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长江大桥定床河工模型试验(初稿)——平妍容

合集下载

欢迎订阅2020年度《桥梁建设》

欢迎订阅2020年度《桥梁建设》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建设大道103号 电话:(027)83519506(编辑部),13550011(广告部) E-mail: qiaoliangjianshe@yeah. net
qljs@zt*bec. co*
邮编:430034 传真:(027)83360005
《桥"#$》编辑部 2019 年34;建筱》
《桥"#$》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 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期刊冲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 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科 技期刊网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CAJ —CD规范》 执行优秀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收录期刊$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钢套箱围堰施工关键技术 胡浩,贺鹏,杨学祥
43
the river by using 53 air bags,Then,three tug boats were used to drag the bo to* lift to the bridgesite,andpushedtotheconstructionplatfor*andtotherubberprotectionchordonthesteel tubular piles of the trestle. The six winches on the platform and the trestle pulled the steel coffer­ dam tightly to carry out initial positioning. Afterwards, 4 anchor cables were thrown to the two sides and the back to conduct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a number of 12 steel tubes were driven to co*ple e hefinalposiioning.Alif ingsys e* wasins aledon hes eel ubes o *onoli hicaly lif hes eelcoferda*ou andabovewa erlevel.Theboxesused oassi hefloa ingof hecofferda* were cut off, and the cofferdam was thus filled with wat er to facilitat e lowering. Once the coferda*sank o heriverbed# he7.15 * oplif wasadded#whichwas*ade osink o hedesigneleva ionby*eansofslurrypu*ping.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

长江武穴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摘要:近几年来,长江武穴河段受河道采砂和航道整治的影响,以及新洲头即鸭儿洲修筑顺水坝分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文中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分析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武穴河段、水沙、深泓、汊道、河床演变、分析1河道基本情况武穴河段也叫龙坪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起鲤鱼洲,下至大树下,全长约35km。

见图1。

河段左岸为湖北武穴市和黄梅县,右岸属江西瑞昌县。

河段上段有边滩式江心洲鲤鱼洲,下段有鸭儿洲、龙坪新洲,洲体将河道分成两汊,右汊为主汊,汊道微弯,左汊为支汊,汊道向下游大拐弯,水流在新洲洲尾汇合,该段弯曲系数2.03,属鹅头型分汊河段。

本河段左岸有黄广大堤、右岸有梁公堤、赤心堤。

两岸堤防、低山和矶头组成的河床边界,控制着河道的横向发展,河道特有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河段沿程宽窄相间。

本河段发育在扬子准地台区,其中武穴市以上属淮阳地盾南缘,南临江南古陆,处于大冶褶皱束,鄂东修水褶皱束和望江凹陷三个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触带,自武穴市起向东北延伸,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由于构造断裂的影响,自全新世期以来,构造运动的差异和水流长期作用,而形成了两岸不同的地质、地貌。

武穴河段由于河道主流长期右摆,左岸已逐渐发育成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疏松沉积物。

上层主要为粘砂土,局部为砂壤土和粉细砂;下层主要为细砂,中砂,局部有砾石。

龙坪弯道李英一带的岸坡主要为粉细砂、细砂组成,岸坡抗冲力较差,为重点崩岸险工段。

河道右岸已紧逼山丘、矶头或阶地。

这些山丘、矶头由页岩、砂岩和石灰岩构成。

阶地多为棕红色的粘土和棕黄色的砂壤土,河岸抗冲性较好。

2河段水沙特征武穴河段的水沙主要来源于上游长江干流。

上游汉口水文站水沙资料能够反映河段内长江干流的水沙特点。

汉口水文站1865~2008年,多年平均水位为17.07m,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分别为1954年27.62m和1865年7.98m;1952~2008年,多年平均流量为22500m3/s,历年最大、最小流量分别为1954年76100 m3/s和1963年4830 m3/s;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8亿t,历年最大、最小输沙量分别为1964年5.79和2006年0.576亿t。

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与采砂方案试验研究

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与采砂方案试验研究

长江中游武穴水道航道整治与采砂方案试验研究邓晓丽;李文全;海涛;雷家利;杨祖欣【摘要】在分析长江中游武穴水道河床演变和碍航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与当地采砂规划相协调的新的航道整治思路,并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解决工程与采砂之间的矛盾,同时,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施工时工程区地形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工程方案和分期实施工程内容.该工程于2006-2008年实施后,河道演变趋势与模型预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航道条件明显改善,规范了无序的采砂活动,使航道整治与采砂互利双赢.【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6页(P125-129,135)【关键词】航道整治;模型试验;采砂【作者】邓晓丽;李文全;海涛;雷家利;杨祖欣【作者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湖北武汉4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武穴水道是长江中游重点碍航浅水道之一,长期以来,该水道在鸭儿洲心滩南槽进口泥湾至三尾山一带,航道窄浅,维护尺度难以达到4.0 m×100 m×1 050 m (水深×航宽×弯曲半径,下同),更难满足近期航道发展规划尺度为4.5 m×200 m×1 050 m,常常发生擦浅搁浅事故,枯水季节,往往需设置信号台控制行轮单向通航成为制约长江中游航运事业发展的瓶颈[1]。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为采砂活动,吸引更多的水流进入鸭儿洲心滩南槽,对南槽进口浅区的冲刷和航道条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无序的大规模的采砂活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本水道航道条件,相反造成鸭儿洲心滩头部冲刷后退,航道变得更加宽浅,同时,影响过往船舶通航安全和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纠纷。

