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七课
第7课 生命最宝贵(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7课生命最宝贵一.教学目标:1、感受、了解父母孕育、养育生命的辛苦,懂得自己生命的宝贵。
2、了解父母精心照顾生命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苦,懂得理解、关爱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自己生命的宝贵。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的辛苦,懂得理解、关爱父母。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我们班哪位同学写的字比较漂亮?请站出来观察一下这个窗子下面的情况。
学生观察回答,如果我把这位同学从窗子里扔下去,她会怎么样?我会怎么样。
学生交流展示:扔同学后果严重,会被公安抓起来,情况严重可能会被枪毙。
师:因为这是一条生命,她的生命来之不易,是世界上唯一的,是最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她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生命最宝贵,共同来寻找答案。
为了鼓励这位同学刚才出色的表现,我们让这位同学来板书课题。
其他同学大声读课题三遍学生板书课题:7生命最宝贵出示幻灯片,解释宝贵的意思宝贵:不容易得到、极有价值,。
生命最宝贵就是指生命最不容易得到、最有价值。
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大家一起看一下本课的目标过渡:生命最宝贵这一课,主要从孕育生命不易和养育生命不易两个方面说明生命的宝贵。
我们先学习交流孕育生命不易的问题。
(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板书孕育生命不易师:孕育生命指妈妈从肚子里怀有生命开始到生命出生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你在妈妈肚子里待的时间。
师:课下同学们对爸爸妈妈进行了访问,小组交流一下访问的内容。
图片出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课下访问父母获取的材料1、你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几个月?2、妈妈在孕育你的时候,为了你的健康改变了哪些习惯?经历了什么?师选代表小组上台展示访问内容。
师小结,妈妈孕育生命十个月,十个月的前期妈妈经常睡不着觉、还经常呕吐。
,学生听看一段妈妈呕吐的资料。
同学交流一下感受。
非常难受,有时很痛苦师今天妈妈在难受、痛苦度过,明天妈妈又这种在难受、痛苦度过,为了孕育生命,妈妈一直坚持了四、五个月。
过渡妈妈孕育生命十个月,到了后几个月,尤其最后的2个月,妈妈的肚子渐渐变大,时时都很小心,行动也变得越来越不方便。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案一. 教材分析《维也纳的音乐钟》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接受和喜爱。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喜欢音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术语和节奏辨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的优美旋律,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术语和节奏辨识2.乐曲结构的分析3.集体协作演奏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浪漫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魅力。
2.游戏教学法:运用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
3.分组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教学法:分析乐曲的不同部分,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3.教学道具:音乐钟模型、音符卡片等。
4.分组标识: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颜色标志,以便于识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音乐钟模型,让学生了解音乐钟的基本结构。
然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的不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和特点。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黄色的和蓝色的画人美版

1.教学重点
(1)掌握黄色和蓝色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举例:黄色代表阳光、温暖,常用于表现积极、快乐的情感;蓝色代表冷静、沉着,常用于表现宁静、深沉的氛围。
(2)学会运用黄色和蓝色进行绘画创作,注意色彩搭配和表现力。
举例:在创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将黄色和蓝色进行搭配,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在新课讲授的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颜色搭配的原理掌握得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是会有一些犹豫不决。我意识到,可能是我讲授的部分过于理论化,缺乏具体的实例。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优秀作品,来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颜色。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我会在下次活动中,更加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难点:
1.黄色与蓝色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黄色与蓝色进行创作,注意色彩搭配的和谐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理解黄色和蓝色的画。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两种颜色的认知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他们能够很快地抓住颜色的象征意义,并在创作中表达出来。不过,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提出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可能是因为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下次我会尝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贴近生活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七课种呀种呀种萝卜(课件)(共19张PPT)-三年级上册劳动鄂教版

认识萝卜
它含有维生素以及葡萄糖、钙离子、铁离子、蔗糖营养价值 也是非常高的,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肠蠕
动,缓解便秘,还可以增强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观看萝卜图片
观看萝卜图片
种萝卜
萝卜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家常蔬菜,其口感 清脆,营养价值高,素有“小人参”之称。 萝卜的品种十分丰富,加上种植技术的发 展,如今在市场上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 的萝卜。而当下正值秋冬萝卜栽培季节, 一起来学习下萝卜的种植方法吧。
种萝卜
小萝卜在生长期需要间苗,而且要 掌握好间苗的时间。间苗晚了,小 萝卜不长根只会长茎、叶而已。
种萝卜
