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精)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中医学基础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官窍(目、口、鼻、耳、舌)以及形体(皮、肉、筋、骨、脉)等知识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人与自然相统一。
整体观念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功能、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需要整体调整。
人与自然相统一则是指时间和地域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其中包括病、症、证等概念。
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最终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具有相对性可变性、可分性、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特征。
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阴阳学说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五行是中医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等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每个五行都有其特性和引申义,如木的曲直、火的炎上、水的润下、土的稼穑和金的从革等。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知识点和概念都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静止、有形、无形是事物属性的四个方面。
这些属性可以根据五行学说进行归类。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依次相生。
同时,五行之间也存在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关系,隔一相克。
为了维持协调平衡,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了五行制化的概念。
异常相生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过度克制、反向克制等都是五行学说中的概念。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可以指导疾病治疗。
中医学中的气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的生成有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三种来源。
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等基本形式,气机调畅是人体的气运行通畅、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学基础知识从头到脚一、人为什么会生病?《左传》——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因果);二因食而得病;三因蛊而得病(被迷惑)《皇帝内经》——原因有二:一得于阳(外感;天地自然变化导致);二是得于阴(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
提倡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伤寒论》——原因有三: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现代中医理论——原因为六淫:疫疠(外感)、七情(情欲情志)、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痰为湿气凝聚;水为水饮,宣泄不出去导致肿胀)、瘀血(如:癌症)二、人为什么活不到天寿?天寿的年龄通常为动物生长期的5-7倍,按此推算人的天寿应为100-140岁,人是唯一一种活不到天寿的动物;原因如下:1、直立行走,大脑缺血、缺氧、心血管疾病增加2、人没有固定的发情期3、人受欲望情志的控制4、人的消化系统功能极度萎缩5、人的循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6、人的呼吸系统发生了改变:由腹式呼吸改为肺部呼吸三、健康的标准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完全良好的状态。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健康是自我的觉悟。
四、现代人容易生病的原因:1、情志不遂2、饮食不规律3、缺乏运动4、滥服药物从头到脚说健康(1-1)--头发一、头发的功能:保暖与散热二、关于头发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头发是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1、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2、“矩”——男人行方正之道;“规”——女人要行圆融之道3、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4岁行“及笄”之礼,发型均发生变化,要梳理起来,意味着人要由感性向理性迈进。
4、关于头发的一些典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孝之始也”,所以髡刑(剃光头发)在古代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
清朝发型的含义——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理发)——思旧(总结过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削发纹身三、五脏、五行与五色对应关系表肺、肝、肾、心、脾金、木、水、火、突白、青、黑、赤、黄四、关于头发的疾病解释头发——“肾之华、血之余”,与肾气(主颜色)和肝血(主生长速度)最为相关。
(完整版)1-中医学基础第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一、医学与中医学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
1. 医学的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中医学?
2 .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 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 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 门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体,蕴涵着浓郁的人文 社科特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具有二重性。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 春秋-西汉
人体任何一个症状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 调在局部的表现。
(4)诊断上的整体性
察外知内,以候全身:任何一个症状都 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因而 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 腑的病理变化。如舌尖生疮→心火上炎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揣内”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 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王焘《外台秘要》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 ——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现存最早的 儿科专著,总结了儿科的临床经验
(5)治疗上的整体性
探求病源,整体调节:中医学强调在整 体层次上对局部病变进行调节,如从肝 治疗眼疾,从肾治疗耳疾等。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以上重点是心与肾、肺与肾、肝与肾的关系;难点是心与肾的关系
归纳本次课程,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肾主纳气的功能?
2.三焦有哪些涵义?在临床上有何应用?