武穴大桥

武穴大桥

建设历程
2014年9月26日,武穴大桥项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组织的审查工作;9月27日,武穴大 桥项目的《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项目申请报告》申请报告通过专家评估工作 ;10月30日,武穴大桥项目申请报告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审查工作 。
2015年2月10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召开武穴大桥初测初勘外业验收会 ;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建设武穴长江公路大桥 。
谢谢观看
2018年3月19日,武穴大桥完成16号主塔墩承台浇筑工作 ;8月10日,武穴大桥完成15号主塔承台浇筑工 作。
桥梁位置
武穴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境内,地处位于长江中下游田家镇河段,连接黄冈市武穴市与黄石市;距上游西北 方向棋盘洲大桥约40千米,距下游东南方向九江二桥约45千米;大桥北起武穴南互通,上跨长江水道,南至黄石 阳新互通,线路沿北接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59),南接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56);途经 大桥线路为麻城—阳新高速公路(鄂高速S29)和东营—深圳公路(220国道) 。
价值意义
武穴大桥建成通车后,过江仅需5分钟,武穴、阳新、瑞昌三地将携手迈入同城时代。该桥不仅对大别山、幕 阜山地区脱贫攻坚、振兴崛起有积极推动作用,还能促进武穴、阳新两地更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时将沪蓉、沪 渝、杭瑞等多条东西向高速公路连接成,与济广、大广等高速公路共同构成南北向交通通道,对加强长江中游城 市群经济,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评)
武穴大桥
中国湖北省境内过江通道
01 建设历程
03 建筑设计 05 建设成果
目录
02 桥梁位置 04 运营情况 06 价值意义

长江中游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航道条件稳定性分析

长江中游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航道条件稳定性分析

长江中游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航道条件稳定性分析陈立;陶铭;平妍容;郝婕妤【摘要】鹅头型分汊河段由于其洲滩多变,航道条件不稳定.依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长江中游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的冲淤调整.结果表明:由于航道整治工程等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河道边界条件,新洲鹅头分汊河段近期保持了新洲和鸭儿洲心滩将河道分为三汊的格局,各洲体基本稳定,主支汊地位短期不会发生较大调整,但随着三峡蓄水引起的上游来沙的减少,鸭儿洲心滩以及新洲洲头以及河道边界将会发生进一步变形调整.须加强分析,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新洲鹅头分汊河段;冲淤调整;边界条件;航道整治【作者】陈立;陶铭;平妍容;郝婕妤【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1 概述鹅头型分汊河段是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中较不稳定的,主要表现在由于江心洲不断被切割引起滩地的大面积坍失、主流线大幅度摆动、各汊道水沙的重新分配及纵横剖面的调整[1]。

与顺直或微弯型分汊河段汊道的主支汊交替在两汊间进行不同,鹅头分汊型河段一般是多分汊,汊道之间的交替通常是以洲滩切割形成新生汊道为开始,随后新生汊道逐渐弯曲平移,当弯曲到一定程度时,以洲滩再次被切割形成新生汊道为结束[2]。

在鹅头型分汊河段新生汊道发展、平移、衰亡的过程中,主流线大幅摆动,各汊道冲淤调整频繁,给防洪及航运带来不利影响[3]。

20世纪90年代及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由于下游河段来沙减少,枢纽下游河道包括鹅头分汊河段发生冲刷调整,江心洲滩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从而稳定航道条件为人们所关注。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工可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下册)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工可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下册)

