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入赘婚浅析_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
浅谈藏族传统婚姻文化——以共和县恰卜恰地区为例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doi: 10.3969/j.issn 」008-9640.2019」0.108浅谈藏族传统婚姻文化——以共和县恰卜恰地区为例加华措(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由于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宗教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藏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 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至今仍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本土特色。
本文以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地 区为例,对其传统通婚范围,婚姻缔结与解除方式以及婚俗特点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了解当地的婚姻文化 提供依据。
关键词:藏族;恰卜恰;媚•姻文化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10-0239-02一、 恰卜恰概况恰卜恰隶属于青海省共和县,地处隆宝赛钦山南麓. 东邻东巴村,西邻廿地村、沙珠玉,南邻曲沟村。
恰卜恰下辖九个行政村,以藏族人口居多,同时也有汉、回、 土族。
历史上该地区以牧业为主,清同治年间(1862— 1874),今化隆县甘都等地的农民徒居垦荒,逐渐形成以加拉村为中心,沿恰卜恰河两岸定居的农业村落!1!<PS4)o 民国年间又因马步芳的暴政,使今化隆、尖扎的农民逃 往恰卜恰,故今恰卜恰地区的语言、民俗都与前两地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恰卜恰系蒙古语,意为“切开的崖坎”; 又因恰卜恰河系由上源曲乃日、曲乃亥二水汇合,故恰 卜恰有藏语“双水”之说。
二、 传统通婚范围(一) 血缘外婚制藏区的血缘外婚制由来已久,在早期的本教文献《斯巴卓浦》中就有类似外婚的神仙婚配故事,后期敦煌文 献中亦有血亲禁止婚配的记载。
在藏区,血亲的计算既 包含父系的“骨头”,也包含来自母系的“血肉”。
传 统藏族在界定血缘外婚单位时,尽管对父系的“骨头” 和母系的“血肉”都予以关注,却更加强调父系血统的“亲缘性”,而对母方旁系血亲通婚有所放松⑵。
白马语研究综述_黄成龙

27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马语作为个案,分析了白马语与藏语安多方言和康 方言在示证范畴的相似性。除此之外,孙宏开、齐卡 佳、刘光坤 ( 2007: 58 - 137) 所著的《白马语研究》 第四章也 较 系 统 地 描 写 和 分 析 了 白 马 语 的 语 法 特 点。
五、词汇集与长篇语料 目前还没有任何单语或者双语的白马语词典。 西田龙雄、孙宏开在《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 造と系統》( 附录一,第 321 - 372 页。京都: 松香堂, 1990 年) 提供了 3000 多个现代白马语词汇; 附录二 提供了九种西番译语对照写真复制版本。张济川在 “白马语与藏语( 下) 列出 1833 个白马语和藏文对 应词”。齐卡佳在“On the Position of Baima within Tibetan: A Look from Basic Vocabulary( 从基本词汇看 白马语在藏语中的地位) ”一文尾列出 100 个所谓的 白马语核心词,同时,她还在“白马藏族为氐族说新 探”一文中列出近 500 个书面藏语和白马语对照词。 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 ( 2007: 226 - 351 ) 所著的 《白马语研究》附录一中提供了白马语三个方言对照
三、语音和词汇研究
从白马语研 究 现 状 来 看,对 其 语 音 和 词 汇 方 面 关注较多,因此,这方面的论著比语法要多一些。西 田龙雄、孙宏开的《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造 と系統》( 京都: 松香堂,1990 年,第 109 - 188 页,第 189 - 208 页) 较详尽地分析和讨论了白马译语的语 音系统,并简要地介绍白马译语的词汇特点。张济 川在“白马语与藏语( 上、下) ”中根据西田龙雄、孙 宏开《白馬譯語の研究: 白馬語の構造と系統》附录 的词汇为材料与藏语作了详细的比较,提出白马语 是一种藏语方言。黄布凡、张明慧在“白马语支属问 题研究”中对白马语和藏语进行比较,列出许多语音 对应例词,提出白马语历史上可能不是藏语方言,但 如今是藏语方言。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 ( 2007: 21 - 57) 所著的《白马语研究》第二章专门描写和分 析了白马语的语音,第三章讨论了白马语的词汇特 点。齐卡佳( 2005) 在“Words for ‘one’in Baima( 白 马语词“一”) ”、“On the Position of Baima within Tibetan: A Look from Basic Vocabulary( 从基本词汇看 白马语在藏语中的地位) ”和“白马藏族为氐族说新 探”中对白马语和藏语词汇,尤其是核心词进行了比 较,她 也 认 为 白 马 语 如 今 是 藏 语 的 方 言。 黄 星 ( 2010) 在“独特的语言化石———四川省平武县白马 语亲属称谓研究”硕士论文中用成分分析法较系统 地分析了白马语的亲属称谓,并对亲属称谓所体现 的白马藏族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17]。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2万人。
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于藏族。
