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隐身技术绪论
隐身舰艇概述

隐身舰艇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就对隐身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于70年代将其研究的成果逐渐付之于工程实施。
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人们目睹了隐身技术的巨大魅力。
因此,隐身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未来战争中各国关注的焦点。
隐身是通过特殊的处理手段(涂覆电磁波吸收材料或合理的设计)以达到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等其它目标反射能量的减小,而目标反射能量的减小使外来雷达探测距离缩短(一般的雷达对隐身飞机的探测距离是对普通目标的四分之一),相应地缩短了“硬杀伤”进攻武器进行拦截所需要的跟踪、制导的反应时间,从而造成对方攻击上的困难。
由于海面上存在着杂波,波浪数量多,长度为毫米级,因此使干扰箔条云在各个方向都具有足够大的反射能力。
若诱饵反射能量比目标大的话,“硬杀伤”进攻武器就对准诱饵攻击,真正目标便趁机逃之夭夭。
可见,隐身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现代武器装备自身生存的概率。
目前,各国军队针对不同武器的各种形体结构和搜索、攻击武备的工作原理,相应地采取了多种隐身措施,来减小电、磁、热、声等特性的辐射,并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隐身效果。
为加强防御和攻击,在当前的舰船上或其它各武器装备中,除设有各种多功能武器之外,还配有各式各样担负不同任务的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的隐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波材料隐身,在各种装备反射信号强的部位直接涂覆吸波材料或安装吸收板,吸收侦察电波,衰减反射信号,从而突破敌方雷达的防区,这是反电子侦察的一种有力的手段,也是减小自己遭受红外制导导弹和激光武器袭击的一种方法。
隐身飞机的雷达有效反射面积通常在0 01平方米左右,美军B-2战略轰炸机涂覆了吸收材料后,其雷达有效反射截面积仅在0.001~0.01平方米之间(不同的姿态)。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首批进入伊拉克境内的飞机也是涂覆了吸收材料的F-117A隐身飞机,有效地避开了伊拉克的雷达探测,并很快地干扰和摧毁了伊拉克的雷达防空体系,为后来大规模的飞机轰炸铺平了道路。
军事舰艇设计中的隐形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军事舰艇设计中的隐形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军事舰艇与隐形化技术隐形化技术,是指对军事装备和设施进行技术措施的改造,使其不易被敌方侦察、感知和攻击。
军事舰艇作为一种重要的海上作战平台,其隐形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提升海军作战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隐形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隐形化技术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隐形化技术主要针对飞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隐形化技术在舰艇上的应用。
然而,随着军事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包括雷达反射特性、红外辐射特性、声学特性、电磁辐射特性在内的隐形化技术不断完善和更新,其目标也由单一的“低反射”发展为多维度的“多参数综合”。
二、军事舰艇的隐形化技术军事舰艇的隐形化主要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学隐身、电磁隐身等多种技术手段。
1. 雷达隐身雷达隐身是指将舰艇在雷达频段的散射截面减小,使其对雷达探测器的回波信号减弱。
实现雷达隐身的途径主要有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减少雷达反射信号、降低雷达回波信号强度、提高目标探测难度等。
2. 红外隐身红外隐身是指在红外频段减少或阻挡舰艇产生的红外辐射,使敌方红外探测器无法有效探测。
红外隐身的实现方法主要有降低舰艇红外辐射的温度、减小红外发射体积和红外辐射出现角度等。
3. 声学隐身声学隐身是指减少舰艇的声纳辨识特征,使其在水下声学探测和识别中具有较好的隐匿效果。
实现声学隐身通常采取降低舰艇噪声污染、改变舰艇辨识特征、采用吸声材料等手段。
4. 电磁隐身电磁隐身是指减小舰艇对电磁波源的反射,降低被敌方电子侦察、情报收集、导引和遥感探测到的可能性。
实现电磁隐身可以通过减小电磁信号的辐射、干扰敌方电磁系统、降低电磁信号被敌方接收到的概率等手段。
三、隐形化技术在军事舰艇设计中的应用隐形化技术在军事舰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舰身造型设计、材料选择、电磁辐射管理、信号处理和干扰系统等方面。
