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白从“金剪刀奖”到“石库门先生”

合集下载

李守白:我的海派情缘

李守白:我的海派情缘

李守白:我的海派情缘作者:杨皓来源:《检察风云》 2018年第5期李守白,生于1962年,籍贯浙江上虞。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上海市人大代表。

绘画及剪纸艺术家,四十多年来,发表作品五百余件。

近十多年来积极从事上海本土题材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新活力,被业界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上海创意产业田子坊艺术的标杆”。

连续14年参展上海艺博会,作品先后在法国巴黎、德国汉堡、奥地利维也纳、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广州、南京、厦门等地参展。

获得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在内的5个金奖。

被授予“中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艺术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等称号。

富于符号性的物品永远封存着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有的绵延至今,那是生活的流水,未曾断裂;有的从生活中慢慢淡出,但总有念旧之人,不想被时代割裂,用文艺作品把记忆凝成固态,用毕生心血把私藏引向审美。

李守白的作品时代感很强,石库门、上海里弄、旗袍、留声机、大闸蟹常见于他的画中,剪纸更是他艺术生涯的敲门砖,这些充满着时代与历史记忆的事物是他所爱的传统中国与海派文化,也是他艺术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他的眼里,上海就是最美的。

”李守白的妻子沈瑶向记者说道。

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它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石库门是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

从小生活在上海黄浦区石库门的李守白,父亲李廷益是一名画家和剪纸艺术家,6岁那年,李守白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和剪纸。

在他的记忆里,石库门是有声响的,那便是画笔或剪刀划过纸张的刷刷声,10岁那年,李守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之后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作品不断地刊登在《解放日报》《周末画报》《广西美术》和《阿凡提画报》等众多报刊上。

李守白后来考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师从著名画家、剪纸艺术家林曦明教授。

红灯记参考答案

红灯记参考答案

红灯记参考答案《红灯记》是中国经典的京剧作品,由于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音乐、舞台美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红灯记》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灯记》的剧情。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主要讲述了一个贩卖妇女的黑帮团伙与一个正义的女侠之间的斗争。

剧中的女侠李碧华是一个勇敢无畏、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她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受苦受难的妇女,与黑帮斗智斗勇。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引发观众的共鸣。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红灯记》中的角色。

李碧华是这部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她的坚强、勇敢以及对正义的追求,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而与之相对的是黑帮团伙的头目阿庆,他冷酷无情、残忍暴力,但也有他的痴情一面。

这些角色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剧情和角色,音乐也是京剧《红灯记》的一大亮点。

这部戏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激情和张力。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音乐的起伏和变化与角色的情绪相呼应,使得整个戏剧更加生动有力。

观众在欣赏京剧《红灯记》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戏剧的世界中。

此外,舞台美术也是京剧《红灯记》的一大特色。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设计都非常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在一些场景转换的时候,舞台美术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总的来说,京剧《红灯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经典之作。

通过剧情、角色、音乐和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的呈现,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激情的世界。

观众在欣赏《红灯记》时,既能感受到其中的悲欢离合,又能思考社会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因此,京剧《红灯记》一直以来都备受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我们可以说,《红灯记》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人类对于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思考。

解读“石库门先生”

解读“石库门先生”

解读“石库门先生”汪杨【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50-52)【作者】汪杨【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

小小一幢石库门,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只是,你必须读懂石库门里的文化符号。

城市日新月异,一些旧日的记忆也在一点点消逝。

小小一幢石库门,成了多少人怀旧的寄托。

李守白,用画和剪纸诉说着弄堂里的故事。

坚守最初梦想李守白出生在合肥路的石库门里,生于长于石库门的他,童年的记忆中总有那一抹青灰色,对于石库门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作为一个海归派艺术家,2000年他结束了近十年的海外生涯回归故里后,开始重新审视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及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上海的海派文化其实也就是上海城市文化,只有自身的母体艺术语言得到发展,国际才会认同,我们的文化才会有生命——这就是他一直主张要发掘、创新上海本土文化,立志成为本土文化的先驱者的理由。