白马藏人会说藏语,却不认识藏文,而且多数人会使用汉字;: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
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
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
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白马人保留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色。
这个民族的服装有别于其它的藏族,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白马藏族青少年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缠绕有红、蓝、黄、紫等色线,垂飘在帽沿之外,无论男女,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
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
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传说很久以前,白马人是一支很强大的部落,住在很远的地方,后来衰落了,接连打败仗,最后一队白马人疲惫不堪地逃进了大山,被困在一座山头上。
深夜,人们都困得倒下了,敌人开始了偷袭,突然,一只大白公鸡被惊醒了,高声长啼,白马人从梦中惊醒,拼死杀出重围,免遭一场劫难。
从此,白马人就把白公鸡的尾羽插在头上,以示不忘白公鸡的救命之恩。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其中以面具舞更为精彩。
白马人的面具舞种类繁多,逢年过节、婚礼嫁娶,每遇重大节日或活动时,都要进行面具舞表演。
面具更是五彩缤纷,形象多样,有龙、凤、虎、牛、猪、猴等动物。
非遗视角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点

非遗视角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点安奇贤(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非遗和旅游相结合是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趋向。
活跃在甘肃省文县地藏族把非遗和旅游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成为陇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典范。
在非遗视角下,村寨旅游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二是地处陕甘川交界,其自然会行为都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三是在语言、服饰、歌舞酒文化、婚姻结亲方面具有鲜明的。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非遗;村寨旅游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8)04-0072-06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极大关注,国内各界、各级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这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性、特征、保护及开发等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至20世纪末,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纳入到了旅游市场建设中。
2013年9月,中国政府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非常重要和富有民族感染力的部分。
国家对此专门启动了非遗推广专项活动,甘肃是这项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空间。
陇南处于甘肃的偏东南隅,与陕西和四川紧密相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民族村寨分布较广,其中白马藏族村寨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一支。
在《陇南市“十三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2015-2018)中,共规划了26个民族乡村的特色村寨与发展工程,同时在《陇南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5-2017)中编制了12个民族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仅陇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占全市创建65个乡村旅游扶贫村目标的18%,[1]搞清楚陇南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点,不管是对于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保护,还是对其开发和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基金项目:2016年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LSSK02008);2017年度陇南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LN SK05)阶段性成果。
白马藏族“猴玃抢婚”型故事及其文化内涵——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 1 X Z W0 2 3 ) ; 甘肃 省高等 学校研究 生导师科 研项 目( 1 1 2 8 A一 0 1 ) ; 陇南师范 高
等专科 学校科研 项 目( 2 0 1 4 L S S K 0 2 0 0 8 ) 。
① [ 晋] 张华撰 , 范宁校证 , 《 博物志校证》 , 中华书局 , 1 9 8 0 年版 。