1. 舰身造型设计合理的舰艇造型设计可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降低红外辐射、改善声学特性等。
现代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

乜删20lo年中国大连国际舅事论坛论文集sH|P豫7现代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胡霖(海军驻大连某厂军事代表室)摘要:本文论述了对水面般艇生存至关重要的隐身技术现献,分析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磁隐身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效果,探讨了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在水面舰艇研制中综合运用隐身技术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水面舰艇;隐身技术l隐身技术的重要性隐身技术是现代水面舰艇设计建造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
在这方面谁能占据技术上的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海战中处于主动地位,否则将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随着现代侦察技术和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水面舰船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只要目标被发现就能被命中,只要被命中就能被摧毁。
在这种情况下,水面舰船的隐身已是影响作战胜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隐身技术就是通过改变水面舰艇本身的某些物理特性,最大限度地刚氐被敌方传感器和武器发现的距离和概率。
2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种类及技术途径现代水面舰艇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磁隐身等。
2.1雷达隐身雷达隐身是舰艇隐身的重中之重,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飞鱼”导弹击沉后,英国海军更加重视舰艇隐身设计。
在后来设计建造的23型导弹护卫舰匕率先采用了隐身技术。
此后西方国家如美国建造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均大量采用了隐身技术。
所谓的雷达隐身就是通过降低舰艇的雷达反射面积(RCS):达到降低敌方雷达和雷达制导武器的攻击效果。
雷达隐身又分为外形隐身、材料隐身和自适应阻抗加载技术。
外形隐身就是利用倾斜表面散射雷达波的特点达到减小雷达反射面积的目的。
要实现外形隐身必须对所有舰面设备及武器同步开展隐身设计。
避免垂直相交平面和尖角连接,消除镜面反射,避免出现较大的平面,避免尖角连接,采用圆弧过渡,消除或减少外露突出物体。
外形隐身具有效果好,隐身波段宽,不用维护等优点,是目前各海军强国使用的主要隐身手段。
隐身技术概述PPT课件

.
4
隐身技术的发展
• 一战时,德国空军曾用透明材料制造过飞机,使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它们
• 雷达发明以后——1945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吸收雷达波的涂料,代号为 MX-40,据说使用效果很好
• 1954年——U-2,设计时考虑了隐身,如在机身上涂满黑色的可降低雷 达波散射程度的“铁漆”涂料
.
6
洛克希德公司F-117A
.
7
B-2
• B-2隐身轰炸机(美国诺斯普罗公司)
• 采用了新型的飞翼气动外形,没有平尾、翼身融 合。整个飞机的外形呈光滑曲线以求达到最佳的 隐身效果。大量采用石墨碳纤维材料、锯齿状雷 达散射结构、蜂窝状雷达吸波结构、雷达吸波材 料涂层,进一步缩小了雷达反射截面积。
• 据称,B-2A在正常探测距离下的雷达反射截面积
但是U-2、TR-1、SR-71和B-lB,都不是完全按隐身技术要
求设计的飞机。真正的全隐身飞机是美国现已投入使用的
F-117A战斗机和B-2隐身轰. 炸机。
5
F-117A
• 1988年11月,美国军方宣布了长期处于保密 状态的最新式战斗轰炸机F-117A和战略轰炸 机B-2的有关资料
• F-117是高亚音速隐身战斗机。翼展13.2m,机 长20.1m,机高3.78m,正常起飞重量23.8t。 外形为后掠翼前三点起落架布局,垂尾采用V 字形双垂尾,并采用了吸波材料。机身的上 表面是由许多块平面组成的多面体,把雷达 波以各种角度向飞机上半部天空中散射。各 种措施使得F-117A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很小, 为l/10m2 ~ 1/l00m2。
飞行器飞行阻力30%以上。
• 难度和问题: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大气 等离子体技术、电磁理论与工程、空气动力学、机械与 电气工程等学科,研究此项技术必须首先做好各学科之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详细介绍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详细介绍一、舰艇隐身性的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海战中,物理场探测器和精确制导武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战斗效能越来越高,为了对付这种现实的威胁,各国海军正在加紧发展舰艇隐身技术,它通过改变自身物理场,以降低被敌发现和被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的概率。
