮红戏洋河古建筑群洋河清真寺宿迁明清城墙程开聚旧宅乌鸦岭墓群曹墩墓群红圩墓群宝墩墓群沭城仲氏家族墓地周力庙墩遗址李楼老墩遗址王墩遗址凤凰墩遗址陈墩遗址陆圩岛遗址邱墩遗址后墩遗址沈墩遗址毛墩遗址乌鸦岭墓群曹墩墓群红圩墓群宝墩墓群沭城仲氏家族墓地天岗锣鼓霸王锣鼓洪泽湖渔鼓大兴旱船洪武花棍舞潼河龙舞董王高跷淮海戏穿城大饼制作技艺柳琴戏鸿鹄皮影戏工锣鼓苏北琴书苏北大鼓云渡桃雕新袁柳编洋河酒酿造技艺双沟酒酿造技艺水晶楂糕制作技艺乾隆贡酥制作技艺芙蓉果制作技艺黄墩湖腊豆制作技艺丁庄大菜制作技艺蔡集手抄草纸技艺泗阳膘鸡制作技艺淮安9项43项150项以上故黄河河堤文通塔月塔、镇淮楼清江文庙关天培祠、墓大云山汉墓群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漂母墓吴承恩墓青莲岗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城遗址泗州城遗址东阳城遗址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龟山遗址磨脐墩遗址宋墩遗址新四军军部旧址、雪枫烈士陵园、八十二烈士墓、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舞狮、渔沟孙驴店花鼓会、踩五花云、石锁功淮安蛋雕、郭氏砖雕、高洪流烙铁画、草编、吴鞠通温病疗法、王氏祖传乳糜尿疗法、淮安狗皮膏制作技艺、阙宋氏膏药制作技艺、打排斧、钵池山传说、龙舞、淮剧、淮海琴书盐城4项38项123项以上故黄河河堤王氏宅王家宅院郝氏宗祠薛氏宅宋泽夫故居周法高故居袁承业宅钱氏宅黄圩孝子坊泰山寺大殿高阁老墓開庄遺址、雲梯關遺址五条岭烈士墓响水六套革命烈士纪念碑苏中四分区《人民日报》印刷厂旧址射阳华中工委旧址六套“二·六”惨案纪念碑董永传说、江苏淮剧、建湖杂技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

灵璧石5-白马纹石

灵璧石5-白马纹石




比如形式不同的眼纹,如果碰巧长在象形石的头部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这块象形石就会身价倍增,因为其艺 术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当然每一块纹石都有一定的价值,就等着你去发现它的美。


在前面提出白马纹石是灵璧石中的水石及籽料提法后,这 又是一个新的提法。 灵璧磬石是最早以乐器形式参与了中华文明的起步,当然 磬石并非只产于灵璧磬石山,它周围的山体都有可能生成 磬石。


原来附近的从山体上剥离的石块并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雕琢 的独石被带进泥石流的漩涡之中,石头间不断摩擦碰撞, 表面变得越来越圆滑,较大的石块逐渐下沉,并逐渐被淤 土覆盖,较小的最后大多留在较上层,也就是大家说的表 层石(也叫头皮石),

表层石上的地表土厚度约一米至两米之间,纹石由于长期 被这层地表土所保护,只有酸性雨水使埋于土中的石块表 面慢慢腐蚀,使得石块表面十分的细腻、温润,


九百多年前,米芾身上就带过三块手把石,随手互换把玩, 还与他的上司杨公杰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故事。 今天我们在白马纹石中找到可以握游的小型手把石,这种 小型手把石经长期把玩,显得温润可人。



大一点的中型手把石可 以用双手抱在怀中进行 把玩,平时放在书案上 即古时的案头石,现代 人把其放在茶几上,看 电视时怀中抱一中型白 马纹石或对沙发边上较 大型的白马纹石进行盘 抚,就像父母抚摸自己 婴儿的肌肤,互相之间 能传递爱的奇妙感觉。 目前白马纹石是可遇不 可求,价格急剧上升, 往往有钱难求心爱石。

从而避免了石头无 土层保护,长期暴 露在地表土上面, 风吹雨淋,太阳暴 晒,冰雪摧残,石 表面将逐渐变得粗 糙,腐败,龟裂。 母亲河黄河不光造 就了白马纹石,也 保护了它。

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章

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章

黄河文化: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黄河文化: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艺术表现以及现代发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

历史渊源黄河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黄河谷地早期的文明遗址,如半坡遗址、七里头遗址等,都表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展示了黄河流域先民们的生产力和文化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文化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黄河被视为神河,具有极高的地位。

黄河文化中的祭祀、神话传说等都反映了人们对黄河的敬畏和崇拜。

黄河文化中的“河神”信仰和祭祀仪式,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这些历史渊源为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承黄河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承、文字传承和艺术传承。