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合同段投标文件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工可阶段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四年五月目录第1章总体施工方案 (1)第2章施工测量方案 (2)2.1首级施工控制网复测与加密 (2)2.2主桥下部结构施工测量 (3)2.3主桥上部结构施工测量 (7)2.4承台、主塔变形测量与数据处理 (19)2.5测量控制精度及质量保证措施 (20)第3章北侧主桥主塔桩基础及承台施工方案 (22)3.1北侧主塔桩基施工方案 (22)3.2北侧主塔承台施工方案 (40)第4章南侧主桥主塔桩基础及承台施工方案 (57)4.1南侧主塔桩基施工方案 (57)4.2承台开挖: (61)第5章主塔塔身施工方案 (63)5.1主桥主塔施工方案 (63)5.2下塔柱施工 (68)5.3下横梁施工 (69)5.4中、上塔柱DOKA液压爬模施工 (77)5.5上塔柱钢锚梁施工 (89)5.6斜拉索套筒施工 (89)5.7索塔锚固区预应力施工 (96)5.8索塔塔柱劲性骨架 (98)5.9钢筋工程 (99)5.10索塔混凝土施工 (100)5.11塔柱施工阶段抑振措施和抗风措施 (103)第6章主桥主梁施工方案 (106)6.1主桥钢箱梁施工 (106)6.2钢混结合段梁段施工 (115)6.3主桥混凝土箱梁施工 (116)6.4主梁边跨箱梁施工 (120)第7章斜拉索施工 (125)7.1概述 (125)7.2斜拉索主要施工方法 (125)7.3斜拉索运输及上桥面 (126)7.4斜拉索的桥面展开 (127)7.5锚固 (128)7.6斜拉索塔端挂设 (131)7.7斜拉索张拉 (140)7.8斜拉索索力调整 (141)7.9斜拉索的临时减振 (141)第8章跨堤桥施工 (143)8.1跨堤桥变截面连续箱梁现浇施工 (143)第9章引桥T梁施工 (175)9.1T梁预制施工 (175)9.2T梁架设施工 (192)9.3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 (200)第1章总体施工方案依据2014年4月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工可阶段招标设计文件,施工整体思路如下:(1)13#主塔搭设8m宽施工栈桥,栈桥长度420m,栈桥顶面高程20m。

斜拉桥超高塔柱主要施工技术

斜拉桥超高塔柱主要施工技术

斜拉桥超高塔柱主要施工技术摘要:武穴长江大桥水中主墩15#塔高达267m,位居世界同类桥梁前列。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该桥主塔施工中的主要工艺技术,包含:爬模施工、塔梁异步、塔梁同步、索导管、钢锚梁及主动横撑等施工内容,以期对同类工程有所借鉴。

关键词:斜拉桥,超高塔柱,爬模,钢锚梁1工程概况武穴长江大桥主桥采用主跨808m的双塔六跨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80+290+808+75+75+75)mPK钢箱混合梁斜拉桥。

索塔外形为钻石形,包括塔座、上塔柱、上横梁、中塔柱、下塔柱和下横梁,均采用C50混凝土。

塔柱顶面高程为271.422m,塔座底面高程(承台顶)+4.0m,索塔总高267.422m,其中上塔柱高84.0m,中塔柱高131.0m,下塔柱高50.422m。

中塔柱和上塔柱横桥向内外侧斜率相等,均为1/11.1;下塔柱横桥向的外侧斜率为1/10.292,内侧斜率为1/4.993。

2总体施工方案主塔共分46节浇筑完成,标准浇筑高度 5.95m。

塔座(2m)与塔柱第一节(3.5m)采用爬模面板及背楞拼装同时浇筑;其余节段均采用6m液压爬模施工,施工时采用劲性骨架作为钢筋、模板、管道、索导管及钢锚梁的支撑结构。

下横梁采用钢管柱支架法施工,横梁与横梁高度范围内的塔柱混凝土同步浇筑,分两节浇筑完成;中塔柱施工中逐步安装5道钢管横撑;上横梁采用牛腿法施工,塔梁异步施工,分两节浇筑完成;上塔柱节段施工时,同步安装2道钢管横撑,进行索道管、钢锚梁精确定位,并在混凝土灌注后进行环向预应力施工。

3施工重难点1.塔座及塔柱第一节实心段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较高,导致较大的混凝土内外温差,进而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温度裂缝的风险较高。

2.下横梁采用塔梁同步施工工艺,是中、下塔柱结合段的关键工序。

下横梁底面距离承台顶面高51.4m,横梁宽51.798m。

下横梁分两层浇筑,两层分界面为中-下塔柱分界面以上10cm,下横梁支架搭设及精度控制是下横梁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难度大。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钢箱梁安装总体施工技术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钢箱梁安装总体施工技术

0引言现如今大跨径斜拉桥主梁采用钢箱梁已成为主流之一,结合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对主梁钢箱梁总体施工工艺进行了阐述,并分区段对各控制关键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1工程概况武穴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采用主跨808m 的双塔六跨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80+290+808+75+75+75)米PK 钢箱混合梁斜拉桥。

