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教科版

《热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教科版热是怎样传播的
一、引入
- 引出本文主题: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你知道
热是如何传播的吗?
- 提出问题:本文将介绍热是怎样传播的原理和途径。
二、传导传热
- 介绍传导传热的概念:传导传热是指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的能
量传递。
- 解释传导传热的方式:传导传热主要通过导热物质(如金属)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
- 举例说明:比如我们触摸热的金属物体时,感到手感热,就
是因为热量通过传导传递到我们的手上。
三、对流传热
- 介绍对流传热的概念:对流传热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通
过流动传递。
- 解释对流传热的方式:对流传热主要通过流体的运动方式
(对流)来传递热量。
- 举例说明:比如风扇吹来的风感觉凉爽,是因为风的流动带
走了我们身体周围的热量。
四、辐射传热
- 介绍辐射传热的概念:辐射传热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辐射
传递。
- 解释辐射传热的方式:辐射传热不需要媒介,可以在真空中
传播。
- 举例说明:比如太阳辐射的热量可以通过空气传递给地球。
五、总结
- 总结各种传热方式:热的传播主要通过传导传热、对流传热
和辐射传热三种方式实现。
- 强调:了解热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现象,对
于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六、结束
- 再次强调本文主题:本文介绍了热是怎样传播的原理和途径。
- 提出思考:通过研究热的传播方式,你对热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
-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热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热的传播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本着在“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抓住重点说教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
包括三个活动: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条时,火柴掉落的现象;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片时,蜡熔化的现象。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为第七课《传热比赛》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我准备了一套课件、记录纸等。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很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高度,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只有运用实验、探究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准确定位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学科性目标)2.通过探究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学科性目标)3、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创新性目标)4、让学生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育性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置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学习难点是: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四、找准策略说方法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

作 品 展 示
1. 2. 采用组间评和 教师参加讨论, 组内评相结合 对于有闪光点的 的方法 ,评 作品要及时予以 出优胜组。 鼓励和表扬。
4/29/2014
上
中 下
温馨提示: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金属丝。 2、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 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4、注意安全,小心别烫着手。
土门中学
何慧
4/29/2014
●说课内容:说教材、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说 教 材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方法
• 教学
说教学过程
• 创设情境 引发问题 • 模拟实验 初步感知 • 探讨实验 验证假设 • 交流小结 汇报成果
• 学法
• 教学准备
• 学生上讲台亲自摸热水杯和金属勺子
活动 一
活动 二
• 交流并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
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出现 问题适时指导的方针。
4/29/2014
说教学过程
第三环节:探讨实验 验证假设
通过学生自己 设计实验,增 强学生的学习 兴趣,树立学 生的自信心; 同时引导学生 进行正确的作 实验操作。
1、设计实验观 察热传导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 示记录、交流观 察到的关于热是 怎样传递的过程。
4/29/2014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 观察探究热传递 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 极思考和探究获 得成功的喜悦。
说教材
3
教学重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 热传导的过程和 方向 。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2.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热的传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热胀冷缩现象,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特征及其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简单的结论。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理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探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经编写,由饭勺柄传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金属条传热实验及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后得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的结论。
最后了解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总是由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是怎样传递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这节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总是由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铁丝传递热的实验。
二、说学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学生能看得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单元构架及学情《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
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
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
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
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器材种类及特点本课涉及3个实验,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器材准备了3组。
1.实验一器材:玻璃杯2个、金属条2根、热水250毫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周围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但是,他们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传递的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原理。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4.总结: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传递的定义2.热传递的原理3.热传递的方式4.热传递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讨论和总结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上高县实验小学聂建清各位老师:上(下)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课件)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
有三个实验(课件):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用酒精灯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棒跌落的顺序;用酒精灯在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加热,观察蜡熔化的情况。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本课对今后继续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都经历过不少给物体加热的活动,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知识目标: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点击)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能力目标(课件):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点击)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目标(课件):1、产生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点击)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科学课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有效的组织,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而分组实验最难的也就是有效组织,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有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选择使用如下教学用具(课件):铁架台、烧杯、不锈钢调羹、火柴、酒精灯、试管夹、铜条、蜡环、托盘、平底金属盘等。
在本课中,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装置、方法进行了改进:(课件)用摸热水中调羹的温度变化,代替摸热水中铜条的温度变化,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件)第二个实验教材上是采用粘火柴棒的方法。