口头传承是指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文化,如民间故事、谚语等。

文字传承则是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文化,如古籍、碑文等。

艺术传承则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文化,如绘画、雕塑等。

黄河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黄河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最后,黄河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表现黄河文化的艺术表现丰富多样,包括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

舞蹈方面,如龙舞、狮舞等都源于黄河文化,这些舞蹈形式在民间流传至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绘画方面,如中国画、壁画等都具有鲜明的黄河文化特色,它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黄河的美景和人文精神。

雕刻方面,如石雕、木雕等则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筑方面,如宫殿、桥梁等则以雄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细节表现了黄河文化的辉煌成就。

黄河故道流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与开发探讨

黄河故道流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与开发探讨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9期No.09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

各地区的旅游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以自身本土文化为基础,打造特色的旅游项目活动,通过视觉呈现效果,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

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具有引领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

在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与旅游事业共发展视域下,推进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的融合,研究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旅游事业开发方案,打造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旅游品牌,进而增强我国旅游事业经济发展成效。

一、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内涵1.民为邦本的思想。

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内涵源自黄河的自然母体中,黄河源起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流经鄂尔多斯高原,在晋峡峡谷流往到中州平原,进而流入到大海。

黄河的水流向自西向下,哺育黄河岸边的众多民众,凝聚深厚的文化史,以此凸显黄河在祖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彰显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重要价值性。

民为邦本在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中得到体现,尤其在大禹治水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为邦本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人们团结一致,战胜自然灾害,加强黄河的建设与治理,减少水灾对人们的侵害,而这种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都在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中进行体现,使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性,同时具有育人性,达到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促进人们健康发展的作用。

2.天人合一的思想。

黄河故道流域文化的内涵思想中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提出自然与人类共发展、繁荣的良好生存诉求。

天人合一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人类的宗教概念。

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崇尚“万物齐一”,人们认为世上之物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转化的,主张万物平等,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共相处的美好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黄河中提出,黄河故道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天人合一”在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中保护的关键性。

而黄河故道流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为生态旅游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打造良好的黄河故道流域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效。

探寻古山东白马苑--滑县的请看!

探寻古山东白马苑--滑县的请看!

探寻古山东白马苑--滑县的请看!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

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

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

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

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

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

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

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

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

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三条文化带

三条文化带

三条文化带三条文化带是指中国有三大文化带,即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和珠江文化带。

这三条文化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三条线路。

首先,黄河文化带以黄河为中心,以黄河以北、黄河以南、黄河以西、黄河以东四周的地区为范围。

整个地区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趋势,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带。

黄河文化带的中心是中国的先古老文明,如仰韶文化、夏文化等都在此地形成。

此外,这里形成了历史上中国最伟大的古代国家王朝。

著名的历史人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也大多来自黄河文化带。

其次,长江文化带以中国古代的“长江四至”为中心,以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长江以西、长江以东四周的地区为范围。

长江文化带是中国统一文化的摇篮,汉语普及的主要中心。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化大师,如孟子、孔子、庄子、老子等都出生在此地,形成了著名的“长江文化”。

在这里,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都在此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

最后,珠江文化带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珠江文化带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粤港澳三地文化,是中国最古老、最丰富、最具活力的文化带。

在这里,古老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珠江文化”。

如今,珠江三角洲文化在全球流动,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

此外,这三条文化带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都来自这三条文化带。

而且,它们各自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为中国及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而言之,三条文化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三条线路。

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故道与白马文化朱光临朱中月自大禹导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黄河开始在浚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翻浪扬波,到金明昌五年(1194年)在阳武决口南徙,它共流经这里3200多年。

在这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里,黄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但也因其流徙不定而使很多曾经灿烂的文化湮灭消亡。

处于古黄河右岸的白马文化,就是一个因黄河流徙而兴衰的文化典型。

历史上黄河右岸的白马山以及因山而名的白马城、白马坡、白马津这一区域因黄河的影响,而出现城池兴衰更替、战事频繁不断、民众信仰变换的特殊的津渡文化,我们暂且把它称作白马文化。

要追寻白马文化,我们首先要弄清白马山、白马坡、白马津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寻遍浚县和滑县境域,现在却找不到白马山的踪迹。

它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可以从史料记载中找到它的确切位置。

唐《元和志》、宋《寰宇记》均载:‚白马山在滑州东北三十四里。

‛《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清一统志》、《重修滑县志》云:‚县东北酸枣庙村(酸枣庙村原属滑县,1949年10月划归浚县,今属善堂镇)南有土山,俗名白马山,山上有关帝庙,白马县、白马津、白马坡皆以山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马山因黄河屡屡决口(据《滑县志》载自汉至宋黄河在白马津一带较大的决口就有六次)或因其他原因颓圮,踪迹湮没,但故址仍存,在今善堂镇马村小学南边仍有10多米高的土堆,上有1997年重建的关帝庙。

