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总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162页课件)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162页课件)汇报人:日期:•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医学影像诊断学临床应用目录•医学影像诊断学新技术与新进展•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医学影像诊断学概述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CT、MRI等,对疾病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学科。
定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展定义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学能够通过各种影像技术,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早期发现疾病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决策通过对疾病治疗前后的影像对比,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医学影像诊断学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临床决策。
030201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要性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影像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等。
主要包括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疾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内容研究对象02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X线成像原理01X线是一种电磁波,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并被不同程度地吸收,通过测量透射后的X线强度,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二维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原理02利用X线旋转扫描人体,通过测量不同角度的X线透射强度,经过计算机处理后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磁共振成像(MRI)原理03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内的氢原子发生共振并吸收能量,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包括普通X线摄影、特殊X 线摄影(如点片摄影、体层摄影等)以及数字X线摄影等。
X线成像技术包括平扫CT、增强CT、高分辨率CT、多排CT等。
CT成像技术包括平扫MRI、增强MRI、功能MRI(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等)等。
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162页课件)

磁共振成像技术
原理与特点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内的氢原子发生共振并产生信号, 经计算机重建图像。该技术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
应用范围
适用于颅脑、脊髓、关节、软组织等多种部位的检查,尤其在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中具有 独特优势。
注意事项
胆道疾病影像诊断
通过影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 发现胆道结石、胆道狭窄等病变,为手术治疗提 供重要指导。
胰腺疾病影像诊断
利用影像技术,可以精确评估胰腺炎、胰腺癌等 胰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
04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未来展望
医学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精度成像技术
01 02
原理与特点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采用X射线旋转扫描人体部位,并通过计算 机重建层状图像。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的优点,能够清晰显 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颅脑、胸部、腹部、骨骼等各部位的检查,特别适用于急性 病变的快速诊断。
03
注意事项
CT检查同样涉及辐射,应严格控制检查指征,避免滥用。
02
医学影像诊断学技术
X线成像技术
原理与特点
X线成像技术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 力,对人体部位进行成像。该技 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广泛应
用于骨骼系统的检查。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骨折、肺部病变、消化道 疾病等的诊断。
注意事项
