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自述│王卫:从旅行箱里“蹦”出的大生意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

顺丰创始人王卫成功背后的励志故事即便无“首富”名头傍身,王卫也已然成为中国商界传奇。
不过和那些在媒体、机场大屏幕频繁露面的成功者不同,顺丰创始人王卫更像小说里的隐世侠客,其所有个人传奇更多是靠着种种坊间传闻来拼凑。
江湖传闻,在淘宝最初的发展阶段马云曾两次想跟王卫见面且多次表达了对王的崇拜,但此传闻被双方否认,而一位早期跟随王卫打天下的顺丰内部人士则对腾讯科技表示:“从未听说过马云想要会面王卫,至少公开渠道没有。
”在2月24日敲钟前,王卫几乎从未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也婉拒过多次来自邮政内部系统媒体的采访需求,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想要一次能和顺丰合作的机会,却连一次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而顺丰上市后,王卫恐怕无法再继续保持低调神秘,不得不曝光于聚光灯下。
顺丰上市首日,王卫便以1445亿的身价轻松超越圆通实际控制人喻会蛟夫妇,成为快递行业新首富。
随后几个交易日,顺丰股价更是连续涨停,王卫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不过昨日下午,顺丰涨停板被打开,截止到收盘,顺丰股价70元,涨4.79%,市值2929亿,王卫持有股份市值1892亿,逼近马云,也成为中国首富的有力竞争者。
淘金背后的送水工1971年,王卫出生于上海,同年出生的还有另两位后来的互联网公司大佬: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网易公司创始人丁磊。
王卫7岁时全家迁往香港,父母由于学历在香港不被承认,只能从工人做起,王卫本人也在高中毕业后就从事印染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珠三角地区受政策影响迅速崛起,有数字显示,大概有超过5万家香港制造工厂北上珠三角淘金。
在这个阶段最流行的是“前店后厂”模式,即珠三角制造,香港销售。
但这两地仍分属不同关税区,一些文件来往邮寄需要花上两三天时间,不少人通过水路船只携带快件交接,以此赚钱。
就像那些故事里描述的一样,淘金热中反而是送水工赚了大钱,王卫也从中看到了商机,而父亲的支持则使他得到了创业最初的10万港币。
1993年,在香港九龙佐敦道吴淞街150-164号(现150-160号)的宝灵商业中心二楼S3室里,顺丰正式诞生。
王卫成功之奋斗史

王卫的成功经验1都是一点一点滚雪球滚大的快递行业的民营老大“顺丰”,如今价值10亿身家的老板王卫,90年代初开始亲自往返深港两地背货。
王卫用了漫长的18年时间,从珠三角再到内地,然后覆盖全国,建立了一个中国快递行业指标性的大企业。
这个发展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他不能像其他企业家下班可以回家,放假可以度假。
从第一单快递开始,王卫凡事亲力亲为,从未脱离对一线掌控,以至于有传他累出一身病,每天靠大量中药支撑才能工作。
而快递公司老板所吃的苦,也是坐在空调房发发邮件就搞定几百万生意的IT老板所无法承受的。
每个快递品牌都不可能是由资本快速打造出来的,它们需要的是时间和忍耐。
这也是快递行业发展十余年来知名企业凤毛麟角,成功者更是稀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一家快递公司,无论几个人的小加盟点,还是几万人的“顺丰”,都是要一票票地“送出来”。
每个快递员也就是一家快递公司的成长轨迹,先是自行车送几单货;业务多了以后改成电动自行车,送几十单货;之后再换摩托车甚至小面包,雇几个人送上百单货。
从早期原始的方式积累财富,逐渐升级到现在的规模,每家快递公司都有几乎一样的创业史。
“四通一达”或是顺丰,都是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滚出来的大雪球,这种最原始的积累方式势必造成高昂的时间成本。
陈平说:“每个快递公司,你只要买一辆新车,新建一个站点,服务就有所下降。
因为添置新设施或者建站就要招新人,新员工进来后必须先培训三个月,时间成本应运而生,而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
”所以快递业的扩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的,这个行业不可能有膨胀性的爆发。
深谙快递管理之道的陈平,做好了二次创业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预算,虽然融资到位,他仍然没有调整简陋的办公环境,因为快递这块蛋糕要一口口吃。
但凡新进入的企业,都是由小规模开始慢慢做大,这样的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高昂的时间成本会挤掉很多竞争者。
过高的时间成本是快递虽然看似进入门槛最低,却只有几个寡头垄断市场的原因之一。
百世汇通总经理周建在几个月前还是快递门外汉,现在他不仅要推进公司的直营进程,还要解决两家公司合并之困。
顺丰总裁王卫:靠“智慧奔跑”掘金千亿

顺丰总裁王卫:靠“智慧奔跑”掘金千亿作者:王玉琴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09期帮人往香港捎东西发现商机王卫1971年出生在上海。
他的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妈妈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
7岁时,王卫随家人搬到香港居住。
由于父母的学历不被承认,只能在社会底层寻找一些低薪工作,这注定了王卫一家生活的艰难。
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选择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家印染厂做了一名印染小伙计。