而曾经有个法国人在看到他的作品时感慨:“这才是我要的上海感受”,更让李守白坚定了自己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地的人就该做当地的事”。

李守白,现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一直以“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妙各自探”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创作的李守白,用自己的慧眼和饱满的激情来表达他记忆中的人和事,将自己对艺术的敏锐感真实地体现在其作品中,在他眼里,上海石库门就是上海海派文化的载体,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它,就不能感受上海城市的文化精髓。

李守白说,“上海本身就是座移民城市,大量都市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翻版”,为突出上海的文化内涵,他以司空见惯的上海石库门为题材,通过融水墨重彩技法与油画技巧为一体的重彩画,将老上海曾经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既神秘又优美地展现出来,表达他回忆里的大城小事,以及弄堂民生的千姿百态。

他赋予了石库门生动的颜色和精美的细节,他对上海的诠释是温暖的、有市井气息的风华绝代。

剪下片纸成彩虹

剪下片纸成彩虹

剪下片纸成彩虹作者:王辰来源:《走向世界》2009年第04期“用生命创作、用灵魂歌唱、用精气感天地、用热情铸鬼神——人民祖国感谢你!”——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在欣赏完李翠敏的剪纸作品后写下的慷慨留言。

短短29个字诠释了艺术家惺惺相惜之情,揭示了剪纸这一伟大民间技艺的魅力之所在。

然而,最耀目的却是李翠敏用剪纸演绎出的近半个世纪绚丽斑斓的艺术人生!与李翠敏约见的见面地点,是在山东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上。

她是那么的乐观和开朗,在会场边剪边唱,充满活力的歌声和精彩的剪纸技艺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后来才知道,她多才多艺,还是某合唱团的女高音,最喜欢唱《我爱你中国》。

这就是53岁的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剪纸艺术家李翠敏,一个地道的青岛人。

她自幼喜欢剪纸,7岁时就已经能够剪出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雷锋”。

岛城秀美的山水赋予了她创作的灵气,从一块赢得比赛的剪纸板报开始,在40多年的剪纸生涯中,她独出心裁,大胆革新,用一方红纸、一双巧手和一分倔强坚韧的性格创作出了众多精彩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练就的剪纸绝活非同一般。

一张平平常常的纸,只要经过她的妙手,左一剪,右一剪,没几下就会生出一个惟妙惟肖、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或物。

“我开始剪纸是受姥姥的影响,但自从记事起,似乎就从未放下过手里的剪刀。

”提起当年痴迷上剪纸一事李翠敏激动地说,“不管过程经历过多少痛苦,但是我却从没想过放弃!”她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是艰难越向前。

”也许就是这种执着的精神赋予了李翠敏剪纸作品以独特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人物剪纸。

梁山好汉、红楼女儿、三国群英,经她巧手剪出,个个形象鲜明,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如今,她的剪纸已经飘洋过海,被世界很多国家所珍藏,其代表作《万里长城》在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民族》在今年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山东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上再次夺魁。

《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

《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

《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花牌楼34号之谜来源:杭州日报时间:2010-09-13 10:56:00关键词: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原型;牌楼;李侠;秘密电台图中花窗所在房间,即为秘密电台所藏处。

照片摄于1959年,图中人为劳鉴劭儿媳。

平房前是一大天井,围墙外竖有电线杆,电线越墙拉入劳公馆内。

沿台阶上行,靠左边围墙有一幢三开间平屋,原是劳家供奉黄大仙的地方。

劳鉴劭一家先是住在前院厅屋楼上,后来据说那厅屋里曾闹鬼,夫妻俩遂搬到侧院供奉黄大仙的这三间平房里。

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绘图:蒋豫生当年法盛送饭时走过的山路,四宜亭仍在老照片提供:劳法盛劳法俭上点年纪的人大多看过一本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拍摄),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的枪口下发出给延安的最后一封电报。

