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8讲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概述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它们构成了地球上各个不同生态位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这些都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运行所必需的。
本次教案将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及其重要性。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物群落:一个特定区域内具有相似环境条件并相互依赖的各种物种所组成的群体。
学习重点可以放在举例说明,如森林群落、浅海群落等。
2. 生物栖息地:供给物种居住和繁殖条件的自然环境。
常见栖息地有森林、草原、湿地等。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不同栖息地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1.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作为副产物释放到空气中。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或者展示光合作用的动态视频。
2.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相连的现象。
通过构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可以理解能量从一个生物传递至另一个生物的过程。
3. 分解作用: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其他小分子,回收营养元素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源转化:通过能量流动,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于各种活动(如运动、生长等)所需的化学能。
2. 物质循环:将有机物质和无机盐在不同组织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并使得地球上所有元素得以再利用。
3. 稳定性调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来保持整个系统稳定。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深入了解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如森林采伐、水污染、气候变化等。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调研报告了解具体影响。
2.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做法:介绍可持续农业、环保意识提升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功能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部分?1.2 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态系统的功能2.1 能量流动:解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2.2 物质循环:阐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重要性2.3 信息传递:介绍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3. 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3.1 分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4. 案例分析4.1 给出一个生活中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4.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5. 课堂小结5.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重要性5.2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态系统问题,提高环保意识6. 课后作业6.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六、教学拓展1. 引入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稳态与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2. 探讨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七、课堂互动1. 提问:生态系统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举例说明。
2. 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生态系统案例,讨论其功能及之间的关系八、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提问、讨论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掌握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十、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2. 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一、教学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态系统观察活动,如校园生态系统、公园生态系统等。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导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加深高中生对于生态学的理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
它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生物群落的结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1.2 生物栖息地生物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它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中的各种场所。
生物栖息地提供了饮食、繁殖和栖息等生活所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平衡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物通过利用资源和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占据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位置。
每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通过竞争、合作和共生等方式维持着生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2.1 物质循环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物质的循环与转化,维持着物质在生物圈中的平衡。
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将碳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碳循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氮的固定转化,维持氮的循环;水循环则通过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过程实现。
2.2 能量流动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流动是指生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食物链的每一级都有约90%的能量损失,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仅有少部分用于生物生命活动和生物量的积累。
2.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种类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非常重要。
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维持物种平衡,并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单位。
它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并且在这个边界内,能够进行能量流和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两个组成部分。
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生物群落,即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个生态集合体。
非生物因素则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体,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同时将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除生物因素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是非生物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它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
气候条件对不同生物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水体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分,并且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媒介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它们维持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入口,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动物的摄食、呼吸等代谢过程则将能量从一个物种传递给另一个物种,并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它们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中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1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生物群落,它由同一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能够共同存在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组成。
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生态群落,如森林、草原、河流等。
1.2 环境因子除了生物群落外,环境因子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因子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等)、土壤性质、水源等,它们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分布和繁衍产生着重要影响。
1.3 界面层界面层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群落相接触或交叉发展的地方。
比如陆地和水域的交界处、森林边缘等都是重要的界面层。
界面层对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起着关键作用,也是生态系统中特定物种丰富度的重要来源。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2.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流动。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能量获取方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其他物种吸收利用。
食物链有多个层级,从植物开始逐级传递,最终有机质以热能形式释放到环境中。
2.2 物质循环大量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这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为有机碳化合物,在消费者体内再次释放出二氧化碳。
氮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循环利用。
2.3 生境提供生态系统为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方式所需的资源。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为树木、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湿地则为大量珍稀鸟类和水生生物提供繁殖场所。
2.4 稳定调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会通过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案名称: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关注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以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问题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生活中,不同的动植物可以共生并相互依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2.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生活居所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一幅生态系统的图谱,并讨论其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层对土壤的保持、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吃掉植物等。
通过这种探究,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并能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三、情感教育与实践(20分钟)1.情感教育: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植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