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北移,很多香港人在广东设厂,其中5.3万多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这就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工业分布格局,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信件与业务往来频繁,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邮件到达客户手里往往要花上两三天。
当时,顺德有很多印染厂,跟香港那边的客户有较多的业务往来,把样品寄给香港的客户看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很是不便,王卫所在的印染厂也遭遇这样的难题。
后来,王卫试着到顺德容奇港货柜码头(现顺德港)求人帮忙捎样品到香港,一次次解了老板的燃眉之急。
再后来,王卫受人所托,开始在往返广东和香港时夹带点儿货,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都装不下了,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22岁的王卫向父亲借了10万元钱,租了一间仅有30多平方米的小店面,在顺德注册成立了专送快件的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
创业初期,算上王卫在内公司一共有6个人,人手不够,王卫就亲自上阵,没有专门的运货车,他就和小伙伴们一样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粤港两地。
别人70元一件货,顺丰收40元。
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他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送一个文件才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得出人意料。
一时间,在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件由顺丰承运。
1997年香港回归前,作为国企的中铁快运,希望通过铁路打开香港的快件市场,但他们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最终被当地海关婉拒。
22岁创业故事-顺丰创始人王卫

22岁创业故事-顺丰创始人王卫22岁带6个人创业,7年做到8万员工2100亿市值,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22岁创业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曾有风投愿意出50万的介绍费只求能和王卫见上一面花旗银行愿意出1000万美元的佣金只要有谁能促成与王卫合作马云曾于2003年前后两次约见却不得见到目前为止只有《人民日报》在2011年唯一一次采访过王卫这两天财经圈最大的新闻非顺丰快递莫属了,它借壳A股上市,市值高达2100亿,创始人王卫身价直接升至近 1290 亿元,成为中国的快递业首富。
不过,王卫曾一度拒绝融资和上市,拒绝曝光,甚至拒见马云,直到现在网上关于他的照片也是屈指可数,且他所掌控的顺丰也是从不做任何广告,这也为他带来不少争议。
这个低调的快递江湖大佬又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呢?22岁带6个人创业从EMS口中扒饭吃1971年,王卫出生在上海,7岁时,王卫和家人迁往香港。
高中毕业后,他不再读书,到顺德做起了印染。
改革开放前后,香港与珠三角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加快,信件、货运业务量开始暴增。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用拉杆箱也装不下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1993年3月26日,王卫拿着跟父亲借的10万元钱,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个只有6个人的公司。
一位顺丰早期员工说:“王卫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 15 、16 个小时。
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他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当时王卫抢了EMS不少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很好赚。
“别人70 块一件货,顺丰收40 块。
”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虽然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凭借着往返香港送快件,王卫顺利的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两次转危为安弯道超车为了从珠三角走出去,获得更广阔的市场,顺丰和“四通一达”一样搞起了加盟商业务,但很快发现这些代理商各自为政,管理混乱,各种不规范操作甚至在快递中夹带私货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快递品牌的故事

快递品牌的故事我想给大家讲讲那些快递品牌背后的故事,就像打开一个个装满惊喜和回忆的宝盒。
在很久很久以前,当人们想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送个东西,那可真是麻烦得很。
不像现在,手指一点,东西就飞奔而去。
那时候,顶多就是托个熟人,还得千叮咛万嘱咐的。
