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思_的反思及哲学方法论的时代重负_杨乐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思想与表达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思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也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位。
本文将从思想和表达的本质、二分法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社会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需要从思想和表达的本质入手。
思想是人脑对复杂客观现实的反映和抽象,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见解和思维过程。
表达则是通过言语、文字、动作等方式将思想传递给他人,是将内心深处的想法、感情和意愿通过某种形式展现给外界。
思想是表达的源泉,表达是思想的外化,二者密不可分。
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的历史演变也对重新定位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思想与表达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更多的是融为一体的。
古代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往往是思想与表达的统一体,他们的思想得以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后人。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与表达逐渐分离开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思想与表达二者已经被界定清晰,分别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现代社会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也值得深入探讨。
在信息时代,思想与表达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思想的接受和表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和表达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思想通过各种表达形式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而表达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思想。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兴起,思想和表达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地密切,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这也带来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重新定位。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开始思考,思想与表达究竟是相互独立还是相互依存?是互为因果还是相辅相成?这些问题也让人们对思想与表达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思想与表达的二分法的重新定位意味着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相辅相成。
思想是表达的源泉,表达是思想的外化,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勤于反思的分论点

勤于反思的分论点分论点1:勤于反思使一个人取得成就。
国家游泳队员孙扬曾经犯过许多错误,年少轻狂的他与教练吵架,离开国家队出走,则无证驾驶更使他被国家队开除数月进行管教。
在这些日子中他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年少无知的举动,在刚结束的韩国仁川亚运会重以全新的姿态出发,力斩1500米个人金牌,打败昔日队手朴泰恒,而他与朴泰恒从伦敦到仁川的友谊也是渐深厚,受到世界人们的好评,为人接受。
正是因为孙扬敢于面对过去冼新革面,他才会重新出发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可。
分论点2:勤于反思使一个集体走向辉煌。
马云在亚洲投资会上表示阿里巴巴没有跟上腾讯业务发展步伐,他深刻自省了阿里巴巴集团的竞争方案,“我们想改变中国”,这使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影响巨大的网络批发平台。
聚美优品曾被曝光销售网站第二页销售伪制奢侈品,这引起了聚美创始团队的反省,最终适应电商新模局,重新获得消费者的的信任。
反之,不懂而反省的IBM被早早收购,记忆中的红梅集团也退了历史舞台……自省精神对于一个集体由其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完善,适应市场才会在历史中经久不误日渐强盛。
分论点3:勤于反思使一个王朝走向兴盛。
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忠臣魏征,他经常“犯颜”与太宗据理力争,直言进谏,惹得太宗的“君顔”经常落地,太宗十分气愤地加到寝宫被长孙皇后发现实情,长孙劝太宗:“只有忠臣才会使国家强盛。
你这样做会蔽塞忠谏”。
太宗顿悟,然后反省自己的过错,最终接受良言忠谏,冶理国家有方,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会有仓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
正是太宗的自省精神使他广开言路成就唐朝兴盛。
分论点4:对古人而言,勤于反思是修身的习惯,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他能够以史为镜,反省自身,找到漏洞,尔后修复,从而开创了万古流芳的“贞观之治”。
纵观历史长河,哪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不是谦虚的自省,而立下功业的呢?正确的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真如飞蛾扑火,泥菩萨过江,岂不是沦为笑谈。
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研究报告

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现象。
通过对经典思想的重新审视和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当代哲学思考已经朝着多元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但经典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报告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经典思想的定义和特点、当代哲学思考的发展趋势以及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现象。
