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障碍完美主义心理及防御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
强迫症的案例分析

强迫症的案例分析案例介绍:小强,男,18岁,某市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
小强小学时学习很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得轻松,同时也很爱玩,师生关系融洽。
初中在其母工作的学校(非重点)就读,起初学习不太用功,较贪玩,学习成绩中等,处于班级十几名之下。
初三时,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是考高中还是考中专?他开始意识到前途问题,决定考高中。
父母为其借来大量参考资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静心苦读,进步很快,终以年级第4名考入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信心大增,给自己定下考名牌大学的目标。
但高一阶段成绩在班级为14~15名。
暑假中碰到原初中几位就读其他重点高中的同学,得知人家成绩均在年级前列,很不服气,谴气自己努力不够,暗自定下在高二跃上班级前列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计划,如要求自己上课一定要听懂,课间即总结好,回家不再花时间消化,而是阅读参考资料,结果并不理想。
再次检查自己,认为目标、计划没错,还是自己用功不够,便挤出更多时间看书。
高二开始不久,出现看书时脑内出现杂念,如:“这部分内容是不是高考的重点”、“考试时会怎样考”,继而脑中出现考不好时的紧张情境,排解不掉;平时产生紧张感,考试前加剧。
此后学习成绩持续下降,学习成绩在班级中降至25名——34名——41名,十分焦虑。
进入高三后,症状加剧,只要是学习就出现杂念,已无法听课与看书作业,自己更为焦虑。
想到高考迫近,非常紧张,整日焦躁不安,对自己爱好的小提琴、足球均提不起兴趣。
于是找了一些心理卫生书籍看,试着自我调整,效果不大,来咨询中心求诊。
案例分析:小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前瞻性的强迫担心与焦虑,即总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上不了大学,引起严重焦虑。
如:看书时脑内出现杂念,继而脑中出现考不好时的紧张情境。
这种强迫观念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影响了学习效果,又进一步增强了担心与焦虑,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小强已经意识到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有害的,他试图控制,但又无力摆脱,他的焦虑状态也是强迫症状引起的。
强迫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心理治疗方法

强迫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心理治疗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情绪,并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行为或想法。
为了应对这种心理障碍,强迫症患者会采取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介绍一些心理治疗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问题。
一、心理防御机制1. 反转行为:一些强迫症患者会通过进行相反的行为来抵抗他们的强迫症状。
比如,他们可能会反复检查门锁,但却面临着无法从家中外出的困扰。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暂时减轻他们的焦虑,但长期来看并不能解决问题。
2. 陷入思考:另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通过过度思考来应对强迫症症状。
患者会陷入无尽的思考循环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这种思考却往往加重了他们的焦虑,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3. 转移注意力:有些强迫症患者会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焦虑。
他们可能会投入到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中,以期忘记自己的强迫症症状。
这种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焦虑,但并不能根除问题的根源。
二、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强迫行为或想法的荒谬性和不必要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焦虑感,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治疗师可能会设计一系列的曝露与反应预防练习,帮助患者逐渐面对他们的恐惧,并通过逐渐减少强迫反应来减轻焦虑。
2. 线上治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治疗成为一种便捷的治疗方式。
对于一些强迫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因为症状而无法亲自前往医院进行面对面的治疗。
线上治疗可以为他们提供匿名性和方便性,帮助他们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强迫症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特定的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被认为可以减轻强迫症患者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医生的监督和调整,以确保患者能够在合适的用药指导下进行治疗。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追求的迹象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追求的迹象强迫性人格障碍(OC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表现为过分追求完美和控制。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和迹象。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明显迹象是对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
患者总是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无论是工作上的任务,还是日常生活的琐事。
他们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达到他们对完美的要求,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事情。
比如,他们可能会花数小时来清洁和整理家里的东西,以确保每个东西都摆放得井然有序。
他们容易受到细节的干扰,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的地方。
此外,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度的控制欲望。
患者希望能够掌控一切,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他人的行为。
他们常常认为只有通过控制来保持秩序和稳定。
他们可能会过分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所有事情。
这种控制的欲望会导致他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产生冲突,并可能使他们失去朋友和亲人的支持。
此外,患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往往过于谨慎和保守。
他们极度注重细节和规则,经常以过分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
他们可能会遵循特定的日程安排,对于任何突发事件都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对于改变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为改变可能破坏了他们对秩序和稳定的控制。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还表现出对细节的过度关注和狭窄思维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情况,无法作出决策。
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和成果过于挑剔,往往难以满足。
这种过度关注细节和狭窄思维的表现,使得他们在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的过程中面临困难。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缺乏弹性和适应性。
他们往往固执己见,难以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他们对于变化和不确定性感到无法承受,往往出现焦虑和烦躁的情绪。
这种缺乏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在复杂和多变的社交环境中融入和适应。
总之,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迹象主要体现在完美主义和控制追求上。
