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终结的认知障碍及解决途径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囫 J—A FUNHL A A.J 脚 O NMA T o… ON OF ∥ A ITT NFI U L -I.O O N I DUN R J S ∞ F ∥I l ¨ A A CO _ S O l D R N M FCOC DA E "40 IA NE N 2 EN S G O O M M .2 N
规 1 3份 ; 冶金 部清 理 了 1 0 0 0多份 政 策文 件 , 中终 其
是 因执行 某项 政 策 ( 能 ) 设 立 的 临 时 机 构 , 些 功 而 这 组织 应 当在其 功 能完 成之 后 立 即终 结 。但 事 实往往
不是 这样 , 能终 结 了, 功 而组 织 却未 及 时终 结 , 这是
时. 则将 政策 与 计 划 予 以 终 止 或 结 束 。 [ 笔 者 更 认 ”0 ] 同前 者 , 个 定 义 把 政 策 终 结 的 对 象 归 为 功 能、 这 计
划 、 策 本身 和 组 织 。这 对 于 分 析 我 国 的政 策 现 状 政 是有 现 实意义 的。 如 在 我 国 政 府 机 关 , 不 少 组 织 有
二 、 国 公 共 政 策 终 结 存 在 的 问 题 我
在 计划 经 济 体 制 向市 场 经 济体 制转 型 过 程 中, 由于 种种 原 因 , 地 在政 策过 程 中 不 同 程度 地 存 在 各

义: 策终 结是 “ 策 与 计 划 的调 试 。 凡 政 策 与计 政 政 大
划无法发 生功 能 或 已成 为 多 余 或 过 时 , 至不 必 要 甚


公 共 政 策 终 结 的 涵 义
时 期 内仍然 有效 , 其 上升 为法 律 , 将 以法 律 形式 固定
下 来并 发挥 作用 。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其对策公共政策终结是指终止或废除某些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计划或项目的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终结往往面临许多障碍。

本文将分析这些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 利益相关者的反对政策终结往往会触及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

他们可能会通过游说、诉讼等手段来反对政策终结,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 政策终结的成本政策终结可能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

例如,需要支付赔偿金、安置费用,以及重新安排人力和物力等。

这些成本可能会使望而却步。

3. 政策终结的风险政策终结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如不稳定、经济下滑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使犹豫不决。

4. 政策终结的合规性政策终结需要遵循程序,如进行公众咨询等。

如果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规,可能会影响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5. 政策终结的舆论压力政策终结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批评。

可能会担心政策终结会影响的形象和声誉,从而犹豫不决。

二、公共政策终结的对策1. 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应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政策终结提供依据。

2. 加强政策终结的沟通和协调应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调,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终结的阻力。

3. 提供政策终结的资金保障应提供政策终结所需的资金保障,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4. 制定政策终结的风险防范措施应制定政策终结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政策终结的风险。

5. 依规进行政策终结应依法进行政策终结,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政策终结的合规性。

6. 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应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减少政策终结的舆论压力。

三、结论公共政策终结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往往面临许多障碍。

应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加强政策终结的沟通和协调、提供政策终结的资金保障、和加强政策终结的舆论引导等对策,来克服这些障碍,确保政策终结的顺利进行。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原因及对策作者:罗丹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公共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政策终结总是伴随着变动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在政策终结的过程中,政策终结推动力和政策终结抑制力始终并存,这要求公共政策决策者对双方力量都有深刻了解。

本文以力场理论为依据,试通过分析政策终结推动力和抑制力的对比情况,找出我国公共政策终结存在障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政策终结障碍力场理论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工具简介西方学界对政策终结的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案例剖析,对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比较深入。

DeLeon在分析了公共政策终结的性质、类型和方式的基础上,对影响公共政策终结的一些因素作了深入探索,进而结合现实当中的情况,把公共政策终结可能遇到的障碍做了如下总结:心理上的不愿意、组织或制度的持续性、动态的保守主义、反终结联盟、法律上的障碍、高昂的终结成本。