X线检查涉及辐射,应合理控制检查 频率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损 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医学影像 诊断学将更加注重高精度成像技 术的发展。例如,更高分辨率的 MRI和CT扫描技术,能够提供更 详细、更准确的图像信息,帮助 医生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

teleradiology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1895年- 伦琴(Rontgen)- 放射诊断学 20世纪50-60年代 超声,同位素成像
70-80年代 CT , MRI, ECT DSA,——影像诊断学 特别是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影像诊断进
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诊断+治疗)形成——医 学影像学
学习医学影像学时注意事项:
1、 各种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 2、 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方法 3、 识别正常与异常表现以及代表的病理基础
及诊断中的意义 4、 了解各种检查的价值与限度而选择适当的
检查方法 5、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但非病理诊断,因此需结合临床材料,病史、 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二)特殊检查
1 体层摄影 2 高千伏摄影 3 软线摄影 (乳腺钼靶摄片)
(三)造影检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
比的结构或器官将高 于或低于该结构的物 质引入其内或周围间 隙使之显影的检查方 法。 所用物质-造影剂
(三)造影检查
1、造影剂:按密度分为高密度和
低密度两类。
高密度造影剂:
detection) 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四、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形态、功能、及
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分子影像学-研究)
。她已成为应用高科技最多、发展最快、作用 重大的学科之一。
五、 临床诊断,治疗与医学影像的关系更密切
DSA
CT
MRI
DR
乳腺钼靶机
日本大坂
山城夜景
且其功能现已可由多层螺旋CT实现
不用X线管,而采用电子束轰击
环靶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
影像诊断学 — 总论

• CTA(CT Angiography) • 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表面再现技术(SSD)
最大强度投影(MIP)
容积再现技术(VR)
容 积 再 现 技 术
CTA技术
结肠内窥镜
气管内窥镜
仿真内镜显示技术
结肠息肉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容量(BV) 脑血流流量(BF) 平均通过时间(MTT)
B型诊断法
当声束在人体组织中传播,遇到不同声阻抗的邻 近介质的介面时,在该界面上就产生反射即回声。
B型超声诊断仪把接收到的回声以光点显示,光 点的灰度等级代表回声的强弱,通过扫描电路,形成 一幅人体的断层图像, 连续多幅声像图在屏幕上显 示,便可观察到动态的器官活动。
膀胱乳头状CA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延迟期
CT 值
• CT值可说明物体密度高低的具体程度,是一个量的概念。 • CT值的单位是Hu(Hounsfield Unit)。水的吸收系数
是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 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 -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的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 -1000~+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肝硬化腹壁侧枝循环
三维超声诊断法
三维超声成像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完成的,即 先取得一组二维断层平面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进行三 维重建。
其显示方式主要有表面三维显示、 透视三维显 示、血管树三维显示及多平面重投影。
肝脏肿瘤
胎儿
胆囊息肉
USG诊断的临床应用
• 肝 胆 肾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器官血流灌注 • 早期妊娠诊断和围产医学应用 • 计划生育、体检、防癌普查 • 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
2024年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16课件)

01 个可能的诊断进行分析,评 估其可能性和依据。
做出最终诊断
综合考虑所有信息,做出最终的 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15
04
常见疾病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
Chapter
2024/2/29
16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
肺炎
表现为肺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充气征等,结合临床病史可诊断 。
2024/2/29
24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Chapter
2024/2/29
