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考纲要求] 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 (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 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 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 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按地 域结成的商帮中,其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

2.“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 ——“草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 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3.商业城市⎩⎪⎪⎪⎪⎨⎪⎪⎪⎪⎧ 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唐代⎩⎪⎨⎪⎧ ①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 扬州。

②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 发达的都会。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清代⎩⎪⎨⎪⎧ ①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②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 景德镇、朱仙镇等。

[思维导图] 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史料一明《醒世词》:“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2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1.2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必修2)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
栏 序目 顺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经济政策
规范答

高考体
热点考


史料研
课时作


● 请 点 击 相 关 内 容
返回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史料研习
古代商业发展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山西巡抚刘与义 第一步:粗读 向雍正皇帝上奏折说道: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 材料一反映 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 出社会上重商 多入贸易一途。”雍正皇 风气日渐浓重, 帝看到山西巡抚的奏章后, 商人地位有所 批注了这样一段话:“山 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 提高 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 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1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栏目导
史料研习
古代商业发展
[读史三步曲]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 第一步:粗 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 读 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 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 材料二反 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 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映出清政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府厉行抑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 商和“海 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 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 禁”政策 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 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
古代商业发展
[读史三步曲]

材料一 山西巡抚刘与 义向雍正皇帝上奏折说道: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 于重名。①子弟之俊秀者, 多入贸易一途。”雍正皇 帝看到山西巡抚的奏章后, 批注了这样一段话:“山 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 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 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高考复习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复习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课件 新人教版

返回目录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巧思妙记] 古代“市”“坊”发展演变图
返回目录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 考 (2)城市的发展 点 分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 层 突的南移。 破 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
[巧思妙记]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返回目录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 考 点 分 【问题精要】 层 突 1.有人认为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北 破 宋前后城市功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 (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 大,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 格控制,经济意义居于从属地位。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 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 了商业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纯 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返回目录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 考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有何重要变化?其影响有哪 点 分些? 层 (1)变化 突 破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
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 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 等价物贝壳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 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代白银成为主要流 通货币。
返回目录
第15讲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一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轮复习课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共性: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栏 目 链 接
共性: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 义萌芽的成长 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整合
图示解说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栏 目 链 接
知识整合
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外贸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明中期以前以开放为主, 栏 目 链 接
明后期至清以闭关为主。
2.贸易路线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3.外贸性质:朝贡贸易,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
外的联系。
知识整合
考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
共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出现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明朝 中后期,丝织业中心在 2 . 出现的时间、地点: ______ 苏州 和杭州等地出现。 ______ 机户 出资,机工出力”的 雇佣 3.本质特征:“______ ______关系。 4.明清发展状况:缓慢发展,处于手工工场 ________阶段。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知识整合
柜坊 和飞钱相继问世。 ③金融货币:为商业服务的 ______
④对外贸易:政府在重要外贸港口 ______设置外贸 广州 市舶司 管理机构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知识整合
(5)宋朝。
①农村: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坊 、市界限彻底打破,夜市普遍。 ②城市商业:______ 交子 。 ③金融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④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发达。 (6)元朝。 ①城市商业: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 当时被誉为世界第 ② ______ 一大港)。 栏 目 链 接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13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跟进自测
1.(2017· 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质量预测)(韩)宣子有(玉)环 ,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 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 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 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 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B ) 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深化拓展 讲史料、论从史出 跟进自测
深化拓展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氏族 公社所有
生产力
发展
井田制
生产力
发展
封建土 地所有制
土地 兼并 日益 严重
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的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固步 自封。这些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闭关锁国”不等同于“海禁”。前者是限制海外贸易,后 者是禁绝中国人海外贸易和限制外商贸易。 (3)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史料应用] (2)根据史料二指宋代商业状况如何? 提示 宋代商业活跃,商品经营品种增多,经营场所突破时间限制。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 ,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史料应用] (3)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 学会读史 ] 提示 ①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②原因: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史料三“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 b.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 ”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伍壮大; c.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19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达标检测与评估19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