舰艇隐身技术萌发于雷达发明之后。
在二战中,雷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对付它,由此而产生了隐身技术。
德国最先在其潜艇上采用了隐身技术,在潜艇的通气管和潜望镜上使用了吸波材料,以达到反雷达探测的目的。
此后,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隐身技术的研究。
迄今为止,各国都纷纷研制各种隐身舰艇,如美国的"海幽灵"隐身试验舰,法国的"拉菲特"级护卫舰,以色列"萨尔"5小型护卫舰等。
特别是瑞典在"斯米格"号隐身试验船的基础上开发了YS 2000全隐身攻击舰,现正在设计和建造,不久的将来,该国将建成世界上第一支全部由隐身舰艇组成的舰队。
这些隐身舰艇的问世,标志着舰艇隐身技术日益成熟,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海战将是一场"无"战舰的战场。
二、水面舰艇的隐身技术提高舰艇的隐蔽性,就是要降低辐射噪声、可见光、磁场、水压场和温度场等舰艇的物理场。
目前的舰艇隐身技术主要集中在雷达波隐身、声隐身、红外隐身、电子特性隐身四个方面。
另外随着能够探测舰艇电磁特性的水雷传感器研制的不断开展,降低舰艇的电磁特性也将逐渐成为舰艇隐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1、雷达波隐身雷达探测是一种靠雷达照射目标物体后,接受反射回波来感知目标的探测方法。
因此,如何减少物体的回波是这一技术的关键。
传统的舰艇由于笔直、规则的外形,大面积的平面,板与板之间的直角连接等形状和结构对雷达波产生强烈的反射,从而增大了雷达反射截面,增强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
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着眼点就是降低雷达反射截面,减小雷达探测范围。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段改丽 李爱玲 李 军(西安陆军学院 陕西 710108)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是物理学中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学科技术的交叉应用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隐身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武器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
在现代军事侦察中,往往是多种技术侦察手段并用,因此在反侦察的隐身技术中也要针锋相对地同时采用多种隐身方法。
一、隐身技术的分类隐身技术按其物理学基础可分为无源隐身技术和有源隐身技术两类。
所谓无源隐身技术,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根据波的反射和吸收规律,在目标上采用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以吸收或减弱对方侦察系统的回波能量;根据波的反射规律,改变武器装备的外形与结构,使目标的反射波偏离对方探测系统的作用范围,从而使对方的各种探测系统不能发现或发现概率降低。
有源隐身技术就是设置新的波源,发射各种波束(如电磁波、声波等)来迷惑、干扰或抵消对方探测系统的工作波束,以达到隐蔽己方的目标。
例如施放光弹或电子干扰波使对方的光电探测系统迷盲,施放电子诱饵使对方的探测系统跟踪假目标等。
这类技术靠加强而不是减弱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来达到目标隐身的目标。
二、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由于波的共同特点,有时采用一种技术措施,可对几种侦察波同时起到隐身效果。
然而,由于各种波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因此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采取一些不同的隐身技术措施。
常用的隐身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雷达波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雷达”这个术语大家都很熟悉,它是由“无线电探测和测距”这一短语派生出来的。
雷达波实际上是天线发射的波长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
发动机将雷达波束朝某个方向定向发射,目标就会把雷达波反射到雷达接收器上。
由于目标的性质不同,所以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反射信号,雷达就是靠接收被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发现目标的。
波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等于零,则反射角也等于零。
