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电磁波隐身的原理与应用

电磁波隐身的原理与应用概述电磁波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使电磁波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不被侦测到的技术。
电磁波隐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通信、无人机、雷达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磁波隐身的原理以及其应用。
原理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频率、相位或幅度等方式,使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减弱或消失。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原理:1.多路径传播原理:利用环境中存在多个传播路径,使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折射等,从而在某个位置减弱或消失。
2.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简称FSS):通过在电磁波传输路径上引入特殊的材料或结构,使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被吸收或反射,从而实现对该频率电磁波的隐身。
3.相位控制原理:通过改变电磁波的相位,使相位叠加出现干涉现象,从而达到对特定频率电磁波的隐身。
4.吸波材料原理:利用特殊的材料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从而减弱或消除电磁波的传输。
5.超材料原理:利用特殊材料的特殊结构和性质,改变电磁波的传输特性,从而实现对电磁波的隐身。
应用电磁波隐身技术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军事领域•雷达隐身:利用电磁波隐身技术,使军事目标对雷达侦测时减弱或消失,提高军事作战的效果。
•无人机隐身:通过应用电磁波隐身技术,使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不易被侦测到,提高作战的隐蔽性和突防能力。
•电子干扰:通过控制电磁波在特定频段的传输特性,对敌方通信、雷达等系统进行干扰,削弱其作战能力。
通信领域•隐私保护:利用电磁波隐身技术,使通信内容不易被窃听或侦测到,提高通信的安全性。
•抗干扰能力:通过改变电磁波传输路径或抑制干扰信号,提高通信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民用领域•辐射防护:利用电磁波隐身技术,减少无线电、微波等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保护人体健康。
•无线充电:通过调控电磁波传输特性,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提高充电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

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报告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班级: 021061学号: 02106020姓名:赖贤军电子邮件: 92065436@日期: 2013 年 06 月成绩:指导教师:姜文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精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observable 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法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以及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1.隐身技术及其历史背景现代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争中的搜索、跟踪目标的能力,传统的作战武器所受到的威胁愈来愈严重。
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以及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隐身技术(又称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
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
当前电磁波隐身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由于在未来战争中雷达仍将是探测目标的最可靠手段,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以目标的雷达特征信号控制为重点,同时展开红外、声、视频等其它特征信号控制的研究工作,最后向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方向发展。
2.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隐身技术的主要就是反雷达探测。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他位置的装置。
雷达的问世使人类的探测技术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向反探测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磁隐形涂层在舰船隐身设计中的应用

电磁隐形涂层在舰船隐身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磁隐形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舰船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电磁隐形涂层的应用,为舰船隐身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首先,电磁隐形涂层能够显著降低舰船的雷达反射面积。
传统的舰船设计往往采用高反射材料,如金属等,这些材料在雷达波照射下会产生强烈的反射,使得雷达反射面积增大,容易被雷达探测到。
而电磁隐形涂层则采用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散射雷达波,从而降低舰船的雷达反射面积。
其次,电磁隐形涂层能够提高舰船的隐身性能。
舰船的隐身设计不仅仅局限于降低雷达反射面积,还包括减少红外、声呐等其他形式的辐射。
电磁隐形涂层不仅能够吸收雷达波,还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散射其他形式的辐射,从而提高了舰船的整体隐身性能。
除此之外,电磁隐形涂层还能够提高舰船的电磁兼容性。