(点击)这种方法很不方便,而且火柴棒很容易掉,影响实验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单元构架及学情《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
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
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
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
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器材种类及特点本课涉及3个实验,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器材准备了3组。
1.实验一器材:玻璃杯2个、金属条2根、热水250毫升。
(供演示实验用)2.实验二、实验三器材(分小组准备):共同:铁架台、火柴、酒精灯、石棉网、湿毛巾。
不同:实验二:金属条、蜡环、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滴有蜡滴的金属条、凡士林。
实验三:涂有温变油墨形状多样的金属片、涂有蜡形状多样的金属片。
3. 创新器材:实验二的器材,在用凡士林粘火柴的基础上,增加了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金属条上+带有数字牌的蜡环、滴有蜡滴的金属条。
实验三的器材:把涂蜡金属圆片,改为涂有温变油墨形状多样的金属片和涂有红色蜡油形状多样的金属片。
(用油蜡棒)五、过程及设计目的基于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实验一:触摸金属条顶端,感知热传导1.准备两个同样的烧杯,1号烧杯是空杯,在2号烧杯里倒入热水。
2.把两根材质相同的金属条,分别放在1号和2号杯子中。
3.让学生猜测两根金属条会有什么不同?4.请学生同时摸两根金属条露在杯外的一端,说说自己的发现。
5.教师质疑:2号烧杯中的金属条为什么会变热?热从哪里来的?热是怎样传到金属条的顶端的?(导入实验的特点是:把原实验改进成了对比实验。
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自然引出实验二。
)(二)实验二:探究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目的:带着问题探究,使探究目标非常明确。
)2.探究实验方案(1)大胆设想实验方案。
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一个实验,可以清晰地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例举:★在金属条上滴蜡,观察蜡滴融化的顺序。
★用凡士林把火柴棒粘贴在金属条上,观察火柴棒掉落顺序。
★加热温变油墨金属条,观察温变油墨的变色情况。
★加热带蜡环的金属条,观察蜡环的掉落顺序。
(2)根据我们的设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名称:探究热在金属条中是如何传递的?实验器材:在需要的器材下划横线:铁架台、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滴有蜡滴的金属条、金属条、蜡环、凡士林、火柴、酒精灯、石棉网、湿毛巾等。
实验过程:①把()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在金属条的()加热。
(一端或中间)。
③观察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实验方案;为有序实验做好铺垫;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突破在于:学生可以选用教师准备的器材,也可以创新实验,自备器材。
)3. 分组汇报实验器材和方法例举:方法1:(1)把带有刻度标记且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金属条上温变油墨的变化。
(3)记录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2:(1)在带有刻度标记的金属条上穿上蜡环,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蜡环的掉落顺序。
(3)根据蜡环的掉落顺序推断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3:(1)把带有刻度标记的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标记处用凡士林向下固定火柴。
(2)在金属条的一端或中间加热,观察火柴的掉落顺序。
(3)根据火柴的掉落顺序推断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4:创新实验,自备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
(设计目的:在师生评价中,判断实验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
)4. 温馨提示。
第一,加热点要固定,加热带蜡环的金属条运用“外焰”加热,加热“温变油墨金属条”时,外焰距离金属条约10厘米。
第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第三,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第四,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实验后把金属条放到石棉网上。
(设计目的:确保实验顺利安全进行。
)5.实践操作。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汇报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器材选择1或2)(1)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中间)加热的方法,(火柴梗掉落/蜡环掉落/蜡滴融化)的顺序依次是: ()号→()号→()号→()号位置,可以推断出: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较(高/低)的一端传向温度较(高/低)的一端。
(2)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中间)加热的方法,温变油墨变色的顺序依次是:从(中间向两边/从加热点到另一端),可以推断出: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较(高/低)的一端传向温度较(高/低)的一端。
(设计目的: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热是沿着金属条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在确定了热在线状物质中的传递规律后,自然引出热在面状物质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
)(三)实验三:探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2.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目的:自主设计实验,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实验器材:从以下器材中选择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铁架台、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片、涂有蜡的金属片、火柴、酒精灯、石棉网、湿毛巾等。
实验过程:(自主设计)3.分组汇报实验器材和方法方法1:(1)把涂有温变油墨的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片的一端或中间或任意一点加热,观察金属片上温变油墨的变化。
(3)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2:(1)把涂有蜡的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2)在金属片的一端或中间或任意一点加热,观察金属圆片上蜡的融化情况。
(3)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
方法3:创新实验,自备器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
4.温馨提示。
第一,选择好加热点,可以是金属片的任意一点,但要固定。
加热涂蜡金属片运用“外焰”加热,加热“温变油墨金属片”时,外焰距离金属条约10厘米。
第二,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片,小心烫伤,实验后把金属片放到石棉网上。
5.实践操作6.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用红点表示加热点,“→”表示热传递的方向)热在金属片上是从温度较的部分传向较的部分。
(设计说明: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拓展。
由观察热在线状物质中的传递过程,拓展到观察热在面状物质中的传递过程。
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预案类同于前一个实验,但又有突破,体现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实施、总结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退位。
教师的一扶,一放,实现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
)从实践看,选用“温变油墨”金属片和“红色蜡油”金属片,实验效果非常明显,热在面状物体中也是沿着物体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四)围绕板书,揭示概念板书形成,热传递的规律得出。
自然引出:像实验中看到的现象那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还有两种方式,分别是热对流和热辐射。
至此,热传导的知识框架构建完成。
(设计目的:完善概念,构建知识框架。
)(五)拓展延伸铝勺子在热水中放一会儿就变热了,如果是一把塑料勺子、木头勺子也会很快变热吗?它们变热的速度一样吗?下节课我们探究热传递的速度。
(设计目的:以问题结束当堂课的教学,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热现象。
体现了“科学探究无止境”的理念。
)六、教学评价及反思(一)设计思路清晰三个实验由点到线到面,层层递进,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科学概念。
(二)突破教材创新实验1.创新器材的选用。
教材中的实验选用的是用凡士林粘火柴棒的方式,本课教学中选用了高科技产品“温变油墨”,学生可清晰、直观看到“热”传递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用蜡环代替“凡士林粘火柴”的方法,实验更加便捷。
第三,教材中的金属圆片,拓展为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
第四,加热点由中心或一边拓展到任意一点。
2.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实验二,实验三的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围绕实验目标,自选或自备实验器材,突破教材局限,自主设计实验过程、设计有创新的实验。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在教学中得到训练。
培养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理念得到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热传导的规律,由形象到抽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科学概念的目标实现。
(三)遵循实验探究规律1.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践操作——验证假设。
2.遵循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线到面,层层递进。
体现了有序指导,先学后教的理念。
避免了实验过程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四)板书设计形象直观本课板书选用图形表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形象直观,概括性强。
它浓缩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核心概念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五)不足及改进不足: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受器材局限,思路没有完全打开,课堂达不到完全开放。
改进方法: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自主设计实验的器材和实验方案。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