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写的意义
论电影《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

论电影《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摘要】电影《洗澡》是一部具有现代性主题的作品,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现代性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文从现代性主题的表现、元素的呈现方式、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以及对电影风格和叙事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洗澡》中的现代性书写不仅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也对未来电影中现代性书写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启示。
通过对这部影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性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以及其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洗澡》,现代性,现代性主题,现代性元素,情节影响,人物性格,风格,叙事结构,意义,观众启示,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电影《洗澡》的背景电影《洗澡》是中国导演张扬执导的一部作品,于1999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一个小城市的公共浴池即将被改造的故事。
这部电影以浴池为背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纠葛。
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这部电影是一次突破和尝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方式和文化符号,而是借助现代性的观念来进行表达和探讨。
电影通过对小人物的关注和细腻描绘,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在观众中引起了共鸣和思考。
《洗澡》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被称为一部代表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还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了成功。
通过对这部电影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性在中国电影中的表现和意义。
1.2 现代性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在电影《洗澡》中,现代性与电影艺术的关系得到了深刻展现。
影片中通过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焦虑、迷茫等情感,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电影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和精彩的表演,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性与电影艺术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影片的主题和情节中,还体现在影片的视听风格和叙事结构中。
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摄影手法、音乐配乐、剪辑技巧等来体现现代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电影文案策划

电影文案策划一、背景介绍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的制作和推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以电影文案策划为主题,探讨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电影文案,以吸引观众并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
二、电影文案的重要性电影文案是对一部电影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准的文字描述和吸引人的故事梗概,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观影的欲望。
一份好的电影文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为电影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观众。
三、电影文案的结构1. 标题电影文案的标题应该简洁明了,能够突出电影的核心卖点,同时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通过巧妙运用文字,使得观众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
2. 简介简介是电影文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简要概括电影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等核心要素。
要注意的是,简介要简洁明了,尽量避免冗长的描述,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电影的基本情况。
3. 梗概梗概是电影文案的重中之重,需要通过精彩的文字描述,将电影的故事情节、高潮和转折点等关键元素展示给读者。
梗概要紧凑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对电影的期待。
4. 观影亮点观影亮点是电影文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突出电影的特点和卖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从故事性、视觉效果、演员阵容等方面进行展示,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的独特魅力。
5. 制作团队介绍制作团队介绍是为了增加观众对电影的信任感,让观众能够对电影的制作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介绍导演、编剧、摄影师等主要创作人员,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成就和经验。
6. 上映信息上映信息是为了告知观众电影的上映时间、地点和其他相关信息,方便观众获取更多的观影信息。
可以提供电影的上映日期、放映地点、票价等信息,并附上购票方式,方便观众进行观影安排。