李侠的原型是李白,1938年从延安派到上海建立地下电台,1949年5月7日,解放军已渡江接近上海时被杀害。

最近,新版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1944年,李白曾到过杭州,落脚地就在城隍山脚花牌楼34号(后改为四宜路69号)劳公馆,那里曾有一个秘密电台。

《杭州坊巷录》中记载:“花牌楼巷,元代有沙子中居此,其二子同登进士第,郡守为建牌坊,曰联桂坊,花牌楼之名源此。

”我在花牌楼附近寻找当年的踪迹,早已面目全非。

在河坊巷一个住宅楼门前,有一位大妈正在炒茄子,听我问到劳公馆,她眼睛亮了。

今年78岁的黄杏花从小住在花牌楼,依然清楚记得,小辰光常常同小伙伴一起去劳公馆门口玩。

两扇大大的铁栅门,左面门柱下砌着“劳界”碑石,大门平时不上锁,她们喜欢攀在铁门上,将门推来推去地玩。

若是给劳公馆拉黄包车的阿毛师傅碰着了,就会边赶边骂:“格班小鬼——”劳公馆,塘栖人劳勤余(劳少麟)于民国初年购置。

劳少麟曾在北洋政府任佥事,后告老还乡,当过塘栖市西镇镇长。

劳少麟的二儿子劳鉴劭在上海持志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学校停办,劳鉴劭携妻小回杭州花牌楼,在清泰街一家“东南物资贸易公司”任副经理。

“英雄榜”与“医者仁心”,致敬抗疫英雄

“英雄榜”与“医者仁心”,致敬抗疫英雄

“英雄榜”与“医者仁心”,致敬抗疫英雄“召唤”主题展展厅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创作的一幅大型布面油画剪雕作品《向心力·中国力量》,别出心裁地采用了版雕+油画+剪纸的创作手法,极具当代感的综合媒介构成,用四种不同的色彩来描绘享有“天下绝景”之称的武汉市标志性建筑——黄鹤楼,也正应对了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黑色表示疫情爆发初期,充满了病毒的湖北武汉重灾区;深紫色表示从大年夜开始,全国各地英勇白衣医护工作者们不畏艰险,逆行而上奋力抢救一条条生命;褐色表示在收到来自全球帮助下逐渐好转的场景;最后在蓝天白云下,红色则表示当下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迎向光明的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严格来说其实是李守白和女儿李诗忆合作完成的。

“在大年三十前武汉封城的那一刻,我们在震惊之余就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

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就果断达成共识,迅速取消了早已定好的境外旅游,并将退来的钱款捐给了上海红十字会,以表达对武汉、对湖北的支持。

”紧接着,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李家父女每天关注着疫情的新闻,整个春节假期足不出户,情绪却在悲伤与感动、揪心与激昂中轮番波动。

所以,当上海文艺界向所有艺术工作者呼吁进行抗击疫情主题创作的时候,李守白马上就积极响应,付诸行动了。

“因为那段时期人们都为了隔断传染而‘禁足在家,我觉得家人之间的互动前所未有的丰富,所以很自然的,我就想到,可以和女儿一起完成这个作品。

”谈及“合作”缘起,李守白很直接。

众所周知,李守白的“本命”是剪纸,“但如果只是用传统的剪纸艺术来创作,我觉得太单薄了——纸也单薄,表现手法也单薄,完全不能传递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如山的悲壮和似海的激荡!”好在,90后的女儿李诗忆的加入,给李守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丰富的创意。

于是,在父女二人的互相碰撞下,《向心力·中国力量》顺利完成,“这个名字也是女儿想出来的,本来我想了一些比较传统而具象的名字,但女儿说,这个作品本身就有很多符号化的、抽象的意味,取名字的时候更接近‘精神象征会更合适。

