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1日 说佛一字立扫禅堂三天作好诗功在诗外
禅宗的管理

管理:禅宗的管理智慧中国禅宗的创宗人物惠能在其代表作《坛经》的开篇就提出“定慧不二”的命题。
这个命题强调“定慧等”,“定”与“慧”二者是体用一致的关系。
当你安定了自己的内心时,你已经达观了真理;你要想勘破世界的本质,只要体验自己寂静美妙的内心就可以了。
“我”与“佛”浑然一体,对于修佛者而言,重要的是认识这一事实,而不是离“我”求佛。
禅宗的成佛论要旨在体悟自心清净,旁骛他求必定修不成正果。
凡愚之人不知道他们己身中就有净土佛性,所以就求这求那;觉悟的人则清楚,心中自有本性,绝不能于心外求生佛国。
既然己心是觉悟成佛的关键,那么,行为主体外向索求,必以其内在本心为根基。
“禅”的要点不在其形式。
“佛”无处不在,向没有佛性的地方用功永远不能成佛,而离我们最近的具有佛性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要“明心见性”。
禅宗的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
当代有些组织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又非真正的需求。
这其实就是管理活动处于迷失状态的表现之一。
迷失方向的又一种表现,是有些组织无视自身的资源、特色、优势,一味地学习别人的经验,盲目地信奉流行的理论主张。
一个组织,只有正确把握存在和发展目标,勾画出组织成员接受并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才可能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从而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禅宗直指人心的沟通原则是在“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创宗论中得以确立的。
在禅宗看来,佛法不在经典中,不可能借助经典向外探求获得,而只能向内探求,在师徒间的会意中获得。
迦叶得到佛法的过程没有经典,也没有语言,只有会心一笑。
因此,佛法只能直下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体验和领悟。
可见,禅宗所确立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法传授方式,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体悟会通,心领神会。
这种不依靠文字语言的心灵沟通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管理活动中,常常会发生某种神奇的作用。
睡不够3小时等于没睡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禅学与管理者的养心之道

第四种含义是禅学,它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 即用哲学的历史的方法,分析禅的发展演变,包含 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有人说研究禅学最容易, 类似于绘画者说画鬼最容易。其实,禅学很难研究, 我建议我带的研究生先学教门再学宗门。因为禅宗 是百丈竿头更进一楼,百丈还没有研究深入,如何 去研究禅宗?
说起禅学与管理者的境界,引用青年方丈:明海,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他为北京的企业家作过演讲。他把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无意识经营管理――即在无理论指导下的凭感觉进行的经 营管理。 第二层次是上升到了一定的哲学水平――即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理 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 第三层次是上升到数学问题――即量化的管理。 第四层次即最高层次,便是禅学的管理。 最后,我们将本文总结一下共分为十然:自处超然,待人蔼然,有事井然, 无事澄然,得意澹然,失意泰然,生活纯然,死生了然, 有无或然 , 一切本然。
第二种含义是禅宗。它是中国化佛教宗派。一个 印度的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特 殊的背景之下完成了中国化。它是佛教发展史上一 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人文精神的 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作为一种佛教派 别,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所谓宗,指直契佛心, 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大致可 以说,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 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 态度。
第三种含义是禅机,这是一种教学方式与人生 态度。禅师们活泼自在、解粘去缚的大机大用,诸 如机锋棒喝超越佛祖、冲决一切教条束缚、高扬人 的主体性的作略,可称作禅机、禅意、禅味、禅风、 禅境等。它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为历代士大夫所激 赏。从积极的方面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 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 的道路。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6日 禅的本意就是静静思考摆脱困境的艺术

一、坏事好事因人而异禅宗公案:文殊菩萨以智慧如剑传颂于世,她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有一天,文殊菩萨吩咐散财童子:“你出去采些药材回来。
”于是散财童子奉命前去采药。
散财童子遍观大地,到处都是药,只好回来对文殊菩萨说:“山河大地到处都是药,怎么采得尽呀?”文殊菩萨说:“既然到处都是药,那就都给我采来吧!”散财童子随即在地上拔起一根草,献给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接过这根草,然后举起这根草对大众说:“此药既能杀人,又能救人!”禅如是说:森罗万象,岂无差别,作为药用,既能杀人,又能救人,这就是万法归一的道理。