传统的舰船设计往往采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和设备,这些材料和设备之间可能存在电磁干扰,影响舰船的正常运行。
而电磁隐形涂层则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同材料和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提高了舰船的电磁兼容性。
当然,电磁隐形涂层的研发和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材料的选择、涂层的制备、涂层的性能测试等。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解决。
目前,电磁隐形涂层已经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并在一些先进的舰船上得到了应用。
总的来说,电磁隐形涂层在舰船隐身设计中的应用,为舰船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它不仅能够降低雷达反射面积、提高隐身性能和电磁兼容性,还能够为舰船的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电磁隐形涂层将在舰船隐身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磁隐身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电磁隐身的原理与应用摘要电磁隐身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本文将介绍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1. 引言电磁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对电磁信号的控制,使目标在电磁波谱中的回波减弱或消失,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装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 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电磁隐身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目标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达到减少或屏蔽目标的电磁回波的目的。
具体的技术包括频率选择性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 FSS)、雷达吸波材料、相控阵天线等。
2.1 频率选择性表面(FSS)频率选择性表面是一种具有特定表面结构的材料,具有对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性透过或反射的特性。
通过设计和制造相应的FSS,可以改变目标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反射或透射。
这样就可以实现目标在某些频段下的隐身效果。
2.2 雷达吸波材料雷达吸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收电磁波并将其能量转化为热能的材料。
通过在目标表面涂覆吸波材料,可以使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降低。
这样就可以降低目标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2.3 相控阵天线相控阵天线是一种通过控制天线上的多个单元实现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向的技术。
通过对相控阵天线的控制,可以使电磁波的发射方向和接收方向发生变化,从而降低目标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
3. 电磁隐身的应用案例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装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以两个应用案例来介绍电磁隐身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隐形战机隐形战机是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采用上述提到的电磁隐身技术,隐形战机能够大幅度降低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提高其生存能力和攻击能力。
隐形战机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突破敌方防线,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
3.2 隐形导弹隐形导弹是电磁隐身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之一。
隐形导弹通过采用电磁隐身技术,能够使其在飞行过程中减少或隐藏目标对雷达的回波,提高导弹的命中率和生存能力。
电磁隐身的原理及应用

电磁隐身的原理及应用引言电磁隐身是一种能够使物体在电磁波谱范围内减少或隐藏其反射、散射、传播和辐射等信号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涉及军事、航空航天、通信、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电磁隐身的原理及应用,并对其影响和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1. 电磁隐身的原理电磁隐身的原理是基于对电磁波的控制和干扰,通过改变物体对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从而使物体在电磁波的探测中消失或减小反射和散射信号。
主要的原理包括:•多样性吸波材料:利用吸波材料的特性,将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反射和散射信号;•多层复合结构:设计多层结构,通过不同层的折射和反射,达到消除或削弱电磁波信号的目的;•相位控制技术:通过对电磁波相位的调控,改变信号波前的分布和干涉,达到隐身效果;•频率选择性表面技术:通过设计特殊结构的表面,使其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吸收或反射电磁波,实现对特定频率的隐身。
2. 电磁隐身的应用2.1 军事领域电磁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隐形战机为例,通过对飞机表面的涂层、形状和结构的改进,大幅度减小飞机在雷达波段的反射面积,从而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此外,电磁隐身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潜艇、导弹等军事装备中,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