25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医学影像诊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包括医学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读等方面 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医学影像诊断思维和方法
包括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步骤,以及如何 结合临床信息和医学影像进行准确诊断。
ABCD
况。
2024/2/29
技能提升情况
评价自己在医学影像观察、分 析、解读等方面的技能提升情 况。
学习态度和方法
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是否积极主动、注重实践和应 用等。
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和学习计划。
27
对未来学习和发展建议
深入学习医学影像技术 建议进一步深入学习各种医学影 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和 临床应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水平。
心肌病
心肌肥厚或心腔扩大,心功能减退,表现为心脏增大、心肌肥厚 、心腔缩小等。
心包疾病
心包积液或缩窄,影响心脏舒张功能,表现为心影增大、搏动减 弱等。
2024/2/29
18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表现及诊断要点
影像诊断学总论

2, 自然对比: 利用人体组织和器官本身密度 差异来形成对比鲜明的影像者
骨骼: 密度最高------白色 软组织和体液: 密度次高-------灰白色 脂肪组织: 密度次低---------灰黑色 含气组织: 密度最低--------黑色
结合临床: 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
查及相关科室的资料
X线诊断结果有:
肯定性结果: 骨折、脱位
否定性结果: 排除法
可能性诊断
德国SIEMENS CF-1000mA数字成像多功能数字遥控X线机
PHILIPHS DR胸片机
多槽式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东芝Ultimax型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
SIEMENS MAMMOMAT NOVA3000乳腺钼靶X线机
直接引入法: 钡餐(胃肠造影)、逆行输尿 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ERCP等
间接引入法:
吸收性: 淋巴管造影
排泄性: 静脉肾盂造影(ivp),
口服、静脉胆道造影
X线诊断的原则
1,密度的概念: 白色=高密度 黑色=低密度
2,重叠图像(平面图像)
3,原则: 认识正常: 正常,正常变异
分析异常: 病理基础(基本病变)
3,可作出量化分析: 测出CT值大小
CT的检查技术
1,平扫: 颅脑(脑血管疾病、意外、脑 外伤、 先天性畸形)
脊柱(椎间盘疾病)
2,增强扫描: 如肝脏出现肿块作增强扫描,可 见大部分(正常组织)供血由门脉系统,少部 分由肝动脉(肿瘤部分)
病灶先于其他部分出现高密度则为肿瘤,
如海绵状血管瘤等。
X线的产生
灯丝通电----钨丝温度伸高----自由电 子群脱离灯丝----加入高电压 自由电子高 速直线运行----碰撞阳极靶面----进入能量 转换----放射能0.1%、热能99.9%
影像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血管检查可见动脉粥 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胃癌
肠梗阻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部占位性病变, 胃镜可见胃黏膜异常。
X线可见肠道扩张和气液平面,CT可 见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肝癌
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占位性病变,CT可 见肝脏密度不均。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精准医学
02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影像诊断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为患者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跨学科合作
03
影像诊断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合作,共同推动医
学领域的发展。
影像诊断学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与临床医学的合作
影像诊断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患者病情,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影像诊断学总论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影像诊断学概述 • 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 •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影像诊断学新进展 • 影像诊断学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 影像诊断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影像诊断学概述
CHAPTER
影像诊断学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利用影像技术来诊断疾病的学科,其分类包括X射线、CT、MRI等多 种影像检查方法。
