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学生对《伯夷列传》的阅读心得

学生对《伯夷列传》的阅读心得

学生对《伯夷列传》的阅读心得编者按:《史记》能给后人很好的教育反思。

《伯夷列传》就教育我们要如何正确对待儒学,正确看待历史。

《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中的开篇之作,更是有别于其余文章的精典之谈。

我认为《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并不给予孔子完全的肯定。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从此句可知,当代的人民书儒对儒学六经格外重视。

甚至残缺不全的两本《诗》、《书》。

世世代代的帝王学者,皆是求古文而推其意。

即使寥寥数语,亦为天下之真理,百代之谨记。

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历史的陈述者却不随波逐流,不对前者言听计从,而是带领我们正确对待儒学,正确看待历史。

司马迁在文中便以此观点,联系伯夷、叔齐的事迹进行叙述。

孔子书中对伯夷、叔齐详有褒奖,却对许由、卞随、务光等人只字未提。

可历史为鉴,伯夷、叔齐二人并非无怨之人,更非圣贤。

而许由等人却是颇有高风亮节之气。

可见,六经并非完全值得考究,甚至刻意删改史实,得到孔子眼中的真理。

从司马迁这独具新意、追求真实的立意上看,《史记》的创作可谓中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了。

这种尊重事实、不畏权贵的思想,真正促使《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诞生,同时也赋予了司马迁“史圣”的称号。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敢于反对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六经思想,反对儒学风盛的孔子模范,实在是难能可贵。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最后的一句扬长兴叹,是司马迁对迂腐之人的不满,对有才能而报国无门者的同情。

希望有才能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给后人的教导值得我们铭记。

作者:折桂七7班徐嘉阳。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

伯夷列传读后感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文章,记述了伯夷及其弟叔齐的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从人物的品德、境遇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首先,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兄弟二人不愿受夏桀的腐败政权统治,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远离邪恶,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他们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和原则,无视外界的压力和诱惑。

在他们看来,个人的道德和伦理比一切都重要。

他们拒绝接受桀的任命,绝食而死,坚守自己的原则,以表达对邪恶统治的抗议。

伯夷与叔齐的高贵品德令人钦佩,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其次,伯夷与叔齐的境遇给我带来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们作为众人所称赞的忠臣,却遭受到自己国家的冷落和迫害。

他们的境遇使我想到人生的不公和荒谬。

在一个腐败统治下,正直与善良的人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不理解。

然而,虽然伯夷与叔齐的境遇艰难,他们却从未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坚持正直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道义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守,这对我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和启示。

最后,伯夷与叔齐的影响力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所感受到的。

伯夷与叔齐的品德和故事被后世传颂,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楷模。

他们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和绝不妥协的态度,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他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通过这篇文章,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通过读《伯夷列传》,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给予我深沉的内心触动,使我对品德、境遇和影响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伯夷与叔齐的高尚品德、坚持信仰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他们的故事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激励着我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追求对世界的美好。

总结起来,我认为《伯夷列传》这篇传记文章是一篇具有深意的作品。

通过对伯夷与叔齐的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他们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守,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论《史记》以《伯夷列传》为列传开篇的原因

论《史记》以《伯夷列传》为列传开篇的原因

论《史记》以《伯夷列传》为列传开篇的原因作者:宋晓月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伯夷列传》为史记七十列传之始篇,它在列传中占据着的重要地位自是不言而喻的。

通常来看,以此篇作为始篇,似乎是时间上的考虑,但作者也同时提到比伯夷时间上更早的有着同样品格行的人,那么就说明,此篇成为始篇并不单单是时间上的考虑。

列传作为一类人物传记,自然是以记叙任务生平为重,但通读全部全篇后会发现,《伯夷列传》大不同于其他列传重叙事,轻议论,而是夹叙夹议,尤重阐发作者思想,由此观之,《伯夷列传》在列传、或者全书中必然占据着某种特殊的地位,起到阐发作者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伯夷列传;史记;司马迁司马迁作《史记》意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内容丰富,记叙古今帝王、诸侯世家、贤臣良相之事,兼有天文地理,四方风土,乃至游侠盗贼。

它较好地保存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漫长历史,加之近代甲骨文等其他出土文献的发现,更从侧面印证了其较高的可信度。

作为叙述人物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列传,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到:“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可见列传重在记叙人事,“《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1更言《史记》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点司马迁也是清楚的。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2可见,任何一部书的首篇的安排都是有考虑的,《史记》列传更是不例外。

一、《伯夷列传》作为列传首篇的理由(一)从人物时间上看时间顺序是史书编写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之前,先秦时期各国史书以及《春秋》皆以时间为序记叙史实。

