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3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密度教案.docx

新课知识点总结
2)密度既然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密度。(可利用这一点来区别物质)
3)物质的密度值跟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4)一般情况下,一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密度的改变。
板书
1、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
上,可以测得:铜块的质量比铁块o
当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都
不相同,其质量排序大小为:铜〈铁〈铝
大量实验表明: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事先通过天平测量出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请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铜、铁、铝的质量。
教师当堂做实验,个别同学上去辅助教师做实验,回答左边问题
学生学习新知识
事先测出表中所示质量和体积,让学生一起计算单位体积的质量
从以上的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归纳总结出密度的定量表达式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的问
探究物质体积相同,质量是否也会一致。
引入新知识: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通过体验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我们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虽然相同,但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边明确的给出密度的定量表示。
二、密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
【定义式】质量/体积=密度(m/v=p)
【单位】千克/立方米或是克/立方厘米
为了比较哪个单位的大小,得到如下单位换算。
统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的理解
课堂小结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3节科学探究中的安全与健康。
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生物的特征,第3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3节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方法和安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运动、消化等系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人体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2)生物的五大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
(3)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运动、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消化腺、消化道等。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第一课时《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规律,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概念,认识月相的种类及变化规律。
2. 掌握月相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月相形成的原因,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PPT课件。
2. 学具:观月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实践情景:展示不同阶段的月相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上的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吗?2. 新课讲解讲解月相的概念,展示月相种类及变化规律。
讲解月相形成的原因,结合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判断不同月相的名称及出现时间。
解析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探讨月相变化的原因,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完成观月记录表,进行画图练习。
拓展: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变化规律。
2. 月相形成的原因。
3. 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标注出不同月相的名称及出现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了解我国探月工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变化规律,月相形成的原因。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_3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_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TTAstandardizationoffice【TTA5AB-TTAK08-TTA2C】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考虑,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妙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定。
因而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定。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响的容器;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拟的经过。
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近期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b.使用时要做到: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准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师:王亚婷时间:2015年9月18日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并明白地球人们认识形状的过程;对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清楚的认识;初步形成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结构的过程;地球内部结构的不同分层。
课前准备教材、篮球、铅笔、世界地图、熟鸡蛋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讲授)(引入)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
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
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在1519-1522年9月实现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为此,人们称麦哲伦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人类很早就在研究地球和星空。
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但人类认识这个问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时候的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盖天说:春秋時期,有人提出“地像棋盘一样方的,天像圆盖一样盖在上面”。
)后来古代汉民族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即浑天说)。
还例如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几只大象驼着,站在乌龟背上。
(教师评价)虽然这些学说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比较荒唐的,但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麦哲伦船队用三年多时间完成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同学们,你们又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请学生回答并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或完整)
(教师讲授)刚才同学们说到海边船只远去后船身先于桅杆消失,这一现象如何能证明地球是圆的?我们简单的做一个实验:
学生思考自己对地球
形状的印象
学生根据教师讲述及图片展示想象古代人类的各种地球观。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月食的形状变化、海边船只远去后船身先于桅杆消失、卫星拍摄到地球的图片……
观察实验并记录。
(实验过程)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如图)。
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请学生们观察并记录。
1. 笔在篮球表面上从最高点由近向远移动,看到笔的长度(有或没有)变化,看到笔的(笔尖或笔尾)先消失。
2. 笔在木板上由近向远移动,看到的笔的长度(有或没有)变化,笔头(有或没有)消失。
得出结论: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就不会消失,如果地球是圆的,那船
身先消失。
(教师提问)刚才还有同学们说到月食,那么月食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
(教师讲授)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类可以直接从太空中来观察地球并拍摄到图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
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教师提问)根据地球的大小请回答:同学们手拉手想绕赤道把地球环抱起来,假设每个同学两只手伸开的长度为1.5米,要多少个同学?(先给学生们一分钟时间计算并请同学起立回答,教师评价)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
(教师讲授)同学们早上一般都有吃熟鸡蛋,如果我们用一把巨大的刀将地球切开,就会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煮熟的鸡蛋很相似。
切开煮熟的鸡蛋,并向同学们讲解: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类似于我手中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很多。
地幔在地壳一下到2900千米深处。
(学生回答)月食是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这就是地球的影子,而这个影子是弧形的,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赤道周长4(万千米)÷1.5(米)
=26666667(个)
跟随老师的思路预习下一知识点。
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并标注三层结构及其内部划分标准。
(教师讲授)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总结知识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a船只离岸后远去,船身比船帆先消失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月食
d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