四、撰写技巧1. 简洁明了电影文案要求言简意赅,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信息。
避免冗长的描述和啰嗦的词语,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了解电影的基本情况。
电影书写札记

电影书写札记摘要:一、电影书写的概述二、电影书写的特点三、电影书写的重要性四、电影书写的技巧五、电影书写的未来发展正文:电影书写札记电影书写,顾名思义,是指关于电影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门融合了视觉、听觉、叙事的艺术,其背后的剧本、影评、解说等文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电影书写的概述、特点、重要性、技巧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电影书写的概述电影书写主要包括电影剧本、影评、电影解说等文本。
电影剧本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它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场景等细节。
影评是对电影的评论,既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电影的艺术价值、技术手法,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分享观影心得、情感共鸣。
电影解说则是对电影内容、背景、主创团队等方面的介绍,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二、电影书写的特点1.视觉性:电影书写需要通过文字表达电影的视觉元素,如场景、人物形象、动作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画面感。
2.叙事性:电影书写的核心是讲故事,要求文字具有吸引力,引导读者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情感性:电影书写应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以感染读者,使其产生共鸣。
4.结构严谨:电影书写需要遵循电影的叙事结构,使文字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三、电影书写的重要性电影书写对于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电影书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通过剧本、影评等文本,电影创作者可以了解观众的需求,优化创作方案。
其次,电影书写有助于电影的宣传与推广。
吸引人的剧本、影评和解说能激发观众的兴趣,提高电影的知名度。
最后,电影书写是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电影的发展历程,传承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四、电影书写的技巧1.熟悉电影类型和结构:电影书写者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影以及其叙事结构,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作。
2.把握人物性格与关系:人物是电影的核心,电影书写应注重描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的关系与冲突。
3.运用修辞手法:电影书写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

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导语: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效以及故事情节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体验。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形式,它也常常被用作隐喻的表达工具。
本文将探讨电影如何以隐喻的方式呈现,并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一、电影的基本特征1.1 影像和声音的结合电影以镜头语言和声音效果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体验。
影像可以通过构图、色彩和运动等手法创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而声音可以通过音乐、对白和音效等手法增强观众的情绪共鸣。
1.2 故事叙述和情感表达电影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成长、挣扎和改变,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叙事方式以及音乐的配合等手法来实现。
二、电影作为隐喻的表达工具2.1 隐喻的定义和作用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象征和暗示等形式表达思想和意义的修辞手法。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运用隐喻的表达方式来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思考。
2.2 影片中的隐喻手法电影可以通过视觉元素、符号图像和情节安排等手法来呈现隐喻。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暗喻牢房代表内心囚禁,《致命魔术》中的魔术表演隐喻了人性的欺骗和诱惑。
2.3 隐喻的意义和影响隐喻可以通过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来传递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
它能够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人们对生活和自我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角度。
三、具体案例分析3.1 《阿甘正传》《阿甘正传》通过主人公阿甘的简单而纯真的生活态度,隐喻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的重要性。
影片通过阿甘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相信自己、珍惜友情和拥抱生活的寓意。
3.2 《岁月神偷》《岁月神偷》通过一个中学生的故事,隐喻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年代的变迁。
影片中展现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青春期的狂热和失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深度洞察。