舰艇隐身影响雷达探测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

舰艇隐身影响雷达探测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舰艇隐身是现代舰艇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大小,舰艇设计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其中以金属吸波材料的应用最为广泛。
而对于雷达检测来说,舰艇隐身特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对其影响的分析。
对于舰艇隐身,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舰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RCS是一种反映目标能量散射大小的物理参量,是一种与反射面积、形态、频率等诸多因素有关的参数。
舰艇在承受雷达波的同时,会发出信号,而反射到雷达端的信号就是我们常说的雷达回波信号,而这个信号的大小与舰艇的RCS 密切相关。
针对舰艇隐身特性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采用RCS实验来进行实际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会制造一个小模型,用于模拟大型舰艇,然后对其使用雷达进行扫描,以测量其反射截面积。
而在实验中,舰艇隐身材料的应用可以针对这个小模型进行测试,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材料对雷达探测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频率的雷达进行测试,从而得到不同频率下的RCS值。
由于不同频率下反射特性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针对具体的雷达频率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确定隐身材料的选择。
而在实际应用中,舰艇隐身特性的分析还需要考虑目标特征分析技术的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处理,以确定目标的特征信息,例如尺寸、形状等,从而更好地识别隐身舰艇。
因此,在进行隐身设计时,除了降低RCS之外,还需要注意目标特征的设计,以尽可能地降低识别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舰艇隐身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包括材料、设计方式、目标特征等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隐身特性的最佳化。
总之,针对舰艇隐身特性影响的分析不仅需要进行实验测量,还需要结合目标特征分析技术的应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得到最佳的隐身设计方案。
为了对舰艇隐身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一些相关的数据。
隐身舰艇的秘密

隐⾝舰艇的秘密 所谓隐⾝,通俗地说,就是改变武器装备的声、光、电、磁、热等特征,使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和识别。
与飞机和导弹等空中⽬标不同,作为海上(海⾯和海⽔中)特定环境下的⽬标——舰艇,它的可探测性特征除了敌⽅探测雷达的散射回波和舰艇⾃⾝的红外辐射之外,还有舰艇的噪声等信息。
因此,对舰艇的探测,主要是采⽤雷达、声纳和外信号来探索和发现⽬标。
舰艇要隐⾝就必须采取⼀些措施来降低它这三⽅⾯的可探测信息特征: 对付雷达探测 雷达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探测设备之⼀,它在⼯作时,向⼀定空域发射电磁波,该电磁波遇到信号后便会被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该反射信号,就会发现⽬标。
因此,针对这个特点,为了不让对⽅雷达发现⽬标,就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来对付雷达探测,⼀是使照射到⽬标上的雷达波反射到其他⽅向,不能返回雷达处,从⽽使雷达接收不到⽬标反射的信号;⼆是将照射到⽬标上的雷达波强烈地吸收掉,使返回到雷达处的信号变得极其微弱,以致于雷达检测不到⽬标的反射信号,从⽽发现不了隐⾝⽬标。
对第⼀种情况,可通过改变舰艇的外形来实现。
如:1、外形⽤曲⾯板代替平⾯板。
如美国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的舰体和上层建筑都尽可能采⽤圆弧形表⾯和棱,来避免镜⾯强反射;2、各部结构设计成倾斜式侧⾯。
如法国的“拉菲特”级护卫舰采⽤外倾式⼲舷和内倾式上层建筑侧⾯,以将雷达波反射到空中或⽔中;3、各部结构采⽤倒⾓连接。
如英国的23型护卫舰、法国的c-70级驱逐舰、俄罗斯的“基洛夫”级巡洋舰等,其舰体与上层建筑、甲板与舷顶列板、舰板与甲板以及列板间的连接处,普遍采⽤凸⾯圆滑过渡的倒⾓连接,以尽可能消除或减弱⾓反射效应,这可使雷达波反射强度降低10倍。
4、减少外露的武器装备和设备。
如瑞典隐⾝试验艇“司⽶奇”号将所有通常外露的武器装备都尽量设计成可伸缩的;并使窗⼝盖与甲板配平,可⼤⼤减少雷达波散射源的数量。