《滑县志》载‚白马坡在县东北10公里,古黄河大堤下。

‛其位置就在浚县酸枣庙村东、朱村南,一直延伸到滑县的白道口镇和枣村乡,这里的人们仍称之为白马坡。

《方舆纪要》云:‚白马津在滑县西北十里。

‛《浚县志》云:‚黎阳县(故址在大伾山东北)东一里许即黎阳津,南岸为白马津。

‛据此可知白马津的位置在今天浚县善堂镇的马村和滑县交界处。

古黄河与白马城的兴废变迁春秋时这一带已有城池,《水经注》云:‚白马济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

清《滑县志》载:‚今县西北十里余有白马古城。

‛《重修滑县志》:‚白马,春秋卫国漕邑,秦朝时于此始置白马县,两汉因之,晋白马县属衮州濮阳国,后魏置衮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隶司州郭,故城遂废‛。

北朝及隋唐以后的白马城已不再指此处,现在滑县隋唐以后的白马城遗址也有多处。

后赵时,石勒十八骑之一的逯明驻守在白马津,他在白马故城附近筑新城,即逯明垒。

《河南通志》云:‚黎阳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周二十里,戴延之谓为逯明垒。

‛《浚县志》载:‚逯明垒址在城东7公里酸枣庙与马村之间‛。

《元和志》云:‚逯明故城内有逯明台,在滑州北三十里,即白马津,在天桥津(即黎阳津)东岸。

‛《水经注》曰:‚逯明津又称白马津‛。

《滑县志》云:‚五代时有六明镇(即逯明镇)‛。

众多史料证明:逯明垒就是北朝以前白马城的延续,也是古白马城津渡城池文化的发展。

由于这里紧濒黄河,深受水患和战乱之害,古白马城屡建屡徙,逯明城也屡废屡建。

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这里虽还有辽阔无际的白马坡,但缺少了黄河天险,加之黄河故道遗留水泽和沙滩造成的交通不便,此地在战略上不再重要,这一历史重镇最终被历史废弃、湮没。

清乾隆丁丑《滑县志》云:‚逯明垒遗址尚存‛。

古黄河与白马的战略地位白马城临白马津控黄河,北与黎阳津隔河相望,居河南北之要塞,世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行旅客商往来的重要南北通道。

自古白马之险甲于天下,楚汉之胜负由此而分,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战国策》载:‚张仪说赵王曰:‘守白马之津’‛;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继而挥师北上,不战而下陈州。

遣部将武臣、张耳、陈余等,领精兵3000人,于七月从白马津渡河,北取赵地。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八月,汉王刘邦使将军刘贾、卢绾领兵两万,骑兵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断绝楚军粮道。

之后,镇守白马津。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黄河白马津渡口,寻求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四月,曹操为了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领轻骑北上,派张辽、关羽为先锋,急趋白马坡。

曹军距白马坡十余里路时,颜良才发现,赶忙分兵迎战。

关羽迅速逼进颜良军,乘其措手不及,斩了颜良(据《浚县志》载:颜良墓在县城东7公里酸枣庙村东南1公里处。

1973年,村人取土将墓夷平。

1976年马村群众将墓掘开),袁军溃败,遂解白马之围。

曹军沿河而西,袁绍渡河追之,关羽复击斩袁绍将文丑,顺利地退回官渡。

白马坡之战为曹军在官渡之战获胜打下良好基础。

隋末瓦岗军曾自此渡河攻占黎阳仓;北宋末年金兵自黎阳南来,经此直下汴梁。

白马在历史上的特殊战略地位,让这个繁忙的古渡口同时也是个杀声不断的古战场。

滔滔黄河水早已远离了,而古老的白马津仍默默地诉说着黄河的沧桑巨变。

历史名人与白马白马津为古黄河的重要渡口,历代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自此往来于大河南北时,留下了无数的千古名篇。

魏黄初四年,曹植在处境险恶、心情悲痛的情况下被迫与弟曹彪分别,悲愤而作《赠白马王彪》;魏王粲在‚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行军途中作《从军诗》;南朝张正见徘徊在黄河岸边,望‚金堤分锦缆,白马渡莲舟‛而《公无渡河》诗成;唐王维在《至滑洲隔河望黎阳怀丁三寓》诗里发出了‚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的慨叹;唐高适的《夜别韦司士》展现了这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特有的景象;唐刘禹锡在《和滑洲李尚书上巳忆江南禊事》中描绘了‚白马津头春日迟,河洲归雁拂旌旗。