当叶子长出3-4片后,可以进行追肥。把肥料撒在壕里, 与土壤混合,然后向根部培土即可。小萝人直径长到2 厘米左右就可以进行收获了。
同学们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对萝卜以及 如何种萝卜都有了新的认识与学习,大 家回到家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 起来种植萝卜
种萝卜
一般栽培小萝卜的时间为春、秋 两季。土层表面弄平,挖深度、 宽度约1厘米的壕。每隔1厘米放 一粒种子,然后培土,浇水,放 在阴凉的环境中等待发芽。注意 发芽之前要保持盆土湿润。
种萝卜
当小萝卜的芽长出来以后,将弱小的 芽拔掉,保证间距在3厘米左右。为 了防止幼苗倒掉,要适当适量往根部 培土。
目录
01 简单认识萝卜
观看萝卜图片
02
03 了解种萝卜的方法 课后尝试种萝卜 04
认识萝卜
白公鸡卜
萝卜是我们大家平时都会吃到的蔬菜,它的品种非常丰 富,有白萝下、胡萝卜、下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 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 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民间还 有“十月萝卜小人参”的美称。然而大家虽然大家知道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必备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7. 把它们分离必备知识点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第七课《把它们分离》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混合物的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二、分离混合物的方法1. 过滤法:原理:利用滤纸或过滤器等过滤介质,将液体与不溶性固体颗粒分离。
应用:适用于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颗粒,如分离沙子和水、分离铁屑和木屑等。
操作要点: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边缘;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2. 蒸发法:原理: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蒸发,从而析出溶质(如食盐)。
应用:适用于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分离出固体溶质,如海水晒盐、加热食盐水析出食盐等。
所需仪器: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玻璃棒等。
3. 结晶法:原理:通过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使溶质在溶液中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晶体。
应用:适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混合物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出硝酸钾。
4. 其他方法:磁力吸引:利用磁铁吸引铁质物质,分离铁与其他非磁性物质。
筛分法:利用筛子分离大小不同的颗粒状物质。
溶解与沉淀:通过溶解混合物中的某一成分,再加入适当的试剂使其沉淀,从而分离出该成分。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安全操作:在进行分离实验时,要注意使用酒精灯等加热设备的安全,避免烫伤或引起火灾。
同时,要戴护目镜等防护装备。
2. 准确观察: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滤纸上的残留物、蒸发皿中的析出物等,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3. 记录数据: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加入试剂的量、加热时间、析出物的质量等,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四、生活应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课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课文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第七课的课文是《听听,秋的声音》。
这篇课文中描述了秋天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大树抖抖手臂的“刷刷”,蟋蟀振动翅膀的“蛐蛐”,大雁追上白云的“嘎嘎”,还有秋风掠过田野的“汪汪”。
通过这些声音,课文传达了一种秋天的氛围,以及丰收和别离的情感。
同时,这篇课文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大树抖抖手臂”,“黄叶道别的话音”,以及“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这些描述都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除了描述秋天的声音,这篇课文还强调了秋天的美好和短暂。
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声音,课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秋天丰收的喜悦。
同时,这篇课文也提醒我们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在结构上,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开头和结尾呼应,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秋天的各种声音和景色。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更加紧凑和有逻辑。
在语言上,这篇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氛围。
总之,《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通过描述秋天的声音和景色,传达了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环境。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七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教案

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黄色和蓝色的画》教学设计课题黄色和蓝色的画课型造型表现教材位置第7 课第 1 课时设计者美术组教材分析认识色彩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掌握美术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三原色中的黄色和蓝色,体验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显性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欣赏以黄色、蓝色为主的画,认识这两种颜色,了解其艺术效果。
隐性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感情体验中提高对色彩美的认识;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重点认识和感知黄色、蓝色带给人的不同的感受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难点黄色和蓝色的画,绘画时注意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关系以及同类色之间的深浅对比。
学前准备教师课件,图片,学生各种颜色的水彩笔、油画棒。
板书设计1、三原色2、认识不同深浅的黄色,蓝色流程时间师生活动过程二次修改一、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1、出示黄色的实物和图片,提问学生的感觉。
2、一年四季里,哪个季节可以用黄色来表现?3、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1、出示课件,欣赏图片,并要求学生在身边的物品中寻找类似的颜色。