历年茅盾文学奖作品

历年茅盾文学奖作品

《长恨歌》 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一、二) 王旭烽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5年)
《张居正》 熊召政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无字》 张 洁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英雄时代》 柳建伟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东藏记》 宗璞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
《黄河东流去》 李准 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张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钟鼓楼》 刘心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
《抉择》 张 平
《尘埃落定》 阿 来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
《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 凌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 孙力 余小惠 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荣誉奖:
《浴血罗霄》 萧克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 徐兴业 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
《战争和人》(一、二、三) 王火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东方》 魏巍 人民文学出版
《将军吟》 莫应丰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中国青年出版社
《芙蓉镇》 古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缘情石库门

缘情石库门

缘情石库门
李守白
【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
【年(卷),期】2011(0)2
【摘要】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最初的声音是画笔与剪刀划过纸张的"唰唰"声,那是我父亲在创作艺术作品,父亲是我艺术生涯的启蒙老师。

我从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和剪纸,从那时起,对绘画和剪纸的热爱就沁入了血液,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浓得化不开了。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弄堂里,狭小的天井把天空分成了小方块,常有成群的鸽子飞过,刹那间,青色砖墙上错落出一片班驳的影子,响亮的鸣叫声回荡天际。

窄窄的弄堂里飘荡着油泵带鱼和红烧肉的饭菜香,我和玩伴们远远就能闻见,用不着家人呼唤。

【总页数】6页(P61-65)
【关键词】石库门;鸣叫声;缘情;艺术生涯;浓得化不开;创作艺术;当代艺术家;启蒙老师;传统艺术形式;工艺美术学校
【作者】李守白
【作者单位】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5
【相关文献】
1.石库门住宅再生研究——以三益村石库门住宅改造为例 [J], 董春方;刘敬
2.“软硬兼施”,安全酿制“上海味道”——访上海石库门酿酒有限公司石库门酒厂 [J], 孔祥盈
3.关于石库门住宅建筑改造与再生的思考——以春阳里石库门住宅改造项目为例[J], 高峰
4.石库门建筑的形态与心理-谈凤阳路石库门建筑改造 [J], 刘文旭;孙宏宾
5.一幅老上海石库门弄堂的长卷风情画——读董鸣亭“上海十八”系列石库门纪实文集 [J], 阿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守白:从“金剪刀奖”到“石库门先生”作者:信芳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0年第03期2010年1月11日,李守白接到上海卢湾区政府的通知,说近日有中央领导到上海,并将考察创意产业,希望他做点准备,和区里其它三家公司一起参加接待。

他知道,这次选他向领导汇报创意成果,这是对他的提携和鼓励。

李守白回来后顾不得休息,马上精心布置起他的“展车”,他拿出了几年来积累的重头作品:重彩画《中国红》,剪纸《田子坊》、剪纸礼盒《石库门记忆》、纪念邮册《老上海系列》……他突然想,这次来上海视察的会否是胡锦涛总书记?产生这样的想法绝非偶然,原来,2007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第八届艺术节上,李守白带着他的剪纸作品参加“国风归来”国际剪纸艺术展,他万万没有想到,胡锦涛总书记竟也有一幅剪纸作品展出,名叫《回娘家》。

而李守白那次参展的套色剪纸《海上遗梦》十分有幸地就在旁边展台。

他当时很激动,转而高兴,他感到自己从事民间艺术没有选错。

就在那次展览上,他的作品荣膺最高奖“金剪刀奖”。

李守白想到这里,拿出了珍藏的《海上遗梦》,又准备起纸、笔、剪刀等,心想,如真的是总书记到来,自己一定要重叙这段故事,并为总书记画幅像、剪个影。

5天后的1月16日,来到卢湾区“8号桥”创意园的中央领导果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他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健步走进园区。

李守白高兴地记住了这幸福的时刻——上午11时10分。

“8号桥”原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一片闲置厂房,经过6年多的开发,建成了名扬海内外的创意园区。

一件件造型时尚的生活用品,一幅幅灵感四溢的艺术创作,一个个风格新锐的设计方案,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他对上海负责同志说:创意产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要进一步做好园区规划,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创新氛围,真正把创意产业打造成上海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然而,创意园区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由于时间关系,总书记没能在李守白的“展车”前停下……李守白那天告诉我时,还是遗憾不止。

