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和城市化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19世纪以前是以集团性的、大批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表现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二,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结合历史必修2:《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14—15世纪,生产力提升,西欧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分工扩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市场交换活动频繁,出现新的组织形式——公司,需要大批劳动者,故形成人口迁移和集中趋势。

2,新航路的开辟,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西欧国家向亚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大量移民。

英国推行“重商主义”,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

早期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及后来的殖民者英国、法国、荷兰大量殖民美洲、亚洲,形成19世纪以前的主要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国家垄断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45——1968)英国推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推行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推行政府主导型经济,都使经济进入相对高速的增长阶段,社会福利制度完善,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发展中国家大批移民。

4,20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

(结合政治必修1《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贸易、资本全球化,紧密联系了各国经济。

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的全球范围流动,国际竞争转为“人才的竞争”。

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先后建立使人才能够更自由的流动,这也是战后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一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如上述原因的3、4,另一个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延续数百乃至上千年,常见到的问题会涉及到“环境的承载力”,如中国的西北地区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而导致的人口迁移。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是高考文综的重要考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与人口地理学(1)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世界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3)世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2. 世界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增长的影响3. 中国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的问题(2)人口问题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问题1. 城市化及其影响(1)城市及其定义(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4)城市化的影响2. 新型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问题(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2)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主要内容(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农业与农业区位一、农业资源1. 农业资源的概念2. 农业资源的分类及分布(1)土地资源(2)水资源(3)气候资源(4)人力资源3. 农业资源配置与利用二、世界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区位1. 农业类型及其区位的基本概念2. 半自然经济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3. 商业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4. 工场化农业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位5. 世界主要农业区位的变化三、世界主要农业生产区及其特点1. 主要粮食生产区2.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区3. 世界主要牧业生产区4. 综合农业生产区5. 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特点第三章工业与工业区位一、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 工业的概念及其发展特点2.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工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二、世界工业发展的地理差异1. 世界工业的发展地域特点2. 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3. 世界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变三、现代工业区位1. 工业核心区与卫星城市2. 工业集中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3. 现代工业园区的构成及类型第四章贸易与交通一、贸易的地位及特点1. 贸易的概念及其地位2. 世界贸易的区域结构3. 贸易流动的地理特点二、国际贸易的格局1. 主要贸易国家及其贸易特点2. 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3. 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及其特点三、国际运输通道及其发展1.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地理位置2.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主要国际运输通道的发展现状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人类活动的种类及其特点2.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 地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二、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2.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点及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以上就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知识: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

初中地理知识: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

初中地理知识: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一、人口分布1. 什么是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指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等对于农业生产和居住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资源分配、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对于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文化因素:宗教信仰、语言和传统习俗等对于人口流动和定居选择的影响;3. 主要的人口集聚区有哪些?•城市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等沿海省份;•河流流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平原地区,如华北平原、杭州湾平原等;4. 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特点有何区别?•城市地区:人口密度高,多为非农业劳动者,并且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与生活水平;•农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并且多数居民从事农业劳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较快,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二、城市发展1. 城市化是什么?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并相应地增加了城市人口的过程。

2. 城市发展的形式有哪些?•新城扩张:新建城镇或新开发区域,吸引人口和资金流入;•边缘扩张:城市在原有范围内的边缘地带逐渐延伸;•内部扩张:原有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功能区域的调整;•中心更新:对原有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3. 城市化带来了哪些问题与挑战?•居住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导致房价上涨,住房短缺等问题;•就业问题:由于人口外流,农村就业压力加大,并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环境问题:工业污染、交通拥堵等对环境和公共卫生带来的影响;4. 城市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经济影响: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提供更多职业机会和就业机会;•社会影响: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促进了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进步与传播;以上是初中地理知识中关于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分布格局以及城市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初中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旅游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详细归纳初中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一、人口与城市1.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带、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则多为高山、高原和沙漠等地。

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可以分为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内、外迁移等。

2.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过多在人类活动中会引起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人口老龄化则使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劳动力减少等。

3.城市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也不断增强。

二、农业与工业1.农业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进行生产,产量较低;而现代农业则利用机械化和科技化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

2.农业区划:根据气候和土地条件的不同,将农业区划分为多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区。

常见的农业区有小麦区、稻作区、棉花区等。

3.工业发展:包括工业革命和现代工业发展两个阶段。

工业革命指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现代工业发展则是指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三、交通与通信1.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水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速度、运量、成本等方面有所不同。

四、旅游与文化1.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2.旅游产业:旅游业是一种以观光、休闲和文化交流为目的的产业。

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3.文化传统: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节日、习俗等。

这些文化传统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2. 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度量和分类- 城市结构的特点和类型- 城市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 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二、农业与农村1.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 农业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农业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农业资源和农业类型的关系和影响2.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点- 农业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农村发展和农村问题-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农村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三、工业与城市1.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工业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关系和影响2. 工业化的模式和路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和路径- 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3. 城市工业化和城市问题- 城市工业化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四、交通与通信1. 运输方式和运输网络- 运输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运输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运输方式和网络的影响和发展趋势2.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信息网络的组成和特点- 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3. 交通运输和通信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交通运输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五、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2. 能源资源和水资源- 不同种类的能源资源和特点-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能源和水资源的问题和挑战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原因- 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六、地理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1. 地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地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和规划中的应用3. 地理技术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资源调查和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 地理技术在灾害预测和应对中的应用以上是____年高考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化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化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人口分布和城市化程度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进步。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城市化进程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和城市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分布1. 东西部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东西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区,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稀少。