图像质量标准
包括对比度、分辨率、伪影等方 面,确保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
质量控制措施
包像质量稳定可靠。
图像评价方法
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通过专 业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和打分。
03 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CHAPTER
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01
影像诊断学总论

阅片要点
• 病变位置和分布
左上肺渗出性病灶呈斑片状阴影(↑),密度较淡,边缘模糊 浸润性肺结核
阅片要点
• 病变的数目
阅片要点
• 病变的大小
胸中平片见左上肺 野外带球形病灶 (C,↑)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胸部 正位(A)示两肺有大小、 密度相似,分布均匀的 点
• 疾病的形态
(D,▲)边缘见短毛刺(D,↑)
阅片要点
• • • • • 疾病的边缘 密度的改变 邻近器官的改变 器官功能的改变 病灶的动态变化
熟悉临床资料
• 对患者年龄、性别、体形、职业及接触史, 生长和居住地区、过去史和现病史、症状 和体征、化验结果、病程及治疗和其他影 像检查的表现与印象都应全面了解。
分析判断
• 男性,年龄48,有长期吸烟史。 • 临床症状为胸痛、干咳、咳痰伴有血丝
右肺门及右上纵隔不规则肿块,中上肺野片絮 状密度增高影。断层示上叶支气管鼠尾状狭窄
报告结论
• 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与前述表现应一致,正常的影像诊断科描述 为未见异常或表现正常。 • 疾病的影像诊断应在结论中指明其病变部位、范 围和性质;明确诊断有困难时,要指明其病变部 位、大小,列出可能性大小排序。并提出进一步 确诊检查。 • 结论用词要准确,疾病的名称要符合规定,不可 有错字、别字、漏字及编造之错,以免引起误解。
影像诊断检查方法的选择
• 安全、经济、简便的原则 • 多种检查方法合用的原则 • 掌握成像特点的原则
影像诊断基本原则
• • • • 全面观察 具体分析 结合临床(同影异病、同病异影) 综合判断
第三节 影像诊断的方法
阅片的基本事项及基本方法: • 照片的技术条件 • 识别技术性伪影 • 照片的号码及其他标记明显无误 • 按一定次序阅片 • 注意阅片环境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宫 输 卵 管 造 影
静 脉 肾 盂 造 影
总 论
六、 X线诊断原则与步骤
(一) 诊断原则 照片影像是客观存在的,诊断时应该做到:
(二) 诊断步骤 1 . 全面循序:首先了解照片质量、透视结果。 2 . 按一定的顺序,系统进行观察。 3 . 观察异常X线表现,认识影像病理基础。 部位、分布、数目、形状、大小、边缘、密度 均匀性、功能及邻近器官的变化。 4 . 结合临床作出正确X线诊断。
(三)弛豫和弛豫时间
弛
豫:中止RF射频后,由RF所引起的变化恢复到原
来的平衡状态。分为纵向弛豫(自旋晶格弛豫) 和横向弛豫(自旋自旋弛豫),分别为纵向磁 化恢复和横向磁化消失的过程
纵向弛豫时间:纵向磁化由0恢复到原来数值的63%所需的时
间,为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简称T1
Z
Z
Z
Y
X X
Y
X
Y
Z
纵向弛豫 中断RF脉冲,质子逐一从高能状态返回到 低能状态,纵向磁化逐渐增大,直至恢复 到原来的状态。此过程称为纵向弛豫 Y X
Z
Z
Z
Y
Y
Y
X
X
X
A
B
横向弛豫
C
中断RF脉冲,质子不再被强制于同步状态(同相位),由于质子有各自的 不同频率,指向同一方向的质子散开(去相位),导致横向磁化减小。此 过程为横向弛豫。从A到B到C可见同相位的质子呈扇形逐渐散开
CT值:
单位HU 组织的吸收系数 与(骨、水、空气) 三种组织之间的相 对值
骨+1000HU
软组织+20 ~ +50HU
水0HU
脂肪组织-70 ~ -90HU
空气-1000HU
★窗宽与窗位
因为CT机能分辨2000的CT值,人的肉眼只能分辨黑 白的16个灰阶,因此人为引入的概念 窗宽是指图像(由黑到白)所包含CT值范围 窗位是指图像上所包含CT值范围的中心值 CT图像要有适当的窗宽窗位才有利于病变的观察
W.C.RÖentgen
世界上第一张X线照片
普通X线检查
胸部正位片 胸部侧位片
CT检查
头颅横断面平扫
CTA横断图像
双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内充盈 缺损,考虑为肺动脉栓塞。
利用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获得的CTA示: 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
T2WI T1WI
头 水 颅 抑 MRI 制 冠 T2 状 WI 扫 FLAIR 描
Y X
S
(一)纵向磁化
Z Z
Y
X X
Y
A
B
与外磁场平行的7个质子和与外磁场反向平行的4个质子的磁力 互相抵消(A),只剩3个未抵消的质子,它们的磁力叠加起来, 形成的磁矢量为纵向磁化(B)
射频脉冲:向患者发射短促的无线电波,称为射频脉冲 [radiofrequency (RF)] 共 振:当RF脉冲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时,就可把能量 传给质子,使其由低能态变为高能态,即为共 振。质子进动频率由Larmor方程算出 ω0=γ·B0
★窗宽=100;窗位=50时
图像由黑到白包含有100个CT值 100以上全白,0以下全黑,中间为50 16个灰阶的每个灰阶含100/16=6.2HU 超过6.2HU的组织肉眼可辨,如肝癌与正常肝组织 相差10HU左右 窗宽改为1000,或窗位不在肝组织都看不见肝癌
骨+1000
X 线管 靶 灯丝
高压变压器
灯丝变压器
X 线开关 mA 电 流 表
mA Kv
千伏电压表
灯 丝 调 节 器
能量:>99% 变为热, <1% 变为X线
自耦变压器
交流电源 X 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
总 论