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的景色;唐李嘉佑在此而作的《赠卫南长官赴任》成为他众多赠别诗中的名篇。

另有唐岑参的《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宋欧阳修的《初见黄河》,清王鼐的《白马灵津》等等。

最著名的还是诗仙李白的《白马津》。

公元752年,唐代大诗人李白跨马背弓带箭来到白马津,准备北渡黄河,游历幽燕。

李白站在渡口,大风骤起,频频吹起他的衣袖,坐骑昂首向北嘶鸣。

李白顿然生情,便挥笔写下了乐府诗《白马津》:‚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

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

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嗟峨。

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这一篇篇优美诗作形成了独特的白马‚津渡诗‛文化,白马津也因此闻名古今。

白马的寻根文化白马,犹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根植了一种深厚的‚移民情结‛。

岭南‚白马现象‛与中原‚槐树现象‛异曲同工,都是历史的回音。

秦始皇平六国后,派员定‚百越‛,谪中原50万人戍守岭南,屯居邕钦廉三州,至北宋皇祐年间及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北民南迁。

这些北方移民的后裔,自称‚祖先从白马来‛。

宋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侬智高率兵攻占邕州城,杀知州陈珙等千余人,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封官拜爵。

宋王朝派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侬智高后,留军戍守,驻扎在南郊一带,实行屯田。

宋军将士久戍邕城,与当地壮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户,解甲为民。

赵宋后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坪南(后改为平南)一带的村落,是当地留守将士的后裔建立的;也有的从是山东白马苑(山东,古指太行山东。

白马苑指今河南滑县,包括浚县善堂镇南部)迁来的,至今已有76代。

宋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宋王朝任命陆逵、赵禼为正、副招讨使,率领10万大军南征,击溃交趾侵略军,收复邕州后,又留下一批军队戍守,以加强邕州的防务,其中有一部分将士落籍南宁。

岭南的谭、黄、龙等姓后裔都以白马为寻根地。

解放前后,有不少岭南人先后到河南找白马寻根。

白马与民间信仰滔滔古黄河,在孕育白马文明的同时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

这里连绵不断的战火使人民经受家破人亡之痛,黄河频繁的决口使百姓饱受流离失所之苦。

为了生活的安定和生命的安全,南北朝时这里的人们就在白马城外,黄河大堤上(寺址在今善堂镇酸枣庙村和李村之间,上世纪70年代拆除)建了一座寺院――佛时寺,希望用佛来镇住黄河,这和后赵石勒在大伾山东崖雕凿大石佛以镇黄河用意相同。

从现存的佛时寺北齐武平三年的四面造像碑(1964年秋,文化部借调此碑拟到日本东京展出,因故未就,现藏省博物馆)及历代残碑的载述可以看出当年这里佛教的兴盛。

随着黄河的南徙,水患远离了这里,用佛力镇黄河已失去实际意义。

宋代以后历代帝王对关羽的崇封,这里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信仰对象――关帝。

在这关羽建功扬名之地,人们对关羽的信仰慢慢超越了对佛教的信仰,关帝庙逐渐取代了佛时寺的尊崇地位。

据记载,明清时期浚滑两县不论县城还是乡村几乎到处都建关帝庙,尤其是白马坡一带,村村有帝庙,家家敬关公。

明嘉靖四十年,浚滑人士近庙而居者,捐资在原关帝庙址上(在今善堂镇马村)重修庙祠三间,建碑亭一个,并于亭中立白马坡刺颜良图碑。

此处的关帝庙因其处在关羽刺颜良之白马坡古战场上而香火更盛,也更显尊崇,更有灵气,‚帝庙著灵‛被列为滑县十二景之一。

清代张同堂来此瞻拜之后,留下了‚匹马冲开百万兵,袁军丧胆魏军惊。

苍松古柏威灵在,风雨犹闻赴敌声‛的诗句来赞美这一美景。

直到民国时期,这里仍‚庙宇巍然,威灵尚在,远而望之,苍松古柏森列于崇冈之上,风声怒涛,犹凛然有生气‛(《重修滑县志》)。

关帝信仰是人们对白马英雄的怀想,同时也是白马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这里还因庙而兴起了庙会(农历正月十六),直到解放前庙会还很盛大(庙会涵盖今浚县和滑县的马村、酸枣庙、朱村、宋林、鱼池、白庄等18个村庄),不但远近的民众来敬香朝拜,周边村庄的社火还进庙表演朝拜。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庙宇被盘踞在这里的滑县顽杂兵匪付之一炬。

白马山、白马城、白马津都已成为历史,但白马文化仍在延续和传承。

古老的白马津仍能令人遥想当年商船连樯、千帆竞发的繁忙景象,一望无际的白马坡仍在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白马寻根已成为一种情结,将白马和‚白马人‛紧紧的连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