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学的教学观与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有以下作用:
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情感需求,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价值,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
2. 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素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系统,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3. 提倡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促进他们的有意义学习。
4. 提倡合作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教育应该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促进和发展。
5. 促进教育者角色的转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情感教育、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促进教育者角色的转变等方面。
这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合作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人文主义心理学

内容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 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 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 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 理学思潮,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第三大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卡尔?罗杰 斯(Carl Rogers)。其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
(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
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 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 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 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 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 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 (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 度。 (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 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 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 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 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 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客二分 ”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 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 的一个方面。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 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 的意义。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 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1 期
河 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职业教育版 )
17 0
人 本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及 其 对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启 示
王新 民 , 小 应 刘
( 河南师 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学 院 , 南 新 乡 4 30 ) 河 5 07
摘 要: 入本 主义 学 习理 论 兴 起 于 2 0世 纪 5 6 0~ 0年 代 。 它 的 思 想 观 念 和 教 育 实 践 活 动 对 我 国基 础 教 育 新 课
反应之 间 的联 接 的行 为 主义 学 派 截 然 不 同 的 观 点 ,
学生 是在 教师 的引导 下积 极进行 情感体 验 。 4 提倡 有 意义学 习 。人 本 主义学 习 理论 十分 重 . 视促进 学生 学 习 的方 法 , 学 生 自由 学 习是 其 学 习 让
而被称 为是心 理学 的第三 思潮 。 E 人本 主义 学 习理 论 是在 反 对 传统 以 “ 识 为 中 知
1 以培 养 具 有 适 应 性 和创 造 性 的人 为 教 学 目 .
能 。只要抱 有这 种 信 任 的态 度 , 愿 意让 学 生 自由 并 学 习 , 会在 与 学生 的交 往 中逐 渐 形 成 适 应 自己风 就
收 稿 日期 :0 7 1 .0 20 —0 1
作者简介 : 王新民( 9 1 ) 男 , 15 ~ , 河南 临颖人 ,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研 究所所长 、 副教授 、 士研究生导师 , 硕 主要研究 方 向为教 育心理学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
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文科与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