可随着时代发展,就有了一些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人们对于快速、便捷寄送物品的渴望,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就说顺丰吧。
它的创始人王卫,那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
我听说啊,最开始的时候,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
他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就为了把每一个包裹安全、快速地送到客户手上。
他心里就想着:“我一定要让大家知道,寄东西可以又快又好。
”他从最基础的快递员做起,了解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细节。
那时候,他或许会对自己说:“我王卫今天跑这一趟,就是为了明天能让更多的人信任我。
”有一次,我和一个顺丰的老员工聊天。
他说:“咱顺丰啊,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相信我们能比别人快多少。
但是我们老板就一直强调速度和服务质量。
就像打仗一样,速度就是我们的武器。
”他眼神里充满了自豪。
我就好奇地问:“那你们肯定遇到不少困难吧?”他哈哈一笑说:“那可不,有时候天气恶劣得像魔鬼在捣乱,可我们还是得把包裹送出去。
就想着客户等着呢,不能让人家失望。
”再说说圆通吧。
圆通的发展就像是一群小伙伴齐心协力搭积木。
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我认识一个圆通的快递小哥,他叫小李。
小李跟我说:“我们圆通啊,最开始在很多地方都不被看好。
可是我们不怕呀,我们就一家一家地去谈合作,一个包裹一个包裹地认真送。
”有一回,小李遇到了一个特别挑剔的客户。
那个客户就像个挑刺儿的刺猬,一会儿说包裹包装不好,一会儿又嫌送得不够快。
小李心里也委屈啊,他就跟客户说:“大哥,您看我们也不容易,这包装都是按照规定来的,而且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速度更快呢。
”经过小李的耐心解释,客户最后也理解了。
这就像在生活里,大家难免会有摩擦,只要好好沟通,就能化解。
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

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顺丰速运CEO王卫的创业感言态度决定一切首先我简单地描述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22岁开始创办顺丰,25岁公司初具规模,算是赚得了第一桶金。
可能有人会说王卫很难得,年轻得志,却没有头脑发热变成「土豪」。
其实,我25岁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副标准的暴发户做派。
不过这一切都是有背景和原因的:我们全家1976年从中国内地移居香港,当时面临的境况是一穷二白,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我父母之前在内地是大学教授,但是去到香港学历不被承认,就只能去做工人,收入微薄。
所以我穷过,相当清楚贫穷和被人歧视的滋味。
后来当我25岁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我王卫再也不是从前那个样子了,我也是有钱人了!所幸,这个过程没有持续多久,主要原因是:第一、随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不一样了;第二、得感谢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不断泼我冷水,让我保持清醒和冷静。
人这一辈子的成就、际遇,不管你权力多大、财富多少,很多东西你都掌控不了,比如说你是男是女,什么地方出生,长相什么样,家庭是否富裕等等,你更加控制不了的是今天运气好坏,明天成功与否……人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东西你都控制不了,只有一个百分点你可以掌控,那就是做事的态度。
这个态度都有两面,究竟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由你自己来决定。
如果你在这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会把这一个点又放大成一百个点,弥补很多其他方面的不足。
优先考虑员工利益现在每年公司都有很多人进进出出。
为什么有些员工满怀憧憬地进入公司,过一段时间却走掉了?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要么是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包括物质的,也包括职业发展的)。
但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离职员工所需要的东西并非公司给不了,而是公司并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这就很可怕。
人留在公司,才可以做企业文化,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来了两三个月就走了,再对一个新来的人讲企业文化,如此恶性循环,是没有用的。
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范文5篇

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范文5篇一个励志名人的小故事,或许就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遇到挫折就放弃就是彻底失败,这样永远不会成功,生活就是需要不断的激励来让自己前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名人的励志故事1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今天,他却管理着一家拥有二十余万名员工的庞大快递王国,这个创业大军中的杰出代表,就是顺丰快递总裁王卫。
