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2021·成都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马燧,字洵美。
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
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
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
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
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
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
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
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
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
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
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
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
器用完锐。
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
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
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
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
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
”许之。
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
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
廷光惮燧威,拜城上。
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
”廷光再拜。
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
”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
”披而示之心。
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
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B.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C.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D.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解析】选B。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篇一」(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
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2分)(九)河南实验区(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2题。
(共10分)(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莹,华阴人也。
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
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
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
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
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
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
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
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
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
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
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
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
”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
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
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契丹主闵而许之。
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
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B.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C.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D. 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
少好学,善《三礼》。
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
”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
岂可不敦厉风尚。
想复弘之。
”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
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儒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
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
准傍事例,宜瘗埋。
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
义熙十四年,除侍中。
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
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
永初三年,致仕。
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B.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C.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D. 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形貌昳.丽()(2)窥.镜而自视()(3)王之蔽.甚矣()(4)期.年之后()2.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吾孰与..徐公美()(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忌不自信..()(7)复.问其妾()(8)孰.视之()(9)吾妻之美.我者()(10)皆以美.于徐公()(11)臣之妻私.臣( ) (12)今齐地方.千里( )(13)王之敝.甚矣()(1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5)能谤.讥于市朝()(16)时时而间.进()(17)虽.欲言,无可进者()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答案】(1)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解析】【分析】(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姚鼐(清)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
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
诡,怪异。
趣通趋,急速地奔驰。