四、电影隐喻的启示与反思4.1 激发观众思考的力量电影作为一种隐喻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发观众对生活、人性、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思考。
电影叙事与美学中的主题和意义表达

电影叙事与美学中的主题和意义表达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美学手法,能够传达丰富的主题和表达深刻的意义。
通过叙事方式和美学元素的融合,电影能够引导观众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影叙事与美学中的主题和意义表达,并通过一些经典电影来解析其实践。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媒介,通过剧情和角色塑造来传达主题和意义。
叙事是电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电影通过人物的冲突、情节的发展等手法,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现象。
例如,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中,通过对年轻暴力犯罪分子亚历克斯的叙事,揭示了暴力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探讨了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困境和道德选择。
其次,美学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像、音乐和艺术构图等元素,传达主题和意义。
电影的美学元素能够通过独特的方式触动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Inception)中,通过视觉效果、音乐和精妙的剪辑手法,创造了一个虚拟梦境的世界,探讨了现实与幻觉的边界,引发了观众对现实与梦境的思考。
在电影叙事与美学中,主题是电影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主题可以是对人性、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的思考和探索。
电影通过主题的设定和处理来引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教父》(The Godfather)系列,以黑帮家族为背景,通过对权力、家族、血缘等主题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败,引发了观众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电影叙事与美学中的意义表达是指电影通过叙事和美学手法,传达对生活和人类的一种理解和解读。
意义表达通过对人性、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探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例如,由导演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的《生命美丽》(Life is Beautiful),通过对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和父爱的呈现,传递了希望、爱和人性的力量,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字体设计在电影海报中的情感表达

字体设计在电影海报中的情感表达字体设计在电影海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方式,更是情感和信息的传递工具。
一个好的字体设计可以让观众在第一眼就感受到电影的情绪和氛围,增加观众的兴趣,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
字体的风格和类型可以直接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在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海报中,常常使用华丽而柔和的字体,如草书字体、手写字体或是带有几分倾斜的字体。
这些字体能够传达出浪漫、温暖和甜蜜的情感,给人一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
而在动作片或惊悚片的海报中,则常常使用刚硬、有力和充满张力的字体,如粗体、倾斜字体或是几何字体。
这些字体可以传递出紧张、刺激和压迫的感觉,给人一种紧张和兴奋的氛围。
字体的大小、颜色和排版也能够表达出电影的情感和信息。
大号字体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强烈和重要的信息。
而小号字体则可以传递出一种柔和和细腻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和舒适。
颜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激情,蓝色代表着冷静和寂寥,绿色代表着新鲜和活力。
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大小来设计字体,可以增强电影海报的视觉冲击力和引导观众的情感。
字体的排版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排版能够使文字更容易被观众读懂,同时营造出一种和谐和平衡的感觉。
将电影的标题放在海报的中央位置,可以使观众很容易地注意到并记住电影的名字。
而将字体的间距和行间距调整得合适,可以让文字看起来更整齐和舒适。
对于长文本或多行文字的排版,合理地进行断行和对齐,也能够让观众更容易地阅读和理解文字内容。
电影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承

电影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传承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备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具有深刻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探索和理解社会现象,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实现心灵交流和思想启迪。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意义。
电影创作通常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层面。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和情感。
电影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唤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电影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摔跤吧!爸爸》等成功传递了关于性别、家庭、爱情等问题的社会信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让观众思考。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承担着弘扬和保护文化的责任。