北边跨和中跨采用钢主梁,全长1166.6m 。

北边跨370m ,边中跨比1∶0.458。

全桥采用半飘浮体系,主梁采用钢箱梁,全桥钢箱梁共划分为16类共85个梁段,标准梁段长15m ,最大吊装重量332.1t 。

(图1)2钢箱梁安装2.1塔区钢箱梁安装2.1.1施工准备钢箱梁塔区梁段包括NB1、NT1、NT0、NT2、NZ1共5节钢箱梁,总重量达1328.7T 。

塔区存梁支架自围堰顶面向两侧各伸出2根P1020×12型钢管,顶面为2600×600复合主梁,其一端置于斜向伸出钢管桩上,另一端置于下横梁两侧面设置支撑牛腿上,两复合梁之间采用P800×12型钢管连接,共同作为塔区梁滑移轨道。

支架钢管采用P500×8钢管设置平联与斜撑,两侧钢管平联与中间下横梁支架钢管之间焊接连接,使整个支架连接为整体,确保整体稳定性。

采用浮吊作为塔区钢箱梁吊装设备,浮吊为800t 起重船,浮吊配置一艘抛锚船,用于浮吊抛锚及人员登船使用。

浮吊行驶至桥位后沿桥轴线走向停泊,前后抛八字锚,抛锚区域浮吊前后各150m ,上下游侧各100m ;按照10m 水位时,桥址处水流流速2.0m/s ,且区域内覆盖层为20余米厚的砂层,有利于进行抛锚定位,根据该浮吊其它同类型桥梁吊装经验,该流速情况下抛八字锚能够保证浮吊在整个钢箱梁起吊过程中的稳定性。

运梁船尺寸为64m ×16m ×5m 载重为1000t ,垂直于桥轴线方向停泊于15#墩与浮吊船之间,前后抛八字锚,抛锚区域为船舶前后各100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xed bed hydraulic model of WuXue Yangtze river bridge
College: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Subject: Habor
Engineering and River Engineering
Coastal
3
scale choice, and similarity validation about velocity distribution, water line, split ratio. After the model up to the standard on similarity validation, we use five typical flows to experiment the four bridge type separately. Then observe and analysis the change of water level, cross-section velocity distribution, mainstream line position, unit discharg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flow, backwater degree and its influence basin and so on of the stream segment where the bridge site due to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result, with the basic theory in river dynamics and sediment movemen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possible change after the bridge build, and the possible effect on river regime, flood control, shipping and so on. Keywords: Yangtze Bridge fixed bed physical model flood control shipping
第二章 武穴长江大桥河工模型设计与验证
2.1 模型概况 ..................................................... 10 2.1.1 模型模拟的范围 ........................................... 10 2.1.2 模型设计依据的资料 ....................................... 10 2.2 模型设计 ..................................................... 11 2.2.1 模型几何比尺 ............................................. 11 2.3 模型加糙 ..................................................... 12 2.4 模型验证 ..................................................... 13 2.4.1 水面线验证 ............................................... 13 2.4.2 流速分布验证 ............................................. 14 2.4.3 分流比验证 ............................................... 17
关键字:长江大桥
定床河工模型
水流运动变化
2
防洪
航运
Abstract
The proposed HuBei province Yangtze River Bridg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t’s located in WuXue city in HuBei province and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It’s the planning river channel of the highway between MaCheng and RuiChang. It’s the connection of MaZhu highway, HuRong highway, DaGuang highway, WuYing highway, HuYu highway, HangRui highway and lots of provincial road and county road. It’s the inter-provincial fast channel that link the northeast,west,north of Hubei province to southeast of China like Jaingxi and Fujian. Building the Yangtze river bridge will change the loc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stream segment where the bridge stands. It also will cause the river bed scouring and depositing processes. To study the impact on the flow condition of the segment where the bridge stands caused by the proposed bridg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river regime and the scouring and depositing processes of the section where the bridge located, especially the effect of flood control and shipping caused by the proposed bridge, commissioned by related organization, Wuhan university and Hydrological Office of Yangtze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 undertake the river model test of the stream segment where the bridge stands in GuoXiang city. The graduation design’s main content u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data and fixed bed physical model test data and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 grasps the water flow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WuXue Yangtze bridge built on middle Yangtze river reach, and analysis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he river regime, shipping, flood control and so on. This paper is mainly as follows: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ed WuXue Yangtze Bridge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ream segment where the bridge stands. Then we analysis and summaries the mechanism and rules of the bridge’s influence. The next is about this subject’s 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technical route. According to the provided measured terrain, hydrologic data, we designed and verified the river model, including determining the simulation context, the model
change of water flow movement
4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1.1 拟建武穴长江大桥概况 ...................................... 1 1.1.2 桥址河段概况 .............................................. 1 1.1.3 问题的提出 ................................................ 5 1.1.4 研究意义 .................................................. 5 1.2 研究现状 ...................................................... 5 1.2.1 桥梁影响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现状 .............................. 5 1.2.2 研究桥梁影响的的方法及其现状 .............................. 6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9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9 1.3.2 技术路线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