在此基础上,Kirkpatrick等一批美国学者也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终结的因素,他们认为组织目标的复杂性、组织的隐匿性、组织具有的影响、组织利益的分配,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公共政策终结同盟的大小强弱和决心等,都对政策终结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以上一些学者同时也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中,政策终结总是会遇到各种障碍,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我国学者舒绪纬则认为我国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政策、资源和目标团体三个方面,而通过进一步分解,他发现这三个面当中人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认为政策终结能否顺利主要看是否具有“人和”这个条件。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我们发现,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都进行了许多探索,也认为在政策终结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

然而现有的研究很少运用相关的理论工具来分析问题。

笔者认为政策终结之所以存在障碍,正是因为在整个政策终结的过程中存在这两股相互作用的力——推力、拉力。

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整改措施

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整改措施

政策理解不够透彻整改措施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各方面颁布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政策制定和传达的不够透彻,许多人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就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的角度,探讨整改措施。

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的文字表达不够精准。

政策文件中有许多术语和语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

例如,有些政策中说要“加强监管”,但并未具体说明要采取哪些措施,给人留下了不确定的感觉。

还有一些政策文件的字句复杂,使人难以理解。

第二,政策传达方式不够及时有效。

政策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达,但是目前的传达方式并不够及时、有效。

有些政策仅通过官方网站或媒体进行传播,而这些渠道的覆盖范围比较有限,很多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政策内容。

第三,政策解读和解释不够全面透彻。

政策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解释和解读,以便让广大民众了解政策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够全面透彻。

很多政策的解释只涉及表面意义,而没有深入解析政策的内涵和实施措施。

这就让广大民众在政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针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第一,政策文字表达要尽量精准简明。

政策文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和语句,同时要注重语法的通俗易懂,让广大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内容。

第二,政策传达方式要更加多元化。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达政策,包括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确保政策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民众。

第三,政策解读要注重全面透彻。

政府和相关机构在解释政策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掌握政策内容,深入分析政策内涵和实施措施,以便更好地让社会各界了解政策。

总之,政策制定和传达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注重广大民众的抵达分布,避免出现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的现象。

政策整改措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使政策更加贴近民众,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作用。

第三节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第三节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第三节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由于种种原因,政策终结有很大难度,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大量低质、无效、多余的政策充斥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活动中。

规制泛滥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的障碍很多,政策终结很不容易。

几年前,在公务车的使用问题上,中央准备进行大的改革,终结一些相关政策,实施新的管理办法,但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可见政策终结之难。

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这些障碍。

1.心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他们为原有政策的制定花费了心血,感情上不容易接受它的失败。

而且承认政策的失败则等于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这可能对权力地位构成负面的影响,因而对政策终结产生本能的恐惧和抵触。

二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在政策的执行中倾注了智慧和精力,对工作成果倍感珍惜。

对政策的否定同样会产生本能的心理抗拒,尤其当原有政策带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尊严和利益时,心理的抵触就表现得更为强烈;三是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他们囿于既得利益,自然会站在政策终结的对立面。

2.组织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机构和其它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

组织的这种行为惯性,对政策终结会构成很大的障碍。

特别是当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的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

3.社会方面的障碍:当政策面临终结时,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很自然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种利益集团的联盟,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他们会利用个人的影响力、集团性活动、制造社会舆论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力图使政策终结不能实现。

比如,美国由于允许私人拥有枪支,致使社会上枪击事件不断,公众越来越表现出对枪支泛滥现象的不满。

然而,由于美国枪支协会的游说活动,使得限制枪支的立法迟迟不能出台。

4.法律方面的障碍: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任何组织的建立与扩展,都是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进行的。

同样,一项政策的废止,一个组织的撤销也必须经过一套法定的程序。

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问题整改措施

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问题整改措施

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问题整改措施一、政策文本阅读与分析仔细阅读政策文本,对政策内容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应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确保对政策的解读准确无误。

二、政策背景与目标了解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标,理解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这包括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目标、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把握政策的导向和重点。

三、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收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各方面反馈和建议,对政策进行持续改进。

这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设立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及时了解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协商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与协商,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问题的解决。

这包括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共同推进政策的落实和改进。

五、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与反馈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反馈执行效果,为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评估可以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开展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参考。