一、经典思想的定义和特点经典思想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被广泛传播和接受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通常具有普遍性、深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经典思想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通过对人类存在、价值和真理等问题的思考,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当代哲学思考的发展趋势当代哲学思考呈现出多元化和实用化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当代哲学思考逐渐关注人类实践、社会问题和科学发展等现实领域。
同时,当代哲学思考也倾向于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寻求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现象尽管当代哲学思考呈现出多元化和实用化的趋势,但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未减弱。
相反,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出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现象。
这是因为经典思想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方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和深邃性,能够引导当代哲学家对人类存在、价值和真理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当代哲学家通过对经典思想的重新审视和解读,发掘其中的深层思想和价值。
他们试图将经典思想与当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以寻求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其次,当代哲学家通过对经典思想的批判和超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问题和思考方式。
他们试图从经典思想中汲取启示,同时超越其中的局限性,以适应当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需求。
结论:经典思想在当代哲学思考中的返璞归真现象表明,尽管当代哲学思考呈现出多元化和实用化的趋势,但经典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反思的反思

反思的反思哲学论文>> 国学>> 论文正文→反思的反思反思的反思作者:张钊发布时间:2003-3-28-反思的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政治影响巨大。
知识界讨论问题,必引徵“五·四”,奉为圭臬,以为真理不可易。
但是,很多热情、激烈的“五·四”观念,其实经不住客观和认真的考查。
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五四再答客问”中中肯地指出:“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
再估价(‘五·四’)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概念,重新清理这些东西。
……对‘五·四’的再认识,首先就是打破既定观念。
”在这些“既定观念中”,王先生首先举了“反封建”的例子。
“救亡”和“反礼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中心,三十年代以后改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现代化思维的出发点。
但是,“反封建”的提法的确需要细致的分析。
中国封建么?套用欧洲的史学范畴,把从秦到清这一段历史附会成封建社会,把官僚、士大夫附会成贵族统治阶级,这是几十年来中国知识界不容置疑的定论。
诸多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讨论,都以这个定论为出发点。
在欧洲,贵族是中世纪的领主。
领主受封采邑,采邑中的自然资源为领主所有,采邑中的人民为领主的奴仆、附庸。
领主又效忠于君王。
采邑和封爵靠血缘世代相传,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
这种以领主和采邑为主体的制度,欧洲史学称为Feudalismus (由拉丁文的Feudum ——采邑一词衍生而来)。
武王革命,建立周朝,把国土分封给共同灭殷的诸侯、功臣和殷商的旧贵族,让他们世代相传,服事周室。
各国除去向周室纳贡,政治和经济基本上是独立的,甚至文字不同,车轨各异,度量衡和货币不相沟通。
我们的史书把这段历史叫做封建(夏、商两代或许也是这样,文献不足,不能臆断)。
Feudalismus 与此类似,因此把它翻译成“封建”,是很恰当的。
“三思再反思”思维模式在大学物理思考题中的运用

、
移为 , 程为 , 路 位矢 大 小 的 变 化量 为 △ 平 r,
、
识及知识 结构加 以思考和理解 清楚 。 思考 自己已掌握 和运用过 的物理知识 能否解题 。 思考并 回忆 目前需 要解决 问题 的有关 物理概念 、 物理公 式 、物 理定 律 、数 学运算等 知识 ,找 出解 决问题的确方法或最佳方法。 思考出廨题的人手处和步以骤,并在开始解题时 边解边思,并要求自己在解题中细心,避免粗心, 深 亥理解和 全面掌握物 理概念 和物理公式 。做到思 4 路 正确 、运算 快捷 。
的智能 及其 潜力得 到充分 的挖 掘和 发挥 。 …
O 引 言
“ 三思 再反 思 ” 指 一套 探 索 完 成智 能 任 务 和 是
1 “ 三思” 的“ 思” 先 中 三
11 审题或接触到物理思考题 时, . 首先要从整体 上全面把题 目和与题 目 有关 的知识及知识结构加
以思考 和理解 清楚 。 12 思考 自己已掌握 和运用 过 的物理 知识 能否解 . 题 。思 考并 回忆需要 解决 问题 的有关 物理 概念 、 物
Ma . 01 r2 2
“ 三思再反思 ” 思维模式在大学物理思考题 中的运用
周瑞 雪 , 蒙仕 明
( 州师 范大 学 物 电 院 , 贵 贵州 贵阳 500 ) 50 1
摘
要 :详细 阐释 了 “ 三思再反思” 的定义 内容 ,并用 图表式 归纳和理顺 了这套 思维模式 的思路 ,以 “ 三思
F g 1 T i k n o e b “ i k Twie a d t e i . h n i g M d y Th n . c n h n Re e to ” u i g p o l m o v n l f c n d rn r b e s li g
关于“思”的反思及哲学方法论的时代重负

抽象的 , 而是 由 自然科学及其经验理性所进行判断的世界 ; 当哲学所 面临的价值不再是由理性所制定的法则 , 而是在商谈和多元 当中滋长的杂多的取向。“ 事实和价值 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也就成了研究现代哲学及其
方法论的关键命题。因为这一命题揭示了当前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 , 实际上是在 自 然科学的影响下 人文社会科学 的研究对象 、 方法和 目 标所处于的互相限定的境况 。 长期 以来 , 国内的哲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所