2.2 航空航天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电磁隐身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飞行器的设计和改进上。
通过减小飞行器的电磁特征,可以提高其隐身性能,降低被敌方导弹或雷达捕获的可能性。
此外,电磁隐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航天器的外壳材料改进,提高在高速、高温等极端环境下的抗辐射能力。
2.3 通信领域电磁隐身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信保密和信号干扰方面。
通过采用电磁隐身技术,可以减少通信设备对外界电磁波的散射和泄露,提高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同时,电磁隐身技术也可以用于对干扰信号的传播和抑制,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4 安全领域在安全领域,电磁隐身技术可以应用于防护设备和隐私保护。
电磁波隐身技术研究

电磁波隐身技术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对抗,隐身作战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现今高强度的电磁干扰和频谱争夺的条件下,传统的隐身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使敌对方无法对我方进行有效的侦察和攻击,电磁波隐身技术因其成本低、效率高、使用灵活性等优势被广泛研究与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磁波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已有的技术难点和研究方向,以期为电磁波隐身技术的深入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第二章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电磁波作为信息传递和侦查的主要手段,利用电磁波隐身技术可以让我们隐藏信息及隐瞒目标位置,使侦察和攻击难以进行。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电磁波谱中隐藏目标,即将目标信号掩盖在某种干扰信号中,使侦察系统所接受到的信号与真实情况不符。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1.利用电波干扰技术:对目标发射一种特定的电磁波信号,使得接收系统无法正确接受到这个信号,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2.利用反射或折射技术:通过改变目标表面的材质、形状等特性,可以将一部分电磁波反射或折射,使其不被接收系统所探测到。
这种技术适用于某种特定的频率范围内。
3.利用辐射源隐身技术:将目标欺骗成辐射源,使其被接收系统误认为是其他对象,从而达到欺骗的效果。
\第三章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应用状况电磁波隐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体现了其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隐身技术已渗透到了军事、民用、航空等各个领域。
其中,军事领域是电磁波隐身技术的最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1.电磁辐射隐身:通过减弱或隐藏掉目标发射出的电磁波辐射,使得侦察系统不能正确捕捉到目标,避免被侦察和捕获。
2.雷达隐身:通过折射、反射、吸收电磁波等方式避免被雷达侦查系统探测到,实现雷达隐身效果。
3.通讯隐身:通过隐藏或模拟目标通讯信号,使其不被敌方侦查到,保证通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除此之外,电磁波隐身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电磁隐形涂层在隐身技术中的综合性能评估

电磁隐形涂层:隐身技术中的综合性能评估隐身技术是现代军事装备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而电磁隐形涂层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对电磁隐形涂层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并阐述其在隐身技术中的重要性。
一、电磁隐形涂层的性能评估1. 吸收性能:电磁隐形涂层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入射的电磁波,降低反射回源的能量,从而达到隐身的效果。
评估涂层的吸收性能,主要关注其在不同频率、不同入射角度下的吸收效率。
2. 厚度与成本:涂层的厚度和成本是影响其应用的重要因素。
在保证吸收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涂层的厚度和成本,可以提高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3. 稳定性与耐候性:电磁隐形涂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的性能,抵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紫外线等)的影响。
评估涂层的耐候性,需要考虑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
二、隐身技术的重要性隐身技术是现代军事装备对抗现代雷达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战争中,雷达是敌方探测装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减少被探测到的可能性,是现代军事装备必须面对的问题。
电磁隐形涂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
三、综合性能评估的意义电磁隐形涂层的综合性能评估,不仅是对其吸收性能、厚度与成本、稳定性与耐候性的评估,更是对其在隐身技术中应用价值的评估。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磁隐形涂层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为进一步研发提供依据。
总之,电磁隐形涂层在隐身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综合性能的评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推动其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电磁隐形涂层的研发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研发力量,不断完善和提高其性能和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隐身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我们见惯了导弹呼啸、舰炮齐鸣这些声、光、电组合起来的有形战场,那种气势蔚为壮观。