管理禅悟:禅修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
禅修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修禅的条件就是“缘”,对于修行有利的叫“增上缘”,对于禅修产生阻碍作用的就是“逆缘”。
禅宗是讲究因缘的,缘分的顺逆对于修行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因缘的好坏对于修行的进步不是绝对的。
这个并不难理解,因为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堕落,坏的条件也能激发人的斗志。
一名管理者时常会遇到行业的竞争,竞争是坏事也是好事,关键要看管理者如何对待了。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富翁排行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当中有许多出生在艰苦的农村。
这样的事实似乎印证着数百年来世界各地许许多多富豪们的人生轨迹,也证明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许多商业巨人在他们的童年,是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们不仅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还需要凭借自己的弱小的肩膀担负起养家户口的重任。
事实证明,困难虽然是我们的阻力,更是我们的机会。
禅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能依靠我们的智慧转变的,一些所谓有利的条件,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而成了我们最大的障碍。
而那些看起来不利的经历,又是我们得到了锻炼,这也说明了禅“万法唯心造”的道理。
在好的因缘或恶的因缘面前,只要我们启动我们的智慧,好与坏就成了相对的东西,用我们心的力量去转动所有的因缘,我们都能把好的或不好的因缘,转换成对我们成长有利的东西。
穷孩子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禅说管理

禅说管理中华先贤以大智慧创造的中国禅,其功用不只是在宗教界,它的积极作用影响着整个中华文明。
当历史发展到今天,“禅”并没有陈旧,而是历久弥新,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一个管理者能以禅的精神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那么包括公司在内的一切场合都能成为其修行的道场,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因此,管理者应该将禅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
管理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上善良归真,工作中认真勤奋。
使禅的精神具体化,使自己的思想言行与自己的信仰原则融为一体,实现禅的人格化。
“以人为本”是西方当代企业的最新管理思想,它将人力资源视为企业管理经营中最主要资本。
“造物先造人”则是日本的当代经营理念,较之西方的“以人为本”,更先进了一步,将“人”与“物”明确地区分开来了,确实体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虽然如此,但是“造物先造人”仍然没有触及管理思想和方法中的深层次——心的管理。
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心的力量都是巨大的。
心的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心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将负面作用全部清除。
我们知道,禅宗又叫“心宗”,所以,“心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禅的管理”。
一般的管理,多是将自我投射于事物中,加以组合而达到目标,禅的管理则是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内外兼顾、左右逢源。
“禅的管理”应该是管理学当中最终极的管理理念,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管理理念,也是对当今管理者有着振聋发聩、正本清源作用的管理理念。
做企业就是做人的工作。
做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做“心”的工作。
因此,治心安心的禅之精神不仅是企业管理的终极理念,甚至还是治国安邦的良方上策。
禅的管理,就是以禅学的深厚修养进行心的管理,是对人性和人心双向互动的自发自觉的管理;就是以禅学的方法,使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由物本位的管理升华到人本位的管理,由人本位的管理升华到心本位的管理。
用佛学来管理

用佛学来管理首先,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管理?可以说,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
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当儒商成为中国企业家追逐的时髦概念之后,我认为佛商这一概念也到了应该被确认并得到发扬的时候了。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其实很简单——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
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
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
感悟佛法精神,生菩提心,饮智慧泉。
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
我们说,“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学者有学者的论点,专家又有一套说法,佛教对管理的观点又是如何?管理别人之前,先要学习给人管、管理别人之前,要先管好自己,管理要重视尊重、平等、沟通,以鼓励替代命令,受管理者自然心悦臣服。
人最难管理,管人不够,要管自己!管理不能高高在上,要彼此尊重!现代的管理讲阶级,由董事长、总经理到主任,一层一层的往下,阶级太多,管理应该要平等,有平等的沟通,才会协调。