从某种角度说,纪传体也可称为“变种的编年体”,这在《本纪》的顺序中可以体现,以人物为中心,前后的排序大体遵循时间先后原则。

如果单看七十列传,伯夷叔齐确实早于其它列传所记载的人物,《伯夷列传》为始篇当无疑问。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司马迁的《史记》列前四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与史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部巨著,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地位非同小可。

而作者司马迁,在创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传奇与艰辛。

司马迁从他父亲司马谈过世后,秉承父志,以求立言不朽;直到横遭李陵之祸,修史思想才由原来的“立言不朽”变为后期的“发愤著书”。

因此,整部《史记》饱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

《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之首,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

它与后面的列传明显不同:列传是一种人物传记,常以叙述传主生平为主,作者议论为辅。

但在这篇传记恰恰相反,全文七百多字的篇幅,竟有四百多字是作者的议论与感慨,而真正叙述传主事迹的,只有简单的二百来字。

如此布局,必然蕴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

那么,通过这篇“异类”列传,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历来学者众说纷纭。

本文整理了前人与时贤关于《伯夷列传》的研究论文与著作,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关于《伯夷列传》中社会理想思想的研究对于《伯夷列传》表达的社会理想,历来有以下几种看法或一些观点,它们认为:1.司马迁在《自序》云:“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作《伯夷列传》。

”[1]2.丹阳吉凤池先生在《史记新证》中云:“年表首共和,本纪首黄帝,世家首吴太伯,列传首伯夷,皆表扬让位,反抗君主者。

[2]3.《史记会注考证》:太史公欲求节义最高者为列传首,以激叔世浇漓之风。

”[3]4.《伯夷列传》中所标榜的“奔义”、“让国”是司马迁所倾心赞美的一种品德,也是司马迁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奔义”和“让国”,与汉代建国以来统治集团内部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之间勾心斗角、攻伐残杀的“争利”、“争国”形成强烈的对照,表现了司马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4]5.司马迁对“以暴易暴”的王朝本为大陆的否定,集中表现在《伯夷列传》这篇文里。

《史记·伯夷列传》新解

《史记·伯夷列传》新解
张 晓琳
( 闽南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 福建 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 伯夷列传》 是《 史记》 七十列传 中相 当引入注 目的一篇 , 其位列 篇首 , 以评论 为 主以及评述 跳跃 性等 特 点, 引发很 多学者关注 。《 伯夷列传 》 通篇 夹叙 夹议 , 若断若续 , 独特的章法结构使 人难窥 其 旨, 大有叶嘉 莹 先 生所说 的“ 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韵味。从文本 出发 , 联系 司马迁 的生平遭 际与抱 负, 解析文本 中蕴含 的“悲”
作为“ 二十四史” 之首 的《 史记》 , 突破史法规 范, 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 , 在叙述 中杂以作者的感
情、 评论 , 开史 家之 先河 。鲁 迅 以“ 史 家 之绝 唱 , 无 韵之离骚 ” 之语 , 给予其高 度评 价。《 伯夷列传》
“ 夫学 者载籍 极 博 ” 到“ 此 何 以称焉 ” , 虽言“ 考 信 于《 六 艺》 ” , 但是 通 过 许 由不 受 位 , 反 而耻 之 并 逃
人却 能 “ 终身逸乐 , 富 贵 累世 不 绝 ” 与“ 非 公 正 不
发愤” 的正人 君子 却 遭 遇 灾 祸 进行 对 比 , 对“ 天 道
章以“ 太史公 日” 为论史部分 , 全传却充溢着太史
公 的声 音 , 文 章大 部分 篇 幅都 在发 表 评论 、 抒 发感
无亲 , 常与 善 人 ” 的“ 天道 ” 提 出质 疑 。第 五 段从 “ 子 日: ‘ 道不 同不 相为 谋 ” ’ 到“ 岂 以其 重 若 彼 , 其 轻 若此哉 ”, 对“ 举世混浊 , 清 士 乃见 ” 的人 世 间 的 道德 秩序 提 出 疑 问 : 难 道 只 是 因为 看 重 和 看 轻 的 问题 吗 ?第六 段 从 “ ‘ 君 子 疾 没 世 而 名 不 称 焉 ”’

《伯夷列传》与司马迁思想精神

《伯夷列传》与司马迁思想精神

《伯夷列传》与司马迁思想精神舒大清【摘要】《伯夷列传》为《史记》列传之首,隐寓作者的人物评价意旨,但学界多以察作者的天道观和重立名思想,揆之《史记》全书,多有不合。

