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1]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一)阅读《伤仲永》,完成19-25题。
(共15分)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固.众人或.以钱币乞之20.“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出下面“之”分别是哪一种用法。
(只需写出序号,2分)忽啼求之()卒之为众人()不能称前时之闻()送孟浩然之广陵()21. 翻译(2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2.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3分)23.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王子认为是“”,而这又是由“,,”造成的。
(2分)三、文言文阅读(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孙权劝学》1.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仕途。
亦作当权。
3.词类活用蒙辞以军中多务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4.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当:但当涉猎。
(应当)当涂掌事。
(掌管)见:见往事耳。
(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5.古今异义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古义:粗略的阅读今义:捕捉猎物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6.特殊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介词结构后置)反问句卿言多务,孰若孤?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木兰诗》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2.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文言文有《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等。
1.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讲述了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艺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3.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4. 《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作品,以莲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高洁的情操。
这些文言文都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篇目,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下册期中文言文复习 1、赵普一、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二、实词列举。
1.少习吏事(熟悉,通晓) 2.寡学术(少) 3.每归私第(自己的住宅)4.阖户启箧(关)(门)(打开)(箱子) 5.处决如流(比喻快速)6.既薨(已经)(古代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 7.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8.忌克(对人忌妒刻薄) 9.卒用其人(终于) 10.及为相(做,担任) 1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作为) 1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三、虚词列举。
以:1、太祖常劝以读书(连词,不译) 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把) 3、普又以其人奏(将)4、跪而拾之以归(连词,然后)四、课文翻译。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七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_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 学生创业 - 华网
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即将到来的暑假,在这个暑假好好学习,把文言文必考的基础知识点背下来。
语文的课程看似简单,但想拿高分却并不容易。
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简单,考试成绩相差不大,所以认为学习不难,平时也不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近年来,语文科目逐渐成为考试的难点和重点,语文试卷的难度逐渐增加,分数也逐渐提高。
所以很多语文成绩不好的同学开始疯狂补习语文。
其实语文学习靠的是日常积累,多读多背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但是语文学习也需要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尤其是文言文和诗词鉴赏,一定要记住很多基础知识。
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即将到来的暑假,在这个暑假好好学习,把文言文必考的基础知识点背下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

七下文言文复习《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答: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包拯》复习资料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归,杀而鬻之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5.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7.恶吏苛刻,务敦厚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1.知知天长县亦知其名2.其其人遂无以对亦知其名三、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主来()诉2.()徙知端州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省略句B.倒装句C.判断句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4.葬以大夫礼()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迁殿中丞古义:今义: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3.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4.由是搏击豪强古义:今义: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七、阅读理解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一、文学常识
二、重要词语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___通___,___________ __。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___通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狼》)___通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画线词语(A)。
1、之
①仲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________②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
________
③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__④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
______
__、________⑤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
⑧黄鹤楼送孟浩兰之广陵________
2、以
①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④屠惧,投以骨____
____ ⑤屠暴起,以刀劈狼首________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 ____⑦盖以诱敌________
3、于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__
______ ③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________④饮于河、渭________
4、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③蒙乃始就学________ ④家祭勿望告乃翁________
5、意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_ ②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
6、名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________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________
7、乳
①妇抚儿乳________ ②儿含乳啼______________
8、妙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_______ ②满坐宾客…以为妙绝________ _
9、绝
①群响毕绝________ ②满坐宾客…以为妙绝________ _
10、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________ ②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
(三)解释画线词语(B)。
1、父异焉……_______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 ___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____
5、方欲行…一狼洞其中______
6、其一犬坐于前______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 (四)解释画线词语,并注意它们的不同(C)。
1、忽啼求之___________
2、少顷,但闻屏障中…____________
3、既而儿醒,大啼____________
4、当是时,妇…____________
5、当是时…一时齐发____________
6、未几,夫齁声起___________ _
7、忽然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8、少时,一狼径去______
9、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
五)解释画线词语(D)。
1、伤仲永。
________
2、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________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________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5、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
6、余闻之也久。
________
7、从先人还家…_________ 8、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
9、复到舅家问焉_______、_______ 10、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 _
1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12、卒之为众人______
13、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______ 14、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
1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16、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 _
17、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 18、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
19蒙乃始就学。
_____、_______ 20、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___
2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_____ 22、肃遂拜孟母________
23、会宾客大宴…_______ 24、施八尺屏障_____
2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_______、_____ 26、夫叱大儿声_ ___
27、众妙毕备。
________ 2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 ___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
30、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
31、不能指其一端________ 32、于是宾客…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_、____、____35、孔子东游…问其故。
____ 36、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_。
37、…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_38、孔子不能决也。
__ _______
39、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 40、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_________
4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4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4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
4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_______、_________45、少时,一狼径去_______、________46、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4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______
48、屠自后断其股______ 、___________ 50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 _、_______
51、盖以诱敌______、______ 52、狼已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 ______
5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54、止增笑耳___________
一、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中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于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1、两小而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14、虽人有百手……一处也。
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6、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8、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