(二) X线的特性 1. 物理特性: *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 (3×108m/s)直线前进 *波长范围 0.0006nm~50nm *X线诊断用0.031nm~ 0.008nm(40~150KV)
影像诊断学总论
福鼎市医院放射科 崔向军
总 论
一、学习目的 掌握影像诊断分析方法及常见病的影像诊 断,了解影像诊断的价值与限度 ,以便正确 选用影像检查方法。 二、X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8日,W.C.RÖentgen 发现未知射 线, 用“X”来表示。 1896年1月23日,展示了第一张手的X线照 片。
比重(水的比重为1) 1.9 1.01~1.06 0.92 0.0013
吸收比 5.0 1.01~1.10 0.5 0.001
密度 高 中 低 最低
照片影像密度 白 灰白 灰黑 黑
脂肪 气体
总 论
4. X线图像的特点
① 重叠——因X线透过人体的所有层面 ② 放 大 如阳光下的人影,中午与下午不同 ③ 歪曲失真
特殊检查方法
①靶放大扫描; ②高分辨扫描; ③ “两快一长” 增强扫描;④动态增强扫描;⑤延迟增强扫描;⑥ 血管造影CT;⑦脊髓、脑池造影CT
磁共振成像总论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 图像重建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是一种核物理现象,(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现象,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Purcell在 1946年分别在两地同时发现的,因此两人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
总 论
2. 医用特性: 成像的特性: 穿透性 电压高 波长短 穿透力强,穿过时会衰减。 穿透力也与物质的厚度、密度相关—成像基础 荧光效应 X线 荧光物质(钨酸钙) 荧光——透视 基础 感光效应 溴化银(Ag+) Ag(黑色)——摄影基础 放疗的特性: 电离效 应 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以产生电离效应—防护 与治疗的基础
荧 光 屏 影 像
对 应 照 片 影 像
总
论
2. 物体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X线少;薄的 部分则相反,如图示:
焦点
焦点
焦点
荧光屏 X 线胶片
图示不同厚度组织(密度相同)与 X 线成像的关系
总 论
3. 人体组织有密度与厚度的差别(自然存 在的差别——自然对比)
组织 骨骼 软组织
(包括液体)
20世纪50年代,NMR已成为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的一项重要的 化学分析技术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用它进行生物组织化学分析,检测动 物体内氢、磷和氮等的NMR信号
20世纪70年代,NMR技术才与医学诊断联系起来 1976年Hinshaw首先实现了人体手部成像,并于1980年推出 世界上首台NMR成像商品机。1980年初NMR成像用于临床
CT总 论
常规CT原理
什么是CT?
CT=Computed tomography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胶片
常规X线摄影
X球管
特点: 重叠、放大、 扭曲
CT(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1 第 一 代 平 移 旋 转 式 高压发 生 器 2 数\模转 换 器 对比增 强 器 3
存储器
特点:
显示器
照像机
人
Computer 模\数转 换 器
其中ω0为进动频率(单位Hz); γ为旋磁
比;B0为外磁场强度,场强单位为特斯拉 (Tesla, T)
(二)纵向磁化减少及横向磁化
Z Z
RF脉冲
Y X X
Y
发射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的RF脉冲,产生两种效应:一些指向上的质 子吸收能量跃迁至高能级而指向下。向上与向下的质子磁力相互抵消, 使纵向磁化减小;同时导致质子同步、同速运动,即同相位,其磁力 叠加起来而出现横向的磁矢量,即横向磁化
X线总论
三、 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一) X线的产生 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具体发生 在X线管内 三个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6~12V, 灯丝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40~150KV-高压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钨靶
X线机的三个部分:如图示
① X线球管; ②变压器; ③ 控制台
N
图1
质子进入外磁场后的排列状态 S
进入外磁场前(图1)质子排列杂乱无章, 外加外磁场后质子呈有序排列(图2),低 能态的质子比高能态的略多
图2
有序排列的质子呈快速锥形旋转运动,称为进动(Precession)
N
Z
Z轴代表外磁场磁力线方向, XY轴为与Z轴垂直的平面。质 子除自旋运动外,还作快速锥 形的旋转运动,即进动
(窗宽)
肝组织 +50 (窗位) 水0
脂肪组织-70
全黑
肝 癌
WW=1;WL=50
空气-1000
窗位不在肝组织 只见骨皮质
(窗宽)
骨+1000
+100 肝组织 +50 (窗位) 水0
肝 癌
WW=100;WL=1000
脂肪组织-70 全黑
空气-1000
常规CT的检查方法Fra bibliotek一般检查
①平扫;②增强扫描
总 论
五、X线检查方法
1. 普通检查 荧光透视
摄 影 2. 特殊检查 体层摄影 软X线摄影 放大摄影 荧光摄影
Fluoroscopy
Radiography(Plain Film) Tomography Soft X-ray Radiography Magnification Radiography Fluorography
合适的窗宽窗位
全白
+100 (窗宽)
肝组织 +50 (窗位)
水0
肝 癌
WW=100;WL=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