看看国内的出版界,我们会发现,有二类书卖得最火:一是营销类,二是国学类。
这不奇怪,从营销的角度讲,这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二大需求。
一是需要剑,需要生存和发展;二是需要禅,需要信念与修炼。
当你走上禅道,拥有足够的智慧时,就能很自然地懂得该怎样管理,一切都能运用自如,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你。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

从佛学角度看公司治理首先,我们讲一讲为什么要向佛教学习管理?可以说,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
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相当高明。
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
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当儒商成为中国企业家追逐的时髦概念之后,我认为佛商这一概念也到了应该被确认并得到发扬的时候了。
对佛学与管理的感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信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解读,其实很简单——利润不是祸水,金钱不是罪恶,关键看人如何运用。
用来自度、度人都是天大的好事。
用佛心来做生意,就能功德圆满。
佛门与商界,看似远,实相近;佛理与商道,看似异,实相通。
感悟佛法精神,生菩提心,饮智慧泉。
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以求戒定慧的大境界。
我们说,“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学者有学者的论点,专家又有一套说法,佛教对管理的观点又是如何?管理别人之前,先要学习给人管、管理别人之前,要先管好自己,管理要重视尊重、平等、沟通,以鼓励替代命令,受管理者自然心悦臣服。
人最难管理,管人不够,要管自己!管理不能高高在上,要彼此尊重!现代的管理讲阶级,由董事长、总经理到主任,一层一层的往下,阶级太多,管理应该要平等,有平等的沟通,才会协调。
看看国内的出版界,我们会发现,有二类书卖得最火:一是营销类,二是国学类。
这不奇怪,从营销的角度讲,这恰好满足了人们的二大需求。
一是需要剑,需要生存和发展;二是需要禅,需要信念与修炼。
当你走上禅道,拥有足够的智慧时,就能很自然地懂得该怎样管理,一切都能运用自如,没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你。
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_第4日 明灯一盏除却千年暗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秉性各异知人善任禅宗公案:唐朝天台山上有一位禅者叫拾得。
听说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他也乐得接纳别人叫他这个现成的名字,他平常做些不起眼的洒扫打杂工作,别人并不看重他。
但是他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禅者。
有一天,四众来天台山念戒。
拾得真情流露的对着大众说:“你们聚集在一起念戒做什么呢?”当时,维那厉色叱贵他胡闹。
拾得便对他说: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管理禅悟:拾得所说的“无嗔”,即是放下自以为是的习气之后,所产生的谦和与平静。
人只有在谦和闲适时,才可能在触目遇缘中欣赏人、事、景、物,才可能体悟到别人与我之间本来是融合无碍的。
所以无嗔就是一种生活的戒律,通过无嗔我们才能看到一切平等圆融之美。
佛观世界,就像观手中的果子一样清楚,菩萨普度众生,也能做到闻声救苦。
禅师要带徒弟,就要先了解徒弟。
管理者要想领导谁,就要先了解谁。
作为一名管理者,面对不同秉性的下级,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理服人。
对于那些个性极强的下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粗暴,要善于用智慧引导,这样的人往往能成大器。
管理者面对的有许多下级,每个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而管理者只有一个。
管理者自身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管理者的一种管理风格很难迎合众多不同的人,于是,就发生了“众口难调”的尴尬局面。
很多管理者对这样的事实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不可能避免的管理上的死结。
但是,如果一个领导能了解下级,根据下级的脾气秉性不同,而善加利用,不但能赢得下级的忠诚,而且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国中的诸葛亮不愧是一个善于依据脾气秉性用人的大师。
他利用关羽的又清高又重情义的性格,在战斗之前逼关羽签订了决不放过曹操的军令状。
然而在围堵曹操的华容道上,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真的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按律当斩,而诸葛亮没有追究关羽,从而赢得了关羽的钦佩和忠诚;诸葛亮在征服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个民族领袖顽强和率真的性格,竟然使出七擒七纵的谋略,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
管理中的禅

模式的高效 率; 如果视挫折 为提 升的 良机 ,则逆境也是增上缘 :
如果 员工都遵 守制度和纪律 , 就
不 会 受役 于心 中之 欲 。
句标语是 “ 一定要喜欢你的 作” 1 。 :
这 句 话 已 不 是 稻 盛 和 夫 个 人 的 理 念 ,而 是成 为 一 个 世 界 知 名企 业 的
验 , 出 意 料 中 的 结 果 时 , 总 得 他 是 欢 呼雀 跃 “ 好 了 ”高 兴 得 手 太 ,
稻盛和夫也好 ,马丁 ・ 路德 ・ 金 也好 ,他们的T作 态度 正体现出禅 宗智 慧在 管理 和 工作应 用 中 的妙 处。一个敢于在工作场 中修炼 自我
的 管 理 者 ,必 然 是 一个 内外 和 悦 的
商界谋陪 蘸 明 ll}I
日■
管理 和禅 ,一 个追 求 效 率 .