“不过我对艺术的追求矢志不悔,我还年轻,总有机会吧。

”他笑着说。

小时候,每天交一张绘画日记李守白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记忆中最初的声音是画笔与剪刀划过纸张的“唰唰”声,那是我父亲在创作艺术作品。

父亲是我艺术生涯的启蒙老师,我从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和剪纸,从那时起,对绘画和剪纸的热爱就沁入了血液,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浓得化不开了。

”1962年,李守白出生在上海,父亲李廷益是剪纸艺术家。

李廷益曾是我的同事,当年上海《采风报》初创时,李廷益还是主要的插图者之一。

我记得他住在卢湾区的一栋石库门房子里。

李守白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剪纸。

李廷益每天坐在写字台前创作,常常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起身。

这个时候,李守白就蹲在椅子旁,把父亲剪纸时丢下来的碎纸屑捡起来玩。

父亲开始培养儿子学画,每天早上要他到弄堂口去写生。

那个时候,李廷益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每天交一张绘画日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说到这里,李守白笑了,说我还记得那些事。

“那时,我的弟妹都不高兴画,就求我帮忙。

实际我得完成3个人的作业,又不能让父亲看出破绽,所以必须画不一样的内容,为了早点可以睡觉,我又学练快速做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0岁那年,李守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幅剪纸孩儿作,高兴极了。

李廷益看到他喜滋滋的神态,鼓励说:“对,做人就要做个与众不同的人。

”初中毕业,李守白考入了上海工艺美校,开始接受现代绘画技法的正规授业。

他曾拜师剪纸艺术大师王子淦,后又拜师中国著名画家林曦明教授,对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及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技法融汇自通。

然而郑板桥的“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妙各自探”成了他的座右铭。

画情书,果真把她感动1983年,李守白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灯具厂工作,当上了设计师。

在那里,他认识了厂里的机械工程师沈瑶。

沈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孩,性格开朗,为人处事大方自然。

李守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厂里也算小有名气。

不过,他个性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特别是要与女同胞对话,还真有点难。

当他暗暗欢喜上沈瑶时,怎么表白呢?他想,别人追女孩是写情书,我会画画,那么就画情书吧。

这方法果然好,李守白每天画一幅生活漫画,然后偷偷地塞进沈瑶的办公桌……沈瑶起初看时,只是会心一笑,后来,天天一幅情画,其意不言自明。

为谢他的“执着”,有天,沈瑶排队买回了2张电影票,当她请李守白看电影时,想不到李竟然说:“我要赶画稿,实在没空。

要么你找个小姐妹一起去看吧。

”沈瑶大失所望,听了真想哭。

李守白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连连认错才挽回差点失去的婚姻。

李守白第一次把沈瑶带回他的石库门的家,见到了李廷益,她这才理解李守白的个性。

李廷益早先就和妻子离了婚,这些年是他抚养着孩子。

作为长子,李守白一直为父亲分忧。

李廷益指着家里新添置的电器说:“这些都是守白买的。

”沈瑶一下子明白了,为何李守白常常对她说没空要赶稿……这个男人不但有才华,还有孝心,责任心。

她顿时觉得自己的眼光没错。

1989年,李守白和沈瑶结婚,第二年,女儿呱呱落地。

就在顺顺当当可过小日子的时候,李守白作为上海民间艺术代表团成员去新加坡作文化交流。

期间,有家公司看中了他的才艺,并请他到新加坡发展。

李守白回国后把此事告诉了沈瑶,他本以为妻子会因新婚、小孩太小等原因,拖住他出国的脚步。

没想到,沈瑶不但没反对,而且还鼓励他去闯一闯,“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一个人能行!”就这样,1991年,李守白去了新加坡,而且这一去就是10年。