实际,此篇意蕴有三:重视历史人物的善终结局;聚焦历史人物,尤其是具高尚人格之伟人的悲惨结局;强调圣人与史家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申明儒家志节操守的意义。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司马迁;伯夷列传;思想精神【作者】舒大清【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第 35 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35第 6 期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 6, 2015《伯夷列传》与司马迁思想精神舒大清(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要〕《伯夷列传》为《史记》列传之首,隐寓作者的人物评价意旨,但学界多以察作者的天道观和重立名思想,揆之《史记》全书,多有不合。

实际,此篇意蕴有三: 重视历史人物的善终结局; 聚焦历史人物,尤其是具高尚人格之伟人的悲惨结局; 强调圣人与史家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申明儒家志节操守的意义。

〔关键词〕司马迁; 伯夷列传; 思想精神〔中图分类号〕 K2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4733( 2015) 06-0001-05doi: 10. 3969 /j. issn. 1009 -4733. 2015. 06. 001 学界解读《伯夷列传》,多强调司马迁的天道观及重立名的思想。

但是,该篇是七十列传之首,可谓列传甚至全书的绪论,其精神必然贯通全书,以天道观概之,固然不能有偏,即使强调其中的立名精神,也不能囊括作者主旨。

笔者认为《伯夷列传》第一种思想体现司马迁重视历史人物的结局,所谓良臣是也,乃是历史人物的正剧; 而第二种思想体现了司马迁重视立言的倾向,即传主本身结局可能死亡败灭,但是留下了不朽的声名,也算是一种成名方式,类似于后来所谓忠臣的结局,但实际包含的是司马迁的悲剧思想。

伯夷列传解读

伯夷列传解读

伯夷列传解读《漫读〈伯夷列传〉》《伯夷列传》,那可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啊。

伯夷和叔齐,这两人可是出了名的固执和坚守啊。

他们放着好好的荣华富贵不要,就因为觉得周武王伐纣不合道义,就坚决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傻?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他们挺了不起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大家都在争名夺利,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

可伯夷叔齐呢,他们就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点道义,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是不妥协。

这就像现在有些人,明知道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会很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走,就为了心中的那个信念。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啊。

比如说那些为了保护环境,不惜放弃高薪工作去做环保志愿者的人;还有那些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去支教的人。

他们不也是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善良和正义吗?再看看伯夷叔齐的遭遇,他们坚守道义,却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这是不是很不公平?但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啊,不是你做了对的事情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就像你努力工作,不一定就能升职加薪;你对人真诚,也不一定就能换来别人的真心。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去做这些对的事情啊。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周围的人都不敢去扶。

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心想会不会被讹啊。

但最后我还是去扶了老人,还好老人没什么事,还很感激我。

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心里就很踏实。

《伯夷列传》里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人物,他们有的善终,有的却下场很惨。

这让我明白,人生的路有很多条,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就去评判他们的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背后经历了什么。

总的来说,《伯夷列传》让我思考了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坚守道义的可贵,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复杂和多面。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种种。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伯夷叔齐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守和执着。

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他们,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

《伯夷列传》中司马迁的思想《伯夷列传》在《史记》中算是⼀篇很不错的⽂章了。

虽然⽂章仅有短短的九百多字,然⽽在这九百多字⾥⾯所透露出的司马迁的⼈⽣观、世界观、价值观却是不可⼩窥的。

《史记》中许多描写我们都不难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或鲜明,或⽣动。

在这篇⽂章中的价值取向是隐藏着的。

是需要我们进⼀步挖掘才可以看得到的。

通过对《伯夷列传》内容的分析,按顺序,⼀般的我们可以从三个⽅⾯⼤致来发掘其思想:仁道、天道、⼈道。

⼀、仁道由“仁”字的构造可以看出,仁是两个⼈相处的艺术。

仁道是⼀种处事的态度,是⼀种价值观。

《伯夷列传》所体现出的司马迁的仁道思想主要有两个⽅⾯:⼊世的仁道与出世的仁道。

这与孟⼦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有点类似,却⽐孟⼦的思想要深刻。

《伯夷列传》的第⼀部分所写的是⼏个⽚段性的故事:尧舜禹之间的让位、孔⼦的评论、伯夷叔齐不⾷周粟饿死⾸阳⼭的故事。

由这些故事引出了这么⼏个⼈物:尧、舜、禹、许由、卞随、务光、太史公、孔⼦、吴太伯、伯夷、叔齐、周⽂王、殷纣王。

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以及他们的故事。

这⾥的⼈物除了孔⼦跟太史公以外都是跟帝王之位有关系的:有⼈给王位却不做,甚⾄采取极端的⽅式逃避;有⼈却⽤暴⼒去争取王位。

这便体现出了所谓的仁道。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年,功⽤既兴,然后授政。

细细体会这个看似很平淡的“典职数⼗年”,我们会发现尧的做法是多么的伟⼤与明智。

帝王之位涉及到了天下苍⽣的利益,关系到了国家社稷的安危,所以传位不得不慎重。

尧舜禹对天下黎民负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所具有的仁道是⼤仁义。

这也是司马迁的⼊世的仁道。

尧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周粟,隐於⾸阳⼭,采薇⽽⾷之。

及饿且死。

这是司马迁所欣赏并且所赞扬的仁道。

这⾥的“仁”是跟“清”联系到⼀起的。

这些都显⽰出了他们的追求,这也是司马迁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关于《伯夷列传》思想问题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司马迁的《史记》列前四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与史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部巨著,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地位非同小可。