一个推 崇心性 一 个偏结果 。 一
个重 过程 ;一 个 以纪 律 为上 。 一
个 以 自 由 为魂 。 实 , 也 在 管 其 禅 理 奇 0如 皋 豫 苯 契 乏 心 畸 待 I
作 , 会 创 造 出迥 异 于传 统 管理 就
方。 团队要 建设 得好 , 有一 条十 去度他。 因为在佛的眼里 , 心是可 以
面。 而对一个管理者而言 , 也没有 在于如何引导 。如果能够挖掘出员 工人性 中光明的一面 ,庸才”也可 “
以 变为 “ 才 ” 能 。
无 都 正 如 名僧 不 可能 只在 禅床 上 炼 分 重 要 :只 有适 当 放 弃 自我 , 才 转 变 的 。 论 多坏 的 人 , 有佛 性 的
松下幸之助 。他能够将一家小公 司
发 展 成 全 世 界 最 有 名 的 电器 公 司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无为管理无所不为禅宗公案: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南阳白崖山静坐修行禅法,求学问道的人络绎不绝。
当时,唐朝丞相杜鸿渐久慕禅师大名,希望有幸结识,远迎禅师到空慧寺。
杜鸿渐和文武百官同会庙里,施礼。
杜鸿渐问:“弟子听说和尚传授无忆,无念,莫妄法门,是么?”“是这样的。
”公问:“这‘无忆,无念,无妄’是一句还是三句?”师说:“无忆名叫戒,无念叫做定,莫妄是慧。
如果一心不生,就具备戒定慧了,所以不是一也不是三。
”杜公又问;“什么叫不生?什么叫不灭?如何能得解脱?”师说:“对外界不起心念,叫做不生。
既不生,当然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就没有东西束缚你,当然随处解脱。
”杜公与众人称赞礼拜。
管理禅悟:通过表面的无为达到真正的有为,通过有为达到真正的无为,这正是禅的妙用。
管理者要学会禅的方法,管理如同逛长安街,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否则就会钻烟囱,进去了出不来,那就是死于句下,绝于言诠。
禅法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生不灭的智慧,无丝毫妄想和烦恼。
我国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他的国画作品中常常留出许多空白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的空间。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叫空白美,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正托现出存在的美丽。
这就是一种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与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相处,也都需要“无为”的技巧,在一起工作相处,总不免存在一些矛盾,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给对方留有一些余地,对于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对方逼到墙角,必定会遭到更大的反击。
企业是一个组织,如何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用谁不用谁,这恐怕是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
这需要管理者对下级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下级的能力,就必须给下级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不能凭着自己的本事,把什么事情都做完了。
这样做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下级。
当你需要独当一面的大将的时候,就会无兵可调。
管理者在给下级布置工作的时候,只用将工作内容传达给下级,而不应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通过下级完成任务的过程,了解下级的能力和特长。
管理者善于“无为”的好处,就是可以给下级一个锻炼的机会。
管理者可以引导他一步一步地思考,更多的让他自己思考出来,这样下级才能将自己亲身领悟的东西牢牢记住。
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留一手,如同开车一样,在没有到达极限的时候刹车,这样才有余地。
也好比喝酒,喝七八分,就是最好的境界,喝得十足就会大醉;管理上的“无为”的关键,就是把握好火候,差火和过火,炒菜都不会好吃。
把下级的能力和管理者的“无为”的程度相结合,这样做既不会浪费人才,又不会使下级因能力不够而丧失信心。
对于天资聪颖的人担子可以重一些;对于悟性不够的,就开门见山;对于能力不够的也需要管理者的支持。
这也叫物尽其用,管理者不能指望每一个人都完成一样的工作,下级只要尽力了,就应该给予鼓励,如果因为下级的能力不够,而导致未能完成任务的时候,这不是下级的责任,而是管理者无为的功夫还没有修炼到家。
二、韬光养晦洞察一切禅宗公案:有一对夫妇。
丈夫特别喜欢吃薄煎饼。
一天晚上,一位老妇人来到他们家,。
‘说:“你们可以说出三个愿望。
什么愿望都可以满足。
”正值晚饭时分,丈夫肚子很饿。
他随口就说:“但愿我现在能有一张大薄煎饼吃!”突然,一张煎饼出现在他的盘子里。