人本 主义心理学 的教学观提倡 “ 非指导性 教学 ” , 教师不强制 学生 学习 , 重 视学生 的经验和情感 。教学要 营造 与学生生 活和实践相 关的 学习情境 , 教材要有意义且符合学生 的学 习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学 习。 3 . 文科及理工科学生的差异分析 3 . 1 文科 及理_ T 科学生的性格差异 研究显示 , 理工科学生处 事认 真 、 保守 、 谨慎 ; 与文科女生相 比 , 理 工科 女生女性气质和 自我表露倾向较弱 , 而成就动机和心理压力较大- 剐 。 分 析其成因 , 主要是 由于专业 特点造就的不同思维方式 , 理工科 为 自然 学科 , 学生学业压力较 大, 擅长抽 象思维 ; 文科为社会学科 , 学生 的阅读 面广 , 擅 长形 象思维。 笔者作为《 心理健康 》 课 的老师 , 曾在 同一 学期为文科 及理工科班 级分 别授 课 , 两个学科 的学生课 堂表现差异较大 。采用启发式提 问 、 课 堂讨 论与分享 的教学方 法 , 发现文科 学生 回答 问题 活跃 、 有理有据 ; 而 理工科学 生的 回答是一句话带过答案 。学生的课堂表现反映 了不 同学 科学 生确 实存在性 格上 的差异。 3 . 2文科及理工科 学生 的兴趣差 异 文科 学生兴趣 广泛 、 阅读面广 , 理 工科学生对 实用技 能更 感兴趣 。 为 了解学生兴趣 爱好和关 注点 , 笔者 曾调查学生 “ 近期看 的书籍 ” 、 “ 近 期关 注的新 闻” 。结果显示 , 就所看 书 目来说 , 文科 学生对小 说类书籍
从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角度
看文科与理工科大学生{ I l U 理健康》 昀课堂教学
桂 林航 天 工业 学院 学生工 作 处 李 锐
[ 摘  ̄ - ] 2 0 1 1 年 来, 高校 陆续设 置《 心理健康》 课 为必修课 , 如何针 对不 同学科 学生特点开展教 学鲜有论述 。人本 主义心理学的学 习 观与《 心理健 康》 课程 的教 学宗 旨有 内在 契合性 。本文 以人本 主义心理学理论 为基 础 , 探讨 了文科 与理工科学生在性格 、 兴趣 、 课 堂 表现上的差异 , 并提 出 相 应的教 学对策 , 即针对不 同学科 学生特 点 , 心理教 师要尊重 、 接纳 而不是 比较 、 批判 ; 创造 与不同学科 学生各 自相关的学 习情境 ; 根据教 学反馈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 , 调动 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 [ 关键 词] 心理健康 人 本主义 教 学
浅析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浅析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作者:李晓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1年第03期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者提倡“关注主体、自我实现”的观点,并把心理学上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本文试图浅析人本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人本主义;新课程改革;教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又称“现象学心理学”,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当代心理学流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
人本主义心理学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明显,反对主流文化运动和现实社会,提倡关注个体、自我实现等。
[1]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倡导“非指导性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一)教育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这一教育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的教育目标,即提倡教育是知识教育与情感发展二者的结合,这成了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思想。
(二)注重学习过程罗杰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应是从做中学来的,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包括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及自然科学问题和哲学、伦理问题等。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真实复杂的现实问题中锻炼各种能力,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只接受结果的弊端。
(三)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不能单纯教学生知识,而应当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手段,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 潜能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
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 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
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3 创造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
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
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 情感因素观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
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
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启示

有者 , 而学生只是服从者 ” 。因而 , 罗杰斯
主 张废 除 “ 师 ( ahr” 一角 色 , 教 t ce) 这 e 代 之 以“ 习的促 进者(aito, , 学 fci t ) 把教师 la r”
生学习到如何检讨 自己、 改进 自己。以自 由为基础的教学设计 ,其基本理念 之一 就是要学生对 自由选择的结果 进行 自我
成共鸣 。充分信任 学生能够发展 自己的