而作者司马迁,在创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传奇与艰辛。

司马迁从他父亲司马谈过世后,秉承父志,以求立言不朽;直到横遭李陵之祸,修史思想才由原来的“立言不朽”变为后期的“发愤著书”。

因此,整部《史记》饱含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

《伯夷列传》冠《史记》诸列传之首,与其它列传相比,颇为独特:记伯夷叔齐的行事甚少,感慨议论居其大半,且行文多问句。

此传文约意丰,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

从上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对《史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题研究,创作研究,风格研究,比较研究,作家研究等方面。

其中,尤其关注司马迁思想主题并显示出研究力度的研究者有:钱钟书,李长之,韩兆琦,张大可,张新科。

司马迁《史记》中位于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提纲挈领之作。

目前学界对《伯夷列传》的研究不多,主要有虚舟的《从尧舜禅让到“以暴易暴”——读<史记•伯夷列传>》和安小兰的《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史记•伯夷列传>为中心》。

虚舟的《从尧舜禅让到“以暴易暴”——读<史记•伯夷列传>》从政治立场出发,以“尧舜禅让”、人民本位为鹄的,为中国历史的盛事。

认为太史公先举高标,褒扬《尚书》记载的尧舜禅让,走人民本为的历史道路,表示了“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由衷的赞美。

在太史公看来,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征途。

然而大家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常常忽略了司马迁对自身的思考,在很多时候,司马迁会有追求名声的思想,特别是在李陵之祸后,他想通过对历史的批判,对现实的讽刺,完成“究天人之际”的历史任务,从而使自己“文采表于后世”。

安小兰的《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史记•伯夷列传>为中心》中认为《伯夷列传》值得关注,因为“立名,正是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思考的答案。


司马迁看来,假如好人无法得到现世的荣名与富贵,那么万世的英名就应该是让其生命不朽的方式也是德行应有的回报,更是历史的公正。

”文章以“德福关系”为解读《伯夷列传》的密码,进而分析《伯夷列传》中的独特体例,归纳天道观念的受疑现象与孔子的德福的思考,并引起当下人们对司马迁《伯夷列传》思想主旨的正视,审视。

由于《伯夷列传》是《史记》中篇幅最短,传主资料最少的一篇列传,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而作为司马迁思想窗口的研究更是存在空缺。

以往对于司马迁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序》、《报任安书》、《李将军列传》等篇目,对《伯夷列传》思想主旨问题的关注较少。

然而这篇传记其实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一种思考,并且通过隐约曲折的章法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反思和感悟。

《从<伯夷列传>看司马迁的著史思想》(未刊稿)一文以研究《伯夷列传》中的思想为重点,抓住文章中突出的四个方面,即社会理想思想、追求名声思想、天道志疑思想和儒家人文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内在的关联,进而思考司马迁通过为伯夷叔齐作传,表达的对当时的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思考。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伯夷列传》中社会理想思想的提取,主要包括对让国禅位的褒扬和对争权夺利的否定。

研究作者如何在文章中表达社会理想。

2、《伯夷列传》中追求名声思想的归纳,主要包括抒扬名之志和抒不遇之志。

研究名声问题如何影响司马迁的创作,进而影响司马迁的思想。

3、《伯夷列传》中天道志疑思想的呈现,主要包括讥社会黑暗、讽天道无存两个方面。

研究其如何揭示黑暗社会中不公现象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4、《伯夷列传》中儒家人文思想的筛选,主要包括与相似的政治主张、对孔子的崇拜与契合两个方面。

研究儒家人文思想对作者创作的及思想的影响。

5、研究四层思想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反映的深层问题。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研读《伯夷列传》一文
2、研读《史记》其他篇目。

对司马迁的研究资料、关于思想研究的文献。

3、研究张大可的著作,主要为《司马迁评传》一书,结合其他研究文献分析司马迁思想在《史记》中的体现。

4、提取《伯夷列传》中的主旨思想,归纳、分类为四层,研究四层思想间的内在联系。

四、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5、班固《汉书》
6、陈直《史记新证》
7、司马贞《史记索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