3.如何理解心与肾、肝与脾的关系
任课教师签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5
课题
第四章气血津液授课专业:护理学年级班级人数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时目标
掌握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脏腑的组成;3.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特性及其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了解
教学活动
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示教其它
教学过程
导言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定义
三、讲解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讲授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讲授(重点: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难点:经络是如何形成的?十二经脉循行包括直行和分支。第六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阐释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2.阐释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3.阐释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4.阐释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5.阐释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6.阐释火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7.总结二、厉气:厉气的概念、发病特点、传染方式、发病原因重点:风、寒、湿、火邪的致病特点难点:风邪、湿邪的致病特点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2.寒性主收引的主要机理和病理表现是什么? 3.如何理解湿邪阻遏气机的特点? 4.火邪与暑邪都能引起发热,机理有何不同?5.为什么说燥易伤肺?任课教师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转化性)、规定性(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医学特定内容的规定性: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的概念▲ :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归类:取象比类、演绎推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五行母子相及与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的相互关系:正常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维持事物稳定平衡异常的关系:母子相及——异常的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异常的相克关系太极图应该是白在上、黑在下,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一、名词解释: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蕴含有阳,阳中蕴含有阴阴阳互根: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本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阴阳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又叫“反克”、“反侮”。
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母病及子:病从母脏传来,先见母脏病症,继见子脏病症。
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都发生异常变化。
子病犯母:病从子脏传来,先见子脏病症,继见母脏病症。
五行中某一行异常改变,波及其母行,导致子母两行都异常。
二、问答题: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1.阴阳的可分性。
2.阴阳的转化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几种?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此长彼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此消彼消: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条件和形式是什么?:阴阳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
阴阳转化的形式:渐变、突变。
五行的特性是什么?:木曰曲直:生长、升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火曰炎上: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土爰稼穑:生化、长养、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易变、肃杀、收敛、沉降水曰润下:滋润、下降、闭藏、寒冷对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取象比类法、演绎推理法。
五行生克乘侮的次序分别如何?: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乘:次序:木→土→水→火→金→木。
相侮:次序: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发生相乘、相侮的原因是什么?:相乘相侮的原因: 太过,不及相乘与相侮的关系如何?:相同:均为异常的相克现象区别:相乘——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相侮——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
联系:二者可同时发生。
第二章掌握:藏象的概念;: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藏:隐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脏腑的分类与区别;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系统联系;心:1.主血脉:1)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2)心与血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通过心阳的温煦变化成为血液。
2.主藏神:1)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主宰所有的生命活动;协调各种生理功能。
2)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情感。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主宣发肃降2.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吸清呼浊,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生成(主管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水谷精微=宗气;一身之气的运行(调节全身气机):通过肺呼吸实现气的升、降、出、入。
3.助心行血: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参与调控心率、心律的作用。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生理基础:肺司呼吸。
具体表现:全身血脉及脉中之血要不断朝向和汇聚于肺;肺主管血之清浊转化;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4.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脾: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
(2)运化水液: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1)与(2)的关系:生理上:二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病理上:即可单独发生,又常相互影响。
2.主升:升清: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升举: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3.主统血:脾有统摄、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机制:脾气的固摄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血行才能正常。
肝: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情志的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以及生殖功能的调节等作用。
调畅气机:1、调畅精神情志2、维持津血运行3、促进脾胃运化4、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贮藏血液: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给机体各部生理活动所需。
2)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各部分血液需求,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各部位血量。
3)防止出血:肝气能收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肾: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1、主藏精:肾具有封藏精气,防止其无故外泄的功能。
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2.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1)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2)将脏腑组织利用后归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上升,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为尿液下输膀胱;3)肾司膀胱的开合,控制小便的排泄。
3.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呼吸的作用。
肾纳气的功能是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六腑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属于六腑也属于奇恒之府。
)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生成、排泄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
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生理特性:▲ 1.主通降,以降为顺: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喜润恶燥:胃内必须有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和通降。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化物: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分清: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到全身;别浊:将食物残渣传送到大肠。
小肠主液: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含有大量水液,故尿量的多少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大肠主津。
2.排泄糟粕相关脏腑功能: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煦、肾气的封藏。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贮尿: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肾气的固摄。
2.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有赖肾阳的气化与推动作用。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2、运行水液:水液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
奇恒之府脑:1)主宰生命活动:心跳、呼吸、吞咽、排泄等生理活动。
2)主管精神思维: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
3)主持感觉运动:视、听、嗅、言、动等皆与脑有关。
女子胞:1)主持月经:是月经发生的器官。
月经的产生与肾精、天癸、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2)孕育胎儿:是孕育胎儿的场所。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1.早期的解剖实践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3.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部位: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
病理: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胰:部位:位居上腹,在胃之后,与脾相邻。
功能:消化水谷该功能可归属于脾主运化之中。
命门的梗概:功能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八难》2.命门藏精舍神,主生殖:《难经.三十九难》3.命门为水火之宅,内涵肾阴肾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4.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命门小结:历代医家均认为命门与肾息息相通;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历代医家重视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掌握: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肾藏精),水谷之精气(脾胃运化),自然界的清气(肺司呼吸),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而成。
功能:1.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人体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精、血和津液等物质的运行和代谢。
)2.温煦作用(产生热量,维持机体恒定的正常体温;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维持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血和津液等液体物质的运行,使其得温则行,正常地输布于周身。
)3.防御作用(在未病之前,卫气充足,护卫全身的肌表,使肌表腠理固密,能够抗御外邪的侵袭;在疾病发生之后,正气与邪气斗争,祛邪外出或战而胜之,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