在1993年的时候,王卫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时常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行在广东深圳的大街小巷,后座上绑着鼓鼓囊囊的包裹,那是王卫受朋友所托,从香港将包裹运到深圳指定的人手中的,同时也将一些信件捎到香港去。
久而久之,托王卫送包裹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又不好意思每次免费,于是常常塞些红包给王卫。
原本只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义之举,王卫却从中看到了商机。
他想:既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需求,能不能成立一家小公司,专门做运送业务呢?当王卫将这个想法跟父亲交流时,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和支持。
于是,王卫租了一间仅有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面,与几个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专送快件的小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王卫和伙伴们一样,肩背大旅行包,手里拖着行李箱,一趟趟来往于深港两地。
由于他们起步早,又采取了低价策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公司迅速壮大,王卫也因此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然而,商场如战场。
就在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之际,危机也接踵而来。
由于当时国内快递市场门槛较低,导致快递业异军突起,一时之间大量快递公司纷纷出现。
此时,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迅速在国内布点,占领市场,因此需要大量资金。
王卫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一次次将公司的商铺或物业抵押给银行,向银行贷款。
2005年,王卫再次以公司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数百万元,用于开拓国内业务。
一次次“豪赌”终于换来了累累硕果,这一年,国内所有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了顺丰的快递网点。
站稳了脚跟的王卫,此时终于舒了一口气。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

某快递王卫创业的疯长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的阻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大陆,其中53000多家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当年顺德县委书记欧广源有一句话:〝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差不多上鞭炮不断。
〞大量工厂北移催生了〝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与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
因为分属不同的关税区,往往邮寄要花上两三天。
〝比如工厂里缺一个什么急件,今天说,改日要,要去报关,得一个星期,谁能等得起?〞一位与王卫同期创业,但后来专攻保税物流业务的深圳公司老总说。
王卫比其他人更明白得如何查找出路。
一开始,王卫受人之托,在广东和香港之间夹带点儿货。
慢慢地,东西越来越多,当用拉杆箱子也装不下的时候,王卫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他跟父亲借了10万人民币,于1993年3月26日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他是公司6名创始人兼快递员之一。
同时,他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了几十平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
顺丰的业务以一种不规范的形状起步。
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也是王卫当时倚重的业务路线。
王卫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钱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个小时。
〞事实上,这是从创业初期保留下来的职业适应。
一位顺丰早期职员说:〝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伙儿围在王卫周围,同吃同住,每天唯独的任务确实是跑市场。
我们这些业务员都象疯了一样,每天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在大街小巷穿梭。
〞早年间,在砵兰街的邻居也对他印象深刻,说他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晚上才离开。
〝那时候这条街没什么人,他来了之后,一直有货车内上下下拉货,慢慢那个地点开始有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
他带旺了整条街。