潜能 , 励他们 面 向生活 、 视 问题 , 鼓 正 学 会 自我— —主动学习 。 三是同情式理解 。 学 习 的促进 者 能 了解 学 习者 的 内在 反
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学 习者 内在潜 能的发 挥过 程 。“ 以学生为 中心 ” 的教 学论思想
教 学改革有着 巨大的影响 。本 文着重介 绍 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在教 学上 的主要观
点 ,以探 讨其教 学观对我 国 当前 高职教
学 改革 的启 示 。
把学 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 、埋 藏着大量
【 关键词 】 人本主 义心理 学
学生中心 自我评价
一
教 学观
潜 能 的 一 个 尚未 臻 于 完 美 的 人 ” 看 待 , 来
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
理 气氛 因素是一致 的 ,良好 的教学心理
环境 中更 好地学 习、 构建完整人格 、 发展 自己的个 性。因此 ,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态 度 品质 : 一是 教师对学生应 当持真诚 、 真 实的态度 。二是 尊重 、 关注和接纳 。教师 要尊重学生 的个人 经验 ,珍视学 生的感 情和意见 ,在感情 上和思想上与 学生形
方三大教 育心理学流派之一 ,其对教 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sr c :On e o s p o lm xsig i ur n s c o o ia x e me tta h n s t e a s n e o u n s c e s r u rb e e i n n c re tp y h l gc e p r n e c i g i h b e c fh ma it i t l i i sit pr .Ad p n e r t n a t o u ns c p y h lg e c i g a c r i g t h r c c tt so u r n s — i o t gt a o a p r fh ma it s c oo y ta h n c o d n o t e p a t a s u fc re tp y i h i l s i il a
经过一 百多年 的发展了一些 可喜 的研 究成果 。 首先 ,从心理 学 实验 教 学 内容 来看 ,继冯 特 、 铁钦 纳等人 的实验心 理学 的经典体 系之后 ,实验心
理学 的教材 体系 又经 过 了两 次重 大 的更 新 与 发展 ,
主义的追求。与此相连,心理学实验教学中, 科学
coo e pr etec n a ie o egien sot sco g a epr etecigr o T e o - hl a e e m n t h gm yg m udl e t h pyhli l x e m n t hn fr i gl x i ai vs i e oc i a e m. h  ̄Hw igf tr ol er et epyhl c xe metecig sc sa-on ee p g o s m l- n a e s udb f c di t sco g a epr n ah , uha l ru ddvl i a , ut eu s h e e nh l o l i i t n l o n gl i
Hu n si e c i g i e s a d t e r fr o ma it t a h n d a n h eo m f c
p y h lg c le p rme tt a h n s c o o ia x e i n e c i g
L n EILi g
( dct nl cec aut,H nnN r l U i r t, hnsa 10 1 hn ) E ua oa SineFcl i y ua o nv s ma e i C agh 0 8 ,C ia y 4
p e lv l e c n o tns,h r nc ta h r su e tr lt n h p,h u i i e c i g me o s e s n l e c n i e e a h g c ne t t i amo i e c e — t d n ea i s i o e rs c t a h n t d ,r a o a e ta h g t h b i
人本 心理 学 的教 学观 与心理 学 实验教 学 改革
雷 伶
40 8 ) 10 1 ( 湖南师 范大学 教 育科 学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人本精神 的缺失 ,是当前心理学 实验教学 中存在 的一个重要 弊端。紧扣心理 学实验教学 的实际 ,
积极吸收人本心理学教学观的合理成分 ,能给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带来有益 的启示 。心理学实验教学应体 现全面发展 的教学 目标、多层次 的教学内容、和谐 的师生关系 、启发式与研究性 的教学方法 、全面 的教学 评价及以人 为本 的实验室管理理念等特征。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人本心理学 ; 教学观 ;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 6 20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4 5 (0 8 1— 12 0 10 -96 20 )0 04 .5
是伍德沃斯 ( ow r ,R . )的 《 Wod o h .S t 实验心理 学》 ,二是坎特威茨 ( at i ,B H)的 《 K n wt . o z 实验
e e t v u t n a d h ma i i l o ao y ma a e n . f c a a o u n s c a r tr n g me t el i n t b
K ywod : eo fec n ; u nii pyh l ; i so t cig pyhlg a epr etec n e rs rf m o t h g hma sc sco g v w fe hn ; sc o i l xe m n ah g r ai t o y e a oc i t i
心理学 以莱 比锡 大学心理学 实验 室的建立 为诞 生标 志 ,并 以 “ 验 科 学 ” 的形 象 出现 于 科 学 舞 实 台之上 。实验 方法在 心理学 发展 中的独特地位 ,决 定 了心理学 实验教学 的重要价值 。 从根本 上说 ,心理学实 验源 自心理学家 对科学
1 心理学实验教学中人本精神的缺失
堡 ! 二
CNl 1—2 3 / 0 4 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2 5卷
第1 O期
20 0 8年 1 O月
E p r n a c n l g n n g me t x e me t l i Te h oo y a d Ma a e n
Vo . 5 No 1 Oc.2 0 12 .0 t O8
主 义精神一 直 占据 主导地位 ,人 本精 神则未得 到应
有的高扬甚至遭到排斥 。这导致了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人本精神 的缺失 ,并 带来 了心理学 实验教 学 的种
种 弊端 。在 这样 的情 况下 ,思 考人本 心理学 教学观 与 心理学实 验教学 的关 系 ,无 疑能 为心理学 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