一天,在石库门老宅,李廷益拿出好几本自制的剪贴本。

沈瑶打开最上面的一本,第一幅就是李守白10岁时发表的剪纸作品,豆腐干一块,边上写着“1973年1月23日”。

沈瑶面对公公20年来有心搜集儿子发表作品的资料,每翻一页,心里一阵颤动,这是一个父亲的舔犊之情,也是自己丈夫的学艺历程。

“这些是我以前帮守白整理的,我现在全交给你。

”公公的这句话让沈瑶顿时感到自己肩头的份量。

她又该为李守白做点什么?石库门,再领老上海风情李守白告诉我,在海外为老板打工,人家想让你画什么,你就画什么,想让你怎么画,你就怎么画,不用有自己的想法。

这对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人,无疑是种痛苦。

我想,这该是他放弃高薪,决定回国的真正原因。

那段时间,陈逸飞的工作室在上海非常红火,沈瑶直觉地认为,李守白会画画,又会剪纸,或许也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于是沈瑶为帮丈夫创业决定辞职,他们注册了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她当起了总经理。

但李守白顾虑未消,在国内,画画的名家多得是,各种画派都有“掌门人”,他只是一个后生晚辈,如何才能立住脚?如何才能自成一派?沈瑶,这位贤内助,此时又当起了经纪人。

当时,老上海之风刮得很盛。

“你是从石库门里长大的人,你能否把上海味道挖出来?”沈瑶这句话点醒了李守白。

40年过去了,李守白在石库门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历历在目,石库门浓缩了老上海的民生和民俗。

此刻,他的想象和才情一泻而出。

2004年,李守白以“上海石库门风情”为题材创作的重彩画,在当年开展的艺博会上一炮打响。

后又推出了名为“上海童谣”的17米剪纸长卷,把深入沪上人心的39首童谣以剪纸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很快李守白认准了自己画作的主题——石库门:石库门内的喜怒哀乐,石库门外的世态炎凉,石库门弄堂里的世俗风情……他了然于胸。

他要将充满自己身心的对石库门的情感和眷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静态的石库门,在他的画作中变“活”了,从窗户中透出的光亮,让人感觉到房间内人物的活动;窗台上的盆景、墙脚的野草,房子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喻示着蓬勃的生机和主人对生活的热爱。

动态的石库门,更是重现了旧时居住在石库门内人们的生活场景,一家四口晚饭后的其乐融融、桌上热气腾腾的酒菜仿佛正在呼唤主人的归来、女主人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妖娆女性,她们旗袍一袭,各显风采,或弹唱吹奏,或悠闲自得,或闺中密谈,展露着无尽的风情与旖旎,极尽时尚,又略带妩媚的气息,她们与石库门内的一切融为一体,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华丽。

李守白的“石库门”已成为“田子坊创意园”一景。

“表现上海题材的画家很多,画过上海石库门的画家也不少,但是像我这样专门画上海石库门,‘把石库门进行到底’的画家似不多。

”李守白自我评价道。

于是乎,一顶“石库门先生”的桂冠戴到了他的头上,他也不知道这个算是“俗号”还是“雅号”,但他喜欢,因为它能唤醒“上海记忆”。

“石库门先生”喜欢用“咖啡”和“中国茶”来比喻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泡咖啡中国人很难比西方人在行,但泡茶中国人却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优势。

绘画艺术是世界语,国外生活让他意识到中国民间艺术汲取国外艺术手段的发展空间很大,用拿手的泡茶功夫去发掘中国民间艺术的新价值,让中国民俗文化的“茶香”飘向世界,引发全世界热爱中华文化的共鸣,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2004年李守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006年剪纸作品《上海童谣》获2006杭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07年剪纸作品《石库门留影》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同年“李守白剪纸”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2月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6月,“上海剪纸——李守白”项目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

李守白文化公司里各类奖牌日益增多,但有两块夫妇俩最为看重,一是“08年被评为卢湾区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二是“09年被评为上海市自主创新领军人才”。

我深深理解这对夫妇的感觉:他们不是学院派,也不是官办画坊,他们是在自主创业和创意中结出的丰硕成果,其艰辛和努力不言而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