〞〝当时王卫抢了EMS许多生意。
送一个文件就几十块,专门好赚。
〞一个顺丰前高管总结说,当时王卫的策略是〝割价抢滩〞。
〝别人70块一件货,顺丰收40块。
〞王卫用低于市场均价 30%的价格揽货,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
尽管一票货只收几十元钱,但生意红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赚个几百万不成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注:顺丰速运事董长王卫
华商自述|王卫:从旅行箱里“蹦”出的大生意一开始,谁也没想到,往返于广东与香港的旅行箱里,除了受人之托的信件和物品,还能蹦出个大生意。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王卫随父母从上海移居到香港已经十多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香港叔叔的小工厂里帮忙做印染。
说实话,这种日子,温饱已是不愁,但终日游离在市井间,做着自己不讨厌,却也不热爱的事情,实在有点迷茫,偶尔,还感觉缺氧。
这时候,有人开始托他,趁着帮叔叔往返于广东、香港之间跑货,帮忙在两地间传递一些文件或物品。
他们为什么没有找专业的邮政公司?因为等不起。
当时,受邓小平南巡的影响,香港大约8万多家制造工厂北移到了内地,其中约53000家落脚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
以顺德为例,几乎是天天都有企业开张,天天鞭炮声不断。
这种“内地制造、香港销售”的模式,使两地间
各类信件、物品的往来骤然加剧,而令人抓狂的麻烦也跟着来了。
广东与香港隶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即便一份“急疯了”的急件,完成报关与审批后,最快也要三天才能送达,慢的话,一个星期都有的等。
而如果靠他塞进旅行箱“人肉”过关,当天即可交付。
他琢磨着,这样帮人,举手之劳就能攒下一堆好人缘,况且又能多跑跑,换换风景,也换换心情,于是就答应下来。
万没想到,这是一趟开始了,就再也停不下来的旅程。
找他的人越来越多,塞进他旅行箱的信函、合同、样品及各类报关资料,让他最后必须“野蛮”地骑在箱子上,才能勉强拉上拉链。
“我的旅行箱这么受欢迎!”他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大商机。
▲ 庞大的顺丰由这样一个个快递员组成,这既是顺丰的细胞也是顺丰的起点
1993年3月26日,王卫22岁,拿着跟父亲借来的10万元钱,在广东
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
算上他自己,公司里只有6个人,个个都是跑一线的业务员。
他们同时在香港太子的砵兰街租下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店面,用来接货和派货。
每天一大早,他和小伙伴们就骑着摩托车,四散奔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从托他帮过忙的熟人做起,哪家公司要寄送信件或物品到内地,他们就全速赶去那里。
按照分工,在几个人完成接件并汇总到砵兰街后,另外几个人就把东西装进各自的行李袋或旅行箱,然后经香港至顺德的陆路口岸,或搭乘通往番禺的快船,前往广东。
并在完成投递后,将收货方有意发回香港的物品,通关带回。
晚间,他们重新聚首在钵兰街,把次日要投递的东西整理分拨,然后结束15、16个小时的工作,飞奔回家去睡觉。
如此循环往复。
他知道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正规,也知道有香港人私底下喊他们“水货佬”,但他不在乎。
任何一件事情,总要先做起来,再思量着如何做好。
为争取客户,多揽多送,别人70元一件,顺丰只收40元。
口碑相传,加之市场需求旺盛,他们很快就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广东各地,并在所有新开拓的网点,都注册了新公司。
他必须要这么做,每到一地,都亮出顺丰的招牌——“我们是存在的,我们就是来占领这个市场的!”
紧接着,他们的团队从6个人变成了十几个人,然后是更多人。
他们揽
收的快件,再不可能装进任何行李箱,他们买了货车,每日往返于香港至顺德的公路。
▲ 依靠微笑和速度,顺丰迅速抢占了市场每一个角落
频繁的装卸货,甚至带旺了原本冷清的钵兰街。
慢慢的,那里有了别的物流公司,还有足浴店,就连送外卖的茶餐厅,也多了起来。
到1997年,顺丰几乎垄断了珠三角与香港之间的快件业务。
不夸张地说,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都印着顺丰的LOGO。
也是这一年,在香港回归前夕,国企单位“中铁快运”联络香港海关,希望打开内地至香港的快件市场。
但派去广东谈判的人却碰了钉子,被海关婉拒——因为已经有一家公司做了这个业务,即便有别家想来分一杯羹,恐怕也拿不到足够的生意额。
那家公司,叫顺丰。
这一年,他26岁。
他喜欢将这件事,标记为自己真的赚到了第一桶金。
创立顺丰并走好了第一步,他总结起来说有三个心得:不要排斥可以帮
助别人的机会;很多人都需要的事,就是好生意;别在乎起步时体不体面,你舍不下面子干,一定会有别人干。
坦白说,他不太相信命运的偶然。
为什么会有偶然?因为无知才会相信偶然。
比如你突然中了大奖,不知道为什么,就会觉得是偶然。
而创业没有这个道理,当所有的因果都聚集在一起,成功或失败,其实都属必然。
---END---
人物简介:王卫,(Dick),香港人。
1971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93年创立顺丰速运,并担任总掌舵人至今。
截至2014年12月,顺丰已拥有近34万名员工,1.6万多台运输车辆,18架自有全货机及遍布中国大陆、海外的12,000多个营业网点。
王卫是中国企业家马云最佩服的人,马云曾说:“我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七万基层员工的顺丰老板王卫。
”
本文来自: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