对第⼆种情况,主要是借助特殊的、能强烈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舰船雷达隐身技术
提到舰船隐身技术,不得不提到舰船的雷达隐身。二战期间,雷达的出现给战争 的进程带来了重大的变化,雷达的隐身技术伴随着雷达的应用而出现。 1989年美国F-117隐形战机的实战应用大大促进了武器装备隐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23型护卫舰设计中首次采用了雷达隐身技术,主要通过上层 建筑采用侧壁倾斜7°,减小角反射的影响等措施以减小舰的雷达截面积。 此后,美国80年代中期的“海影号”隐身试验艇、瑞典1991年的“斯米杰”号隐身 试验艇、法国3600吨“拉菲特”级隐身护卫舰、瑞典1996年的YS-2000型“维斯比”号 轻型隐身护卫舰以及德国布朗·沃斯公司推出的4000吨级的MEKO A-200型隐身舰等,都 在减少舰船的雷达截面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世纪90年代起,无论是大国海军,还是中小国家都对舰艇减小雷达信号特征值越 来越重视,都把减小雷达截面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要求,并在设计中采取各种措施来 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要加一张图:图1-4
舰船水压场隐身技术
静浮于水中的舰船,除了排开与其重量相当体积的水以外, 不对周围的水介质产生任何扰动。舰船航行时.船体水下部分将对周围的流 体质点产生扰动,从而使舰船周困空间点的流体速度发生改变。由流体力学 一般原理可知,空间点的速度变化,将带来压力变化。这种由舰船与水流问 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舰船周围水域的压力变化,称为舰船水压场。舰船水压 场的压力大小,是以舰船运动所引起周围水域压力变化的大小来度量的。 由于中型以上舰船以正常速度航行时,在数十米深的海底引起 的压力变化的峰值,通常可达数百甚至数千帕斯卡的可观数值,更出于舰船 水压场勺舰船磁场、舰船声场不同,其辐射功率通常在数百万瓦以上,极难 人工模拟,因此,舰船水压场一经发现,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早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末期,德、美、苏等同就先后研制成了借助舰船水压场的作用而动 作的水压水雷,并投入实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为保障己方舰 船的航行安全,还研究了舰船对水压水雷的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在盟军诺曼 底登陆等战斗行动中,经受了实战的考验。 舰船水压场的纵向特性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在船首附件,压力 升高,随后在船体中部下方压力降低为负值,而在船尾附近,压力又升高。 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都表明,在船体水下部分前后对称的情况下,纵向特性 也以船中为中心前后对称。
舰船磁隐身技术
现代舰船一般用钢铁建造,整个舰船形成了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 宠大的铁磁体。这种由强磁性材料所构成的钢壳舰船,,受到了地磁 场的磁化,使船体周围产生厂舰船磁场,在局部空间形成了叠加于地 磁场的附加磁场。这样便使本来均匀分布的地磁场,在船体附近的局 部空间产生了畸变,现代的测磁技术能较容易地在空间单独测量出舰 船所产生的磁场,于是便有纯属船体本身产生的所谓舰船磁场的概念。 舰船磁场的存在和可测量性,使得其深受磁性水雷或感应水雷的威胁。 如何减小或消除舰船磁场,是舰船免收磁性水雷的攻击,成为舰船磁 隐身的只要任务。 舰船消磁是对舰船磁场进行抵消和补偿,所谓抵消,系指舰船磁 场通过强大电流进行磁性处理,使舰船周围磁场尽可能接近于地磁场。 补偿则是指对舰船磁场进行中和的措施,它可以在舰船上安装消磁线 圈,产生线圈磁场进行中和,也可通过临时线圈磁性处理,产生固定 磁场进行中和。 舰船消磁通常有两种方法:临时线圈消磁法、固定绕组消滋法。
舰船声隐身技术
舰船声隐身是为了躲避声呐探测和影响水中兵器攻击,声隐身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大改变舰艇的真实态势,提高舰艇的隐蔽性。 声呐是舰艇的耳目,是进行水中探测、跟踪、定位、识别、导航、通 讯、遥感、遥控、和遥测的设备。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动声呐 的作用距离从二战的几链到几十链(链:单位长度,1链=20.1166米),发展 到现在的几百链。被动声呐的作用距离甚至达到几千链,测向精度也提高十 倍以上。 声呐作用距离及其精度提高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充分利用水声物理研究成果,并能在声呐硬件中实施,利用声波海底、 海面反射和声道聚焦效益等成果,利用变深声呐或改变潜艇下潜深度克服海 中温度跃变层的不利影响,提高声纳作用距离; 2.增加发射功率,降低工作频率和增大基阵,这是提高声呐作用距离和测 向精度行之有效办法; 3.采用抗干扰信号处理技术,有效的提高信噪比; 4.进行本舰噪声分析,使声呐工作在最佳频率上。
舰船声隐身技术