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
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
承平时,头船如大绿、间绿、十样锦、百花、宝胜、明玉之类,何啻百余,其次则不计其数,皆华丽雅靓,夸奇竞好。
而都人凡缔姻、赛社、会亲、送葬、经会、献神、仕宦、思赏之经营,禁省台府之嘱托,贵珰要地,走贾豪民,买笑千金,呼卢百万,以至痴儿呆子,密约幽期,无不在焉。
日糜金钱,靡有纪极。
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为过也。
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
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内有曾经宣唤者,则锦衣花帽,以自别于众。
京尹为立赏格,竞渡争标。
内珰贵客,赏犒无算。
都人士女。
两堤骈集,几无置足地;水面垂楫,栉比如鳞,亦无行舟之路。
歌欢萧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
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人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
弁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人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盖纪实也。
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
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
此虽小技,亦有专门。
爆仗、起轮、走线之戏,多设于此,至花影暗而月华生,始渐散去。
绛纱笼烛,车马争门,日以为常。
张武子诗云:“帖帖平湖印晓天,踏歌游士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
”最能状此景。
茂陵①在御,略无游幸之事,离官别馆,不复增修。
黄洪诗云:“龙舟太半没西湖,此是先皇节俭图。
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
”理宗时亦尝制一舟,悉用香楠木抢金为之,亦极华侈,然终于不用。
至景定②间,周汉国公主得旨,偕驸马都尉杨镇泛湖。
一时文物亦盛,仿佛承平之旧,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
然是时先朝龙舫久已沉没,独有小舟号小乌龙者,以赐扬郡王之故尚在。
其舟平底有柁,制度简朴。
或传此舟每出必有风雨,余尝屡乘,初无此异也。
(选自南宋·周密《西湖游赏》)
【注】①茂陵:这里指代南宋宁宗赵扩。
②景定:宋理宗赵昀年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糜金钱,靡有纪极糜:浪费
B.此语不为过也过:过失
C.最能状此景状:描绘
D.偕驸马都尉杨镇泛湖偕:共同
答案9.B(过:过分)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密约幽期,无不在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自别于众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①若游之次第②若入前为寿
D.①独有小舟号小乌龙者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1O. D(D.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A.焉:①代词,这里。
②语气词,了。
B.于:①介词,和。
②介词,在。
C.若:①连词,如果;②代词,你)
11.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游赏盛景的一项是
①朝昏晴雨,四序总宜②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
③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④③悉用香楠本抢金为之,亦极华侈
⑤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⑥以赐杨郡王之故尚在
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④⑥D.④③⑤⑥
答案11.B(①总写西湖风景特点,非游赏所见盛景。
④写理宗时所制之舟。
⑥是说小乌龙船的情况)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盛赞西湖作为天下游览盛景,时时刻刻总是风物宜人的。
从游船、活动、人物等方面,勾画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湖春游图。
B.第二段作者详细描绘“探春”之游。
先从正面写贵族巨室争先郊游的豪阔气派,再从侧面叙述京尹立赏推波助斓,引得观众云集。
C.第三段,作者着重叙述了游览断桥时的盛景,依照时间顺序来写,游人从上午一直游到晚上还不愿散去,月亮升起后,仍有人绛纱笼烛而游。
D.文章末段写了宋宁宗在世时没有多少游幸的事情、宋理宗打造了奢华的游艇而没有使用,冷静真切的叙述中隐含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答案12.C(“游人从上午一直游到晚上还不愿散去”错,文中为“始渐散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鳞,亦无行舟之路。
(5分)
(2)一时文物亦盛,仿佛承平之旧,倾城纵观,都人为之罢市。
(5分)
答案13.(1)(5分)都城中的人、才子佳人,在两岸聚集,几乎没有放脚的地方;水面上的彩船,密密麻麻的像鱼鳞一样排列,也没有行船的航道。
(“骈集”“置”“画辑”“比”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5分)一时间文物也极为繁盛,犹如太平年间的盛景,全城百姓一同前来观看,杭州全城的人因为这停止商业活动。
(“盛”“承平”“倾城”、被动句式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作为天下游览的盛景,无论是朝暮晴雨,还是春夏秋冬,时时刻刻总是风物宜人的。
杭州人也是无时无刘不在游览,并且春游场面特别繁盛。
太平时节,头船如大绿、间女、十样锦、百花、宝胜、明玉这一类,何止教百,共他稍小的船不诗其数,船只全都装饰豪华,高雅靓丽,争相夸耀新奇和漂亮。
于是杭州人凡是缔姻、赛社、会亲、送葬、经会、献神、仕宦、恩赏等方面的事务,禁省台府等公务上的人情往来,达官贵人、富商豪强,豪掷千金买笑,豪赌百万,甚至痴男怨女,私下约定幽会的日期,没有不在这里的。
每天浪费的金钱,没有限度。
所以杭州的谚语有“销金锅儿”的称号,这话不算过分。
都城(杭州)自从过了收灯节后,贵族富家,全都争看出去郊游,称为“探春”,到寒食节时最为繁盛。
十多个龙舟,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到中午时纵横相交,连绵排列,如织锦般鲜明。
其中有曾经被皇帝传唤宣召的人,就穿着锦衣,戴着花帽,以和众人相区别。
京兆尹为此立下奖赏的标准,通过竞相划船比赛争夺锦标。
宫廷内宦、显贵之人,奖赏犒劳的钱财不计其数。
都城中的人、才子佳人,在两岸聚集,几乎没有放脚的地方;水面上的彩船,密密麻麻的像鱼鳞一样排列,也没有行船的航道。
唱歌吹箫击鼓的声音,震动了远近的地方,那繁盛的景象能够想象。
如果依照顺序游览,就先从南边然后再向北,到了中午船就全部进入了西泠桥的里湖,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一只大船了。
弁阳老人(周密自称)有首词写道:“看画船尽人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大致记录是事实。
接着在断桥附近稍作停泊,无数船只聚集,歌声喧嚷管弦齐奏,佳丽云集,最是繁矗。
断桥上的少年们,争相放风筝来吸引(观赏佳丽的注意),(那些风筝)线相互牵连剪截r断,以风筝线断绝的为失败。
这虽然是小的技艺,却也是一门专长。
爆仗、起轮、走线这类杂记,大多设在这里,到花影黯淡明月升起,(人们)才渐渐散去。
点着大红的灯笼,乘着车坐着马争过城门(另解:月亮升起后,仍有人绛纱笼烛而游),(这场景,京城中的人)每天习以为常。
张武子诗中写道:“帖帖平湖印晓天,踏歌游女锦相幸,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
”最能描绘这种景象。
宋宁宗在位的时候,毫无游览巡幸的事情,出巡时的住所、行宫,就不再增修了。
黄洪诗中写到:“龙舟太半没西湖,此是先皇节俭图。
三十六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
”宋理宗时也曾经制作过一艘船,全部在香楠木上镀金作装饰,也是极尽华丽奢侈,然而最终没有使用。
到景定年间,周汉国公主得到圣旨,和驸马都尉杨镇一起游湖。
一时间文物也极为繁盛,犹如太平年间的盛景,全城百姓一同前来观看,杭州全城的人因为这停止商业活动。
然而这时候先朝的龙船已经沉没很久了。
只有一艘叫小乌龙的小船,因为赏赐给杨郡王的缘故还存在。
这艘船船底平坦
有舵,船的形制和规格都很简单朴素。
有人说这艘船每次出行一定套遇上风雨天气,我曾经多次乘坐,并没有这种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