电影可以将文化情感、历史故事、传统价值观带入观众的心灵,在观影过程中引发共情和共鸣。
它为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国香港的电影工业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故事题材吸引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并为香港文化的传承扮演了重要角色。
电影还通过故事情节、音乐和视觉效果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对文化的思考。
不同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动作片、历史剧等,都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传递特定文化的价值观。
例如,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以其浪漫梦幻的情节和歌舞片段闻名于世,向观众传递了来自印度文化的心灵真挚和乐观向上的情感。
此外,电影还具有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通过电影,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观众可以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达方式。
电影的国际交流也有助于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促进,为建设一个和谐的全球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与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团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起来,电影作为一种社会艺术形式,在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影剧本的重要性为拍摄奠定坚实基础

电影剧本的重要性为拍摄奠定坚实基础电影是一种融合了视觉、听觉、情感等多种元素的艺术形式,而电影剧本则是这一艺术形式的基础。
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一个精心设计、完整结构的剧本,它为拍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电影剧本的重要性以及它为电影拍摄工作带来的影响。
1. 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它包含了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对白等元素。
一个好的剧本能够吸引观众,带给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将故事完整呈现出来。
剧本的创作需要作者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文字,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电影具有逻辑性和观赏性。
2. 完整的剧本为拍摄提供准确的指导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剧本是导演和演员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对场景、角色的描述以及对话的安排,为拍摄提供了准确的指导。
导演可以根据剧本来安排拍摄地点、选择服装道具等,演员可以根据剧本来理解角色,并表演出与剧情相符的情感和动作。
一个完整的剧本可以帮助整个团队更好地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电影的顺利拍摄。
3. 剧本决定电影的风格和主题剧本中的视觉描写和对白不仅给导演、演员提供了指导,也为摄影师、美术设计师等创意人员提供了参考。
剧本决定了电影的风格和主题,它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选择,为整个电影营造了独特的氛围。
例如,在一部惊悚电影中,剧本的描写会强调紧张、恐怖的氛围,而在一部浪漫喜剧中,则会强调幽默、轻松的氛围。
剧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决定了电影最终的效果和观影体验。
4. 剧本为演员提供创作空间好的剧本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也能够吸引优秀的演员。
一个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剧本中的角色设定和对白,创造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技。
剧本为演员提供了创作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解读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创造出符合角色形象的表演效果。
剧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表演的水平。
5. 剧本对电影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剧本是决定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书写的意义
作者:薛蓓
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1期
摘要:布莱松导演对于世界电影史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戈达尔曾说:“布莱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
”《乡村牧师日记》改编自乔治贝儿塔的日记体小说,小说在文学史上和本片在电影史上可能都是一个特例,它是对神职人员人性细腻的描述,而不是讲述牧师打着宗教的旗号来作恶的道貌岸然。
从这部影片开始,布莱松得到了电影批评界的关注。
此后,他有着自己的“电影风格”,他的电影里看不到电影产业里任何时髦的东西。
文章从人物、镜头、声音三个方面对其代表作品《乡村牧师日记》进行分析,说明布莱松对于电影艺术的纯粹性的表现,解释其着力推崇“电影书写”的意义缘由。
关键词:电影书写纯粹模特
一流的心灵戏剧——人物分析
本片以非常冷静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殉道者形象,表现了忠于神职的乡村牧师的磨难以及忧虑,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人生使命的怀疑以及爱的本能。
布莱松在银幕上如实复现了这部“一流的心灵戏剧”。
主人公是一位牧师,初到乡村教区就职,他用日记记录自我与信仰的上帝的对话,用苦行僧式的清贫孤苦来寻找心灵的、精神的救赎。