另外,现代声呐在搜索速度、目标识别等方面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今后声呐的发展,在水声物理方面,需建立二维和准二维海洋声环境预报模 型。在水声工程方面应把提高作用距离和精度,多目标跟踪和识别及自动显 示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传感器的各种阵列和多种布放方式的研究。 例如:高静水压低频大功率发射换能器、光纤水听器、矢量传感器及艇壳阵、 舷例阵、拖线阵、双拖线阵研制和应用。 (2)发展以提高信噪比为目标的多路信号处理技术及发射波形设计与优化技 术。例如:自适应技术、数字多波束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小波分析技 术、宽带信号处理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多目标跟踪技术、识别技术、显示 技术。 (3)集成的分布式自适应声呐及声呐中多传感器技术应用研究。 (4)声呐性能预测系统研究:实时测量噪声和混响,并建立世界各海域的海 洋深度、底质、温度、声速剖面、盐度的数据库。声学模型有深海、浅海两 种,可以自动选择传输损失模型,预测主动与被动、低频与高频和噪声限与 混响限情形下的声呐作用距离。可用于战术决策和声呐辅助设计。 (5)侧扫/合成孔径声呐/激光扫描仪三位一体的猎雷系统研究。
舰船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知识 舰船声隐身技术概论 舰船水声场特性及控制 舰船结构声场特性及控制 舰船空气声场特性及控制 舰船声场及目标特性测量
鉴于舰船隐身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分支细,难度大。受学时限制,本门课程主要对与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联系较为密切的舰船声隐身技 术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从最基本的描述声波的物理 量开始讲起,逐步深入,使同学们能够真正了解并 掌握舰船声隐身技术的相关知识。 由于隐身技术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 学科,还处于工程应用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理论 研究、分析计算、试验检测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还有 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本人对舰船隐身技术的研究 也不是十分深入,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自 己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起讨论,共同 进步。
舰船声隐身就是通过系统的应用多种技术来控制舰船声场,改 变舰船声目标特性,并通过水声对抗等来降低对方声呐探测设备的发现概 率和距离,降低对方声呐自导的水中兵器的攻击力,同时也提高了本舰对 目标的发现、跟踪和打击力。
舰船红外场隐身技术:(definition): 舰船磁场隐身技术: 舰船水压场隐身技术: 舰船尾流场隐身技术:
授课人:王涛 船舶工程学院
随着现代探测设备和武器(导弹、鱼雷、 水雷)向高精度、远距离的发展,舰船的暴露和被命中概 率大幅提高,生存力和战斗力受到严重威胁。从隐形飞机 的诞生和战斗中所发挥作用而受到启迪,舰船隐身开始受 到重视,并且世界上相继出现隐身舰、安静型潜艇,从舰 船性能方面来提高其隐蔽性,同时增加防护和对抗能力。 舰船隐身技术就是为了降低舰船的暴露率和敌方武器 命中率,提高本舰对目标的发现、跟踪距离和打击力,从 而采取多种技术和措施,以减小舰船物理场特征信号。 隐身技术是通过控制和降低装备本身的特征信号,从 而使其难以发现和识别的技术。
瑞典“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
印度塔尔瓦尔级隐形护卫舰
隐形导弹护卫舰
美国在建的隐形战舰
我国022隐形导弹艇 网上还有视频,请志强 和岳昊尽快搜集一下! 网上比较泛泛,不过没 有关系,航空隐身也可 以用!包括国外技术。
舰船雷达隐身技术(definition):(p8) 舰船声隐身技术:(definition):
舰船尾流场隐身技术
舰船在海洋中航行时,会在其尾部留下踪迹,称之为尾流。由于舰船尾 流的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这种舰船尾流不容易消除,不容易伪装,进行人 工干扰检测更困难。研究尾流场的主要目的是为探测浴(舰)和鱼雷等水中兵 器服务,这也是舰艇隐身技术研究范畴。 舰船在海水中航行时所产生的尾流是多种多样的,按其物理效 应划分,主要有声尾流磁尾流、热尾流等等。 舰船尾流是由于船体的运动、螺旋桨或喷水推进器对海水的扰动 产生的,只要有扰动,就不可能消除尾流,但是,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尾流 却是可能的。例如优化船体线型(对潜艇还包括指挥台围壳及其它附件)、设 计性能优良的螺旋桨、控制巡航速度(对潜艇还包括下潜深度等)。 另一方面,随着边界层控制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可以采用边 界层控制技术来减低舰船产生的尾流。边界层控制技术是利用活性程盖层、 聚合物添加剂、高分子喷射和汽化等方法,抑制尾流的湍流度,也可通过涡 流消除器、减振器和吸除装置进行涡流控制,改进流场特性,从而达到减小 层迹场的目的。
舰船隐身技术 朱英富,张国良 舰船技术与设计概论 邵开文 马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