第二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一、选择题1.(2011·无锡一模)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上述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B.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2.(2011·淮安模拟)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2011·宿迁质检)《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4.(2011·高淳模拟)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5.(2011·南通、泰州三模)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6.(2011·南通、泰州三模)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1.2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2.1.2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人教版)
1.经营空间变化:唐代长安城坊、市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设东西二 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北宋的东京坊
、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
买卖”。
2.经营时间变化:唐代长安城东西二市经营时间有严格规定,每天按 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北宋的东京城打破了市的经营时 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管理限制变化:在唐代长安城的东西二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 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北宋东京城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严格的界限,营业时间受官府的严格控制;而北宋的东京城坊、市界 限不复存在,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商品交易额巨大,出现了瓦子等供 人们娱乐的场所。
3.唐朝扬州、成都是当时政治、商业中心。 错误。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井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 错误。井田制是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制度,是一种奴隶社会土地 国有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 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 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考向研判高考对中国古代商业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
国古代商业的特点,复习备考时注意以下角度: (1)结合情境理解中国古代“市”的变化。 (2)宏观把握宋朝的阶段特征。
从材料可以分析宋代城市特点。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
晚,有了“夜市”、“晓市”(即“鬼市子”),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 限制。坊市界限完全被冲破,商业区(市)已经逐渐伸入居民区(坊)里,
从而使这一时期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市场。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新唐书》曾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据古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3.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4.“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烷,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诗人元稹的《估客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 (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B.开辟丝绸之路C.纸币大量流通 D.商业蓬勃发展5.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6.英国史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不包括( )①宽松的经济环境②可随商帮游遍中国③繁荣绚丽的文化④科技发明大量应用A.①③ B.②C.③④ D.④7.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 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以史学研究新成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主干知识, 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平时学习中要关注 史学领域的新变化,新观点,以及时补充。
(2011年浙江文综)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 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 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 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会馆是同一区域商人集资建设的活动场所,一所 建筑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B项明显错误。 答案:B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 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土地兼并 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按 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 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 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 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 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 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 要重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找出与题干 相符的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也可用正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
(2011年安徽宣城二模)《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 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 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 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 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解析:明中叶以后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金银才成为 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错误,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 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状况。答案:B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 ①基本特点: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 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
②瓦解 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 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d.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 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 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考情分析 2011年北京文综第12题,课标全国第25题, 天津文综第2题,浙江文综第15题,均有考 商业的发 查,备考时要关注:①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展 ②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③古代商业的特 点;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2011年四川文综第15题,江苏单科第1题, 土地制度、 福建文综第15题,均有考查,属于考查重点, 重农抑商 备考时要关注:①土地制度的演变;②“重 和“海禁” 农抑商”政策;③明清时期的“海禁”和 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 发展。
典例1 (2011年北京文综)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 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 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 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 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北京在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国都,发现韩、赵、魏 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在战国时 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发现燕国货币,说明燕 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①正确。④燕国都城是 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A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 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 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 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探究2:近代前夜中国存在的危机有哪些? 提示:(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 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 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而康乾盛世以来的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陷 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2)结果中西方国力兴衰易 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导致近代落后挨打。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 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 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 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 统一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 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业缘组织——行会。 (5)活动领域: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和 自由雇佣相结合。
正确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 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 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下私商固然不能 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不许来华贸易,一切贸易均在广 州“十三行”进行。 (2)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 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就是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
(2)城市的发展 ①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 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 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 ③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 都会。
问题探究1: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 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 交通是否便利。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①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 行“闭关锁国” ③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严格控制阶段(从周秦到唐):城市的 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受封建政府严格控制,实 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第二阶段:放松控制阶 段(从宋至明清):城市分布遍及南北,经济功能 突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
典例2 (2011年东北三校模拟)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 ) 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 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 [解析]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是南宋陆游所描述 的小文化夜市;“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是对马行 街夜市的深深怀念;“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出自东汉张衡《西 京赋》,“市坊整齐”说明坊市制未被打破;某富商夜闻“民间 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说明坊市制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由 此排除A、B、D,答案为C。 [答案] C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①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 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③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 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形式——朝贡贸易
①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 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 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萎缩:由于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政策,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 的3%左右。 思维升华: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 发展缓慢。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 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 然呈现繁荣景象。
要点1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中进行,后向农村发展; 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宋元时期,打破 坊市界限和经营时间的限制。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 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一 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 容。
要点3 全面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经济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 物。“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是 最好印证。②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 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③客观原因:新航 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④主观 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 (2)评价:①积极: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 方殖民主义侵略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闭关锁国 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 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 代中国的落后挨打;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航海造船事 业的衰落和在海洋时代的落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