超越性 , 亦 即作为科学的一个部分却又总是展望着未来科学的意识形态。这种超越性既构成 了哲学的批判性 , 也构成 了哲学与“ 常人” 思维相对立 的语言“ 型相” 。现代哲学既成 了难懂的一种语言 , 也成 了狡黠的写作, 因为 当价值隐藏于语言和概念 中, 事实也就成 了无法用“ 逻辑” 、 “ 历史” 等传统“ 方法” 通达的思维对象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哲学的危机被言说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在语言中被不断加深, 同时价值本身在与
杨 乐
( 杭州电子科技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浙江 杭州 3 1 0 0 1 8 )
摘
要: 在现代 人文社会科 学的学科分布 和 内在关联 网络 中, 哲学诚然被赋 予 了“ 方法论之 学” 的学科定
位。 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或是 需要借 用科 学和数 学的方法, 或是只能继虚弱的、 不合时宜的形 而上 学方法论
元结构的视角 , 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从现代性表象人手 , 在生活世界之经验和思维的联结之处促成对“ 真实” 进行 反思 的空 间 , 从 而避 免对 “ 价值 ” 的独 断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和存在论向度 , 指 向的问题是 当下哲学研究方法之虚无 , 这种虚无或是在“ 事 实层面” 将哲学置身世界之外 , 或是在“ 价值层面” 将哲学框定于某个与世界相对立 的狭隘 I 生当中。 相比2 0 世纪 国内外有 志 于将 人生 价值 与 思想 工作 紧密 相连 的学 者及 其成 果 , 在 当下 浸淫 于物 质指 向的学 术生 产 中 , 研究 者
自然与历史的同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观的哲学路向

自然与历史的同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生态观的哲学路向杨乐【摘要】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自然概念的重新定义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其后的延伸和发展.马克思早期的生态思想在此著作中并没有体系化的明确阐发,但是通过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借鉴和批判,对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的批判,以及对实践辩证法的论述,马克思将自然概念重新放置于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范畴之中.因此,《手稿》中自然观的哲学论述,既说明了资本批判对于唯物史观构建的基础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的密切联系.【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8【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历史;生态;共产主义【作者】杨乐【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0世纪中期以降,人类文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升级而逐渐步入了更深层次的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时代。
但是,不论对现代文明称颂的赞歌如何美妙动听,不论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迷醉于对物欲的无穷尽的追求当中,都无法掩盖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越来越对立和分裂的矛盾关系。
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不再是遥远的玄想和危言耸听,而成为了切实威胁每一个人类成员的急切的现实问题。
这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必然导致的总体性危机。
将生态问题回归至资本主义时代的实践和生产方式,既是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为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指出的方向,也是仍然值得被传承和发展的哲学方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最为重要的马克思早期经济学哲学著作,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都能够溯源至该手稿。
《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并不是彻底专题化的哲学思考,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体系构建,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其中的生态意蕴在其他哲学路向中得以体现。
反思与进步、居安思危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

反思与进步、居安思危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时代的发展潮起潮落,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曾经摄影界的无冕之王尼康,只因智能手机的出现而退出中国;曾经受人们一致好评的XX方便面,只因那迅速崛起的外卖平台如今也风光不再。
房玄龄曾咨嗟叹曰:“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
”所以,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安逸是羁石,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安逸是毒药,会麻痹我们进取的内心。
君不见,昔日显赫一时的XX帝国,因安于现状,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最后在战争的一声炮响中轰然瓦解。
袁燮云:“居安思危,可无备御。
”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
XXX曾问:“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今天的人们,已然被时代伤得太深。
当李世石与人类棋手斗智斗勇时,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有一天竟会输给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当手机已成为人们的日常,可曾有人记得柯达退出中国市场时的黯然神伤。