殊不知,在这些壮观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隐形战场,这就是磁。
在磁场这个不可见战场上,扫雷舰艇与磁性水雷之间展开了一场扫雷与反扫雷的猎杀战。
为战舰扫雷披上防护外衣
舰艇磁隐身技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使用磁性水雷封锁英国,导致英国海军遭受重大损失,最终迫使其采用新技术降低舰艇磁场的特征信号,就此诞生了海军独有的磁隐身技术。
现代水雷大都使用复合引信,世界各国的水雷中有80%使用磁引信。
而反水雷舰艇或扫雷舰艇常常要充当“工兵”的角色,为其他舰船开辟航道。
因此,反水雷舰艇作战平台自身的隐身防护性能尤其重要,它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据海军装备研究院设备低磁化专家庄飚介绍,扫雷舰艇自身磁场不能触发各种灵敏度的水雷磁引信。
因受地球磁场变化等因素影响,水雷磁引信在实际使用中不能将灵敏度设定得很高,以免误触发。
因此,反水雷舰艇的磁场只要小到一定程度,就不会触发磁引信。
欧美国家对反水雷舰艇提出的要求是“在雷区自由航行”,也就是说其自身的磁场、声场等物理场信号几乎不会触发任何水雷引信。
因此,现代反水雷舰艇的建造都不惜工本,采用木头、玻璃钢甚至无磁的金属材料来建造船体。
同时,专用扫雷和猎雷装置也是各种高新技术的集成。
现代反水雷舰艇的船体使用无磁材料,不需要进行磁性处理,其磁性主要集中在推进电机和发电机组等动力装置上。
因此,对动力装置进行低磁化处理是反水雷舰艇建造中的关键环节。
“反水雷舰艇猎扫水雷的过程,就好比我们要把散落在地上的豆子收拢起来一样。
开始可以用扫帚很快收起来很大一部分,但有些陷在泥土中不好清扫的豆子,就只好用筷子来一个一个捡。
前者就是我们说的扫雷,后者就是猎雷。
在现代反水雷作战中,由于水雷引信的智能化,其抗扫性能越来越强,很多水雷采用常规的扫雷手段很难将其清除,能直接扫起来的‘豆子’越来越少,更不用说猎雷了。
可以说,现代海战中猎扫雷任务将变得越来越艰巨。
”庄飚说。
磁隐身与反隐身相互制衡
据庄飚介绍,扫除磁性水雷主要依靠非接触方式,在扫雷舰后面拖带或是遥控艇上装载专用电磁扫雷具来实现。
拖带的电磁扫雷具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水雷来设定工作模式,使用通电电缆并利用海水的导电性,在水下产生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磁场,只要达到水雷磁引信的触发条件,就可以引爆磁性水雷;另一种是按目标设定的方式工作,拖带一串磁体阵列,模拟出多种类型舰艇的磁场分布特征,通过雷区时就可以触发按某种舰艇磁场特征分布的智能磁性水雷引信,从而保证该型舰艇安全通过。
扫雷舰艇猎雷主要采用声纳或水下电视等手段,从而发现布设在海底甚至掩埋在海底泥
沙中的磁性水雷。
专用的水下猎雷平台、人员甚至动物在附近安放炸药用以摧毁水雷,这类似于陆上的排爆机器人或排爆手。
从这个角度来讲,水下猎雷平台自身的隐身防护性能要非常得高。
设备磁隐身技术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水雷引信的快速发展,反水雷舰艇自身磁隐身性水平随之提高,全船磁场强度也大幅度降低。
因此,上世纪下叶研制的新型反水雷舰艇,除采用无磁材料建造船体外,普遍采用了设备磁隐身技术。
在本世纪初的海湾战争中,设备磁隐身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地面战斗结束后,欧美等国包括日本都派出了先进的反水雷舰艇,在伊拉克沿岸开展大规模的扫雷作业。
这些反水雷舰艇都采用了磁隐身技术来控制设备磁场,能达到在雷区安全航行的水平。
设备磁场控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磁场的稳定性问题,即:在舰艇使用寿命周期内,设备磁场要能始终稳定控制在一个很小的变化范围内。
在未来,设备低磁化还要与反水雷舰艇消磁系统的整体设计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将全船的磁场特征信号强度降到最小。
目前,国外海军除了继续提高反水雷技术手段、提高发现和清除水雷的概率外,努力降低反水雷舰艇自身及水面和水上猎扫雷装备磁场特征信号、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磁性水雷攻击,仍是反水雷舰艇及其装备发展的首要任务。
但庄飚指出,现代水雷通过采用引信智能化等手段,已经很难用单一的扫雷技术手段清除。
海底的水雷通过掩埋、外形特殊设计等手段,变得越来越“隐形”,使专门针对水下的猎雷平台变得无计可施,这正是反水雷武器系统面临的主要难题。
扫雷仍是海战难题
二战中,丘吉尔面对德国海军的水雷封锁,也只能在其演讲中愤懑地“诅咒水雷”。
本世纪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肆意屠宰伊拉克军队的飞机、坦克。
面对强敌,伊拉克只能利用水雷回击美国舰艇,迫使其退出战斗。
可笑的是,美军面对水雷却一筹莫展,由于反水雷舰艇数量严重不足,整个海湾地区的扫雷任务几乎都由其欧洲盟国和日本的反水雷舰艇完成。
从中可以显见,水雷仍然是世界各国海军一大痼疾。
海上反水雷作战,与工兵在陆地的扫雷作业“貌合神离”。
后者可以有效依靠人力或简装平台,使用炸药等低廉武器快速开辟通道,而海军必须借助专用的反水雷舰艇平台,才能缓慢地在港口和航路上清理出一条比较安全的航道。
同时,由于水雷正变得越来越“隐形”,还可能存在遗漏未能清除的水雷。
因此,相比其昂贵的造价,反水雷舰艇的作战效能的确比较低,这也是世界各国海军很少大批量建造反水雷舰艇的原因。
套用一句俗语,“反水雷舰艇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反水雷舰艇是万万不能的”。
世界各国海军大都秉持这样一种观点:保持适度规模的反水雷兵力是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力量所必须的。
具体到国家,各国差异很大,这既与其海军舰艇规模有关,也与其对反水雷作战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如,德国和日本海军反水雷舰艇所占的数量比例较高,规模较大。
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以磁引信为代表的现代水雷战的鼻祖,一个是在战争期间饱受封锁、吃尽美国“饥饿战争”(水雷战)苦头的最大受害者。
但是,反水雷舰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地位比较尴尬,造多了不值,效能不高,如同“鸡肋”。
因此,美国海军把在两大战略方向的反水雷任务当作包袱一样甩给欧盟和日本。
同时,
美海军为大幅提高反水雷作战效能,一直在研究新反水雷作战样式和装备。
比如,未来用多功能舰替代目前的扫雷舰,就是在新建的濒海战斗舰上搭载建制反水雷装备。
这种反水雷装备或反水雷作战模块已在“伯克”级驱逐舰上进行过实验和少量部署,美军称之为“大型反水雷水下无人作战平台”。
此外,为提高猎扫雷效率,美海军一直重视使用舰载直升机拖带扫雷具来完成反水雷任务。
在探测水雷方面,除了传统的声纳,国外海军也在开发利用激光、地震波和激磁波等技术来探测水雷。
可以预见,未来的反水雷战场上,除了已经发展成熟的专用反水雷舰艇、以直升机为平台的扫雷武器系统,以美军建制反水雷模块为代表的水下反水雷作战平台或将成为骨干猎扫雷力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