六、建立政策宣传与解释机制建立政策宣传与解释机制,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这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设立政策解读专题栏目、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确保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政策的有关信息和解读。

七、加强政策培训与学习加强政策培训与学习,提高执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政策的掌握程度。

这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确保执行人员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和政策素养。

八、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得到正确执行和落实。

这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开展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方式进行,确保政策执行符合规定和要求。

同时,对于违反政策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和纠正。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缘由、现状与出路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缘由、现状与出路

上述定义无一例外地揭示了政策终结是种积极的政策行 为选择, 是种必不可少的淘汰机制, 直接目标是用优良政 策代替劣质政策, 间接目标是促进政策效力, 提升政府治理
*
“公共政策终结过程研究” ( 项目号: 11YJC810008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
94
反思中国公共政策终结: 缘由、 现状与出路 能力, 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良性共进。 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策终结的理解正确与否直 接关系到政策终结的成败 。 就政策制定者而言, 政策终 意味着制定 结是对现有政策局部或全部的否定和废止, 者所设计的政策已无法适应社会现实 。 由于社会发展具 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适应在当前技术水平 下实属正常情况。 然而, 政策制定者从感情上不容易接 以致对政策终结产生恐惧和抵触, 担心对 受政策的失败, 自身权力及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 政策执行者为政策实施 倾注了智慧和精力, 渴望工作成果 带 来 尊 严 、 权力和利 益, 期待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良好效果的呈现 。 而终 止该政策, 意味着政策执行者的工作将付诸东流, 毫无意 他们的抵触自然可以想象 。 义, 在传统行政管理中, 行政人员只涉及执行政策的具 , “他们不但参与政策的发起和选择, 体细节。但现在 管 理庞大、 复杂的组织, 而且在公众面前还是政府的代表 。 他们承担着巨大的义务和责任, 难免比以前更加小心翼
① 台湾地区学者林永波等认为 ” : “政策终结概念不仅 停。
规则和惯例的终止, 政策活动的停止, 隐含了一套期望、 机关组织的裁撤, 而且还包含了新期望的提出, 新规则、 新惯例的建立, 崭新的活动的展开, 机关组织的更新与发
② 张金马认为 ” : “政策终结指的是在政策领域里发生 展。 ③ 陈振明提出 ” :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 的终结现象。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及对策研究公共政策终结是完整的政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政策自我调适的重要手段。

在政策系统中,有效的政策终结可以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并有利于政策运行的良好循环,优化政策系统。

及时清理不合理、无效或低效的政策,对于保持整个政策系统的优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相比起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研究的成果也是非常的有限,而相比起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上也相当的缺乏。

从侧面来说也与我国实际政策终结的案例相对较少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与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不适宜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亟待被终结,然而却迟迟不能终结,往往错过了终结的最佳时机,阻碍了社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政策终结这一环节在我国的政策过程中仍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完善的政策终结程序的建立依然任重而道远。

独生子女政策作为事关我国发展的重要政策,这项人口政策从出台到实施再到终结都一直伴随诸多的争议。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该政策所处的时代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围绕着是否应该废止这一政策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而对于这一问题政府高层也非常的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从而促成了政策在实施35年之后得以终结。

毫无疑问,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是我国社会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产生的·系列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公共舆论推动的结果,来自媒体舆论的关注和公众的热议、专家学者和社会精英的呼吁、以及体制内力量的努力对于推动该政策的终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这也是领导者、公共决策者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在1980年出台独生子女政策时,曾明确了 30年的政策实施的时间跨度。

但实际上独生子女政策终结的时间却延后了五年,一直到2015年才得以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终结的认知障碍及解决途径分析
作者:田露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9期
摘要: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既是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的政策的开始。

政策终结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会受到诸多阻碍因素的制约,有很大的阻力,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本文从政策终结的概念入手,来分析政策终结的认知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能成功终结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策终结;认知障碍;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57-01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

在政策科学早期,政策终结很少被涉及。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政府的干预措施屡屡受挫,政策的无效性逐渐浮现,人们纷纷要求结束那些效率低,效能差的政策和机构,政策终结逐渐受到重视。