由此观之,时代打败你,可能并不是你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只是因为你只是在时代潮流之中不能立于潮头。
每一个“弄涛儿”只能向涛头而立,方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生于此世,很多人惊呼于人工智能“抢饭碗”,却无远见提高自身素质;悲叹于科技发展挤压人的生存空间,却没有看到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质的飞跃。
其实,真正的强者不是抱怨事物的客观环境,而是在危机还未降临时,就深深忧虑。
所以,“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走向危机”的警惕,使马云让阿里巴巴不断崛起。
在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
要知道,你未来的对手可能是“智能手机”“外卖”等你意想不到的“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7年4月(第4期,总第240期)Apr .,2017(No.4,G eneral No.2409)收稿日期:2016-10-11作者简介:杨乐(1989-),女,山西太原人,法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关于“思”的反思及哲学方法论的时代重负杨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布和内在关联网络中,哲学诚然被赋予了“方法论之学”的学科定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或是需要借用科学和数学的方法,或是只能继虚弱的、不合时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传统。
哲学要继续在批判和改造现实的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必须对基于思辨的方法论传统及其危机进行反思。
这一反思曾经已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科学的探索中被开启,事实与价值、思维与存在、语词及其理解的矛盾在实践之维被第一次祛魅和透视。
但是,这一反思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哲学所面临的方法论危机和学科危机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的内容,理解和展望哲学方法论的时代重负和可能向度将成为哲学学科的必要议题。
关键词:反思;哲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7)04-0024-05笛卡尔以降,哲学成了向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提供一般方法的学科。
反思、概念、抽象和批判,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构成了人们理解哲学方法论的关键词。
但是,随着形而上学在科学技术所开启的现代文明中逐渐走向自我完成,原先依赖于思维-存在、抽象-实在之对立关系的哲学方法也就不可避免陷入了危机。
那么,形而上学的完成和人文社会科学脱离哲学并获得学科分立,是否意味着哲学方法的终结?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将哲学定义为“事物现状的抽象表现”并不是哲学方法的必然属性,而是形而上学发展至费尔巴哈所形成的固定范式。
[1]其次,要继续实现哲学方法在现时代和未来的积极意义,就必须要对思辨的哲学及其方法论进行批判,而批判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1]因此,哲学方法论要从“思辨的和神秘的经验”中获得解脱,就必须在学科危机和时代危机的基本视阈下,“通过透视当代与近代哲学方法之对立”而激发的实践性的问题[2]。
一、事实和价值:真实性的两个方面韦伯以降,哲学在社会学所划定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遭遇了重大的危机。
这一危机最为显在的一个方面,则是以反思为方法的哲学在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中所遭遇的困难。
当哲学所面临的事实不再是先验和抽象的,而是由自然科学及其经验理性所进行判断的世界;当哲学所面临的价值不再是由理性所制定的法则,而是在商谈和多元当中滋长的杂多的取向。
“事实和价值问题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也就成了研究现代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关键命题。
因为这一命题揭示了当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实际上是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所处于的互相限定的境况。
[2]长期以来,国内的哲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所【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关于“思”的反思及哲学方法论的时代重负/杨乐惯常宣称的某种哲学和思维“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危及作为一种学科的哲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向,因为能够有效产生影响的“方法”实际上居于自然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知识系统当中。
哲学作为一种从纯粹反思形式当中解脱出来的后形而上学思维,在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直至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史内就几乎已经完成了对那些教条“方法”的扬弃。
同时,康德以降,哲学就始终自我具备着与普遍意识形态期望向左的超越性,亦即作为科学的一个部分却又总是展望着未来科学的意识形态。
这种超越性既构成了哲学的批判性,也构成了哲学与“常人”思维相对立的语言“型相”。
现代哲学既成了难懂的一种语言,也成了狡黠的写作,因为当价值隐藏于语言和概念中,事实也就成了无法用“逻辑”、“历史”等传统“方法”通达的思维对象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危机被言说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在语言中被不断加深,同时价值本身在与科学相关联的新的方法传统中被剔除出了真实性本身。
针对此,价值被驱赶至萨特意义上的“革命的哲学”与“哲学的革命”①的双重命题当中,力图在虚无中以行动的哲学唤起对生存经验的反思。
当然,萨特的努力最终也没有被今天的哲学所继承,因为哲学方法贯彻“理性多元论”的“自由主义”时代,任何对价值有着厚重设定的思都将被视为可疑。
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角度,一方面提供了重新审视了“事实/价值”或“实践/理论”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的视角,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从现代性表象入手,在生活世界之经验和思维的联结之处促成对“真实”进行反思的空间,从而避免对“价值”的独断。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和存在论向度,指向的问题是当下哲学研究方法之虚无,这种虚无或是在“事实层面”将哲学置身世界之外,或是在“价值层面”将哲学框定于某个与世界相对立的狭隘性当中。