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巩固:设计一份选择题和填空题卷,检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拓展: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生物的适应特征,并说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概述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物圈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包括各种生物、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它们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围绕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展开详细讲解。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级结构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共同居住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个体的总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非生物因素。
2.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生态系统可以从小到大分为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级。
生物个体是指一个个体独立存活的生物实体;种群是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并繁殖的总体;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总体;而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流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过程。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的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蒸发和凝结等过程。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流动。
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循环过程。
3.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中各种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基因多样性指物种内部各个个体间遗传信息的差异。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8讲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案【考纲要求】【考点分析】【考点预测】本知识点是高考中的经常考察的热点问题,主要考察的就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也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地方,主要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一、物质循环1、概念2、作用3、过程和特点4、意义二、能量流动1、概念2、特点3、过程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三、信息传递1、主要形式2、传递意义【重点解析】一、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和作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需要能量,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动力。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根据对赛达伯格湖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实例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的信息有:(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
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主要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是以太阳光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散失的形式变化。
能量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细胞呼吸及分解者的细胞呼吸,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5)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①能量的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来源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a、每个营养级生物用于代谢活动(主要是呼吸)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能量的 b、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去路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c、每个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中。
d、未被利用能量(现存量,暂时储存在生物体中的)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三)、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使其朝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进行。
例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物利用。
请据图示分析回答:(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获得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
解析:从图中A、B、C三者关系分析得出:A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B是第二营养级(一级消费者);C是第三营养级(二级消费者)。
现根据图中数值计算与解答如下:(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8872百万千焦(太阳辐射能量)一118761百万千焦(未被群落固定能量)=111百万千焦,这部分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2)从A 到B 能量的转化率为15/111=13.5%,从B 到C 的转化率为3/15=20%;(3)C 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获得的能量的百分比是1.8/3=60%;(4)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全部能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1)生产者 (2)13.5% 20% (3)60% (4)①呼吸消耗 ②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分解者例2: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螳螂则专以象粪为食。
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 ,则这部分能量中流入螳螂体内的约为( ) A 、0KJ B 、106KJ C 、2×106KJ D 、3×106KJ解析:大象以植物为食,其粪便是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因此,其粪便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不属于流入大象这个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应仍属于第一营养级(植物)中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答案:A 。
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Ca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循环流动,反复出现 (二)、生物圈中水、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大气环流降 水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2、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3、生物圈中的氮循环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硝化细菌氧化生物圈中的氮循环过程4、物质循环的形式与途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不断进行循环的过程。
这些元素是以化合物或离子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不同成分之间进行循环的,因此,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要分析这些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及传递途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群之间循环的形式和途径。
如在碳循环中,碳在无机环境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渠道在不同类群生物体间传递;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途径分别为CO2形式和光合作用过程;而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是CO2,主要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等。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二者有何关系呢?(1)区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太阳光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这些物质是可以重复地被利用的。
(2)联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相反,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储藏与释放。
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也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3:下图是自然界中氮循环示意图,依图回答:(1)大气中的氮主要通过[ ]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固氮途径也可少量供给植物氮素。
(2)图中A物质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形成B物质,B物质在土壤中____________细菌的作用开形成C,C物质代表______________。
(3)另一些细菌可将C物质经⑤过程最终转化成________返回大气中,由此可见,土壤中这些微生物在包括氮循环在内的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______中起着重要作用。
(4)目前,全世界每年施用氮素化肥大约有8×107t,这样做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了氮循环中的有关主要问题,可以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1)大气中的氮气主要通过生物固氮进入生物群落,其次是光电固氮和工业固氮(2)图中A物质来自动植物,它代表的是动物体内一部分蛋白质在分解后产生的尿素等含氮物质,以及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
它们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分解后形成B物质一氨,氨经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为C—硝酸盐。
(3)土壤中的另一些细菌(反硝化细菌)可以将硝酸盐最终转化为氮气,返回大气中。
氮循环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4)大量施用氮肥等,容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答案(1)①生物固氮②光电固氮③工业固氮(2)硝化硝酸盐(3)氮气物质循环(4)水体的富营养化【实战训练】(09山东卷)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09广东理基)2.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11、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09广东文基)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
所以A错。
(09重庆卷)4.题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 、i 、j 、k 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 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2CO 量与各h 产生的2CO 总量相等B. 生产者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C. 流向分解者的k 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2CO 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 表示,h 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用x 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 (Y<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 (1+X +x 2+1/8+1/8x +1/8 x 2)[生产者呼吸量aY +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 +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 2Y )+分解者的呼吸量(1/8a +1/8ax +1/8a x 2)Y ][生产者K值为 1/8a (据图)+初级消费者K值为1/8ax +次级消费者及以上K值为1/8a x 2],可得出小于a ;生产者i 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