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word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
土地利用 集聚
功能分区
城 市
地 租

水 商业 平


住宅



商业区 住宅区
空间结构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表现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方式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最广泛)、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绿化用地……
特点
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线
某一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的河流上游、上
风向 靠近风景区、绿化区 2. 低级住宅区 城区内部 靠近工业区
面状
从事工业生产活动,为生产、生活提 供工业产品
交通便利 协作条件好 考虑环境条件 地价与地价与付租水平相适应 1.污染较大的工业 城区外缘 河流下游 主导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 与住宅区间建设绿化隔离带 沿交通线路布局 2.对环境要求高的工业 城区外缘 河流上游 主导风上风向(最大风频上风向) 沿交通线路布局
工业集聚阶段 成本升高、环境恶化
工厂外迁 工业用地被改造为商业、其它用地
城市等级

同 等 级
城 市 等 级




的 服 务
城 市 服 务




服务功能 等级体系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衡量标准 划分类型
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 特大城市:500-1000万 大城市:100-500万 中等城市:50-100万
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功能分区越明显
功能区 对比项
主要功能
区位需求
商业区
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 场所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是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的学问点,为了便利同学们查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地理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总结(一)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4、城市化的标记: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5、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进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6、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缘由: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7、进展中国家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进展不合理:大城市快速膨胀,中小城市进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8、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9、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峻(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削减、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基础知识 人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资料第二单元: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

2、每一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主要有三种城市形态:①团块状(如成都、合肥、华盛顿)②条带状(如洛阳、西宁、宜昌)③组团状(如重庆)。

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所具有的最常见的三种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其中住宅区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占城市空间的40%—60%,且由于收入的不同会导致它的分化,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带状分布(因此,商业区的分布一般遵循两个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在有些..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CBD);工业区的布局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二是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保护)环境和(降低)成本。

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各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6、城市等级大小的划分的依据通常是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一般从小到大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熟悉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7、城市等级的大小、服务范围以及相互距离,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8、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等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另外,分析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位于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③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为上海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
化》知识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
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
山地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
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
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
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
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
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
[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
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
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
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
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