追 溯到人 类 早期 的母 系氏 族社 会 阶段 。
去 的雀 鸟诉说 自己的 苦情 。一 只花喜 鹊
同情姑娘 的遭 遇 , 便 把 姑 娘 的猪 尾 针 叉
它 最早 产 生 于 古代 西部 的 羌人 集 团 , 并
作 为华夏 文 化 的 原 始 形 态之 一 , 对后 来 的 汉族及 西 南等地 的 少数 民族产 生 了相
8 O一
一
杨军, 等: 白马藏族“ 猴攫抢婚” 型故事及其文化 内涵
色彩的母题 是 “ 猿猴 抢婚 ” 。从故 事的 早期 形 态 来看 , 它们 最 早 产 生 于我 国 古 代 西部 的 氐羌 族 群 , 并 以 民族 图腾 神 话
的 面 貌 出现 。
一
只 离群 的公 猴 , 连 拉 带拖 地 把 她 给 抢
子 送到 了姑 娘 母 亲 的手 中。 第 二 天 , 在
喜 鹊 的指 引 下 , 寨子 里 的 小伙 子 将 姑 娘 从 山洞 吊上 来 , 并送 回 了 家中。晚 上 , 公
猴 来 到姑娘 家 的 院边 喊 道 : “ 猴 儿娘 , 猴
当大 的影响 , 渗 透 到他 们 的神 话 、 传说 、
西安 石油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白马藏 族 “ 猴猩 抢婚 " 型故 事 及 其 文 化 内涵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异质性研究——以《兄妹造人》《抹锅墨的传说

二人 都得到了政府 的奖励 。“ 两个 故事之间存在相 似
基金项目: 2 0 1 3 年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 元文化研究中心课题 “ 白马人民间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 D YW H1 3 2 9 ) 。
作者简介 : 于丹( 1 9 8 4 一) , 女, 河南漯河人 。助教 , 古代文 学硕士 , 系四川省 绵阳市白马人文化 艺术研究 中心成 员, 主要从 事 中国语 言文 学、 古代 文学和 白马人 民间文学方向研究。
奇 的特 征 , 在
轻松讲述历史 。
鸡毛故事 , 都 离 不 开 白马 人 战乱 躲 避 汉 人 的这 一 大 环 境背景 , 故事 中都有讲述了一些智 慧或勇气超凡 的 白 马族英雄人物 。
①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7 - 0 4
8 、 现 当代 故事 。如平 武 的《 双枪蔡 子休 》 和 陇 南 《 王世熊黄土梁勇杀土匪》 主人公都是智杀 土匪 , 最 后
2、 关于民族迁徙 、 歌颂英雄的传说 。 如《 白鸡 毛 的 故事》 。 无 论 是 平 武 的 白 鸡 毛 传 说 还 是 甘 肃 陇 南 的 白
族 人 在 生 动 的故 事 中 了解 自 马 习俗 与禁 忌 。
6 、 爱情故事 。如 《 傲 羊娃求 婚》 等, 歌颂 美好的爱
情, 赞 扬 勇 敢 善 良的 青 年 男 女 追 求 幸 福 。 7 、 历 史故事 。如《 江 油 关 的故 事 》 、 《 牛 心 山 的 故 事》 等。 历史和故事相结合 , 给 予 了 每 座 山和 河 流 以神
要是在家 中火塘边 , 摆故事 、 讲历史 。 他们 民间故事的
传 承 主 要 靠族 人 的 口耳 相 传 。 他 们 的 民 间 故 事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述 说 ,而 是 整 个 白 马 民族 生 活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白马藏族时间观念调查

自然的律动与时间的建构:白马藏族的时间观王越平作者简介: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邮编:650091时间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理解的基本分类之一。
因此,关于时间问题的理论探讨,自古便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哲学家们从时间的本体论思维范式、认识论的思维范式对时间的本源以及时间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而自然科学更多地是关注时间的属性。
人类学者通过对不同文化时间的建构问题以及时间在文化中的基本性与全面性探讨,提出了时间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问题。
①其实,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类如何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分析的基础上。
众所周知,有许多方式可以使人意识到,或使人自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通过标明季节的变化、月亮的盈亏或是植物生长的进程;通过仪式或农活或家务活动的规定的周期循环;通过准备并将计划好的活动排出日程、回忆和评价完成的活动;保存家谱、讲述传说或构想预言。
②由于不同的认识时间和感知时间的方式,导致了两类各异的时间现象,一类是建立在实际日常生活及自然界韵律与节奏上,它提供了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有时间的基础,另一类则建立在个别社会文化的独特仪式活动上,它往往塑造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时间。
③按照Bloch及Gell的观点,连接这两类时间现象的是时间经验背后的认知机制——时间体验或者是时间感;亦或是宽泛的界定为时间背后的文化机制的作用。
可见,正是时间背后的文化机制决定了在不同社会中差异性的时间现象。
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今川、甘交界处的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以及甘肃文县境内。
现今学术界较为认同把白马藏族定位为古代氐族的后裔④,至早在秦汉时期这里便已成为氐族的聚居地之一。
此后的历史进程中,白马藏族始终处于汉、藏、羌三大民族交接的边缘地带,因而受到了汉、藏、羌三种文化的影响⑤,从文化形态上多种文化叠加覆盖的现象非常典型。
“中国白马人”研究讲解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