患者过分追求完美、过度控制自己和他人,缺乏弹性和适应性。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与治疗研究综述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与治疗研究综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强迫观念和强迫性行为。
本文将对强迫症的心理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心理病理机制强迫症的心理病理机制包括认知与情绪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以及遗传与环境因素。
认知与情绪因素指的是患者产生强迫观念的认知扭曲以及情绪困扰。
神经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异常、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
遗传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遗传易感性以及生活事件的影响。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抗抑郁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与反应防御预防来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症状。
3. 深部脑刺激(DBS)疗法DBS疗法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脑区域植入电极来调节患者的神经活动。
研究表明,DBS对于一些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4. 神经反馈训练神经反馈训练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监测和调节患者的生物反馈信号来减轻症状。
研究显示,神经反馈训练在缓解强迫症症状方面具有潜力。
5. 社会支持与教育社会支持与教育对于强迫症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提供给患者和家属的信息和教育,以及适当的支持和理解,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
三、研究展望目前,强迫症的治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强迫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此外,研究人员也应该关注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社会适应问题,从而实现综合治疗效果的提高。
结论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创新的治疗方法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强迫症的病理机制,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年(卷),期】2004(013)002【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防御方式的特征及防御机制因子与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36名强迫症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测查.结果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F14.69±1.03,F24.93±0.95,F34.92±0.86,F45.30±1.23)高于对照组(F13.67±1.08,F25.68±1.03,F33.63±0.71,F45.63±1.39)(P<0.05或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焦虑、抑郁、强迫思维、强迫总分存在正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抑郁、焦虑有正相关.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并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密切相关.【总页数】3页(P158-160)【作者】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作者单位】215006,苏州,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精神科;215006,苏州,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精神科;215006,苏州,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精神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J], 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2.强迫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及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J], 马玉红3.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 [J], 曾昭祥;刘琳4.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的调查分析 [J], 王贵山;曾昭祥5.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 [J], 李斌;杨彦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强迫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成果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指的是患者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无法摆脱。
其主要特征包括:强迫思维,即无法摆脱的重复、多疑、强迫性念头;强迫行为,指的是不断重复进行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这些症状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困扰,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1. 发展背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强迫症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心理学家们意识到通过深入研究强迫症可以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关键问题。
2. 病因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个体对强迫症的易感性与基因有关。
环境研究则发现,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严重的创伤或者有高度压力的环境会增加患上强迫症的风险。
3. 个体差异: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强迫症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征,如强迫症患者的顾虑范围不同、强迫行为的形式和强度各异等。
4. 神经机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大脑内部控制、决策制定和情绪调节等相关区域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常见有效的强迫症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克服强迫症症状。
其中包括暴露与反应防治(ERP)技术,通过暴露患者于强迫触发物,并阻止其采取强迫行为来减少焦虑。
此外,CBT还强调自我管理技巧的培养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应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本文将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 完美主义:他们追求完美,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有非常高的标准,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状态。
2. 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一切,包括自己的情绪、他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
3. 刻板固执:他们有强烈的执着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丧失灵活性,难以接受突发变化。
4. 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他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是正确的,难以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 过度关注细节:他们非常注重细节,常常陷入琐碎的事务中。
6. 困扰于无用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会反复思考某些问题或进行反复的行为,但却很难停止。