“你真是个傻瓜!”他妻子嚷着,“你该愿望有满屋子精美食品,可你只愿有一张煎饼。
我愿那张煎饼挂在你的傻鼻子上!”立刻,那张煎饼黏在了丈夫的鼻子尖上。
妻子喊道:“但愿这一切都不曾发生!”顷刻间,老妇人煎饼都消失了。
丈夫懊恼地嘟哝着:“我还很饿,多么希望现在能有些煎饼吃!”可是,三个愿望已完,当然什么也不会有了。
管理禅悟:拳头收进来,才能打出去有力。
韬光养晦,才能有充足的准备,积累福德资粮乃是禅的修行的基本加行之一。
管理企业也应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打好基础,然后起飞。
否则,开口乱道,动手即乖,就会落到骑虎难下的境地。
人首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得到后就要反问自己是不是还在贪得无厌。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环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得发展战略,并不是“好”的就是有用的,适用才是最好的。
从前,有一只海鸟停落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侯隆重地迎接它,并且在宗庙里宴请它。
为它演奏虞舜时《九韶》之乐,又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宴席作为它的饭食。
但是这只海鸟却头晕眼花,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也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就死掉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根据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不顾对象的特点,违背事物的规律,就会把事情搞糟。
中国联想的创业人员为了把联想做成一个好公司,在管理上的突围是从准时参加会议开始的。
联想规定:会议谁迟到,就罚谁的站。
但恰恰是这个规定发出的第一次会议上,迟到的是一位资格很老、又是联想的高层主管的人。
据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说,当时,罚不罚站,他内心很踌躇,但还是下定决心,要执行规定:罚站。
“但话一说完,自己先出了一身冷汗。
”从这件小事上,柳传志深有体悟地说:“要‘学会拐大弯’,这实际上也是如何适应。
做企业要考虑到对于大环境本身自己能不能进行改造?不能,那么局部环境的改造能不能进行?更小的环境能不能进行改造?有的时候改造小的环境是可以的,有的时候还不行,不行怎么办?不行就要忍耐。
适应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然后等待时机,再来做大的动作。
所谓‘拐大弯’,就是要求必须弄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不能在不适当的时候强行去改造环境,否则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次,世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在一棵绿叶成荫的大树下打坐。
这时,有两个商人赶着车队从旁边经过,车马的声音打扰了本来十分安静的环境。
两位商人正赶车时,看见了世尊,恐怕车队惊动了他。
商人便前去对世尊说:“世尊,您见到车队经过吗?”世尊说:“没看见。
”商人又问:“那么,听到了吗?”世尊说:“没听到。
”商人又问:“莫非你正人禅定?”世尊说:“我不是在禅定。
”商人说:“那么说,你是在睡觉了?”世尊说:“我没有睡觉。
”商人便赞叹说:“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
”于是恭敬地献给世尊两匹白色的细毛布。
管理者如果能做到不受外界影响,也不以此发生烦恼,这样就能像世尊一样洞察一切。
三、欲作好诗诗外用功禅宗公案:从前,有三个到各地去行脚修行的僧徒回到了大中寺。
一个在都城学得赋诗作文,一个从长者学得满腹经纶,大中寺的老僧很满意,唯有神赞什么也没学到,遭到老僧的嫌弃,使为杂役。
一日,老僧在窗下默诵经文,一只野蜂乱撞窗户想飞出去。
神赞见此情景,便说:“房子这么大,有门洞开,不从空处出,偏撞纸窗,白费力气。
”并作偈道:“不肯空门出,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时才出头。
”老僧听罢说道:“你小子所言,另有一番气度,一定得遇名师,快快道来。
”神赞便将他在百丈和尚门下修行的经历说了一遍,老僧心生惭愧,面流喜泪:“老僧这般年纪才学到禅宗真诀。
”管理禅悟:小悟好比老鼠钻牛角,大悟就如狗爬墙头。
参悟管理之道也是这样。
相传大慧果老,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计其数。
学习管理时有觉触,可以称为有省悟。
这偶尔的来的省悟,还算不上彻底觉悟,禅家管这样的省悟称作小悟,像这样的小悟有了很多次以后,就能接近大悟了。
至于大悟,则世尊夜见明星而廓然大悟,这是一悟尽悟,彻底明了事物的真相。
我们应当向禅宗祖师们学习,真心相信禅法给我们带来的智慧。
管理者一旦悟透了管理的精髓,管理企业获得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虽然我们的小悟没有达到佛的境界,但对于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有大益处了。
