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和法治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和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民主和法治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课1.民主的内涵(1)起源: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

(2)理解: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怎样正确认识民主价值?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3.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什么?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生命力的新型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哪些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1)必要性: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内涵: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要求: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4)实践:随着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会愈加丰富,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8.我国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9.我国的民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1.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特点(1)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

2.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形式(1)选举民主 (2)协商民主4.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公民形式民主权利的方式(1)民主选举(2)民主决策(3)民主监督6.民主监督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权力滥用,预防腐败;(2)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7.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1)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8.公民怎样增强民主意识?(1)要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要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1)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

(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怎样厉行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公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民主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实现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

(1)是种新型的民主,从中国社会生长出来,是有生命力的。

(2)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协商民主,决策时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

(1)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3)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要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1)要自觉遵守宪法;(2)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要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纲要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纲要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制知识点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生活在民主国家一、民主的出处、价值要求、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二、百年中国追求民主价值,探索民主制度的足音: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1949年,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4、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及其根本目的:1、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五、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用国家繁荣富强。

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和独特优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要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要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七、我国民主制度的实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提纲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提纲
5.人民和政府的关系P51:(政府的作用+人民的地位)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的管理,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②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是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6.★★法治政府的要求:P51-53
①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对社会、国家好】
7.★★★公民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P41(怎么做?)
①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②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5.★★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补充)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②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③通过电视、众号等新媒体反映情况。
6.★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P33
①P2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现代化、没有民族复兴。(总)
(二)法治政府(5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即为什么再结合1 + 6要求即怎么做)
(三)法治社会(7怎么做也可用于法治国家+8法治和德治)
1.★★法治的意义 (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对个人)P45

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核心观点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厂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特点)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5.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8.增强主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做法)9.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重要性)10,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和善治。

(要求)1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隨。

(地位)1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排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要求)13.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4.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做法)1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关系)考点1:追求民主价值社会主义民主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1)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4)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绎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与考点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与考点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与考点1. 民主(1)探索2. 新型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1)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新型民主—————旧民主多数人统治少数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2)表现(特点):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3)意义(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既要发展选举民主,又要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 我国的民主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具中国特色,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基础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4. 行使民主权利(方式)(1)民主选举: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原则:公开、公平、公正(2)民主决策: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意义(作用):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国家而言)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对公民而言)5. 增强民主意识(1)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民主与法治一、填空或选择1.民主的价值:大多数人当家作主2.民主的实现: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国家民主道路的选择:国家的具体国情。

4. 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8.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9.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0.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二、问答题1.什么是民主?a.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 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b.民主价值的实现: 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c.选择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具体国情。

2.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史进程(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

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回溯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惜献出生命,但这些艰辛尝试并没有实现“还权于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3)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4)1949年,新中国成立。

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5)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7)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知识点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一、民主
1.出处:《尚书》
2.价值追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3.民主道路决定因素:具体国情
二、社会主义民主
1.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2.根本目的: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4.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用国家繁荣富强。

5.有效形式和独特优势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其中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民主制度的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1.必要性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2.条件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3.实现形式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4.要求
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5.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6.增强公民意识的方法
①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

②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③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④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7.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②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选择法治道路的必要性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
①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②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法治的要求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4.中国的法治蓝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权力来源及宗旨
①权力来源:人民。

②宗旨:为人民服务
2.依法行政的要求及核心
①要求: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②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4.厉行法治的必要性
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③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5.厉行法治的途径
①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③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6.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