但是,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白费的,根本没有教徒认同他,富有的伯爵以财富取代道德,医生以自杀来自我解脱,拥有很多财富的老人却不肯为自己夫人的葬礼多花哪怕是一毛钱,对妻子的情分和对死者的尊敬被置于金钱之下。
影片中的神职人员,也大多不再相信上帝,而只是把这作为一种职业,是用来谋生的手段。
影片中的乡村牧师用他的善良拯救了备受痛苦折磨的伯爵夫人,然而所有人都认为他是杀死伯爵夫人的“凶手”。
小镇的居民市侩气十足,愚蠢、麻木,还经常使一些小坏,牧师因为有胃病需要时常喝一点葡萄酒。
他没有钱去喝好的,只能喝点劣质的,但村里人却传他是酒鬼。
有一次甚至在他的酒里加了药,弄得他差点死去。
他们把这个年轻牧师看作一个怪物,更怀疑他在道德方面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对于上帝,他们也只是口头上的尊敬而已。
乡村牧师忍辱负重,不辞辛苦地救赎教民,他过得很孤独、很清贫,面对村民的冷漠与怀疑,他只能用自己的日记来向上帝诉说。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非常好地印证了他的凄楚:一缕淡淡的斜阳从窗口透进来,映在他穿着黑色斗篷的背上。
年轻的乡村牧师,从他刚开始希望自己能够健康起,我们就能意料到这会是一个黑色结局。
对于信仰的上帝,他也动摇过,可是最后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
当他看到人们不再觉得信仰有多重要的时候,他就用自己一丝微薄的力量尝试改变。
没人需要他,直到最后也没人对他表示过多的怜悯。
日记就是他的上帝,他像他的上帝汇报他所做的一切。
他依仗着酒精的作
用,寄托于日记载体,向自我向上帝倾诉着修行期间的各种矛盾的心理。
影片多次展示牧师的眼睛,他的眼神无奈又无助,仿佛总有一种纯粹,令人不得不感伤。
他只吃面包,不吃肉类和蔬菜。
他用对肉体的折磨,对应着内心的磨难。
身体日益虚弱,灵魂也未必能够更坚强。
他的病情随着心情的沉重而更加严重。
影片中有他在深夜的泥泞中跋涉以及垂死的镜头,最后,心力交瘁的牧师终于走向死亡。
这时候,墙壁上出现十字架的投影,让人震撼,难以释怀。
拆解与细节镜头——镜头分析
布莱松说过:“那部电影对我最重要的镜头就是那些你看到的牧师在写日记的镜头。
在那些时刻,你可以看到他的灵魂和世俗世界的联系。
”关于写日记的镜头,一般都是特写日记上面的字迹,仿佛给人就在翻读他的日记一般的真实感觉。
牧师每次执笔时,观众虽不能见其神情容貌,但却可由其书写的笔迹中感受到。
书写中的他一边与自己对视,一边与上帝诉说,而他也总能从书写中渐渐重获力量,使自己可以在第二日的晨光中重新“去面对”。
布莱松十分强调残缺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他喜欢使用特写镜头,而不轻易展现事物全貌。
布莱松反对再现,主张采用表现的手法,“如果不想陷入再现,拆解就是必不可少”。
布莱松的电影喜欢使用特写镜头,对于习惯好莱坞电影的观众来说,布莱松的电影不能带给他们满足。
没有枪战、没有凶杀的逼真再现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布莱松描绘的总是“没有凶杀的凶杀”“没有格斗的格斗”“没有暴力的暴力”。
他是用水池中变为红色的水、床头跌落的台灯、溅在墙上的几滴鲜血来告诉人们:死亡已经发生。
布莱松说过,“模特,浑身是脸”。
他认为,人的脸是最有表现力的,但有时身体的其他部位有可能会比面部更有表现的力量,既然“浑身是脸”,那就哪里有表现力就表现哪里。
日记的字迹,牧师的眼神,布莱松喜欢用特写镜头表现细节,而不太展示事物的全部,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将这些事物的片段和细节更好地组织到影片的整体中。
“布莱松善于运用一成不变、单调贫乏、强调象征意义的画面语言,让一个物品、一张人脸、一个手势、一道目光独立表达意义,用生活素材来表现观念。
” 光从关于脸部的特写来看,牧师那张脸无数次的特写告诉我们,他忍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孤独与失望,他的心力交瘁、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全然展示在面部。
伯爵夫人的脸告诉我们她对于失去孩子的痛、对于上帝的怀疑。
伯爵那张脸深刻揭示他的刚愎自用、专横、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同情心。
伯爵女儿的脸告诉我们她的恨、她的唯我独尊,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欠她的,她不能忍受稍稍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布莱松奉行简约主义,他说:“当一只小提琴足够的时候,就不要用两只。
” “每个镜头都很仔细地关注着人”,删繁就简,重点还是放在牧师身上。
电影中,这个牧师刚到村里时,他观望四周,这时候一阵口哨声传来,这明显是有人从他旁边走过去。
但如果是其他导演,可能会顺着他的目光拍摄一下牧师看到的东西,但是布莱松没有这么做。
同样的手法,如影片中伯爵夫人的死亡、伯爵小姐在小教堂里发泄等场景都能让人体会到,在这些段落里,画面集中在牧师这个人物上,而不是牧师眼神触及的对象。
布莱松偏爱特写镜头。
这部电影中,我们经常
看到只有一张脸、一只手。
人物的动作都被省略了。
导演用这种极简主义的做法让我们知道:“有时候,简约不代表简单,简单不代表没有创造性,这种留白反而给人们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只用淡入淡出和叠化这样的手法,似乎应该是在刻意地追求些什么。
每个场景内采用叠化、场景之间采用淡入淡出,剪辑速度很慢。
这好像是在烘托牧师的心理变化,让其内心的思想斗争在观众面前停留更长时间,也有更多的遐想余地。
在其作品中沒有丰富的感情,也没有丰富的表情,即使在探讨灵魂本中,我们也看不到牧师因某些经历而有任何表情和感情的外泻,我们只是通过旁白去体会他的变化。
直接音响扩展叙事维度——声音分析
声音音响元素也是布莱松表现叙事简洁的重要元素。
他喜欢用直接音响来完成叙事维度的扩展。
第一人称的旁白就是叙述的情景。
布莱松在谈论电影音乐时说:“许多影片都被音乐淹没了,使观众看不到电影画面中的重要东西。
音乐太过于显眼,画面自然就会暗淡了。
”他认为,即使安静,什么声音都没有时,这其实也是一种声音。
《乡村牧师日记》表现了大量的音响,比如鸟叫声、脚步声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布莱松甚至认为,“眼睛肤浅,耳朵深刻而富于创造力。
听到火车的汽笛声我们眼前就浮现出整个火车站的景象”。
我们通常会认为耳朵就是用来听声音的,但导演却认为耳朵也可以用来看,声音在他的电影中有了可视性。
布莱松的影片中没有小说和戏剧的心里描写方式,内心不通过表情来外现,他甚至排斥戏剧性的表演。
布莱松的电影艺术观念,是将电影称之为“拍照的戏剧”,将演员以“模特”取代。
他以这种纯粹来表达他的电影美学,觉得就是这种纯粹纯净才最感动人。
他认为,这才是电影书写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1.单万里:《捍卫电影艺术的纯粹性──初识布莱松电影艺术观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3)。
2. [法] 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罗贝尔·布莱松,单万里,杨红鹂:《电影艺术摘记》,《当代电影》,2001(1)。
4.楚 ;青:《他们是那种要在年轻时就死去的人——关于布列松的电影《乡村牧师日记》》,《诗选刊(下半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