这是告诫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不是钻故纸堆,而是在实践中去参悟。
有时候有些问题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自己也不清楚。
错误的决策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
而在发生之前,管理者就如同一个没头没脑的苍蝇一般。
在《华严经》记载着散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散财童子在漫长的求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劫难,但他都没有退却,没有踌躇不前。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鞭策自己,一次他终于见到了如来佛祖,如来佛手指一弹,使散财童子把众多师父那里学习的佛法忘记得一千二净。
散财童子说:“我什么都不记得了,怎么办呢?”如来佛祖说:“是啊,有什么办法呢?只有从头开始。
”听到这天塌地陷的话,散财童子也没有气馁,为了得到真理。
他又一步一步地走向他最初求道的文殊菩萨的住处,重新开始了参访的旅程。
无论是谁,在成功的时候总是踌躇满志的,但是,靠成功的喜悦来维持这样的心态是不能长久的。
如果我们能像散财童子那样始终如一,许多困难自然会拜倒在我们脚下。
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事业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散财童子的能力,我们缺少的只是他那一份宝贵的精神。
无论什么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地方。
散财童子曾经求教过的老师中有高僧、帝王、外道、富人、穷人、小贩、船夫、菩萨,甚至妓女,善财童子的故事暗示我们,任何人只要精通某一个方面,就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有一位管理者说:“未来企业所拥有的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要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
”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与许多人打交道,如顾客、合作者、竞争对手、银行、专家学者、新闻机构等,这些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管理者要用心观察他们,体悟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企业和管理者都应该敞开大门,无论对个人的生活还是企业的生存都是必须的。
四、该走的走该留的留禅宗公案:双林善慧大士,16岁就已经娶了老婆,还生了两个孩子。
24岁的时候,他跟乡里人一块儿捕鱼,捕到之后就把鱼笼子放到水里,祷告说:“该走的走,该留的留。
”人们都说这小子太傻了。
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叫嵩头陀,对他说:“你该出家了。
你不出家,我怎么把衣钵传给你?”善慧大士笑着说:“铁匠铺子无非钝铁,医生门前无非病人。
你急什么呢?你不知道我现在就自得其乐吗?”嵩头陀指着松山顶上说:“那地方可以住下来。
”善慧大士就在松山顶上住下来,每天耕田种地。
有人偷他的瓜果粮食,他就用篮子背篓给人盏去。
他就这样白天干活,晚上修道。
管理禅悟:面壁十年图破壁,这是禅宗祖师达摩的精神,这有些类似于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传说。
把禅修的功夫运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有足够的耐心,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凡事不能操之过急,顺水行舟,功到自然成。
该走该留请自便,该走的留不住,该留的赶不走,不如随缘。
随他人来人往,岂不轻松自在?这就是善慧大士的智慧。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常常把防止企业人才流失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对于留住人才的工作停留在防止是远远不够的,其结果是,人才留下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二是留得不长久,留得一时留不住一世。
事实证明,强留下来的人才,往往其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些人才,在短短几年中,频繁在十几个行业流动。
我们先不对这样的流动的得与失作出评价,但是,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好比一个人无法用同一个姿势在同一个位置睡一晚上的觉一样,一般是这样躺着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换一种睡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