1976年赫伯特·考夫曼在《政府组织是不朽的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政策终结研究具体内容。

最先提出政策终结概念的是拉斯韦尔,他在《决策过程》一书中将政策终结定义为“关于取消政策方案,以及研究有关相信某种政策必须继续而采取某种行动或因政策终结而丧失价值的人们之主张的活动。

”政策终结的概念被提出后,相继有很多学者给出了自己对政策终结的概念界定,在本文中采取学者宁骚在《公共政策》学中对政策终结的概念,即:“所谓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二)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分析:1、从政策本身的角度来看,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提高政策质量。

在文中引用的政策终结的概念来看,政策终结的对象是“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

现代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政策环境复杂多变,已经制定的而公共政策很容易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成为过时的或错误的政策。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某些政策是为解决某些特定的事件而制定的,不具有普遍性,在事件解决后,这些政策便成为无效的或多余政策。

如果这些政策不及时终结,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阻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及时终结这些政策,意味着该领域内相关的新政策的制定,实现公共政策的与时俱进,促进政策优化,提高政策质量。

2、从政策资源角度来看,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的运行必然消耗一定的政策资源,比如实施政策的组织机构的运行,实施政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

对于任何一个政府而言,政策资源都是有限的。

如果继续实施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财政负担不断加重,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必要的领域,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终结作为政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

政策终结包括政策、功能、组织、计划等的终结。

事实上,作为政策本身的终结很容易,但其组织及功能的终结非常困难,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

二、政策终结的认知阻碍
(一)政策制定者思想较为保守,更新缓慢。

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某个政策是经过较多的调查与研究的,从政策的前期准备到政策出台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政策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并且政策制定者思想较为保守,政策制定要接受政策终结这一变化要经过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其对信息的把握速度较慢,甚至在更新了信息的情况因政策的惯性也不愿意去终止旧的政策,造成了政策终结的困难。

(二)政府对政策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忽视政策制定应解决的实际问题。

从政策制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我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中崇尚金钱之风。

同时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形式主义和注重“面子”的风气仍然存在。

因此,地方政府在终止具体政策时,就是承认该政策制定时有问题,因此受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政策终结也较为困难。

(三)心理上的抵触。

政策终结往往会引发一些心理上的抵触。

对政策终结的抵触心理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政策受益者。

因为政策的存在会给他们带来既得的利益,而政策的终结会使其失去已有的实际利益,因此,他们对某项政策的终结往往会产生逆反的心理。

二是政策制定者。

政策制定者对已制定的政策如果缺乏责任感和认真科学的态度,一般情况下并不愿意承认政策设计有缺陷或失败。

三是政策的执行者。

与政策制定者类似,他们通常也不愿意承认政策的失败,因为他们在政策过程中已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如果政策终结可能损害到他们的未来发展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心理抵触。

三、解决政策终结认知水平障碍的途径分析
(一)要经常性的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理论,新思想,适应新环境。

政府对事物认知的更新程度对与政策方针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府应该经常组织公务员学习新的理论,思想等,并且针对某些特定问题进行调研,开拓他们的思路,真正从社会需要与人民利益的角度去制定政策,终结不合时宜的或错误的政策。

这样才能够保证政策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终结政策前,要对执行终结的具体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将关于政策终结的必要性、目的与方式等信息正确、及时、全面地传递给有关人员。

中央政府应通过具体方式对各地方政府,尤其是迟迟不终结该政策的政府进行宣传教育,让其明白终结这一政策的真正原因、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如果不终结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等等。

让执行政策终结的个人和部门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相对减少政策终结的阻力。

(三)重视交流与沟通,消除人们的心理抵触情绪。

顺利实现政策终结的主要途径,首先应让与政策相关的人员参加关于政策终结的讨论和决策,消除人们的反面情绪,并且取得人们对政策终结的支持。

这是一个减少阻力的有效办法。

同时,还要加强组织间的长期有效的沟通。

将与政策终结相关的信息正确、及时地进行沟通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和把握政策终结的原因、目的和方法,避免和消除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可能产生的误会和抵制,最终形成政策终结的良好的变革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阮蓁蓁.公共政策终结理论研究综述[N].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3).
[2]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