2、欣赏图片,问这些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给你什么感受?3、在生活中用红、黄、蓝的色彩做什么?4、你打算表现哪一种类似色的画?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五、作业展评。
六、拓展:(1)欣赏以其他颜色为主的绘画。
(2)总结其方法,尝试着去表现。
教学后记。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生命最宝贵》1、如果不小心让身体受到伤害,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要面临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
2、如果我们遇到巨大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3、了解和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和(成长)都倾注了家人无尽的(关爱)与(呵护)。
4、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养育)和(爱护)。
我们应该学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5、为什么说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答:因为妈妈孕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更是付出里无数心血,成长不容易。
6、不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会有哪些后果?答:①如果不小心让身体受到伤害,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要面临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
②如果我们遇到巨大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会使我们的父母非常痛苦。
7、在爱护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方面,你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答:上完体育课赶紧穿上外套,这样就不会着凉了:我不爬窗台,不滑楼梯扶手,这样可以避免意外受伤:我比较挑食,这个习惯对身体不好,以后一定要改正;我喜欢跳绳、踢毽子,经常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8、“体验五分钟妈妈”行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什么?答: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我们的爱。
妈妈孕育我们的过程多么艰辛。
我们要感激体谅妈妈。
第八课《安全记心上》1、通常(上学)和(放学)时是一天中交通最拥挤的时候。
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2、很多火灾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侥幸心理)引起的。
所以我们要防患与未然,避免火灾的发生。
3、学习游泳应掌握一些(小技巧),它们能让我们远离(溺水)的危险。
4、危险一旦发生可能对我们造成(身体)伤害,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5、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就能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6、为什么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答:因为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国儿童意外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交通安全知识,因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要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第七课《有趣的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长塘里新华都校区的教师刘正玲,现在我就刚才上的三年级第七课《有趣的图像》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运用简单、概括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来创作作品,象形便
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象形是一种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造字
方法。
它用最简单的线条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
就把字形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代表什么东西。
由
于这些文字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外形特征上很相像,也能突
出要表达物体的特征,所以看起来就是很有趣味的图形。
本课设置正式凭借象形文字的图形趣味性以及线条在文字
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学习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和概
括事物特征,是提升学生艺术感受力与创造性的新课型,
也是发挥和体验线条造型语言魅力的创新实践活动。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为本次活动确立
了以下三个目标:
1,了解象形文字的概念以及它与线条绘画的关联。
2,尝试运用线条描绘事物的外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和简化,并根据形式美法则来装饰,让作品变得富有趣味
性。
3,感受象形文字的变化之美,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增加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思路
本课是让学生在发现象形文字与图形的关联,提醒学生抓
住事物的特点加以表现,重点放在对线条勾画事物后的概
括简化上,让学生的作业具有绘画性,而不是简单的符号
系统概括,同时也要避免学生作品成为没有加工直接写生。
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线条的绘画性感受,学会利用线条的
变化中加工图形。
我在教学环节中首先从视频的视觉体验中让学生感受象形文字所带来的乐趣和悠久的历史性,从而激发学生了
学习兴趣。
再逐步演变成具有视觉意义的固定符号文字,
并加以故事性的图片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文字和图片
间有趣的关联,并总结得出象形文字的特点是运用简单、
抽象、夸张的线条表达事物的特征。
接着采用了“我来试
一试”的活动,用简单的线条创作出有趣的图形老虎,让
学生对概括、简练的方法有明确的认识。
然后教师对作品
的绘画性进行示范性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弯曲、粗细、拉
直、平滑、转折等方法对自己的图形进行概括和简化,增
加图形的符号性没干,为不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
最后是学生作品的小尝试,让学生在图片的指引下对知识点进行消化。
四、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创作性、主动性、引导性的原则,也符合三年级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因此,我想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对象形文字有了基本的概念,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鲜明的绘画作品,而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