相比20世纪国内外有志于将人生价值与思想工作紧密相连的学者及其成果,在当下浸淫于物质指向的学术生产中,研究者经常会陷入一种思维和写作的困境。
或是对于迄今为止尚在讨论中的“真问题”兴趣寥寥,或是无法从加速更新的世界性生存经验中选择有效的思维素材。
所谓的“真问题”,不论是古希腊至今的“存在”问题,还是被不断提及却鲜有洞见的“正义”问题,都在反真理的语境下成了无足轻重的过时主题。
所谓世界性经验,从二战中的犹太人到今天的叙利亚人的苦难,从作为蚁族的打工者到被死神跟踪的矿工,这些人的经验构成了研究者本身所处世界的经验质料,却在很多时候被排除于研究范畴之外。
这一方面体现了在“什么都可以说”的方法前提下,研究者失去了“接着说”的批判性———没有对思维原则进行“冲决网罗”的自觉性或勇气,至多依据一种惰性的方法论来“照着讲”。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这个能够单纯埋头于纸上工作都已经颇为难得的学术生产时代,思维所面临的困难将更为艰巨。
一方面,许多研究者从最初的专业学习开始,就顺从于应试教育造成的“方法”惰性,苦于寻找或制造一种有效的“方法”,然后一本万利地运用之。
这使得原本开放的、鲜活的人文学科成了被各种“方法”束缚的“伪科学”。
正如胡塞尔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追求量化所造成的危机所做的评判———“我们将只不过是方法的东西认作是真正的存在。
”[3]另一方面,局限于狭隘阅读的思维,将造成思维与时代和世界的隔绝。
在全球化的时代,个体已经无法从回复至自然状态,世界历史性的生活状态成为每一个人的客观。
但是,要做到对这种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存在状态进行自觉思维却需要更多的思维努力。
因为,现代性或时代性,作为我们生活范式的外在条件,是被熟视无睹的,在非反思、非批判的人看来是被遮蔽的、无迹可寻的。
“我们就是缺少任何可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或真理的器官”[4],尼采的这个判断可能在继承了哲学史及其文明成果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是中肯的。
“获得世界知识的器官”在笛卡尔看来可能是那个“松果腺”,通过此可以确立理性的真知和存在的阿基米德点———我。
这并不是说追求涵盖“事实和价值”的“真实”就必然需要“上山下乡”(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去走访和接触批判对象的社会样本)。
在全球化的今天,工作于世界工厂生产线上的亿万工人,每一天都比哲学工作者获得对这个时代和世界更为真切的直接经验,但是他们却没有闲暇和知识条件进行批判和思维。
哲学工作者作为与他们一同面对资本利维坦的同胞,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他们用生命和剩余劳动换来的世界经验,更要将这种经验视为事实之框架和价值之前提。
思维的现代图景的首要特点,是“彻底摒弃思维跟真之间的那种正当或不正当的关系”[2]。
那么关于思维的反思则意味着真实性在思维中的复返,以及思维和哲学之时代重负与现代性的普遍经验的统一。
这也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意识形态批判中所获得的洞见:“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①萨特以哲学的内在性出发,认为哲学应该成为革命的一个部分,是自由的实现和革命本身。
在其方法论中,哲学不再单纯是对实践的价值的说明,同时革命行动也就成了哲学的行动。
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4期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1]哲学及其方法论被思辨之轭所限制的通向“真实”的能力,虽然并不能通过彻底抛弃概念、抽象而实现,因为这意味着哲学方法论的一般形式将被取消,哲学也将彻底被科学与实证所取消,但是却能够从关于“真实”的知识出发来进行抽象的批判与分析。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的,一方面承认“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5];另一方面则将抽象所获得的理解始终不僭越作为依据的现实经验和知识,例如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的商品价值,既是将商品化为价值抽象,又没有使商品获得其自然形式之外的价值。
[5]二、理解的命运:意义在经验中的能动显现哲学,以及自从苏格拉底以来由哲学所提供的方法在今天是否还能提供有效的、能够理解的意义?回应该问题除了要厘清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在事实价值之争的方法论框架中所造成的矛盾,还需要继续对古典理性主义方法进行系统批判。
同时,还需要审视几乎为后现代哲学产生之后的哲学“定下基调”的精神分析学,对其“两栖性”和“思想规则”本身的内在悖论进行澄清。
唯有如此,哲学及其方法才能够还原为一门“理解的科学”[2]。
当近代哲学建构出时空中自洽的主体,是如同“单子”一般不可置疑的实体,围绕着主体而展开的思和反思决定了理解是困难的,并且在古典理性主义哲学中体现为哲学家本身对于理解和感性的冷漠。
在主客体二元的主体的世界中,生产他者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作为“理解的科学”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难产也将成为时代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然,在纯粹学科界限的意义中,19世纪末以来对于哲学处境的评判已经在重新定义学科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将这种“理解的困难”消解了。
被命名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一方面其研究对象和“正当性”被其他实际性科学,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所分担;另一方面在科学性的方法论要求下,关于他者的理解几乎成了不可能的内容。
哲学虽然并没有被科学所替代,然而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哲学工作者却不得不从“意义”中逃离,因为根据韦伯所定义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规范和方法,任何偏向于意义或价值的判断,都意味着“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
[6]因此,当下的哲学何以理解人和社会本身在世界和历史中的困境,同时能动地显现被意识形态结构所堵塞的意义,成了哲学能否再创自身的关键。
作者对古典理性主义方法论的批判与其说是准备性的,毋宁说是总结性的。
因为在哈贝马斯意义上,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除了迎来古典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则的黄昏,更迎来了没有“人文”的“人文科学”的学科宰制。