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原因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 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强迫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性人格障碍。
2. 生物学因素:某些神经递质不平衡或大脑结构上的异常可能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有关。
3. 环境因素:儿童时期受到过度保护、严厉的教养方式和家庭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治疗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1.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焦虑和强迫症状。
- 曝光与反应防止治疗(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通过暴露患者于触发强迫症状的情境,并阻止其进行相应的强迫行为,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强迫症状的依赖。
强迫性障碍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强迫性障碍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艾霞;刘华清;张东【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4)001【摘要】目的:探索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人格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对住院治疗的77例强迫性障碍患者施测,将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本组DSQ不成熟防御机制(4.29±0.96)分,成熟防御机制(4.99±1.10)分,中间型防御机制(4.49±0.67)分;MMPI中癔症、抑郁症、病态人格、神经衰弱4个临床量表标准分(T)均高于中国划界值60分.第一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r1)=0.712,其反映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与精神分裂、神经衰弱、轻躁狂、病态人格和疑病的人格特征正相关;第二对典型变量相关系数(r2)=0.490,其反映成熟防御机制与病态人格、抑郁、偏执、癔症的人格特征负相关.结论:强迫性障碍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与精神病性倾向和部分神经症倾向的人格特征相关;不成熟防御方式与精神病倾向人格相关性最强.【总页数】3页(P51-53)【作者】艾霞;刘华清;张东【作者单位】100096,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室;100096,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室;100096,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7【相关文献】1.强迫性障碍完美主义心理及防御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 [J], 唐毅;黄悦勤;禚传君;罗晓敏;唐登华2.强迫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J], 李英辉;兰光华;吴彩云3.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J], 袁勇贵;张宁;李箕君;沈鑫华4.强迫性障碍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 吴金凤;胡蕾;王爱荣;刘英;李峰;许玉玲;陈旭先5.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关系的探讨 [J], 刘强;俞峻瀚;张海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文 Fot 维 度 完美 主义 问 卷 ( hns rsMuti ninlPr c oi c e ,C MP ) rs多 C ieeFot ld i mes a e et ns S a o f i m l F S 、防御 方式 问 卷 ( e neSy sQ et n a e S D f s tl uson i ,D Q) 进 行 调 查 。 结 果 :病 例 组 的 C MP 总 分 [ ( 85 ±1. ) v. e e i r F S 8. 62 s
动的疑虑是强迫性 障碍的危险因素 ( R=14 ;9 %C =10 O .6 5 I . 9~19 ) .4 。结论 :强迫性障碍患者可能 比正常
人更 追 求 完 美 ,更 多 使 用不 成 熟 和 中 间 型 防御 机 制 。
【 关键词 】 强迫性障碍 ;完美主义;中文 Fot rs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 ;防御机制 ;病例对照研 究
[ 1. 5 0 s (O 7± . ) (4 5± . )v. 1. 35 ]维度分 ,及 D Q的不成熟防御机制 [ 4 8± . )v.( . 0 6 ] S ( . 0 6 s 37± . ) 、中 间型防御机制 [( . 05 s 4 2± . ) 4 9± . )v.( . 06 ]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而 D Q 的成熟 防御机制 因子分低 于 S 对照组 [( . 06 s (. 0 8 ,P< .5 。完美主义总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 、中间型 防御机制正相 3 8± . )v. 57± . ) 00 ] 关 ( = .8 .4 r 0 5 ,0 4 ,P< . 1 ,与成熟 防御机制负相关 ( =一 .8 00 ) r 0 5 ,P< . 1 。L gsc回归分析显示行 0 0 ) oii t
( eigUn esy ,B in 0 1 1 h a Pkn i r t) e i 10 9 ,C i v i jg n
@ C r s ni uhr U N w・i,Em i uny@ 咖 “ eu c orp dn a t ,H A GY eQn —al a gq eo g o :h .d .n
中 图分 类 号 :R 4 . 9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0 6 2 (00 1 0 3 0 7 97 00— 7 9 2 1 )0 2— 9 2— 5
d i 0 3 6 /.sn 10 6 2 . 0 0 1 . 1 o :1 . 9 9 j i . 0 0— 7 9 2 1 . 2 0 s 1
d r a d t i eains i . eho s: A a e c nr s d wa m p e n e e her r lto h p M t d n c s — o tol t y s i l me td.S v n y o ipain s r o r te t u e e t — ne n te t o ut' i ns a wh tI o me CD一 0 c tra f ro e sv — o p lie d s r e n o tol t o e t s r r wee r r ie 。 1 r e o bs si e c m u sv io d ra d 71 n r s wi utm naldio de r e u t i i c h c d
【 btat bet e oepoepr c o s addf s ye f a et wt ossi —o us e i r A s c】O j i :T lr e et n m e nes lo t ns i bes ecmp lv s - r c v x f ii n e t pi h v i do
T N i UA G Y eQ n HU h a — n U ioM n A G D n — u A G Y ,H N u — i 。Z O C u n J ,L O X a — A ,T u N egH a
P kng Un v riy I t u e o e t at e i i e st nsi t fM n a He l t l h, Ke b ao y ofM e tlHe t , M i ity ofHe t y La ort r n a ah l n sr a h l
A as - o r lsudy o re to s nd fns t e i pate s wih o e svec m p sv s r er c e c nto t fpe c inim a f dee e syl n int t bs s i -o ulie dio d
(3 0±1. ) 6 . 07 ]和担心错误 [ (64± . )v. ( 16±40 ] 1. 64 s 1. . ) 、行动 的疑虑 [ (4 6±36 s (. 1. . )v. 8 8±
27 ] . ) 、条 理 性 [ 2 . 5 3 v. (7 2± . ) 、个 人 标 准 [ 1. 5 1 s (4 8 -. ) 、父 母 期 望 (3 4± . ) s 1. 4 1 ] ( 96± . )v. 1. 37 ] 4
黄 悦 勤
禚 传 君 罗 晓敏
唐 登 华
( 京大 学 精 神 卫 生研 究 所 ,卫 生部 精 神 卫 生学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大 学 ) 北 北 ,北 京 10 9 @通 信 作 者 E ma : 011 — i l
【 摘
要 】目的 :探讨强迫性 障碍患者的完美 主义心理特点及其 与心 理防御 机制之间的关系 。方法 :在
92 3
C ieeMet el ora,V l 4 o1 hns na H ahJunl o 2 ,N .2,2 1 l t 00
・
临床精 神病学 ・
强 迫 性 障 碍 完 美 主 义 心 理 及 防御 方 式 的病 例 对 照 研 究
唐毅
h a y e @bmu e u c ) unuq j .d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