这种东西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 农村城市化中国人口的农村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发展难以提升。

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3. 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中国的人口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少数二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由于经济发达和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而二三线城市由于规模较小、经济条件相对较弱,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也带来了一线城市的人口压力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压力。

二、城市化1.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市化可以提高人口就业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对于中国而言,城市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 城市化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带来的城市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其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一线城市相对发达,二三线城市相对滞后。

同样重要的是,城市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化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3. 城市化的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关注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地理人口与城市知识点总结:一、人口与人口分布1.人口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2.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可以根据密度、分布特征等进行分类。

3.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平方公里为单位。

4.人口分布不均匀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不平衡,有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有的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二、人口与人口变化1.人口增长率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2.人口负增长是指其中一地区、国家或全球其中一区域内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

3.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增加的趋势,通常是指65岁以上人口比例的增加。

4.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人口比例增加,经济发展受益的现象。

三、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人口集中、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有相对密集的建筑和基础设施。

2.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

3.城市功能分工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的组织,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的划分。

4.城市发展不平衡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发展不均衡现象,有的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有的城市发展滞后。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1.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功能分区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

2.城市污染是指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城市交通拥堵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中交通流量超过通道容量,导致交通拥堵的现象。

4.城市人口密集度过高是指一些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供需失衡。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3.生态城市是指以生态原则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

人口问题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中国古代城市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1、表现:(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2)隋唐的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实行坊市制;经济重心南移,扬州、益州工商业地位重要,出现“扬一益二”;(3)北宋时期,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商业名镇;(4)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5)明清时期,城镇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区域性市镇网络的形成;明中叶以后,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发展趋势:(1)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增强,但进程缓慢;(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3)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4)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3、促进古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2)交通发达;(3)政策开明;(4)商业环境相对宽松;(5)封建经济的发展;(6)统治者对奢侈生活品的需求;4、古代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壮大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瓦解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和城市化
一、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1、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⑴北上广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因为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使得总人口仍然增加。

⑵四川河南等地人口增长率较高,但是因为大量人口迁入,使得总人口呈下降趋势
⑶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机械增长率高,总人口还在增加
2、人口增长类型
⑴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⑵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⑶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注:发达国家处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处于传统型。

中国已进入现代型,我国当前人口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但总人口数量仍然增长。

3、现代型容易引发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北欧、东欧等国家出现负增长:
⑴人口老龄化会加重青壮年的生活压力,造成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增加,出现孤寡老人等现象
⑵措施:落实二胎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吸引外来劳动力,落实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实行老年人
再就业
4、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
⑴国际上: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⑵国内: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中西部迁往东部地区,农村迁往城市
例1: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农村和城市带来的影响
城市有利:提供丰富的劳动力,缓解人口的老龄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变大不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扰乱社会治安
农村有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交流,缓解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利:人才、劳动力流失,加大城乡差距,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二、城市化
1、城市形态容易受到地形和河流的影响。

古代城市往往位于河流旁边或河流交汇处
⑴沈阳、成都因为位于平原或盆地,所以呈现同心圆结构或团块状
⑵兰州、拉萨位于山谷所呈现狭长型或条带状
⑶重庆、武汉位于两条河交汇处所以形成多核心结构
2、城市化阶段
⑴初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面积扩大
⑵中期:市区人口进入郊区,称郊区城市化,需要郊区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完善
⑶后期:城市人口进去农村,称为逆城市化(空心现象),发达国家能够达到
3、城市的功能分区
⑴住宅区:所占面积较大,分高档和低档住宅区,所占比重最大,向郊区迁移
⑵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或交通方便位置,地价高,所占面积小
⑶工业区:一般位于远郊,地价低;河流下游,用水方便且减少对城市的水污染;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
直风向,减少对城市大气污染;靠近交通线,交通方便,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4、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越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密度小,分布疏散,数量少
5、描述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以我国为例
人口城市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不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少,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地区尤其多6、人口城市集中的原因
例1:澳大利亚人口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例2:巴西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例3:加拿大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原因
⑴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⑵经济发达,生活条件优越,就业机会多,工农业基础,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
7、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方面: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工农业基础、环境、发展历史、历史文化
例1:喀什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靠近中亚、南亚、西亚,适宜发展边境贸易
交通不断完善,国家政策支持,设立经济特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草原广布,畜牧业发达,灌溉农业发达,有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丰富,旅游业发达
例2:上海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位置和长江入海口
经济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市场广阔;陆路和水路交通方便,河海交通相连;
劳动力充足和劳动者素质高;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
工业基础雄厚,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中心城市;农业基础雄厚
8、城市内涝
⑴原因: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丰富;城市建设面积扩大,公路下渗困难;植被破坏严重,绿化面积
缩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水管道系统不合理,淤泥过多;河道堵塞;湖泊等湿地面积缩小⑵措施:建设用地采用透水材料,增加下渗;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扩大绿化带;合理规划地下水管道,
定期清理淤泥;疏通河道;保护湖泊等湿地面积
9、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住房压力、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社会治安
10、交通通畅的措施:合理规划道路;拓宽道路;建立立交桥;修建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建立过街天
桥;将过境干道和城市道路分离;鼓励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